鼓为谁敲——仪式空间中傣族象脚鼓音声的能指意象论文

2024-10-25 15:05:2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临沧市临翔区的几所佛寺的泼水节仪式活动中,象脚鼓音声作为南传佛教信仰族群标志性的声音符号,在这个仪式空间中,与佛爷吟诵之声一起构成了一个神圣与世俗之声并存的声音景观。在这一仪式空间中,如何看待这一声音景观的形成,如何分析这一声音符号在仪式的世俗化空间中的能指意象的表达成为笔者主要关注的问题。
摘要:在临沧市临翔区的几所佛寺的泼水节仪式活动中,象脚鼓音声作为南传佛教信仰族群标志性的声音符号,在这个仪式空间中,与佛爷吟诵之声一起构成了一个神圣与世俗之声并存的声音景观。在这一仪式空间中,如何看待这一声音景观的形成,如何分析这一声音符号在仪式的世俗化空间中的能指意象的表达成为笔者主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象脚鼓音声;仪式空间;声音景观
引言
本文中的一些思考缘起于在临沧市临翔区的一次田野。今年的4月13日至19日,正值傣族泼水节期间,笔者跟随师友到临沧市临翔区的几所佛寺进行田野调查,在那里度过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泼水节”。在临翔区几所佛寺的赕宴席活动中,象脚鼓音声作为南传佛教信仰族群标志性的声音符号,在这个仪式空间中,与佛爷吟诵之声一起构成了一个神圣与世俗之声并存的声音景观。在这一仪式空间中,如何看待这一声音景观的形成,如何分析这一声音符号在仪式的世俗化空间中的能指意象的表达成为笔者主要关注的问题。
一、什么是仪式
本文所探讨的声音的发生场域是在仪式空间之中,因此有必要首先对相关术语进行界定和阐释。基于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仪式(Ritual;国际音标:[rɨtuaw])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最持久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特定时间、空间中,当某种行为如姿势或动作,因被赋予特定意义而被类型化和重复化时,那么这种行为就具备了仪式的意义。对人体的行为方式不断衍生,其所包括的姿势、语言、动作到舞蹈、歌唱、乐器演奏等行为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行为方式。仪式具有象征性的特征。象征人类学家特纳(Vic-tor Turner)认为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中的象征对象和象征行为构成了象征符号。由此可见,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仪式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这些象征符号也将赋予仪式以象征意义,而仪式背后所隐含的象征意义,正是使某种程式、某种行为可以被看作仪式的关键。
二、源于仪式的“泼水节”
“泼水节”发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宗教仪式,“泼水节”最先传入缅甸。大约11世纪,随着南传佛教在东南亚的盛行,“泼水节”从缅甸传至泰国和老挝,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中国傣族地区。15世纪至16世纪才传到今普洱、临沧地区的傣民之中。到17世纪至18世纪,再传到今天的德宏一带地区的傣民中。在几百年的传播、融合与发展中,今天的傣族也已经成为全民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傣”是本民族自称,读作“dai”,也称为“shan”(掸)。“傣族”一名是解放后根据本族自称的族名经本族人民同意定下来的。“泼水节”是以汉人为主的外族人的他称,这一民族在各地对这一传统仪式有各自的称谓。“泼水节”傣语称作“尚罕”或“尚键”,泰国、老挝、柬埔寨谓之“宋干”。缅甸称泼水节为“摩诃丁键”,“摩诃丁键”即“大转移”“大过渡”之意。关于“泼水节”起源的传说各地不一,但总的来看它们有共通之处:都涉及“旱”与“雨”的时节关系,“水”是“雨”的象征,最初,“泼水节”这一仪式对于当地人来说,就是对雨的祈求,求适宜农耕生产气候的祈求。并且,傣族自称的“宋干”“摩诃丁健”等具有“太阳的推移”“大转移”“大过渡”的含义,这些佐证说明了“泼水节”的来源与农耕生计中历法、季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只是在逐渐的传播与流变中,“泼水节”中泼水、清洗的行为又被赋予了去旧求新、消灾纳福的含义。
三、仪式空间中的声音景观
(一)关于声音景观
