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夕阳箫鼓》音乐风格及特征论文

2024-10-24 11:47:54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夕阳箫鼓》最开始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琵琶曲,它的旋律动听、风格灵活、音响效果丰富,被多次改编为不同名称的器乐曲,其中以江南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最具代表性、最广为熟知。
摘要:《夕阳箫鼓》最开始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琵琶曲,它的旋律动听、风格灵活、音响效果丰富,被多次改编为不同名称的器乐曲,其中以江南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最具代表性、最广为熟知。1972年,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把《夕阳箫鼓》这首琵琶古曲改编成了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该曲保留了原曲的精华之处,并着力挖掘钢琴音色的表现力和技巧的多样性,又通过模仿乐器音色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响如琵琶、箫、鼓、筝等融会贯通于这首古曲中,从而赋予这首清雅琴曲以全新的意境和民族性的韵味。本文主要对钢琴曲《夕阳箫鼓》进行了艺术特征和演奏技巧的全面分析。目标一是通过分析钢琴曲《夕阳箫鼓》来深入了解这首古曲具有特色的民族化风格和特点。目标二是对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准确地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上演奏中国传统乐曲的要领。
关键词:夕阳箫鼓;艺术特征;演奏技巧
一、简述钢琴作品《夕阳箫鼓》
(一)创作背景
《夕阳箫鼓》——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也是古代中国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属于琵琶曲中的大曲套,早在十八世纪时就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因此多经改编,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是改编的古筝曲,名为《春江花月夜》,这首丝竹合奏曲包括引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舟唱晚、洄澜拍案、桡林远濑、欸乃归舟、尾声,共十个小分段。
黎英海,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1943年考入国立音乐院,师从陈田鹤、弗蓝克尔学习作曲,师从拉扎罗夫学习钢琴,毕业后主要从事作曲理论教学工作,曾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及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人才,是我国音乐界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1975年这位优秀的音乐家黎英海先生以这首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为主题把其改编成钢琴曲《夕阳箫鼓》,经他创作的这首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以中国民族音乐为素材,以中国古典文化为基调,基本上保持了原曲的音乐形象与古朴清雅的传统风格,但在表现手法方面则加以丰富,强调和展现了特有的中国音乐特色,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精神和音乐艺术的情怀,成就了这首中国钢琴独奏曲中的代表性作品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黎先生在这个作品中精准地在钢琴上模拟了民族乐器音响,扩充了我国钢琴作品的曲库。
(二)作品意义
《夕阳箫鼓》这首钢琴曲音乐情感上的表现经黎英海先生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成功地把原曲中的幽怨之情处理成了明亮而积极的情绪,同时基本上保留了原曲的旋律及速度,并采用原作的十段标题来恰到好处的表现对作品意境的概括,其中每个标题部分都运用多种灵动的音乐手法形象地描绘和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该曲别出心裁地对多种民族乐器如琵琶、古琴、筝、萧等进行了音型、音色、音乐织体等多方面的模仿,遵照了中国传统器乐曲典型的特点,使古典民族的韵味得以保存,很大程度开创了中西音乐密切结合与交融的先河,也是笔者在演奏中非常喜爱的中国钢琴作品。同主题钢琴作品还有江文也的《第三钢琴奏鸣曲》、林乐培的《春江花月夜》等等。
