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从《荷石水鸟图》探析八大山人晚年心境论文

从《荷石水鸟图》探析八大山人晚年心境论文

27

2024-10-14 13:54:2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荷石水鸟图》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幅写意花鸟图。画作不仅展现了八大山人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及高超的技巧,还饱含社会时局动荡下八大山人作为明朝遗民的深刻情感。

  《荷石水鸟图》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幅写意花鸟图。画作不仅展现了八大山人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及高超的技巧,还饱含社会时局动荡下八大山人作为明朝遗民的深刻情感。本文结合社会背景,对《荷石水鸟图》进行剖析,探析八大山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及其晚年的真实心境。

  一、《荷石水鸟图》概述

  (一)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约1705年),原名朱耷,字刃庵,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书法家。善画山水和花鸟,以象征手法抒情写意,受陈淳、徐渭、董其昌影响很大,所创艺术作品多造型夸张,奇特有趣,如其笔下的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生动而倔强。其代表作有《水木清华图》《松石图》《荷石水鸟图》等。

  (二)《荷石水鸟图》

  《荷石水鸟图》是尺寸为127cm×46cm的纸本墨笔画,是八大山人晚期创作的写意花鸟画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1)。画作笔墨凝练、简洁概括,形象描绘逼真生动,通过笔墨的浓淡变化和花鸟的巧妙构图,成功塑造了画面的整体意蕴。画面的留白更是增添了意境美感,饱含作者的感情。

image.png

  八大山人承师于董其昌,其作品展现了对透视与平面构成的精湛重组技巧,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巧妙地表达空灵、雅逸的意境及独特的怪诞风格。《荷石水鸟图》由荷叶、荷花、“荷团(荷叶荷花簇拥而成)”及水鸟、孤石、泥沼构成画面。八大山人结合元素大小、空间布局等,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展现超越物项本身的神韵。同时通过营造虚拟的相互关系,传达其真实的心理情感。

  从整体构图视角审视,作品布势大胆、结构奇巧,画面留白富有韵味。画中的荷叶巧妙地将绘画作品整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左侧中部位置放置了一片叶片向下的荷叶,其下方描绘了一只水鸟,成为“画眼”,也为画面的主体位置。水鸟立于一斜长的巨石之上,巨石又坐落于泥沼之中。泥沼中生长出两根荷柄,其一生长出含苞待放的荷花,独自向上;另一荷柄则汇入画面右上部分——无数荷叶、荷花簇拥而成的“荷团”,荷花衰败其中。

  简约笔墨传达深厚意蕴。荷柄运笔流畅大气,形象坚挺稳定,刻意拉长增添清丽、奇巧之意。含苞未放的荷花用细线勾勒,突显其清新、淡雅与秀丽之姿,圆润且富有弹性的线条赋予荷花灵动的生命力。“荷团”中的荷叶采用破笔皴擦手法,展现荷叶的繁多与杂乱,而其中的荷花依旧以细线勾勒,使得整个“荷团”乱中有序,浓淡相交,粗细结合,层次丰富。主体位置的硕大荷叶通过浓墨塑造荷叶整体混重感,与纤细的荷柄相连,更添荷叶垂坠之意。荷叶下方的水鸟绘制技巧巧妙,前身以细线勾勒,后身淡墨晕染,使水鸟立体而生动。荷叶的大与水鸟的小形成鲜明对比,水鸟蜷缩于孤石之上,其压抑的姿态为画面增添了真实感,并通过情感关系将画面的上下部分紧密连接。孤石的轮廓一笔构成,线条随意圆钝,浓墨与淡墨的运用,增强了石头的质感。水鸟与石头的巧妙组合,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屹立于沼泥之上,水鸟的尾部如老者的鼻梁,喙部则化为发簪,洁白的羽毛宛若满头银丝。水鸟腿骨与身体分离处,又恰似老者上扬的嘴角,透露出从容与淡定的神情。孤石的阴影部分构成老者的背部,双手自然朝后摆放,面向“荷团”,展现沉稳之态。

  画中暗含多处对照关系。荷花常用于象征高洁、清白。画面中独自生长的荷花,与朝向“荷团”生长的荷花同源异流。独自生长的荷花悠然淡雅,而荷团中的荷花呈无精打采状,在繁杂的荷叶挤压之下尽显疲惫之态,比对之下,不仅凸显了独自生长荷花的雅致与生机,也暗示了“荷团”中荷花在拥挤环境下的萎靡不振、生命垂危,及荷叶对荷花的摧毁性伤害。

  从“荷团”中生长出的荷叶,带有“荷团”的延伸义,同样展现强烈的压迫感。水鸟受到摇摇欲坠的荷叶压迫而蜷缩起身子以寻求庇护,荷叶下方悬挂的露珠正处水鸟上方,呈兵临城下之势。与此同时,同样身处露珠正下方的老者在面对荷叶的压迫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嘴角带笑,姿态松弛,流露出对压迫视而不见的悠然自得之情。水鸟与老者的对比更显老者的无畏与不卑。