声音景观(Soundscape)一词,最先是芬兰地理学家Granoe对以听者为中心的声音环境的描述。Granoe认为声音景观泛指一定地区内声音的总体情况,其中包括真人愿意听到和不愿意听到的各种声音。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环境,还是可以由包含不同信息的声音元素构成的具有可感知内容的声音现象。中国学者曹本冶基于对仪式音乐的研究实践,提出了“仪式中的‘音声环境’”(ritual soundscape)的观点,主要是指在仪式行为过程中伴随的,与仪式象征内涵相互关联的“音声”形式或符号。基于对上述理论的理解,仪式空间中的声音景观应当包含仪式中音乐的和非音乐的所有声音。在特定仪式空间中,这些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声音符号被声音接受者赋予象征意义时,即声音景观的形成。
如今,在佛寺,傣族“泼水节”仪式空间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声音景观——神圣与世俗之声相互交织的声音景观。
(二)仪式空间中的神圣之声
仪式空间是物理性的,物理性包含了仪式空间中的物质环境以及一切物理音声。佛寺本身是一个独特的物理环境,其独特在于,它是一个专门构建仪式空间的物理环境。佛寺与仪式一样,是人类神灵崇拜、宗教信仰的产物,仪式活动的开展与佛寺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佛寺都有一座佛塔,佛塔、佛殿等是使佛寺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重要组成。因此,佛寺本身就是仪式空间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
临沧市临翔区各村寨的“泼水节”活动从4月15日陆续开始,这几天各个村寨的佛寺会错天陆续举办赕宴席活动,各村寨村民可以持续地参加各个佛寺的赕宴席活动。“赕”意为奉献,傣族把物品奉献给佛称为“赕佛”。赕宴席是傣族民间过“泼水节”最重要的仪式活动,这一活动又由一系列的仪式环节组成,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各佛寺的佛爷齐聚于当天赕宴席佛寺集体诵经,这也是赕宴席活动的第一项仪式环节。
在声音层面上,佛爷们齐聚后在佛殿之中、佛塔之下诵读经文的呢喃之声是构成仪式空间中声音景观的重要声音符号。在临沧傣族中没有与音乐相对应的语言和概念,能归于我们所谓音乐范畴的声音形式,在他们民间只有三种,“诵经”就是其中之一(傣语称“honli”);另外两种分别是“讲故事”(傣语称“haia bong”)和“日常对话”(傣语称“gong gang hai gang”)。忙芽佛寺的佛爷俸强,法名坦玛熙利,他告诉我们,佛爷们是否一起诵经是有讲究的。在节日仪式之外,各个佛寺的佛爷共同诵经的机会十分有限。在平常,当有人来佛寺做功德的时候,佛爷更多的是单独为来者诵经,只有在像赕宴席这种仪式活动中,佛爷们才会聚在一起集体诵经。集体诵经的形式是一领众和式的。这个过程包含请经和诵经,集体诵经时,首先需要一位佛爷请经,后再是其他佛爷们一起诵经,诵经的内容则是请经的重复。集体诵经中,请经的佛爷还担任敲磬的角色,磬是一件法器,有指挥大众退进起止、号令赞诵的作用,击磬时的声音也同样作为一个声音符号构成这一声音景观。集体诵经的形式像是在合唱中先由领唱独唱,再由众人合唱,一领众和。佛爷们集体诵经的声音音调不完全一致,并不像合唱声部具有标准化的音高与音调,这种声音更像是声调高低错落、速度快慢缓急的呢喃之声。
总之,在赕宴席这一仪式空间中,佛爷集体诵经的呢喃之声与诵经时的击磬之声,共同组成了声音景观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神圣之声。
(三)仪式空间中的世俗之声
同时空下,仪式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还有另外一种不容忽视的声音——由象脚鼓、锣镲等民间乐器与其他自然之声组成的世俗之声。佛寺中由村民们敲打的象脚鼓、铓锣、镲、排铓等乐器的声音是仪式空间中最为明显的声音符号,明显在它们音响之强、数量之众。这样的“象脚鼓乐队”组合形式,在临沧傣族中被称为“xiang guang mang xiang”。在一众民间乐器中,象脚鼓的存在最为特别。“象脚鼓”这个称谓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外界族群对于这一傣族传统乐器的称谓,尽管这个称谓从字面含义上曾经为我们造成了一些误解,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这个称谓已经成为传播傣族器乐文化面向普罗大众最喜闻乐见的符号。在傣语中,“光”是“鼓”的意思,临沧的傣族称“象脚鼓”为“光恩因咬”。象脚鼓除了流行在临沧傣族,在滇西南地区、泰国、老挝、越南、印度与缅甸交界等地均可见,这些都是南传佛教文化的辐射区域,也从侧面证明了,“象脚鼓”已经成为南传佛教文化圈地区的标志性乐器。
