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莱坞到音乐厅——浅析科恩戈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及钢琴伴奏的演奏技法论文

2024-10-14 12:01:3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科恩戈尔德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来源,在中外研究中这首作品的文献较少,但事实上这首协奏曲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摘要:科恩戈尔德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来源,在中外研究中这首作品的文献较少,但事实上这首协奏曲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首先介绍作者科恩戈尔德的生平以及他与好莱坞电影配乐的渊源,然后说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即一首汲取好莱坞电影配乐而来的音乐作品,通过引入好莱坞电影配乐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探讨在该曲目中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技巧,旨在为广大小提琴演奏者和钢琴艺术指导提供有益的建议,更好地完成小提琴和钢琴的合作。
关键词:科恩戈尔德;钢琴伴奏;电影配乐;演奏技法
埃里克·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是一位美国籍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处于20世纪的后浪漫主义时期。《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科恩戈尔德48岁汲取他曾经的电影配乐灵感所作,该协奏曲加入了他的四首电影作品旋律,在音乐表达上展现了好莱坞电影的浪漫情怀。科恩戈尔德第一次将好莱坞的音乐带到了音乐厅,这个创举在当时受到很多音乐家的热议与批判,并不为当时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的人所欣赏,所以该作品沉寂了将近半个世纪,而在当代又因其优美的旋律和意境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钢琴作为“乐器王子”其和声织体丰富,气势恢宏,音色明亮清脆,小提琴作为“乐器皇后”音色优美连贯,艺术张力较强,二者的配合能够更好衬托小提琴的优美音色,丰富小提琴的音响效果,两者互补互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每一个主题分别伴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且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第一乐章的钢琴与小提琴演奏部分相辅相成。为了演奏出该协奏曲所表达的情感和灵魂,从演奏技法上对钢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提出要求,从而使得在演奏时能更好诠释当时作曲家想要表达的艺术色彩、情感和丰富的意境,使作品更加完整、更加完美,二者的配合更加融洽。
一、科恩戈尔德与好莱坞以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背景
(一)科恩戈尔德的生平简介
埃里克·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1897年5月29日生于捷克布鲁诺的一个犹太家庭,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和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第一位为好莱坞创作配乐的国际知名作曲家。11岁时,他的芭蕾舞剧《雪人》在维也纳引起轰动,随后他在13岁时创作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由阿图尔·施纳贝尔在整个欧洲演奏。20世纪20年代,他重新编排并几乎重新创作了约翰·施特劳斯二世的几部轻歌剧。1931年,他成为维也纳国立学院的音乐教授。他的作曲生涯共分为三个时期——早年时期(1897—1933年)、好莱坞时期(1934—1945年)和晚年时期(1945—1957年)。他也是“古典好莱坞时期”(约为1930—1960年)时期的著名电影配乐家之一。
(二)科恩戈尔德与好莱坞的结识以及“奥斯卡配乐大师”的由来
