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灵媒》中莫妮卡咏叹调Monica’s waltz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分析论文

2024-10-25 14:03:3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是一首需要演唱者一人分饰两角的经典佳作。这首咏叹调对于演唱者有很高的要求,演唱者需要对歌曲做出细微处理,以达到充分表现两个角色内心变化的目的。本文将从梅诺蒂生平经历及其歌剧《灵媒》剧情梗概入手研究,深入探究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的作品结构、音乐风格,并对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的演唱技巧,包括气息、语言、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摘要: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是一首需要演唱者一人分饰两角的经典佳作。这首咏叹调对于演唱者有很高的要求,演唱者需要对歌曲做出细微处理,以达到充分表现两个角色内心变化的目的。本文将从梅诺蒂生平经历及其歌剧《灵媒》剧情梗概入手研究,深入探究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的作品结构、音乐风格,并对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的演唱技巧,包括气息、语言、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歌剧;Monica’s waltz;女高音咏叹调;艺术特征;演唱技巧
引言
梅诺蒂首创了电视歌剧、广播歌剧、歌剧电影等新型的现代歌剧类型,使歌剧大众化而易于流传的同时又不失歌剧的艺术品格,对美国一代青年作曲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梅诺蒂歌剧的魅力和其现代的特征在于故事情节都取自现代生活。他所创造的音乐极具现代特点,包括出场人物较少、演出时间较短、乐队编制规模不大等,非常适合电视广播。
一、梅诺蒂及歌剧《灵媒》的基本概述
(一)梅诺蒂生平
梅诺蒂于1927年5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米兰某湖畔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经商,母亲在镇上担任合唱团的指挥。梅诺蒂在母亲的引导下也逐渐走上了音乐的道路,他幼年时学习小提琴、大提琴、管风琴、钢琴。母亲为他聘请了专业的音乐教师,当因不可抗力老师无法进行教学时,母亲便亲自辅导他。
在母亲的悉心培育下,梅诺蒂逐渐显现出音乐优异的天赋。在他十一岁时便创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彼奥罗之死》。十三岁时创作的歌剧《小美人鱼》,体现了他已经十分擅长于表现歌剧的死亡与梦幻。
十六岁时,梅诺蒂考入库尔特音乐学院,受教于著名教授斯卡列罗,并在此期间结识了终生不渝的莫逆之交巴伯。巴伯对于梅诺蒂的音乐创作乃至人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使得冲动、好奇心重的梅诺蒂逐渐深沉、审慎起来。在此基础上梅诺蒂创作出他的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传统乐剧《舞迷阿梅利亚》,该乐剧使得他一炮而红,从而与电媒产生关系,不久后写出第一本全英文的歌剧——《老处女与贼》,并在播出后广受好评。
在梅诺蒂的歌剧写作中,有两大显著的特点,其一为反映、讽刺社会现象。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似乎几乎所有的创作者都在自己的笔下做出沉思、愤慨,为社会不公现象义愤填膺。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时期梅诺蒂的创作显现出强烈的现实性,反映了许多政治社会问题。如:电影剧本《桥》、乐剧《领事》等。其中《桥》实质在影射国家政策,代表了受害人民对强权压迫的控诉,因过于敏感被公司束之高阁。
其二为他歌剧复杂的宗教性。宗教信仰与理性共存是萦绕在梅诺蒂耳畔一生的复杂矛盾命题。正歌剧《岛国之神》是体现他在宗教思想上摇摆不定态度的第一部作品,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以前的诙谐幽默的创作风格已经深入人心,突然庄重严肃起来,让人十分不适应。而后他又创作出了《灵媒》,讽刺了在宗教信仰下衍生的迷信。
(二)梅诺蒂歌剧《灵媒》剧情梗概
《灵媒》是一部现代独幕歌剧,1946年首演于哥伦比亚大学布兰达·马修兹剧院,总时长大约一小时,1951年被翻拍成电影。歌剧分为一、二两幕。
