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赓续传统文化基因的儿童绘本创编与设计论文

赓续传统文化基因的儿童绘本创编与设计论文

27

2024-10-25 14:27:5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儿童绘本不仅是文学和艺术的结合体,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儿童绘本的设计和内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关注。中国儿童绘本从早期以教育为目的的启蒙书籍,到现在注重儿童心理和审美发展的多元化作品,这一变迁反映了社会文化态度的演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探索如何在儿童绘本中有效地传递传统文化,不仅对增强儿童的民族认同感有重要作用,也是文化全球交流的重要途径。

  儿童绘本不仅是文学和艺术的结合体,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儿童绘本的设计和内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关注。中国儿童绘本从早期以教育为目的的启蒙书籍,到现在注重儿童心理和审美发展的多元化作品,这一变迁反映了社会文化态度的演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探索如何在儿童绘本中有效地传递传统文化,不仅对增强儿童的民族认同感有重要作用,也是文化全球交流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儿童绘本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度分析

  中国儿童绘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儿童读物的类型和内容,以德育为主,强调传统价值观的传授。此外,《山海经》《西游记》等经典故事,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

  进入现代后,儿童绘本开始从单一的教育功能转向注重儿童心理发展和审美培养,创意绘本的出现使得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绘本开始探讨环保、性别平等、自我意识等现代议题,展现了中国儿童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逐渐扩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艺术风格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国外绘本,进口版权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王瑾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表明,虽然全球化带来了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但是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绘本,仍然需要根植于本土文化以保证文化的传承和深度。

  例如,蔡皋老师的《桃花源记》是中国儿童绘本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典范。作者以朴素、敬畏、清明的创作态度,使绘本既具有东方美学独有的视觉冲击力,又富有典型中国哲学思想的意蕴。而特色绘本如《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和金波的《兔儿爷丢了耳朵》,前者用生动的插图向儿童描述中国传统时令节气,后者将中国新剪纸艺术大师赵希岗的剪纸艺术与绘本结合,共同打造了一场极具中国特色的阅读盛宴。

  这些维度的分析不仅展示了中国儿童绘本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关联,也揭示了这些设计在全球儿童文学市场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尽管原创绘本出版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面临一些困境,如成人化倾向、缺乏系统性等。

  综上所述,中国儿童绘本设计与传统文化根源的联系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现代创新的灯塔。中国儿童绘本设计应不断发展,注重中外交流与文化艺术输出,丰富更多儿童的阅读体验。

  二、赓续传统文化基因对儿童绘本创作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传承:中国诗词与传统故事的现代诠释

  中国诗词和传统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现代儿童绘本中的重新诠释不仅丰富了文学形式,也加深了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儿童建立价值观、培养多元智能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诗词歌赋的现代诠释

  卞志娟在其研究中指出,古诗词在儿童文学中的使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语言韵律感和美学鉴赏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教育工具。例如,绘本《春晓》以孟浩然的同名诗作为文本基础,通过精美的插画和简化的文字,使古诗内容变得生动和易于儿童理解。绘本《和风一起散步》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战国时期宋玉的《风赋》,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还增添了互动性和教育性,使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自然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

  2.传统故事的创新表达

  民间故事源于生活,质地淳朴,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内容上包罗万象,涵盖了民俗文化、节日时令、饮食风物等多个方面。这些故事通过现代绘本的形式重新呈现,不仅让故事情节更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还通过添加现代教育理念如性别平等、勇气和智慧等主题,使其更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在绘本《木兰从军》中,木兰不仅是一个勇于替父从军的女性形象,更是自主、坚强的现代女性的象征。这种表达方式使得传统故事更加多元和现代,同时也让儿童能够从中学习到正面的价值观和行为模范。

  (二)传统艺术应用:中国美学的创新发展

  在中国儿童绘本创作中,借鉴传统艺术技法或民间技艺,能够彰显浓郁的中国特色。例如,借鉴剪纸、皮影、木偶等民间工艺美术技巧所创作的绘本,不仅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气息,而且与儿童天真自然的审美和创作有着天然的契合。

  1.视觉风格元素的提取

  在现代儿童绘本设计中,中国的语言艺术和视觉元素被广泛使用,为绘本增添了文化特色。例如熊亮创作的中国绘本系列,其精神内核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屠龙族》隐喻了龙的传人的故事;《小石狮》中融入了铜烟枪、青花碗、燕子风筝、红色灯笼等丰富的传统艺术元素……这些作品并没有简单地复制陈旧的故事,而是通过改编和再创作,呈现出现代儿童不熟悉的乡村生活和寓言故事。同时,他的绘画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巧,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和辨识度。

  2.特色艺术形式的借鉴

  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传承创新,在儿童绘本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例如,系列绘本《游侠小木客》被看作是《山海经》与《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全新融合,冒险又奇幻的森林童话故事不仅使得作品具有跨文化的吸引力。此外,剪纸绘本《小鲤鱼跳龙门》,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为根,又吸收了现代视觉艺术的营养,以独特的语言形式探索儿童绘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血脉。都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image.png