科恩戈尔德与好莱坞结缘于著名的剧场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1934年邀请科恩戈尔德于为电影创作配乐,他接受莱恩哈特的提议,进入好莱坞创作了第一部作品《仲夏夜之梦》。总的来说,他为20部左右的好莱坞电影创作配乐,四次获得最佳配乐的提名,最终获得两项最佳配乐的大奖。他和马克斯·斯坦纳和阿尔弗雷德·纽曼一起,是电影音乐的创始人之一并以其高超的作曲技艺和天赋被人称之为“奥斯卡配乐大师”。尽管他于1957年去世后,他晚期的古典浪漫主义作品不再那么受欢迎,但随着RCA Red Seal专辑《海鹰: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的经典电影配乐》的发行,他的音乐在1970年重新受到人们关注。这张专辑由他的儿子乔治·科恩戈尔德制作,非常受欢迎,激发了人们对他和斯坦纳等其他作曲家的其他电影音乐以及他的音乐会音乐的兴趣。
(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介绍
二战开始后,为了表达对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的愤怒,科恩戈尔德发誓在希*勒战败之前,不会再进行古典音乐的创作,这时为电影配乐就成为他的生活来源。随着1945年5月第三帝国的落败,他从电影音乐创作中退了出来,转而专注于严肃音乐,《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是科恩戈尔德在二战结束之后创作完成的第一部严肃音乐作品,这部作品是献给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遗孀,——阿尔玛·马勒。古斯塔夫·马勒曾是科恩戈尔德童年时期的导师。由海菲茨于圣路易斯1947年首演。乐曲的音乐特点在于旋律的构成融入了四首科恩戈尔德在好莱坞时期的电影配乐,那么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分别来自两部电影中的配乐,第一主题来自电影《另一个黎明》。第二主题来自电影《锦绣山河》,音乐表现有较强的画面感。
二、电影意境下《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及钢琴伴奏演奏技法分析
第1-8小节,独奏小提琴在钢琴伴奏震撼华丽的震音下演绎出热情高贵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来源于科恩戈尔德1937年的好莱坞电影《另一个黎明》。
《另一个黎明》讲述的是一段复杂的三角恋,时间发生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后,在英国,有一位英俊潇洒的军官回国度假期间爱上了一位寡妇,这个寡妇貌美如花,军官想娶她,但她并不爱军官。但即便如此二人还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他们来到撒哈拉沙漠的驻扎地生活。这位寡妇在这里遇到了军官的副手,这位副手十分像寡妇的前夫,于是爱上了他……这个主题正是应用了这部电影的配乐。
那么前8小节就好似在叙述这个故事,三个人爱而不得的情感羁绊,反反复复不停迂回。所以在演奏这8小节时,内心一定要充满歌唱,完成谱面的力度要求,钢琴伴奏一定要烘托出足够的气氛。小提琴演奏部分,要尽量细腻合理运弓演奏,左手的揉弦要随着强弱记号改变揉弦力度,渐强时揉弦幅度要逐渐加大,进入要有抒情性。钢琴伴奏部分,弹奏震音时,一定要弹出恢宏的气势,要保证手腕和手臂的放松,为保证速度,重复音的两个手指要有支撑,手掌也要有支撑,手指贴键不离开。此外,这一部分钢琴的琶音也较多,由左右手共同完成,弹过的音要保持不放开,注意左右手的衔接。
接着在进入4个小节(9-12小节)的试探和过渡后,第13小节再次回到主题旋律,这一次,小提琴旋律声部mf出发,而钢琴则来到了sf力度,主题部分以稳定的3/4拍进行,和前面的不断迂回,变化莫测完全不同,好像在告诉我们男女主人公下定决心要追寻自己的幸福。在这一段主题的演奏,小提琴要变得更加坚定,更具张力,右手的用弓要越来越长,靠近琴码,越来越强。左手的揉弦幅度也要越来越大。钢琴伴奏部分,钢琴是以突强的力度进入,此时钢琴应该在第13小节有一个小小的爆发,与第一次奏响主题提供一个对比。在第13小节,弹奏#g1时,钢琴的左手要越过右手,跨越右手前,左手要提前准备#g1的音位,在跨越后要注意左手、右手的强弱力度,左手跨越后要做一个重音的颤音为旋律提供支撑,左手力度要强,弹奏颤音时,要注意手腕的放松,用手腕去调整。另外,钢琴要注意这一部分变化音的出现。
