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器乐曲牌基本调与陕西曲子的对比—以《将军令》为例论文

器乐曲牌基本调与陕西曲子的对比—以《将军令》为例论文

20

2024-08-09 10:54:4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声乐曲牌和器乐曲牌的交叉流传及大同小异、小同大异和名同而曲异等现象,均是曲牌个案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课题。”冯光钰先生在《中国曲牌考》一书中提出该观点。本文将以采用器乐曲牌填词改编成声乐曲牌的《将军令》为例,将基本调与陕西曲子唱腔《钉缸》中的《将军令》曲谱进行对比,分析原型曲牌中的特性音调在移植曲牌中的功能,即陕西曲子中《将军令》如何从“原型”发展而来。

  “声乐曲牌和器乐曲牌的交叉流传及大同小异、小同大异和名同而曲异等现象,均是曲牌个案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课题。”冯光钰先生在《中国曲牌考》一书中提出该观点。本文将以采用器乐曲牌填词改编成声乐曲牌的《将军令》为例,将基本调与陕西曲子唱腔《钉缸》中的《将军令》曲谱进行对比,分析原型曲牌中的特性音调在移植曲牌中的功能,即陕西曲子中《将军令》如何从“原型”发展而来。

  一、曲牌音乐的分类

  “旧时,为了便于演唱(奏)者准备,方便听客点唱或点奏,演出活动的主持者便将一些曲调的调名写在木(竹)牌上,故名牌。曲牌之称由此而来。”冯光钰先生著《中国曲牌考》时对“曲牌”的界定表述十分清晰。声乐曲牌大致分为文人声乐曲牌、民间声乐曲牌、宗教声乐曲牌
三类;器乐曲牌从标题性来看,则分为“有标题器乐曲牌”和“无标题器乐曲牌”两大类。除上述分类外,交叉分类中还有同宗曲牌音乐和异宗曲牌音乐、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的多向互易移植的变体等。

005XpTbZly1hoypumf6aqj30u00u0h08.jpg

  二、曲牌《将军令》历史溯源

  “曲牌音乐自产生到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其发展必然受到文学、诗词及地域文化、社会风尚、民俗风情、地方语言、宗教信仰等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可以说每首曲牌形成的背后都有相应的故事。《将军令》的形成可以追溯至军旅集市时期。据考证,曲牌将军令最早出现于唐代,传唱于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时期,其成为官方演出艺术,并且得到了更广泛传播。在清代,曲牌《将军令》开始大规模地出现在军队中,并成为士兵拉练、打仗时的一种文娱活动。20世纪20年代,曲艺遭受挑战和冲击,曲牌也逐渐衰落。但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曲牌《将军令》得以重获新生,并传播至全国各地。该曲艺形式最终普及至农村,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并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地方曲牌。

  从曲调名称来看,“将军”指的是乐曲的内容,即在过去士兵操练、大将军升帐等场合使用并吹奏的乐曲;“令”则是曲体的称谓。《将军令》在各地器乐曲牌中的变体甚多,大多内容都曲如其名。而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曲牌功能扩展更为宽泛,也有脱离其本体,应用于民间红白喜事、赛会、祭祀、迎神等活动的功能。

  《将军令》作为同宗器乐曲牌,其在全国各地的戏曲、曲艺及民族器乐独奏、合奏中都有流传。纵观各地流行的《将军令》变体可以看出,结构长短虽有不同,但都是单曲牌的小令规模的乐曲,在套曲中也多作为单曲牌连缀使用。虽变体形式丰富,但它们的特性音大致相同,且各自与本地音乐结合,发展成为具有地区风格的独特曲调,共性与个性特征也极为突出。

  《将军令》还是我国古老的琵琶音乐中的一首著名曲目。琵琶演奏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南北不同派别,但在其各自代表的曲目中,都有《将军令》这首,且各流派演奏既各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又有同宗乐曲的特性音调,在这里不再详细展开。

