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与传承研究论文

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与传承研究论文

5

2024-09-07 15:01:5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我国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一项重要目标。作为我国在全球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对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民族音乐类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和传承策略。

  在我国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一项重要目标。作为我国在全球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对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民族音乐类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和传承策略。

  近些年,国家、地方非遗保护工作有序推进,群众文化也展现出了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相关部门持续加强对非遗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并依托丰富多样、趣味性十足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进一步激发非遗文化的活力和生机,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可的一类艺术形式。因此,各地区的文化部门需要了解群众文化活动对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实现非遗音乐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普及和创新实践,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进而为群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非遗音乐活动。

  一、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现状

  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素材,但与此同时,也给非遗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冲击,尤其是外来的、复杂多变的音乐风格及相关元素受到了大众的青睐,抢占了人们的兴趣点。因此,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智慧结晶——非遗音乐文化逐渐被淹没在时代洪流中。再加上受到文化市场因素的影响,原本在民间受到广泛青睐的非遗音乐文化渐渐失去市场和表达的舞台,其市场竞争力越发减弱,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致使很多从事非遗音乐文化演艺的人员只能转行,谋求其他生路。而年轻人多数对非遗音乐文化的兴趣不大,这就导致非遗音乐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威胁。

  当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已成为重要课题,如何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是有关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就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包含了许多方面,如民间音乐、传统戏剧等。而它们由于是建立在某一地区的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实现非遗音乐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保护步履维艰。在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及传承过程中,除了需要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持续努力,还需要有关部门做好系统化部署,获得来自群众的支持。

  二、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传播与传承的重要性

  (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为广大群众展示优秀艺术作品,可以为人们带来丰富多样的艺术养分,从而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非遗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出现了颠覆性转变,人们的审美情趣越发多样,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为此,文艺工作者应努力实现民间音乐的进一步创新,并以此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image.png

  (二)继承与发展民间音乐文化

  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是广大人民群众基于长久劳动实践形成的智慧结晶,其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我国国土面积辽阔,非遗音乐文化有着非常强的影响力。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有所不同,如北方更加豪迈,南方更加优美细腻。非遗音乐文化的交流,可以实现民族音乐的碰撞和融合,让人们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地域风貌。在组织宣传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对非遗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弘扬,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不同民间音乐文化的差异,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情感联系,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凝聚民族力量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文化馆需始终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着力点,保障文化活动载体的创新,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从而面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风采。因此,将非遗音乐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为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继而激励人们为民族振兴奋斗。

  三、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与传承策略

  (一)立足实际,增强传承意识

  近些年,我国党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对非遗的保护及传承工作十分重视,并给予了重要指示。日益完善的非遗工作开展制度明确提出非遗文化传承需要始终秉承“四梁八柱”的理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地文化馆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在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上结合实际,了解传承精神,形成正确的文化发展理念,并响应国家提出的号召和法规,建立健全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制度和相关体系,完善工作流程,为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我国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也较为丰富,涉及民歌、舞蹈、器乐、戏曲等多个维度,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可以从多个维度展现出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为群众带来服务。文化馆需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利用自身天然优势和便利性,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确保非遗文化活动开展的亲民性,并结合实际,做好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二)逐步深化工作,实现非遗有序传承

  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汲取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魅力。因此,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需要挖掘非遗音乐中的文化底蕴,凸显出其文化特色,做好相关工作部署,保障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尤其需要将文化传承放在首位,培养出非遗音乐传承人,确保非遗文化可以实现代际传承。首先,在进行非遗文化传承及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时,文化工作者需始终以群众为主,培养出非遗音乐传承人才,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文化馆需要展现出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加强对非遗民间音乐传承人的进一步挖掘,通过师带徒、交流沟通、研讨等多种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知识和实践技能讲解,并依托群众讲座、专题讲座、表演实践等众多方式,挖掘出更多本土优秀人才。其次,文化馆需要展现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履行好文化传承的责任,关注群众对非遗音乐文化活动的组织现状,并通过对群众的吸引,依托师带徒,实现非遗文化的自觉传承,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再次,文化馆需要确定群众对非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案,明确传承计划,尤其是对与文化层次和审美需求相关的音乐内容,需要做好相应的普及工作,并基于音乐理论、技能这一维度,做好基础工作,开阔群众的非遗音乐文化眼界,提高国民的音乐素养,培养其音乐品位。这一方面可以实现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的全面振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持。最后,文化馆需要深度挖掘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价值,通过让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村落等活动,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双渠道推广传播

  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传承及推广,可以让非遗音乐文化真正进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文化馆需以传统的线下活动为基础,保障常规非遗音乐文化活动的顺利推进。而在组织线上活动时,文化馆则需要利用好新媒体,面向更广泛的群众,做好非遗文化的输出和传播。通过这种线上线下双渠道的音乐传承和推广活动,可以让非遗音乐文化的创作渠道得到全方位拓宽,使非遗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强的创新性。为此,文化馆需始终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基本原则,组织丰富多样的非遗音乐文化活动,确保非遗音乐可以新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保留非遗音乐文化活动中的地方音乐文化特色,又需要保障其具有时代气息,不仅要做好整体性的保护,还需要让非遗音乐文化活动展现出全新的风貌。地方文化馆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云观看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在民族文化活动中具有的魅力。如此一来,群众只需要通过一部手机,便可以跟随主播足不出户地对地方音乐进行品鉴,感受非遗音乐中的精神内涵。与此同时,文化馆还可以为非遗音乐的传承创造更广阔的平台,依托网上教学,让群众了解非遗音乐的内涵,利用丰富多样的线上活动,让群众的文化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使其通过更为简单的方式,参与到各种非遗音乐创新文化活动中。此外,文化馆也可以组织线下非遗音乐表演活动,扎根群众,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组织专场演出活动,在社会层面营造更为浓厚的非遗文化传承氛围。

  (四)多方联动,拓展非遗传承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古老而又奇妙的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工作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需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利用不同的文化活动,让人们认识、了解、喜欢上非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传播和传承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要载体,对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进行创新,让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而推进非遗的现代化发展。在非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为谁服务,怎样开展服务,一直是近些年我国各地方文化馆的重点研究课题。在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时,文化馆需要始终保持视野的前瞻性,通过丰富多样的途径促进非遗文化活动的顺利推进,加速非遗文化传承。文化馆需要将优秀文化传承和非遗音乐创新作为工作重点,依托资源整合,建立爱心志愿服务小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帮助,同时展现出文化馆、社区、传承人三方具有的联动作用和效应,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化馆作为牵头组织,社区作为传播平台,传承人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可以让群众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内涵,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三者共同携手,才能创造出非遗音乐项目的文化艺术精品。为此,地方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文化馆作为带头组织,定期开展非遗志愿服务活动,在各街道社区介绍具有时代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并依托非遗小课堂,实现对非遗音乐文化的全方位普及,让人们形成文化传承意识。此外,文化馆还可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以专业乐团和群众性参与有机结合的方式,依托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实现非遗音乐人才的深度融合,并在组织节庆活动、日常活动、汇演活动的同时,实现音乐文化内容的深度融合,为群众创建出惠民音乐平台。与此同时,文化馆还需要加强对群众力量的关注和重视,展现出业余非遗人才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的优势和作用,通过举办市民大舞台活动等,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

image.png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的发展可以为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的推进提供丰富的素材,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此外,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展现出我国的文化底蕴。各个地区可以结合非遗音乐文化项目的实际情况,组织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发挥出其具有的文化凝聚力量,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文化素质,培养美学意识和鉴赏能力。在未来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文化馆还需要加强对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的深入研究,明确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