第一幕为比诺夫妇期望芭芭为他们举办一场通灵大会来与他们逝去的女儿通灵。通灵开始,芭芭的口中喃喃,发出毛骨悚然的念咒声。而在幕布之后,女儿莫妮卡与哑巴托比开始配合她演出,原来这一切都是芭芭利用父母的思女心切而制造的一场骗局。
“仪式”正在进行之时,突然出现了变故。芭芭惊恐地感觉到有人抓住了她的喉咙,她害怕地匆忙结束了这场仪式。送比诺夫妇离开后,芭芭将托比拽出来,大声地质问是不是他在恶作剧,而哑巴托比根本无从回答。莫妮卡见状急忙抱住芭芭并为她唱摇篮曲,想让她放松心情。可芭芭却说又听到了小孩子的声音,莫妮卡肯定地否认,继续唱着摇篮曲来使她冷静,第一幕落。
第二幕,过了几天,托比在傀儡剧舞台上进行木偶表演。莫妮卡不吝赞美,并与托比一同跳起了华尔兹。Monica’s waltz就发生在这一幕开始之时。他们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愉悦。可这时芭芭突然回来了,她把托比拽到身边,不断追问前几天摸她喉咙的人是不是他,并承诺如果托比坦白就同意把莫妮卡嫁给他。托比被芭芭的歇斯底里所吓到,但也只会摇头,说不出话。
这时诺比夫妇的突然到访更加剧了芭芭崩溃的情绪,她把幕布后的道具和机关展现到他们面前,说这就是一场骗局。但失去女儿的夫妇有着很深的执念,始终不肯相信。芭芭终于彻底崩溃,将客人赶了出去,也把托比驱逐出去。莫妮卡为托比求情无果,失望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芭芭单独留下,又听到了小孩的声音,边祈祷边大口喝酒为自己壮胆。
半夜,托比偷偷回来找莫妮卡时遇上了芭芭。醉酒的芭芭以为掐他脖子的幽灵来了,慌乱中开枪打中了托比。莫妮卡听到枪声疯狂敲门,进来看到这副惨状,可怜的托比在血泊中,声音都无法发出的寂寞地死去……
(三)莫妮卡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莫妮卡的身份。第一,她是一个16到17岁的女孩。正是无忧无虑的年龄。第二,她为人儿女。在第一幕中,从她与母亲芭芭的二重唱,不难看出她们的关系很好,莫妮卡非常孝顺。第三,她是芭芭通灵的助手,芭芭为客人通灵时,莫妮卡都会帮忙。在第一幕中,莫妮卡冒充比诺夫妇的女儿配合“通灵”演出,而后又假装男孩,协助芭芭。
其次,从莫妮卡的心理上分析。第一幕中,她为母亲的通灵帮忙,看着形式各异的道具依然很开心,无心理负担,说明她是个单纯的孩子,并不懂得太多人情世故。第二幕中她与托比玩耍,并用托比的口吻互诉心意,能看出她与托比是很好的伙伴关系,长久以来的生活使二人亲密无间。
最后,从莫妮卡的性格上分析。第一,她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第一幕时芭芭因恐惧崩溃时,莫妮卡急忙上前关心并安抚性地为芭芭唱摇篮曲,这足以看出莫妮卡十分孝顺。第二,她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第一幕在她准备晚上的派对之前,与托比嬉笑打闹。第二幕开始时,莫妮卡唱歌,托比跳舞,不亦乐乎。从这里可以看到莫妮卡的活力十足。第三,她是一个纯洁可爱却又带着一丝高傲的女孩。在第二个场景中,莫妮卡替托比以他的口吻唱歌,来为托比表现情绪和感情,凸显了她的单纯可爱。但在41-44小节对托比的爱感到愤怒与不屑时又能看到她骨子里高傲的一部分。
二、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的艺术特征
(一)作品结构分析
开场前奏短小精悍,运用了Allegro快板进行了6小节的引入,节拍为12/8拍,每小节由四组三个八分音符组成。连续不和谐的小二度进行为欢乐情绪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荒诞的旋律风格为整首咏叹调奠定了基调,使听众能够较快带入情绪,投入到演出的欣赏中。
9小节开始进入A乐段,A乐段由a、b两个小乐句组成。钢琴伴奏中出现了D-#C-B-A的和声进行,并在这一段落被多次运用。从音乐效果方面来看,推动了莫妮卡在此片段中的欢乐情绪。半音阶的进行方式也为后来托比的情绪变化埋下了伏笔。
27小节开始为莫妮卡第一次情绪变化。27小节-34小节为莫妮卡情绪的过渡,梅诺蒂在此运用了大量的小三和弦和极不和谐的减七和弦和减减七和弦,Allegretto(小快板)也变化为Adagio molto espressivo(尽可能的富有表现力的柔板)。烘托出一种忧郁的气氛,为后面托比倾吐心声的演唱做了铺垫。
35小节开始为莫妮卡代替托比向自己表示爱意。进入B乐段,由c、d两个小乐句组成。运用了Andante Espressivo(稍慢速的、有表情地)在较为舒缓的节奏和旋律中倾诉着托比对莫妮卡的爱意。但在忧郁的小三和弦和不协和的减七和弦的映衬下,又能够感受到托比满腔热忱下的卑微。钢琴伴奏随着演唱的节奏进行,更是强调了这一情绪,将听众带到音响的洪流之中并产生共鸣。
42小节开始插入小乐句,是莫妮卡表达愤怒的唱段。虽然只有三个小节,但和弦排列密集,众多十六分音符快速跳跃,烘托出了莫妮卡盛气凌人的气势和愤怒的心情。
53-54小节表达了莫妮卡的困惑,钢琴伴奏右手部分主要以八度的形式与演唱旋律重叠。
55小节-59小节为托比情绪的最大爆发点,钢琴织体配合演唱将托比急切、激动的心情发挥到极致,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将听众的心紧紧攥住。