  三、《将军令》基本调分析

  图1是《将军令》的基本调,摘自《弦索十三套》《将军令》“引”部分。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该段“引”是具有前奏性质的单乐段。根据摘取的谱例分析,该乐段展现了“二一二”不对称的三句式结构,典型的“起展落”结构类型。整段共十七个小节,从段落总体结构来看,整段在一个八度内进行,其骨干旋律框架基本由三度音和级进音关系构成,偶有纯四度音程,有跨度但始终保持平衡。首句的句尾到二句的句头都在商音上,该处运用了“鱼咬尾”的传统音乐技法,起部与展部的关系得到拉近,旋律发展平稳流畅。落部与起部之间构成首尾呼应式的上下句结构,而上句落在商音,下句落在徵音,构成功能性强的徵调式,其音乐旋律结构中的节奏性、音调和节奏变化都暗含了音乐发展和演变的可能性。从整体来看,基本调的节奏速度变化为散—慢—中—快—散,符合“俩头松、中间紧”的传统音乐节奏模式。

  从板数上看,《将军令》基本调是六十八板曲式结构的变体,即八板体曲式,基本调有三十四板数。《琵琶谱·援琴三辩》中提出“……盖琴者贵在音,音出自法,法属谱,谱重板,一谱六十八板,八谱合成五百四十四板。清谱弹完渐行紧谱而收至五十六板,由五十门板而催至三十四,由三十四练至一十七,此谱板之尽头处也。至于六调中四大操、四小操,虽长江大河,而版有一定之数,不可妄自增减,以贻误识世”。因此,从板数意义来看,《将军令》是一板一眼,《八板》为一板无眼,其在板式上也有变化,为八板曲式之变体。

  四、陕西曲子《将军令》曲谱分析

  所谓“特性音调”,是指一种旋律、节奏和模式,具有独特的风格,与各种器乐曲牌特有旋法相结合,并成为贯穿整首曲牌的“种子”。各地流传的《将军令》,大多既贯穿使用特性音调,又与各地本土音乐结合演变成同名曲牌变体。陕西曲子《将军令》是《钉缸》唱段中的一个曲牌,为方便曲谱对比分析,分别以简谱和五线谱来分析,如图2、图3所示(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005XpTbZly1hi309y0ds5j30j60j5wfq.jpg

  根据谱例分析,该曲共分四句,整首曲子旋律明快,衬词占据整首曲子的篇幅也较大。从正词部分来看,共10小节,首句落在商音下滑音且强板位上,旋律音在偏高位置上,奠定了整首曲子欢快的氛围。二句落于宫音,旋律框架内有八度音进行,大跳音程回应首句,同时也是对前面两句的收束。转句的整句旋律在四度内进行,节奏型同上句相同落于商音,四句同第三句整体在四度内进行,依旧落于商音。后面两句较前面两句则平淡舒缓,更多强调叙事性,四句整体从五线谱来看都呈下趋腔格。除首句出现7音,其余音都围绕“1-6-5-3”四个音,即四个音的不同排列组成。结合歌词部分来看,四句皆为七言句式,四句整体叙述了一整套的动作,作品每句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都位于强拍上,这同样也是句与句之间的连接之处。

  五、《将军令》基本调与陕西曲子《将军令》对比

  基本调中句首“6-1”音一直贯穿全曲,而《钉缸》中的《将军令》(下文暂称变体)衬词四句每句第一小节都由“6-1”开始,其节奏则是在原基本调的基础上加花变奏,衬词部分旋律音也始终同基本调中的旋律音相同。变体曲调整体篇幅在原基本调上多10小节,从五线谱来看两首曲子整体都呈下行发展趋势;基本调中的骨干音“5-2”(句末旋律走向)在变体中也是相同的。变体中衬词四句皆落商音,基本调中首句的句尾到二句的句头都在商音上。从板位来看落音和核心音始终在强板位上。基本调的“音调影子”始终贯穿陕西曲子《将军令》之中,但两者之间变化的路径和原因仅通过谱例不太能观察清楚。

  六、结语

  本文将《将军令》的基本调与陕西曲子唱腔《钉缸》中的《将军令》曲谱进行对比,分析了基本曲牌中的特性音调在移植曲牌中的功能。《钉缸》中的《将军令》从唱词释疑来看,已然跳出原《将军令》的程式,仅用了原曲牌中的特性音调,唱词内容也是脱离于原曲牌音乐形象之外的。将特性音调通过丰富的手法贯穿于曲牌,使曲牌形成千差万别的变体,尽管呈现丰富的变化,但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