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浅析红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艺术表现特征论文

浅析红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艺术表现特征论文

61

2024-08-24 11:40:43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由上海歌舞团排演的中国首部红色革命谍战舞剧,该舞剧诠释了李侠与兰芬的潜伏故事。本文之所以选择该舞剧进行研究,是因为这种谍战舞剧题材作为中国当代舞剧创新的先行者,在年代上与现代人有一定的距离感,创作者想要把过去那个年代所经历的故事和所处的环境呈现给观众。因此,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运用独特新颖的舞蹈创作手法,运用情感与观众形成契合,是该舞剧所呈现的最大价值。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由上海歌舞团排演的中国首部红色革命谍战舞剧,该舞剧诠释了李侠与兰芬的潜伏故事。本文之所以选择该舞剧进行研究,是因为这种谍战舞剧题材作为中国当代舞剧创新的先行者,在年代上与现代人有一定的距离感,创作者想要把过去那个年代所经历的故事和所处的环境呈现给观众。因此,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运用独特新颖的舞蹈创作手法,运用情感与观众形成契合,是该舞剧所呈现的最大价值。

  一、舞剧的创作手法

  (一)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编导在刻画舞剧人物性格和形象时,更多的是让演员们自己感受和演绎人物形象。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就是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完整的艺术形象塑造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点、线、面三个方面。点,作为一个细节,可以展现人物之间的密切情感联系;线,使舞剧的气势得以提升;面,可以表现舞剧的美感。

  第一,在“点”的运用上,编导巧妙地运用了单、双、三穿插的表演方法,诠释了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其中,三人舞更具有戏剧性,比如在电梯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将内心的独白戏表达出来,完美地缓解了尴尬的紧张气氛。双人舞更有表现力,就像李侠和兰芬的双人舞一样,他们不仅表达了爱,还表达了信任和依赖。他们之间的很多托举动作,再加上眼神的交流,表达了深深的情感和爱。可见,“点”的运用可以使人物性格更为饱满、真实且生动,而情感则是贯穿整个舞剧的主线。

  第二,在“线”的运用上,舞剧开场以所有演员站在一条线上开始,主要角色的说明也变得简单而明确,舞台布景的搭建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舞台道具和服装都采用了现代元素,为整台作品营造出一种现代感。舞剧开始,穿着黑色衣服的人拿着雨伞在雨夜穿梭,而水平线在视觉上更为有力,快速的节奏和紧张的音乐将气氛推向了高潮,使整部剧呈现出紧张而紧迫的基调。

  第三,“面”的运用表现为集体舞。《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渔光曲》片段结合了现代元素,设计得非常美观。在晨光中,温婉且淳朴的女子们身着旗袍生火炉、买早点的场景美不胜收。舞者们坐在小板凳上,用蒲扇轻轻地扇风,安静而美丽。她们的动作和形态都十分优雅,整齐划一的动作形成了一幅工整的画卷。

image.png

  (二)细腻的人物情感表达

  在舞剧中,不仅主角的情感表达很重要,配角的情感表达也同样重要,细腻的人物情感表达有助于观众在欣赏舞剧后理解编导的意图。

  1.主角的情感递增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角情感的递增主要表现在男女主人公从第一次碰面的谨慎,到李侠的教导、心理支持,再到他们关系发生质变的过程中。舞剧开始时,男主人公在电梯铁门后紧张地环视四周,但一走出栅栏门,他就把所有的紧张都拉了回来,面带微笑,这种心思上的转换塑造了隐秘的地下党形象。在该舞剧的第一部分,男女双人舞反复上演,二者的动作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体现的是男女主人公在第一次见面时的拘谨。而一些托举动作又表现出了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塑造了主人公虚假的夫妻形象。而后男主角去楼上发电报,女主角在楼下不停地坐下、起来,又慢慢地走到楼梯上看,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女主角的焦急与其对男主角的关心。