60小节到最后为莫妮卡的最后一次情绪转变,其中再现了前段华尔兹的音型。Adagio(柔板)的节奏,暗示莫妮卡的心境已经改变。
(二)作品音乐风格分析
梅诺蒂歌剧《灵媒》的创作最大的特点是,他将意大利歌剧传统文化与美国电影歌剧的多变形式相结合,使得作品不仅有传统艺术的高雅,还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咏叹调“Monica’s waltz”在音乐上极富表现力,歌曲演唱感情方面也极具变化,通过歌唱家高超的技巧将观众带到其中,具有无可辩驳的感染力。
整首咏叹调布局紧密,层层相扣。钢琴伴奏设计巧妙,侧面渲染人物情感,提示剧情要点。当两人快乐表演、玩耍时,音乐节奏紧凑,情绪欢快却又运用了大量不协和和弦,提示了整部歌剧较为阴暗的基调,为最后悲惨的结局做出了铺垫。当莫妮卡替托比倾诉时,音乐缓慢忧郁,放大了托比对莫妮卡卑微而深沉的爱情。最后主题再现时梅诺蒂将节奏做了稍慢的处理,映衬莫妮卡对托比情感由单纯的友情到悲愐同情的变化。类似中国民间艺术双簧的表演形式又加深了咏叹调的戏剧性,强调了整部歌剧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氛及诡谲的风格。
梅诺蒂的创作手法使得整部作品深藏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让人有进一步探讨深挖的欲望,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三、女高音咏叹调Monica’s waltz的演唱技巧处理
(一)演唱呼吸处理
Monica’s waltz作为《灵媒》中最脍炙人口的女高音咏叹调,演唱难度较高,包括对咏叹调中节奏、音准等的把握。那么呼吸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首咏叹调音域范围宽,音高跨度大,若失去气息的支撑必然无法完成。
歌曲先由两小节的宣叙调进行导入,需演唱者在开始歌唱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身体放松,鼻口同时将气息缓缓吸入腹腔。1-26小节的圆舞曲风格提示了莫妮卡情绪兴奋、激动,需运用与跳音相似的呼吸技巧,演唱中要注意控制吸气吐气的速度,快速吸气,平缓呼气。如在唱“Up in the sky,someone is playing a trombone and a guitar.”一句时建议设置两个换气点。第一个换气点为sky、someone两词中间,把“sky”的三拍时值拖够后干净利落地结束迅速换气,再接着唱“someone——”。因歌词情感欢快且节奏速度适中,要求迅速换气后再由气息缓缓将歌词带出,同时还要注意歌唱的轻重缓急。第二个换气点为trombone、and两词中间。“trom-bone”所占时值分别为两拍和一拍,因换气点所需,可将“bone”的一拍时值相对缩短,紧接“and”。为了演唱效果及英语语言习惯,在唱“and”时可稍作向下的滑音。
21-26小节为华尔兹部分的一个歌唱难点。不仅仅在于23小节连续两个六度的跳进,还在于这6小节的演唱音域高,高音持续时间长。它的音全部集中在#c2到最高音a2之间,对演唱者的技术要求极高。在演唱这一部分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恐惧高音而吸入过多的气,这会使得身体僵硬,气息上浮,反而得不偿失。想要演唱好这一部分,需要做好两个较重要的换气点。第一个重要的换气点为22-23小节waltz、follow之间。在保证三拍waltz完整性的同时,同样遵循快速吸气,平缓呼气的呼吸技巧,换气时将余下的气迅速叹出,匀速吸入适量的气。在唱#c2时脑里就要构想出a2的音高,为高音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个重要的换气点为25小节的两遍“follow me,follow follow me.”之间。因为前面已经唱过4小节的高音,这里就很容易气息上浮。要想在舒适的身体状态下进行演唱,就必须控制好吸入气息的位置的深浅、量的多少。因两句结尾开头间节奏较快,换气难度大,考虑将换气点如此设置:“follow me,/follow follow me.follow me,/follow follow me.”这样能够在保证词组相对完整的前提下,较大程度地缩减演唱难度。
从35小节开始为莫妮卡扮演托比对自己诉说心意,歌唱情感由欢快转变为忧伤,演唱速度较慢。与此同时呼吸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将气缓慢地吸入,再平缓地呼出,保证气息均匀地流出。39-41小节中,应做出渐强的处理。40小节的night和you之间是一个重要的换气点,同样遵循23小节高音换气的要点,在唱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55-59小节将人物情感推到极致,是整首咏叹调的高潮。演唱时需要将气息吸入腰腹,有机地调动横膈肌、腰背的力量,使之形成强烈对抗与共鸣,在达到最高音bB2时迸发,不断增加气息量并平稳拖住,最后迅速强收,使情绪达到高潮。
(二)歌词发音要求