第19-29小节为小提琴的独奏,这一段演奏小提琴一定要注意变化音的音准问题以及力度问题,力度应当是越来越强并在第29小节同钢琴伴奏一起推进渐强。钢琴伴奏数清节拍注意进入的地方,只有两个小节演奏。第29小节,钢琴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刮奏,其实是为了模仿乐队里竖琴带着梦幻好莱坞色彩的滚奏。钢琴在演奏刮奏时手臂应将力量完全地送入手指,由手腕带动双手在键盘上快速地从右至左进行刮奏,以达到响亮、高亢的音响从而迎接钢琴伴奏作为旋律声部的到来。第30-37小节,这时由钢琴奏响旋律部分,这是第三次主题旋律的出现,钢琴的力度可以更强,声音更加突出,是对前两次的又一次升华,弹奏的应当更加辉煌绚丽。第32小节和第36小节,钢琴右手出现了连音八度的弹奏,在弹奏时,一指、五指尽量贴键,手腕要有一个支撑点,手掌放平,手指慢触键,慢离键,贴着琴键弹。八度的上方音往往用4、5指或3、4、5指交替使声音连贯、柔和并且要突出第5指的旋律音,八度的下方音用拇指轻而平滑地带过,使得主部主题旋律更具有歌唱性。这部分的小提琴演奏多为六连音,速度非常快,在练习的时候建议分工跟随节拍器慢练,待每个音都能够拉清晰后再逐渐加速度。
第38-66小节,进入到连接部,这时整体的风格转换为欢快、跳跃,在这一段内,4/4拍和3/4拍不停转换,不规则的节奏、重音和变化音制造了一种焦急、紧张的情绪,好似女主人公在婚姻和爱情、在丈夫与情人间的不知所措,惊恐彷徨。第38-43小节,钢琴右手为双音跳音演奏,左手为单音跳音。在弹奏时,肩、手臂要放松,手指保持一定的紧张感,指尖牢靠,手腕带动手掌与小臂迅速抬起,快速向下击键,触键后手腕立即弹起,手腕要有爆发力,以达到集中、紧凑的音响效果来响应此时的音乐风格。小提琴演奏部分出现大跳音程、六连音、跳音和重音。每一小节的重音在演奏时,右手运弓要有爆发力突出重音,在跳音部分建议将弓段放到中下弓,第40-41小节,要注意六连音的节奏和休止符,这一段小提琴演奏部分难度较大,演奏者一定要多加练习,选择合适的指法进行演奏。第44-45小节和第52-53小节,小提琴演奏部分是一个半音上行并且是渐强的趋势,那么在演奏过程中所用的弓段要一次比一次长,节奏是附点节奏,演奏出诙谐、轻快的感觉,突出附点节奏。钢琴右手演奏部分大量的连续颤音,在演奏时,要保证手腕在较低的位置演奏,手指要贴琴键,不要离开,而且演奏者要找到适合自己演奏的指法,这样才能保证不会让手臂发酸或者弹奏时速度太慢。钢琴左手部分要注意强弱力度,以便更好配合钢琴的右手以及小提琴的旋律部分。第50-51小节演奏方法同41-42小节相似。第52-58小节,作为连接部的尾声,钢琴伴奏部分要注意谱面力度的变化,从sf-p往返两个小节,似浪花一般,要有荡起来的感觉。
第67小节-92小节是副部主题,也是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主要来源于科恩戈尔德电影配乐《锦绣山河》。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拿破仑三世想要在墨西哥建立一个傀儡政府,于是法国皇室任命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去统治,而这个地方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一无所知且毫不相关的地方。但渐渐地,这个善良的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爱上了墨西哥的土地和人民,并力图成为一名合格的理想主义统治者。但最终在法国皇室的背弃下被当时的革命者枪决,他的妻子在回法国求救后发疯的悲剧。
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小提琴一定要注意谱面的力度变化,注意强弱,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旋律p力度进入在后面爆发,音乐旋律的走势整体上是不断向上进行,所以合理地运用气息将柔美的旋律一步步推向高潮,将神秘一步步揭开是非常重要的,左手的揉弦幅度也要一步步增大,表达出音乐的走势。其中第86小节和第89小节要注意,三十二分音符的持续上行,弓子要逐渐拉宽,越来越强,弓速也要越来越快并靠近琴码,要注意每个音都应该处理清晰,这里要多加练习。钢琴的演奏同样要注意谱面力度强弱的变化,随着小提琴的旋律走势渐强或减弱,这一部分钢琴伴奏难度较小,为小提琴提供整体的强弱音响效果即可。
第92小节进入到展开部,第92-104小节,这是钢琴的旋律部分,这一回在C大调上奏响了主部主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多为钢琴的柱式和弦演奏,在乐队中,这一段是由圆号和大提琴首席去演绎,给人一种幽远、娓娓道来的感觉,所以这里钢琴弹奏的感觉也要更加空洞一些,仿佛电影的远景镜头,在弹奏时手腕要放松,手指贴键,靠手腕的自然提起—下落的力量,注入琴键。第95小节,小提琴进入,仿佛被拉回到近景。第94小节以及第98-99小节钢琴的右手演奏部分出现了柱式和弦的三连音以及休止符,在这里要注意节奏,需要多加练习。小提琴演奏部分是附和钢琴旋律的六连音,这里演奏要欢快轻巧。
第103-112小节,为小提琴旋律的华彩部分,该部分演奏难度较大,出现大量的双音、超大跳音程,不规则变化音和重音,大量的三连音和四连音,在练习时,要注意合理的指法,弓段保持在下半弓,多练习双音和音准找准把位,在适当地方揉弦。