  2.配角的精细刻画

  一部成功的舞剧除了要有简明清晰的结构、吸引观众的情节、精彩优美的舞段以及巧妙炫目的舞美,还必须塑造出丰满、生动、令人难忘、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如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始时,老板表现出了他的自豪感,并不断抬起头来梳头发。此外,导演还塑造了许多形象,包括包租婆、理发师、裁缝学徒、卖花女和人力车夫。在舞剧中,卖花的女孩和裁缝的学徒以一朵花开始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卖花的女孩多次把花送给学徒,她躲闪的动作显示了她的害羞。包租婆用苍蝇拍打房客,理发师来回打量顾客,裁缝店的老师傅叱责学生,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丰富的市井生活图。每一个角色的情绪动作表达都与主要角色同等重要,他们碎片化的具象行动表达,侧面体现了该舞剧情感内核的连贯与统一。

  (三)多重语言的舞台空间营造

  1.历史碰撞的舞美呈现

  在双重时空关系的处理上,作品的形式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覆盖尽可能多的空间内容,以使观众发挥想象力。编导多次运用空间叙事的手法,通过倒叙、平行蒙太奇等电影叙事技巧的结合,阐释了人物内心活动的转变。在回首李侠和兰芬的二重奏里,编导使用跨时空的方式,通过视觉转换完美呈现了四对“双人舞”。站在舞台前的一对代表着现在,而另外三对则代表了不同时空的三个阶段,这种手法也成为该剧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空切割法、倒叙回放法都是电影中的常用叙述方式,但用在舞剧之中却是极为罕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整体编排上尤为注重时间与空间的交叠。在叙事方式上,编导甚至大胆采用假定空间中的真实性与真实空间中的假定性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舞剧在叙事上的戏剧性。

  2.虚实结合的合理安排

  在舞剧中,李侠和兰芬首次接头成功采用了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叙事技巧。通过划分舞台,编导创造了两个不同的空间,从深度和广度上反映了人与景的真实状态。裁缝学徒还将虚构与现实相结合,利用舞台空间的变化将现实与记忆带给观众。两个不同元素、不同情感的穿插,让观众在两种情感之间转换,对故事产生深刻的理解。小学徒与卖花女的双人舞为小学徒的牺牲做了铺垫;女特务与男主管的双人舞暴露了二人狼狈为奸;李侠与兰芬的双人舞则是舞剧的亮点,两人的舞蹈不是只有缠绵悱恻,而是表现了从战友开始一步一步走到爱人的关系。李侠与兰芬的双人舞给人的是温暖的回忆,是润物细无声的过往,是朴实纯洁的情谊,是信任与依恋的默契。这种表现没有轰轰烈烈,更符合地下工作者的人设,更有着寻常百姓的烟火气息,而这种爱又非常炽热,给人以勇往直前的动力,也能让人感到永不动摇的革命精神。在舞剧的最后,男主角和女主角想象到英雄牺牲和两个人幸福生活的画面,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二、舞剧的创作特点

  (一)叙事性

  舞剧叙事并不是一种直接的复制,而是舞蹈动作和编舞组合以不同方式进行的呈现。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编导利用话剧和电影的叙事技巧,围绕自己的话语体系构建了一个自由的叙事方式。编导采用了话剧舞台当中叙事的艺术手法。幕布打开,主角们一一亮相陈述着自己的身份,这种出场方式简单明了。前奏结束后,舞剧以李侠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展开,编导的主要叙述与李侠的人物叙述一致。小裁缝对卖花姑娘的崇拜和对革命无怨无悔的奉献,皆是由自己的叙事语言来表现的。这种叙事方法对于作品的主题表达是有意义的,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舞剧往往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而《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运用插叙、倒叙与平行蒙太奇等手法让整部舞剧的节奏张弛有度,同时故事多支线的发展给观众提供了大量的有效信息,通过对舞蹈情绪的理解,观众可以收获浸入式观剧体验。