二、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艺术特征
钢琴曲《夕阳箫鼓》全曲共分为十段:第一段江楼钟鼓(散板)相当于引子、第二段月上东山,主题显现、第三段风回曲水、第四段花影层叠、第五段水深云际、第六段渔歌唱晚、第七段洄澜拍岸、第八段桡鸣远濑、第九段欸乃归舟、第十段尾声。
(一)和声的民族化风格
作者创作《夕阳箫鼓》这首钢琴作品是以“中西结合”为思维主张,别出心裁的尝试在西方音乐和声基础上增添民族化风格,如,用“非三度叠置和弦”代替西方常规的“三度叠置和弦”,大量的非三度叠置和弦的使用,反而更好地突出来五声性的民族风格。全曲的和声连接采取横向的“线性发展”,这也是很多中国作品的特征,持续同一根音和弦或长音式的保持,有的采取分解性的音型,部分在保持根音的情况下,改变和弦结构形态或组成音,这样多样化的处理使和声效果稳定。为确保调性更加清晰,和声的进行采用循环式的方法,以主和弦为中心循环反复,使和声不断变化。和声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和弦的进行特点也能体现出这首乐曲的音乐风格,有一些段落在和声进行到最后才明确调式的中心和弦,构成不稳定到稳定的和声进行,其他段落以主和弦开头和结尾,中间进行较大的展开。乐曲最后的和声连接方式还出现了大量西方传统和声中禁止使用的平行四度,五度,平行和弦的使用使和声具有了民族化的风格,极大增强了乐曲的韵味和艺术性,使全曲充满了中国音乐特色。
(二)调式调性的运用
《夕阳箫鼓》这首乐曲主要以民族和声的五声调式七声音阶为主题,以降G宫为主调发展,并围绕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和偏音的运用,形成了作品的整体旋律,其中用到了换头合尾的方式——从la商调式开始中间游移到b(降D宫系统)商调式上最后又回到la商调式上来。全曲调性布局的特点是从稳定——不稳定——稳定,既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又基本保持了古曲的原有风貌。调性中和弦的连接方法则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由变奏方式进行循环式的演奏,即重复、模进、承递、变奏、展衍的循环原则,再结合演奏方式、音区、音色和全曲情绪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极大增强全曲的诗意美和对比性。曲中出现的叠句曲式构成一气呵成的整体结构,使得整首乐曲展现出民族风味的旋律、深刻的音乐形象和情景相融的境界。
(三)旋律韵味的表达
钢琴作品《夕阳箫鼓》在旋律上新颖地展现了特有的线条和风韵,主题旋律是核心部分(前两小节)通过变化发展及自由模进而来,旋律线呈现下行并为波浪状。韵味的表现手法还体现在模仿民族乐器琵琶时出现“虚音”与实音的变化,虚实音的交替不只使钢琴音色对琵琶的模仿深入人心,还将民族乐器的神韵画龙点睛,带来眼前一亮的音响效果。在这首乐曲中在处理不同的情绪、速度与力度时,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装饰音,如花影层叠部分描绘层叠的花影,利用钢琴细腻的音色来对中国民族乐器进行模仿,以此独到地表现出《夕阳箫鼓》的神韵,将一幅优美、清丽的山水画呈现在了听众的眼前。
(四)对民族器乐的模仿
1、对鼓声的模仿
在作品《夕阳箫鼓》中对鼓声模仿的部分虽不多但经典且极具特色。在引子“江楼钟鼓”部分——作品开头第一句就有出现,采用敲打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作者采用连续的同音音符表达,以右手轮指这种形式开始,中间转为左右手的三连音交替快速弹奏,力度上由弱逐渐变强再逐渐弱下来,速度上由慢渐快,最后由一个延音定住,巧妙模仿了我国钟鼓的演奏方式,这一处理给人的感觉像是钟楼在原本的安静中逐渐传出空灵的钟鼓声,回荡在江面,传来阵阵回声,神秘而悠远,就此拉开了此曲的序幕。在乐曲之中也有多处运用了同音轮指的手法来表现鼓声的音响效果,灵活地运用速度的快慢变化和音乐的强弱走势来将钟鼓的由远及近表现了出来,别具一格。需要演奏者具备较强的手指灵活度与控制能力,才能将江楼钟鼓从静谧中响起并渐明渐暗的景象及音色强烈的对比走势较为完整准确地展现。
2、对古筝的模仿
作品《夕阳箫鼓》中对古筝音响的模仿在多处都有出现,表现形式大多是装饰音的连续出现和琶音的下行。较为代表性的是在引子部分倚音的运用,倚音的灵动就像锦上添花,作者设计成由左右手开始的交替弹奏,采用力度由弱渐强,速度由慢渐快的方式,最后一个延音收住,这里意在模仿古筝急促拨弦时发出的音响效果,每个拨出的音都无比清晰,仿佛水流一样由缓到急,与第一句的钟声交相呼应,一下子将全曲的特色显现出来,同时将引子部分引入一串连续的琶音中,这种琶音音型是对古筝进行模仿的第二种形式,将和弦琶音由下行进行转为上行进行,正反方向交替且快速地进行优美而具有连贯性,这里意在模仿古筝中最具特色的技巧“刮奏”,恰到好处地将古筝行云流水般的音色表现了出来,仿佛夕阳西下,一条小舟缓缓泛在江面,这样幽静画面逐渐展现在眼前,为整个古曲增添了一份特有的中国风韵基调,并巧妙地引出了主题,引人入胜。