  画面中,长势相反的荷花与水鸟、老者的关系更添画中深意与层次。独自生长的荷花与老者相呼应,经历相同的遭遇后则另辟蹊径,体现怡然自得的心境。而“荷团”中的荷花与水鸟面对相似的困境,显得疲倦而苟延残喘。

  二、八大山人的命运

  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权的后代,出身皇室家族,自幼生活优渥。然而,崇祯十七年(1644年),时年18岁的八大山人,其身份骤变,由皇室成员沦为平民百姓。时代的巨变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悲痛,加之后又经历了亡妻丧子之痛,八大山人选择了出家修行,隐居于佛门。

  由于八大山人在艺术文化的熏陶下长大,习得绘画技艺。其艺术生涯早期以临摹为主,其自我意识反应较为薄弱。他在寺院的生活经历为绘画技能的精进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并为其创作花鸟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其晚年绘制花鸟画时能够得心应手,展现独特的灵性与超脱之美。

  八大山人原属贵族阶层,因政治环境而仕途不顺,其入世之路屡遭打压。在此情景下,其必然会产生矛盾心理,以及与之相伴的反差情绪。因此,在其绘画作品中,常能窥见对清政府的讽刺、蔑视与不满。这种反差心理也推动他不断地在参禅、归宗、还俗,其艺术水平实现了显著的飞跃。这一过程中,他的绘画风格日益成熟,布局更为大胆,笔触更为随意,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三、朝代更替下的《荷石水鸟图》

  《荷石水鸟图》作为八大山人晚年的创作品,无疑深受八大山人人生经历的深刻影响,也是其内心世界情感与思想的真实写照。

  朝代的更替使得清政府与明朝遗民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为消解矛盾,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使遗民归顺,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明朝遗民对旧朝的怀念之情,对清政府不满与愤懑愈发明显,形成了既渴望实现个人抱负又难获重用的矛盾心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皇帝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有效改善了清政府与明朝遗民之间的关系,政策的实施使得明朝遗民对清政府敌意有所消减,甚至有些明朝后代选择入世为官,为清政府贡献力量。从八大山人的《荷石水鸟图》中,我们可以洞察到清政府对于明朝遗民的态度,更是历史的一种微妙映射、真实补充。

  《荷石水鸟图》中的“荷团”,呈繁杂紊乱之态,寓意着明末清初之际,社会的动荡不安,“荷团”中的荷花象征着八大山人等明朝后裔,而荷叶,则寓意清政府对其的管制。荷花在“荷团”中颓败、残喘,恰恰反映了清政府对明朝遗民的打压与限制,在政治舞台上,即便允许他们出仕为官,也始终受到严密的监视与管控,无法真正掌握实权,实现个人抱负。在这种身心俱疲的境地下,不仅体现遗民们的痛苦与无奈,也揭示出八大山人对清政府打压明朝宗室的不满。

  “荷团”延伸出的荷叶喻指清政府的压迫,荷叶上的露珠则进一步加重了这层寓意。站在岩石上的水鸟,因受到当时社会的重重打击而倍感心力交瘁,抱负与才华也难以得到真正的施展。

  从历时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剖析八大山人的生平经历,《荷石水鸟图》作为其晚年佳作,应体现其精神层面在历经多次打压后的超然脱俗。因此八大山人如画中独自绽放的荷花,与世无争,不为世俗纷扰所动摇,又如画中超脱的老者一般,双手负后,神态从容,隐居于山林之间,自得其乐,充分彰显其高雅淡然的品格以及对仕途的豁达与洒脱。

  八大山人突发狂病时,常表现出极端的情绪转换,忽而放声大笑,忽而悲痛欲绝,为极乐与极悲的交织状态。其多幅画作中的“八大山人”落款,犹如“哭之”与“笑之”与这种情绪变化相呼应。由此推测,画作中亦可能是其两种矛盾心理的共时性呈现。当其疾病发作时,其心理状态在水鸟与老者间频繁切换,时而泰然自若,时而郁郁寡欢。在此种角度下,《荷石水鸟图》描绘着八大山人狂疾发作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他既渴望自由与解脱,又无法摆脱内心的困扰与束缚。当然,正是这种矛盾心理,成就了八大山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结语

  经过对《荷石水鸟图》的分析,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真实风貌与时代背景,同时亦能通过社会背景反推八大山人所要传达的深层思想情感。

  八大山人,身处明末清初的动荡时代,其通过绘画宣泄情绪,表达情感。经过不断的心理矛盾与技艺的磨炼,八大山人的绘画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渐臻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八大山人对现实保持了坦然接受的态度,并在生活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达到了精神的豁达、心态的洒脱。

  《荷石水鸟图》不仅展现了八大山人高超的绘画技艺与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更通过其精湛的笔触,深刻体现了八大山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这幅作品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