  (二)抒情性

  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抒情舞蹈能够通过强烈的情感氛围震撼观众的心灵。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分为十七个舞蹈片段,即集体亮相、男女主人公开展地下工作、编辑部工作场景、家中传电波、上海市井生活、蒲扇舞、秘书系敌人、大搜捕、伞中舞、裁缝店地下党传电码、黄包车夫遇匪、裁缝店学徒替李侠遇害、追忆裁缝与学徒、男女主人公经历回忆、李侠裁缝店找电码、夫妻诀别、李侠传出最后电波。该剧初始,九位主要人物,即地下党工作者李侠和兰芬、报社社长、女秘书与记者、裁缝店掌柜与学徒、卖花女与黄包车夫。在台中一列排开,逐一交代人物基本信息。当其余七位演员散去,舞台上只留下主演李侠和兰芬时,二人一左一右互相握手。这一握手礼传递的不光是电波密码,还是友情、爱情、战友情和家国情,后续二人的阴阳相隔、生死相依,也在无声无息中表达着爱情与信仰的力量。

  (三)表现性

  道具作为舞剧中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在感情呈现上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道具不但可以表明人物身份、渲染烘托环境氛围,还可以凸显舞蹈情感、启发编导对舞蹈的创作。玉兰花作为上海市花,有着忠贞的爱情和感恩的寓意,还用以象征纯净、真挚的友情与吉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道具“玉兰花”先暗示事发地点为上海,然后交代卖花女这个角色,小光殉情后卖花女悄悄把玉兰花放到围巾旁,以此来纪念小光的无畏,纪念他们之间的友谊。编导把卖花女这一角色保留到整部剧的末尾,既说明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人们仍能保留一份清纯和纯真,同时又用玉兰花来留住那岁月里最后的美好,给观众内心埋下了一粒种子——属于中国的明天,正渐渐闪亮地放射出光彩,预示着不久以后光明的到来。

  三、舞剧的价值旨归

  (一)舞剧情感的升华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运用了生动、细腻的舞蹈语汇,表现了危险的前线斗争及其背后的平静生活。无论是李侠和兰芬佳偶朴质的日常情感,还是卖花女和学徒之间的天真感情,抑或是大厅里悠闲地流淌着的少女情怀,都让人感觉到安闲。在这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凡的舞剧中,兰芬手中的针线活,少女送出的花,弄堂女儿们煽动火炉的动作,简易的舞台道具,都塑造出了生活化的场景。即使是李侠、裁缝铺老板这样的人,也会有柔情的一面,在面对兰芬时,李侠脱去了伪装,摆出温柔、优雅的姿势,面对学徒时的谆谆教诲露出的也是革命者背后温柔的一面。而这种平淡宁静的生活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想要守护的。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突破了观众与舞台之间的界限,在戏剧化的世界里构筑了现代舞。与许多程式化作品相比,它能用更微妙、更克制、更丰富、更柔和的情感唤起观众最深切的共鸣。演出结束,帷幕落下,观众席的啜泣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也是对该舞剧最好的回应。

image.png

  (二)舞剧语言的创新

  舞剧以创新的艺术手法和戏剧语言作为叙事符号,为其中革命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舞剧通过舞蹈的形式创造了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和更具叙事价值的舞剧结构,不仅为戏剧提供了一种新形式,也为探索红色主题舞剧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在动作语言层面,编导将肢体语言融入动作语言中,例如,电梯里的舞蹈实际上是信息的传递,但为了避免哑剧,它被精妙地处理成了舞蹈情形。整个舞剧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情感空间,也丰富了整个谍战舞剧的创作风格。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表现了在那个不安定的年代,在国家面前,爱情也好,友情也罢,都是微不足道的,人们愿意放下自己的一切甚至牺牲生命来为中国的光明而奋斗。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在进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创新的形式展现了过去,使更多的人知道国家的和平与繁荣昌盛来之不易,并且用艺术更好地为那时的奋斗者们“发声”和“鼓掌”。正因如此,红色题材舞剧才有了不一样的光彩,改变了观众对红色舞剧的刻板印象,激发了观众对红色主题作品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