3、对箫声的模仿
作品《夕阳箫鼓》中对箫声的模仿十分传神,大多通过倚音的手法,主要出现在引子部分,高音部分的倚音不再像前面表现古筝时采用的密集排列,而是少量间隔拉长并带有重复性的逐渐升高,力度采用渐强处理,意在模仿出箫所特有的悠扬典雅的音响效果,配合左手优美的旋律,仿佛箫声从远方缓缓飘来,空灵地映在潺潺流水上,使听众感受到回味悠长的意境美。
4、对琵琶的模仿
在钢琴曲《夕阳箫鼓》中对琵琶的模仿出现在高潮部分,有一定的技巧难度,音型统一使用八分音符,主旋律固定的基础上变换音域位置,力度渐强,曲中对琵琶音色的模仿印证了钢琴对民族乐器的模仿力,并丰富音乐旋律的感染力。加上此处标记的速度为渐快,干净利落,意在模仿琵琶中具有特色的“扫拂”,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将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琵琶的民族之气发挥得淋漓尽致,带给整曲激昂的气势和不一样的美感,也有部分出现在变奏音型中,模仿琵琶轮指的手法,来增添整曲的韵味。
三、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演奏分析
从上述艺术手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首钢琴曲《夕阳箫鼓》是具有一定技术和情感处理方面的难度的,不仅要掌握每一个分段不同的变奏形式演奏的技巧,还要特别注意手指触键即对音色的把控,整首曲子的意境要在演奏中得以体现,针对演奏的难点,我们要进行几方面的分析。
(一)音色的处理
《夕阳箫鼓》这首古曲分十段,采用变奏的手法,节奏、音型等表现方式都是很灵活的,因此针对一些有技术难点的段落音色要进行不同的处理。
开始的引子“江楼钟鼓”是一段散板,是全曲的开端,是重点也是难点部分,这段主要是对不同的乐器进行模仿,通过几种特殊音型来展现,这就代表了这一部分的多变性,需要采用不同的触键感来体现出每一种乐器的不同,如开头对应的两段对钟鼓和古筝的音色的模仿在演奏时要注意手指力量的集中,并控制力度进行变化,要由弱渐强,手指贴键进行敲击,突出层次感,注意声音的厚度,展现出由远及近的朦胧感,之后对箫声和古筝刮奏的模仿时则要营造空灵的质感,这就要求演奏时贴键灵活,指尖触键面积不要太大,控制音色,突出旋律,轻缓渐强,逐步引出曲子的主题。
随着织体变为波浪式的琶音音型,进入“月上东山”部分,主题旋律核心移高四度出现,这里是全曲主题的真正显现,因此重点在于音色的表达,要感受旋律线条的柔美,弹奏时触键的面积要大一些,将力量传送到指尖,左右手线条配合要连贯左手的伴奏轻一些,右手琶音音色要清透,与主题旋律产生音色的对比,来修饰主题。
此后进入变奏部分,有明亮活泼的“风回曲水”、新颖流畅的“花影层叠”、模仿古琴的“水深云际”,这些段落的走向都较为自由,触键时要干净利落,注意流畅性,手指要弹奏的清晰,注意音色的匀匀。其中要注意节奏较复杂的“渔歌唱晚”段落,应双手慢练,锻炼手指的独立性,指尖集中力量,触键灵活,夹杂的琶音出现时不用将每一个音符都强调出来,注意连贯与流动,掌握旋律的律动性。
变奏五“洄澜拍岸”和变奏六“桡鸣远濑”都很有特色,运用相同的节奏型表现浪花翻滚的层次感,其中有特殊音型颤音的使用,演奏时手腕放松,稍微抬起,带动指尖均匀地又慢而快奏出,争取每个音的清晰,内心要有表达悠远又起伏的水面之感,左右手衔接好相呼应,手指贴键,将整个部分串联在一起,不能断开,一气呵成。
整曲的高潮段落“欸乃归舟”主要是对琵琶的扫拂的模仿,由低到高八度在不同音区进行模进,在演奏时注意层次感,逐渐加强,三个音区的音色要有明显变化,最强时要把大臂力量送到指尖,八度弹准,声音集中,感受手指快速准确触键时瞬间的爆发力,并将速度渐快,但要注意过渡,保持连贯性,弹出整曲的张力。练习时可慢速练习,逐渐加速,去体会情绪的变化,感受八度音的触感,锻炼手指机能。
尾声部分要注意左手的八度会再现主旋律,配合右手一连串琶音,主题首尾呼应,要强调主题旋律音,演奏时手不要太重把声音压死,触键时手指力量集中,将旋律突出并依照连音线保持连贯,不要呼吸断开,与右手的连接要自然并有起伏,整体流畅一气呵成,到结尾处要控制手指的力度,音色逐渐弱化,不要太过生硬,感受旋律逐渐安静下来,有一个利落的收尾。
(二)特殊音型的处理
1、琶音
琶音是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中经常出现的音型,既能增加全曲的流动感,感受水潺潺流动的中国风韵,也能清晰地模仿出古筝饱满的音响。这首曲子中的琶音包括长琶音、短琶音及一些特殊琶音。长琶音也算单独的华彩部分,对古筝的刮奏音色进行模仿,上行琶音要由弱渐强,而下行琶音则要由强渐弱,在演奏时要注意上下行之间的衔接,要如行云流水一样一气呵成,注意气息的连贯性,避免产生中断感,琶音前后的起音和止音要力度相同,自然流畅。短琶音在曲子中很有特色,主要是伴奏音型,比较典型的体现在第二部分,琶音被作者运用为右手伴奏,增强了华丽流动的音乐效果,要求演奏者在弹奏时要弱起并快速地完成,触键用指腹慢触来强调优美细腻的音色,注意要与右手主旋律有所对比,练习时应左右手分开,先摸清右手的主旋律,再慢练左手把音色掌控好,这样两手配合时才能相得益彰,更有层次感,如“绿叶”起到巧妙地映衬“红花”的作用。其他的特殊琶音有反琶音和一些同颤音结合的琶音,无论哪一种演奏时都要保持音色的统一并进行力度的对比,指尖要灵活,一个音弹出后手指立刻为下一个音做准备,做到清晰流畅,突出整曲流动的高雅的音乐氛围和效果。