笔者分别在凤翔佛寺、青华佛寺和忙芽佛寺参加了当地的赕宴席活动,各佛寺民间乐队的乐器组成是一样的,在乐队演奏中,象脚鼓占据主奏地位,其余乐器则处于协奏地位。三个佛寺各自的象脚鼓队,是由各自所在村寨的部分村民组成的,男女皆有。敲击象脚鼓需要肢体的协调配合,敲击象脚鼓时手脚配合、姿态统一的过程则是象脚鼓舞蹈的表现过程,舞蹈时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视听画面。这样的视听场面,在三个佛寺中都是极具感染力的存在,只是在象脚鼓的敲奏手法上大同小异。常见象脚鼓敲奏手法的有用:不同的指尖来敲击鼓面的单击、双击或多击;用掌根击、手掌拍、侧拳擂、肘击、膝擂、头擂等技法。笔者在这三个佛寺中见到的象脚鼓舞,都是以掌根或侧拳单击鼓面,舞蹈时运用屈膝、转膝、俯仰、单腿前跳、后腿挪移、身体旋转等步伐。佛寺中,象脚鼓队往往以绕佛塔、绕水池等围成圆圈式的路线跳起象脚鼓舞、打起象脚鼓,而其他乐器则伫立一旁配合象脚鼓发出声响。
仪式空间中,象脚鼓音声是独具一格的声音符号。象脚鼓的声音浑厚圆润、纯净通透,在镲和排铓营造的欢乐气氛中与铓锣之声交相呼应,给人心灵上的共振。在热烈的声音环境中,象脚鼓的声音极大地感染了在场的其他人,人们会自发地融入象脚鼓队,跟着他们一起绕圈跳舞。
器乐之声以外,某些自然之声例如鞭炮声,存在于仪式空间中作为声音符号构成这一声音景观,同样使这一仪式空间具有象征意义。在凤翔佛寺的赕宴席活动中,鞭炮声出现在一项仪式环节进行过程中。即,赕宴席当天,赕宴席的佛寺出迎其他村寨的村民。迎接与返回的队列依次为:佛爷为首;以演奏铓锣、镲、拍铓等乐器的乐队紧随其后;“象脚鼓”队次之;手持鲜花等物,前来赕佛的村民跟随末尾。在出迎队伍返回佛寺时,村民会在佛寺门口点燃鞭炮。在这一仪式环节中,鞭炮声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流程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通过负责点鞭炮的村民后得知,放鞭炮是为了用鞭炮声震慑驱散“邪祟”,这是与我们的常识相符的,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鞭炮声这种高亢洪亮的声音对“邪祟”有震慑作用,就像我们会在除夕与大年初一交会时放爆竹,以求驱除“邪祟”、平安过年。这样的精神寄托由人加诸鞭炮声这一自然之声中,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参与构成了仪式空间中的声音景观。
四、仪式空间赋予音声的能指性表达
(一)能指与所指
能指与所指是结构语言学中的一对概念,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的实体是只有把能指和所指联结起来才能存在的,如果只保持这些要素中的一个,这一实体就将化为乌有。”索绪尔认为,能指指音响形象,不是单纯的物理声波,是经过大脑思考,形成音响的发音;能指部分是具有物质性质和物质形式的用以承载符号内容的“中介物”,是承载符号内容的表达层面,是符号中我们能看到或听到的那部分,也即符号的形象或声音,是所指的中介物,所指概念,是事物本身的内容。所指是符号在其使用者心里的表象,完全是符号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即符号所表示的是概念。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符合符号的任意性原理的,一个能指可以具有多种含义(所指),一个概念(所指)也可以在不同的能指中得到表达。现在各界学者强调,在理解和运用这对概念时,应当将符号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不仅揭示意义(所指)生成的过程。而且要探究意义与现实、与历史、与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本文意在说明的象脚鼓声音的能指性表达时,同样脱离不了对声音与特定空间之间关系的探究。
(二)仪式空间中象脚鼓音声“赕”的能指意象
基于对能指与所指这对概念的理解,傣族象脚鼓音声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象脚鼓发出的物理音声及其发声过程属于这个语言符号的能指,人使用象脚鼓音声时的心理活动属于这个语言符号的所指,这即说人使用这个符号的心理活动就是象脚鼓音声的能指意象表达的内容。为了揭示象脚鼓音声所表达的内容,我们需要弄清人使用这个符号,也就是人们敲象脚鼓这一行为的真实意图。说清楚这个问题,就说清楚了象脚鼓音声的能指意象表达。但是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对环境的考察。这里所说的傣族象脚鼓音声存在于一个特定仪式空间中。在佛家五戒中,戒邪淫包括了歌舞喧哗,人们在佛寺之中跳舞敲鼓,这原是有悖于传统佛教戒律的行为。因此象脚鼓的音声作为本该远离佛地的世俗之声,在当今社会其存在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在表演场域变化的同时,文化语境也发生了改变,那么象脚鼓音声的所指也应当发生改变。
