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论文

2024-10-24 13:45:39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国城市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问题逐渐凸显。对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现状进行问题梳理,并提出其适老化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国城市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问题逐渐凸显。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导则(试行)》通知,导则坚持全龄友好、功能集成,安全可靠、服务便捷,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三个基本原则,重点满足“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兼顾全龄人群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基于此,对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现状进行问题梳理,并提出其适老化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山地城市老旧社区类型及公共空间问题调研
当前山地城市社区存在老龄人口数量大、空间环境复杂、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不足等情况,导致社区居住环境与适老化设计需求存在矛盾。由于山地城市的老旧社区建成年代较早,且多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有着占地面积大、密度高、住户多、用地条件复杂等特点,出现了破碎化、孤岛化、老龄化等问题。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且长江和嘉陵江构成主要的水环境,城市社区空间呈现典型的紧凑、组团状发展,因此,紧凑性是重庆老旧小区空间的重要特点。
(一)山地城市老旧社区的典型类型
山地城市老旧社区众多,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一是以组成单位属性,大致将重庆老旧社区空间分为商品房小区、单位或大院小区、混合式社区;二是以空间格局进行划分,按照基本空间格局可以将老旧社区的空间类型划分为开放式街巷空间、半开放院落型空间、围合封闭式空间。
(二)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本文选取重庆市主城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进行现状调研(沙坪坝区山洞街道老菜市场片区、沙坪坝区中渡口社区、渝中区桂花园社区)。如表1所示。本次调研以老旧社区的户外空间环境为主,其中包括了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这些内容同居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经过深入调研这些户外的公共空间,发现它们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公共空间利用率低
重庆山地城市老旧社区中存量用地不足导致公共活动空间受限,空间环境的品质出现较大落差,原有的社区生活服务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也已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居民作为社区活动主体更倾向于在住区内小范围的场地进行活动,如表2所示。
2.交通道路系统杂乱
首先,由于社区管理不到位,经过社区长时间的无序发展,社区内巷道交通道路相对杂乱,无障碍通道亦不能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其次,由于地形高差较大,高台阶、堡坎相连,道路联通性差,空间节点可达性较弱。最后,由于道路长期的使用和缺乏维修,部分道路路面开裂、破损、积水,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老年人出行活动受限。
3.活动场地利用不当
对老旧社区活动场地、公共活动空间功能考虑不完整,缺少代际互动、休闲交流等内容。老龄居民交流娱乐和文化活动较少,本地居民将空间圈地占为己用的情况随处可见,导致社区的空间被大大压缩,社区公共活动逐渐减少。长此以往,老年人群逐渐缺少了对社区环境、社区家园的情感认同,老旧小区的公共精神逐渐消失。
二、老旧社区适老化需求分析
扬·盖尔提出了经典的公共空间行为分类模式(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并分析了不同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和细节设计要求。对社区老龄人群生活动态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分析,具体如下。
(一)健身运动步行需求
根据基本空间形态类型可知,山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分布特征和与建筑的空间关系决定了其具有明显的穿过或通行属性,缺乏激发运动健身步行等行为的要素。
(二)老幼代际交往需求
这些社区的居民多为老人和小孩,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活动空间类型。老人在早起晨练、早餐、买菜以后,没有其他的活动方式,只能待在家里或搬着凳子在楼前与邻居聊天。附近的小学、幼儿园,放学时间较早,很多孩子只能在路边的石凳周围玩游戏,没有针对老人和小孩设置适合他们生活、活动习惯的空间场所,导致社区活力缺失。
(三)社区生活圈需求
生活尺度内的物理空间设计、文化空间设计和宜老性空间设计缺失。在山地城市老旧社区中,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范围以其居住的社区生活圈展开,所以优化老旧社区的空间布局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的主要内容,并且遵循了活动范围的距离衰减规律。
三、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优化策略
(一)优化布局形态,建全龄共享空间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需要考虑大众化的人群主体,如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孕妇等特殊群体,将社区公共空间打造成居民愿意停留、主动消费的社交娱乐场所,打造多元立体、多路网、全龄安全的山城特色慢行空间,提高公共空间使用率。老人活动空间:场地设置缓坡方便老人出入,根据老年人的活动特征设置了供老人学习交流的老年教室、阅览室、棋牌桌椅、露天阳台、休闲亭以及运动设施等。儿童活动空间:场地设置不同类型的小型运动场地、滑梯、攀岩梯等,增添场地的趣味性,使其符合小孩的活动特征。中青年活动空间:以可以聊天喝茶的露天小广场、茶馆、棋牌室等为主。
(二)适应更新设施,建安全友好空间
适老户外设施应该以丰富的形式完善功能,使老旧社区老龄居民切身感受到设施的实用性。在公共交通方面,增加无障碍设施、安全警示标志等,在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对原有交通系统进行梳理,设置慢行系统,提升活动行为的安全性。在沿街立面上,加建栏杆扶手,以增强通行的安全防护,针对高差较大的空间特点设置适宜的老龄人群保护设施。在健身运动设施方面,将互动性、友好性的优化理念引入适老户外健身设施的设计中,也对提升心理舒适度具有积极意义。在楼栋的室内空间方面,面对通道与楼梯破损的墙面、昏暗的灯光、私拉电线等对出行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采取“轻干预”手法完善公共交通便民设施,还原明亮、整洁的底层空间。
(三)美化完善环境,再生社区文化
山地城市老旧社区中仍存在消极公共空间,难以被开发利用,在多变的地形条件影响下,住区内存在多处碎片化分布的不规则(半)围合式下沉空间。因此,需要进行环境美化修补,提高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从空间尺度方面拓展小微绿地、畸零空间、闲置空间,空间性质从开敞到封闭,从公共到私密,满足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需要。设置立体绿色空间,将楼栋间的部分堡坎坡地、硬化地面、梯坎楼角等空间建设为微生态花园。通过社会组织和多方联动,重在居民参与共建,从历史和在地文化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增强老旧社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打造社区文化再生的共享共融体系。
四、结论与展望
随着老年群体在社区居民中占比不断增加,在山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一群体的身心特点和日常需求,进而打造一个全龄共享、安全友好的居住环境。本文希望通过对适老化优化策略的探索,在不断提高山地城市老旧社区老年人居环境质量的过程中,将老龄居民的生活热情不断激活,解决社区生活圈、老幼代际需求问题,建立不同年龄段、不同片区之间人与人的联系,为山地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