2、倚音
倚音作为常用的装饰音经常出现在作品《夕阳箫鼓》中,其中短倚音非常有趣而灵活,主要也是用于对琵琶扫拂技巧的模仿,演奏时要追求浑厚明亮的音色,演奏时可借鉴琵琶扫拂的原理,手臂手腕成为一个整体,将力量迅速传递到指尖,发力弹出后离键要速度,不可拖沓,更不可以将短而小巧的倚音弹出重音的效果,起到与作者想表达的大相径庭的效果,要注意弹出来的音需要富有弹性和表现力,并与本音衔接自然,突出整曲灵活的生动的音乐氛围和效果。
3、颤音
颤音在作品《夕阳箫鼓》中非常灵活,有对笛声灵动音响效果的模仿,也有对江面水声流动音响效果的模仿,都恰到好处,其中比较经典也有难度的部分集中在变奏五,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左右手接替,具有连贯性又能突出重点旋律音,展现行云流水之感,主要描写江面划船船桨声与起伏的水声的呼应,音型大面积相同,右手的颤音是左手主旋律的呼应,弹奏时一开始速度要较慢,随着第一个音弹出两手指放松指尖灵活,手腕一定要放松,稍微抬起,保持在相应的节拍内音符时值相同,并随着左手旋律的进行,渐快渐强,此处是模仿琵琶轮指的效果。开始稍慢,随着左手旋律音渐明朗,右手也由柔和发展为高亢,由远到近,由柔到刚。颤音的弹奏方法可以借鉴琵琶的轮指应用法,模仿琵琶中轮指技巧的感觉,慢练,注意每一个颤音组之间的衔接,突出整曲安逸的空灵的音乐氛围和效果。
(三)踏板的运用
踏板的灵活使用在钢琴曲《夕阳箫鼓》中是很重要的,这首古曲的旋律走向犹如中国的山水画一样,尤为注重的是意境的表达,接近于印象派音乐,在此曲中踏板较为灵活,右踏板几乎贯穿全曲,辅助双手将旋律的线条连贯起来,尤其引子部分各乐器的模仿在踏板的加入下立体起来,但注意踩踏板时不可过于拖沓,要及时换气,避免造成连绵不绝的音响。《夕阳箫鼓》中左踏板也可以使用,它是可以演奏者弹得更弱化,使音色更加柔和。比如在全曲开头结尾处适当加入左踏板,营造出声音逐渐远去,一切归于平静,最后归于结束的氛围使声音远去,这里左右手是相隔两个八度的平行八度,给人以空旷的感觉,使整曲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想要准确地诠释出钢琴曲中蕴涵的韵味,首先要全面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想要表达的意蕴,再仔细聆听音乐,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加以自己的表达,与琴相融,才能将其中的古韵从演奏中传递给听众。这首作品的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演奏者学习中国古曲改编钢琴作品浓厚的韵味及特色,其中丰富的变现手法和技巧也值得去深入研究及思考,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传承也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有着丰厚的艺术特征和新颖的艺术韵味,其中浓郁的中国音乐特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准,是西方乐器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曲相结合的典范,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学习,该曲演奏技巧的复杂性和情感处理的细腻度也会在练习中使我们得到很大的启发和进步,让中国古曲的韵味可以被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钱佳.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创作及演奏技法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刊,2008,(03).
[2]温小玉.浅析钢琴曲《夕阳箫鼓》的音乐风格特征[J].音乐生活,2016,(03).
[3]汪黎明.浅谈钢琴曲《夕阳箫鼓》的诗意及演奏方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04).
[4]徐平力.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分析[J].中国音乐,2007,(04).
[5]夏云.中国钢琴改编曲中装饰音的特殊形态及教学[J].黄钟增刊,2003,(04).
[6]何俐.《谈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曲〈阳关三叠〉〈夕阳箫鼓〉》[J].钢琴艺术,2004,(02).
[7]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