在仪式空间中,傣族象脚鼓音声具备了“赕佛”的意义,这是在原本象脚鼓音声的能指中重新产生的所指。佛寺里赕宴席仪式中,人们绕着佛塔敲鼓、佛殿敲鼓,此时敲鼓的目的已经发生改变。佛塔是最初的用途是供奉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化成的舍利,而佛殿是用来供奉佛像的大殿,二者都是佛教基本精神的象征。《无量寿经义疏》(卷下)中说:“宝者宝供,香者香供。无价衣者,以衣供养。奏天乐等,伎乐供养,伎乐音中,歌叹佛德”。这句话就表明,供奉佛祖的形式多种多样,声音也是供奉佛祖的一种方式。便不难理解,人们在佛寺中赕鼓,是想通过将象脚鼓的声音赕给佛祖,以祈求来年丰收和风调雨顺,祈求未知世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保佑。基于这种内心渴求,人们可以在佛寺里奏乐舞蹈,因为,这些声音都是赕给佛陀,赕给那个未知世界的。这便是仪式空间中,傣族象脚鼓音声的能指意象表达。可以说,出自传统的声音标识,是连接每位社区成员满怀期待的文化记忆,场景中的民众,他们既是象脚鼓音声的创造者,也是传播者。因此,鼓究竟为谁而敲呢?答案显而易见,鼓是为神而敲的。
在这一仪式空间中,镲、铓锣、排铓的声音与象脚鼓声音一样,也具备“赕”的涵义,包括大家跳的舞蹈、准备的宴席都是为了“赕佛”。傣族作为一个全民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其族群信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使得他们绕着佛塔、佛殿敲起象脚鼓就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也使得其民俗活动与仪式的文化空间相融合,具备了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精神内核。
结语
在神圣与世俗的空间中,人们在象脚鼓的律动中,共同体验着虔诚的信仰,交流着情感。作为泼水节特定的民俗空间,信仰、仪式、乐舞不可分离,这是象脚鼓敲奏的一个基本目的。在文化持有者的心目中,佛祖的显圣,将在鼓语音声中被显示出来,从而产生意义。特定的象脚鼓音声,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彰显意义,所以人们对于声音的选择不是生理的,而是心理的,这种声音选择的心理需求,同时显示出他们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在这个仪式空间的声音景观中,神圣与世俗之声和谐共存,正是因为人们的心灵在这个仪式空间中得以凝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对未知世界和未知生活的美好祈求,对于村民而言,这样的声音不是审美的需求,而是生存的需要,折射出敲鼓以敬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文朴.“音乐—空间”全文本与话语符号学叙述——以曹本冶民间仪式“音声声谱”理论为对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02):104-108+8.
[2]申波,冯国蕊.“地方化”语境中的“象脚鼓”乐器家族释义[J].民族艺术研究,2018,31(02):145-165.
[3]张黎临.滇西南象脚鼓与象脚鼓舞的演进及流播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6.
[4]王妍妍.国内不同视野中的声音景观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5]申波.云南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的鼓乐文化解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03):83-89.
[6]申波,方源.梵音与暮鼓的感召——傣族“关门节”仪式中佛寺“大鼓”音声的个案考察[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04):29-34.
[7]齐琨.仪式空间中的音乐表演——以安徽祁门县马山村丧葬仪式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0,(02):32-47.
[8]曹本冶.“仪式音声”的研究:从中国视野重审民族音乐学[J].中国音乐学,2009,(02):5-34.
[9]齐琨.空间:仪式音乐分析中的一个维度——以上海南汇婚礼和丧葬仪式为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4):49-56.
[10]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3):83-102+5.
[11]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3,(02):5-15+0.
[12]薛艺兵.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1):2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