第128小节,进入再现部,第128-134小节,此时由钢琴伴奏再次奏响主部主题,这一次值得注意的是第131小节出现了高八度的柱式和弦三连音,在练习时首先要注意节奏的训练,同时在快速弹奏柱式和弦时要感觉手指、手掌、手腕和小臂融为一体,以肘部作为动作轴心,整体上下起落弹奏。手指要结实,手掌支撑要好,手腕要有弹性、韧性,感觉全身的力量都传送到指尖。这样奏出来的和弦音响洪亮、饱满、有共鸣并富有立体感,使乐曲达到辉煌的效果。在这里建议六个和弦一发力,手指和手掌离琴键稍近些。
第141-146小节,小提琴演奏部分为主部旋律主题,钢琴几乎为柱式和弦演奏,那么这里的柱式和弦较为轻柔些,主要是为小提琴的旋律提供一个音响和声的支持,在弹奏这些较为慢速的和弦时,为了保证美妙的音响效果,弹奏时手指尽量贴键,手腕略微提高,灵活地带动着手指走。手腕要放松,但指尖不能松垮。
第147-179小节里面的演奏技法在前面都有讲到,感情表达要与主部的一致,再现部的演奏要比主部的演奏更夸张些,是对主部的再现与升华,要尽力去呈现作品的艺术效果。
尾声,第180-187小节,在这最后的8小节里,小提琴运用了快速的六连音和打音,与钢琴伴奏相互配合,这里的演奏尤为重要,是一个乐章的华丽收尾,那么在演奏的过程中,小提琴一定要将每一个音清晰无误地演奏出来,还要保证速度与节奏。每一小节最后一拍的打音一定要找准位置,保证音准。这里小提琴的演奏难度系数较大,需要引起演奏者的足够重视。钢琴部分,『和sf的力度符号一定要注意,钢琴要配合小提琴的演奏,将气氛一浪一浪地向上烘托。在结束的最后三小节,震音的演奏要多多练习,复音震音与前面的单音震音演奏上不完全相同,在演奏时要以腕关节为轴心,依靠前臂与手腕自然转动,做左右方向的摆动。手臂保持放松,手指尖要在琴键上根据乐谱找到手位,并将之固定,臂、肩、肘放松自然下垂,通过手腕的摆动将力量送入指尖。在整个过程中手腕应有一定的平衡性和灵活性,对手指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触键频率以及力度做调节,以保证乐曲最终辉煌而热烈地落幕!
结语
科恩戈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这首作品总的来讲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小提琴和钢琴的精湛技巧,还需要演奏者深刻理解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通过深入分析该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作品,让小提琴和钢琴融合更融洽,表达出电影情节、情感元素和这部作品的艺术色彩。对于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者来说,这首作品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提高范例。通过不断练习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为未来的音乐表演以及小提琴和钢琴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史(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7.
[2]马思嘉.奥斯卡的音乐大师们之科恩戈尔德[J].歌剧,2009,(12):72-73.
[3]徐家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听埃里希·科恩戈尔德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号[J].音乐爱好者,2008,(09):36-39.
[4]张珊珊.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研究与演奏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5]吴亚丹.钢琴演奏中手腕运动规律之研究[D].河南大学,2011.
[6]陈静.浅谈小提琴演奏与钢琴伴奏的配合[D].河南大学,2015.
[7]罗璇.科恩戈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与演奏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6.
[8]王硕.来自好莱坞的协奏曲[D].中央音乐学院,2021.
[9]董乐.科恩戈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第三乐章的音乐与演奏分析[D].四川音乐学院,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