  3.意境与美感的传达

  中国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常常作为故事背景的一部分出现在儿童绘本中。这些元素不仅为绘本提供了视觉上的意境之美,更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引介。在绘本《长城》中,长城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叙述历史变迁的媒介,让儿童能够感受到长城坚不可摧的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同时在视觉风格上也保留了中国水墨的精粹,让小朋友感受到浓郁的东方美学与意境。

  (三)人文思想表达:文化认同感的建立

  儿童绘本作为传播传统价值观和教育新一代的重要媒介,对如仁爱、礼义等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传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价值观的相关性和接受度成为衡量绘本文化深度和教育价值的重要标准。

  1.传统文化的传达方式

  绘本可以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设计有效地将价值观融入儿童易于理解的叙述中。例如,绘本《春福》讲述了一段充满温暖与爱,带有奇幻色彩的故事,生动地教导儿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与礼义,通过情境的设置使得儿童能够感受到这些行为带来的正反馈。而熊亮的《灶王爷》中灶王明察秋毫的大眼睛,其实是我们内心深根的仁厚与良知,它以民间信仰为题材,恒常地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自我完善。

  2.现代社会的相关性和接受度

  尽管现代社会快速变化,但传统价值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广泛的接受度。绘本《盘中餐》将几千年来农耕智慧凝聚在字里行间。既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让孩子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崇尚,也传达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期盼和美好愿望。通过这样的故事,绘本不仅传承了中国勤俭的传统美德,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契合,易于被现代家庭所接受和推崇。

  3.教育与文化的双重目标

  绘本通过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实现了教育和文化的双重目标。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儿童的道德认知,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如此,绘本不仅是儿童文学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儿童建立起与传统价值观的连接,同时培养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个体。

  三、儿童绘本的创编与设计融合路径

  结合民族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的绘本创作方法涉及多个层面,儿童绘本在传达人文思想和审美方面不仅赓续了传统文化基因,更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持。(图1)

  (一)梳理文化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历史变迁,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哲学思想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历史脉络、多样的形式特点以及和谐、中庸、仁爱的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自然景观、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民俗习惯等方面体现出丰富且鲜明的地域特色。此外,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如诗歌、书法、绘画、京剧、武术等,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儿童绘本的创编与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这些特点,通过故事、插画、语言等元素,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儿童,形成文化传承逻辑,促进传统文化的内在演变。

image.png

  (二)研究对应关系

  文化基因是指一个文化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遗传性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儿童绘本作为儿童接触世界、认识自我和文化的窗口,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娱乐的功能,更是文化身份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文化基因与儿童绘本的对应关系涉及文化传承、教育、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承担着传递文化基因的重要使命。

  儿童绘本与文化基因的相互联系体现在绘本内容的选择、角色的塑造、故事的叙述以及视觉艺术的表现上。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往往蕴含着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些故事通过儿童的阅读和理解,逐渐内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同时,绘本中的角色和场景设计也常常反映出特定文化的特征,如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这些视觉元素帮助儿童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儿童绘本设计要素的研究思路应该是多维度、跨学科的。探索文化基因在绘本中的创新表达要结合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对绘本文本的结构、语言、主题等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探讨绘本如何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在视觉形态的关系框架方面,需要关注绘本的视觉设计如何与文化元素相结合,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艺术来传递文化信息和情感表达。

  (三)协同创编路径

  儿童绘本的创编需要多学科协同的采集形式,从而采集到更丰富、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素材。在采集到的素材基础上,需要进行内容的整合和组织。如故事结构的规划、角色设定、情节发展等。绘本的创编构思规划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核心。需要创编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将教育性、艺术性与儿童的阅读兴趣结合起来。创编构思不仅要考虑到故事的吸引力,还要考虑到绘本的教育意义和启发性,形成理论融合以提升绘本的教育价值和科学性。

  儿童绘本的创编路径形成了一个多学科协同、内容整合、创新驱动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创编团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还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充分考虑儿童和教育工作者的反馈。通过测试阅读和反馈收集,不断调整和优化绘本内容,以确保绘本能够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和教育目标。

  (四)建构设计方法

  儿童绘本设计是一个多维度的创作过程,它不仅需要考虑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性,还需要关注媒介的运用、装帧形式、图文关系以及视觉语言等设计要素。设计师需要根据这些媒介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考虑绘本的开本大小、装订方式、封面设计等,以便于儿童翻阅和携带,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元素来丰富绘本,例如使用不同材质的纸张、加入声音元素或设计互动游戏等。在数字化时代,将纸媒转化以适应不同的阅读设备和平台,不仅能够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还能够在视觉、感官和教育等多方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涉及内容的数字化,还包括交互设计,如动画、声音效果等,以增强阅读体验。需要不断在设计实践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儿童阅读市场和教育需求。

  四、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绘本和交互式绘本的创作和应用提供了新的互动方式以及儿童绘本创作和研究的新趋势,绘本创作不仅需要解决如何真实而敏感地表达不同文化的问题,还需探索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不仅传承了文化价值,也增强了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了儿童绘本设计实践的创新与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