《灵媒》的歌词语言为英语。英语语音作为影响英语口语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歌唱中好的发音会提升演唱的美感,而幼稚的发音则会拉低演唱效果。
歌唱最直接的目的即为表达情感,需要付出大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将歌词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确保每个音都清晰明了。要注重每个音的发音细节,在不断地练习中摸索规律,只有实现标准且清晰的发音,才能更有效地传达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以Monica’s waltz为例,如“Monica”,“n”在“Mon”中是一个鼻音,应用鼻子发音。对于“i”在“ika”中,它应该是一个短促的“ee”音。且要把<I>发清晰,不与[i:]混淆。两者最大的差别是开口大小,换句话讲就是舌位的高低,即<I>与[i:]相比,开口大小更大,舌头位置更低。再如“waltz”,“t”读作/t/,这是一个舌尖齿龈爆破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突然释放,使气流爆破出来。“z”读作/z/,舌齿摩擦音,发音时舌头抵住上齿龈,然后稍微放松,让气流通过舌头和齿龈之间的缝隙,产生摩擦声。
(三)作品情感表达
梅诺蒂在咏叹调中为莫妮卡设计了四次情绪变化,演唱一开始是莫妮卡对托比傀儡戏表演的赞叹夸奖。她和托比沉浸在音乐的魅力中载歌载舞。第一次情绪变化为27-34小节,以21-26小节过渡。莫妮卡发现了托比突然失落的情绪,停止了舞蹈,因为托比无法开口表达自己的情绪,欢快华尔兹变成了关切的询问,引导托比说出内心想法。这时音乐的速度发生了变化,从Allegretto(小快板)变化为Adagio molto espressivo(尽可能地富有表现力的柔板)。这一部分中梅诺蒂运用了大量的不和谐的七和弦和忧郁的小三和弦,营造了一种哀伤和神秘的气氛。要求演唱者感应莫妮卡的情绪,从载歌载舞的欢乐中转变为平静。过渡段以宣叙调的方式演唱,平静地引导托比倾诉,为之后的唱段做出铺垫。
第二次为42-44小节,41、42小节是一个情绪的快速转变,要求演唱者迅速从托比卑微的情绪中脱离,转变为愤怒的莫妮卡。这时莫妮卡发现托比对自己的感情不是单纯的友谊而是炽热的爱情时,莫妮卡感到愤怒。她认为托比只不过是自己家中的一个小奴隶,居然对自己有非分之想。
第三次是53-54小节在托比对她的愤怒与不屑予以更加真诚及卑微的回应时,莫妮卡的不忍及动容。
莫妮卡的最后一次情绪变化也就是咏叹调的尾声60-68小节。这时莫妮卡的情绪已经不同于往日与托比在一起单纯友谊的欢乐,而由无尽的同情和怜爱取而代之。钢琴伴奏也再现了华尔兹的织体。速度回到了Adagio柔板。
结语
梅诺蒂是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曲家,歌剧《灵媒》虽只有短短两幕,却将一个灵媒师被幻想困扰失控,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剧中对于幻象和现实的处理也非常出色,通过音乐、舞台布景和演员表演等多种手段,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营造了一个充满神秘和紧张感的氛围。
总的来说,歌剧《灵媒》是梅诺蒂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戏剧性悲剧的深刻理解和才华,同时也通过音乐和剧情的完美结合,引发了人们对信仰、怀疑主义和理性之间矛盾的深入思考。其剧中的Monica’s waltz,更是脍炙人口,常常在百老汇舞台上演出,本文从Monica’s waltz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入手研究,希望能为演唱这首咏叹调的表演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洪模.电化歌剧的创始人梅诺蒂的生平与歌剧作品(一)[J].音乐生活,2019,(01):82-85.
[2]王毓麟.通灵于两个世界之间的女人——谈梅诺蒂的歌剧《灵媒》[J].音乐爱好者,1993,(05):14-16.
[3]路美玲.梅诺蒂的歌剧作品[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7:119-121.
[4]张璐.电影歌剧作曲家梅诺蒂的创作及其电影歌剧风格探讨[J].电影评介,2008,(11):17.
[5]沈眈忱,吴郁蓉.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及纠正——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英语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9,(20):215-216.
[6]李晓晓.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1,(24):114-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