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基于AIGC回看数字技术演变下的公共艺术创作论文

基于AIGC回看数字技术演变下的公共艺术创作论文

38

2024-07-29 11:36:27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AIGC(生成式AI)的兴起在艺术创作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议论,除AIGC引起的作品版权问题外,AI与艺术创作又将在哪些具体方面产生反应?从图灵机到计算机,再到机械视觉,广义的人工智能早已被普遍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以Chatgpt为代表的类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预示着AI技术经由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认知科学的发展引向具身主义认知科学阶段。从当下回看,数字技术的演变对艺术的创作与展示空间、创作方法、作品的形式与观演关系等方面产生着影响。而在已经崭露锋芒的AIGC技术所映照的强AI时代下,这种影响或将愈演愈烈。

  AIGC(生成式AI)的兴起在艺术创作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议论,除AIGC引起的作品版权问题外,AI与艺术创作又将在哪些具体方面产生反应?从图灵机到计算机,再到机械视觉,广义的人工智能早已被普遍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以Chatgpt为代表的类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预示着AI技术经由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认知科学的发展引向具身主义认知科学阶段。从当下回看,数字技术的演变对艺术的创作与展示空间、创作方法、作品的形式与观演关系等方面产生着影响。而在已经崭露锋芒的AIGC技术所映照的强AI时代下,这种影响或将愈演愈烈。

  一、进入虚拟重构现实—AI时代具身主义视角下的公共艺术创作空间

  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当我们再来谈论公共艺术创作的“公共空间”时,“公共空间”早已不只是物理实在的现实空间。以各类网络平台和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基于现实感官经验解读的三维/二维交互界面构成了一个超脱于现实地理之下的位置空间的实时互联远程在场的虚拟公共空间。拓展而出的新空间,也吸引艺术家开启新的创作方式与形式,进入虚拟,占领虚拟领地,通过与虚拟空间中程序员所设定的空间规则博弈,或是借互联网构建独特的艺术空间。

  虚拟公共空间也并非独立于现实之外的平行维度,当艺术家将公共艺术场所向虚拟空间中拓展的同时,个人终端与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全面普及也在认知层面上重构了当下的物理现实。具身主义认知科学认为意识由负责不同功能特定的身体区域在全局工作空间中的协作构成,因而当接收信息的感知器官发生改变时,认识与意识也将随之改变。当下当我们再在谈论或认知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不只是在纯粹地及物的视角,还有构筑与虚拟世界中的信息身份(如网站评分/热点推送/等),数字信息手段已然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数字感官。正如2020年艺术家西蒙·韦克特的行为作品《谷歌地图黑客》通过99台放置在手拖车中的手机迷惑了作为数字感官的导航地图,制造了一场不存在的交通拥堵(图1)。

image.png

  因此,AI时代的公共空间并非虚拟与现实的二元独立,而是虚实共融的多维现场。除AR/VR/XR/MR/mapping/无人机演绎等成熟的虚实结合的基于视觉的技术手段外,公共艺术的创作在数字感官的认知世界中存在无尽的拓展可能。

  二、从虚拟造型到生成实验—创作方法的拓展

  数字技术的演变直接决定了公共艺术创作中数字工具的变革,也导致了创作方式与创作关系的变革。最原始的数字创作工具是对于其对应领域的现实创作手段的数字模仿,意图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现实的创作行为,并降低对应的时间或经济成本。参数化的算法艺术的兴起将数字虚拟创作从具象直观可见的感官塑拓展出抽象的可控编程的数字生成的新创作方式。

  算法艺术通过多个可被再调节或外部交互控制的参数节点赋予作品多维的自由度,当作品完成的时候,作品不再是完整恒定的独立个体,而是受制于艺术控制的持续变化感官状态(图2)。使用代码构建作品的过程不再同于现实的造型过程,算法创作的过程变得抽象—过程中无法被感官直接感知,从而转向一种基于算法的生成实验。

image.png

  AIGC技术的兴起,预训练AI模型将算法创作过程中抽象但可推导的代码逻辑进一步遮蔽。当下使用由自然语言描述为根据的生成式AI应用的创作过程(以图像类AIGC为例),需要经历“图形想象—语言描述—AI自然语言识别/理解—AI预训练模型生成”的创作过程。其中创作者与AI多次转译的信息差异的过程使得最终产生的结果变得不可预见,即便随着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成的画面精度/对于透视或物体形态结构的理解已经愈发完善。当下AIGC的创作方式是一种企图通过不断试错以逐步接近目标的盲盒实验。

  三、走向协作—创作主体的变革

  数字技术支撑下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创作的主体也从作为个体的艺术家转变为艺术家与特定的艺用数字技术;艺术家与技术供应商;艺术家与AIGC技术背后的大数据信息等方面构成的多元协作的系统。

  数字创作工具的底层逻辑差异和对于领域的专精,导致了数字创作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创作方式和作品的呈现形式。以虚拟造型软件为例,因其底层的程序逻辑差异可以分为多边形建模工具、曲面建模工具、仿泥塑建模工具以及游戏引擎,这些底层逻辑的差异决定了硬表面虚拟造型、有机虚拟造型、交互性大场景构建等不同艺术创作任务下的工具选择。

  艺术创作者对于创作需求的提出也影响了软件供应商对数字创造工具的开发方向,数字创作工具的更新换代在反向地促使艺术家产生新的艺术拓展。艺术家、虚拟创作工具、技术供应商三者构成了当下数字艺术创作的协作主体。

  AIGC技术在艺术创作中构成了一种组的协作关系—艺术家个体与公众审美偏好的协作。AIGC技术是一种基于庞大原始数据信息构成的预训练模型,原始的训练信息决定了模型生成的感官特征。于是AIGC技术背后的开发商会选择更倾向于符合大众审美的训练信息,促使AIGC生成的内容能更好地被大众偏爱,以彰显其技术的优越。从这一视角出发,公共性成为AIGC生成的必然特质。艺术家每一次使用提示词生成作品的过程都是一次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构思与大众的群体审美偏好之间的碰撞。经由AIGC的创作过程不能被看作一种艺术家独立创作的过程。

  四、公共的“剧本”—作品交互形式的演变

  在AI技术的加持下,艺术作品的交互形式将走向运动变化的、受众独享的、多维交互的开放剧本。

  单片机与各种传感设备构成的电子交互系统使作品在被艺术家预定的交互行为触发时,能给予受众既定的交互体验。这种交互的行为过程与结果都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预先编排且不为受众行为所改变的。而后交互算法与更为发达的基于机械视觉和交互雷达的传感器系统的出现,使得观众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参与到作品互动之中,而作品也能够在算法控制的范围内呈现出更为多变的感官形式。

  当下,全部由AI构成的无人社区—Chirper和由斯坦福人机智能小组开发的AI小镇(图3)共同证明了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由AI所扮演的多个虚拟对象能够根据环境和事件产生独立的“记忆”,并产生与之对应的行为反馈。这预示着在未来的公共艺术作品或能够呈现一种新的交互模式—在足够的算力支撑下,不同的受众在观看同一件艺术作品时,可以依照各自的交互行为差异而获得完全不同于其他受众的即时生成的个性化交互体验。作品的交互形式不再局限于固定的交互编程和交互范式的限制,不再如同观看一部已经完结的电影,而是等待开发的交互现场。

image.png

  五、AI时代下的公共艺术创作思考

  兴起的AI技术为公共艺术构筑了一个充满机遇而又隐含困境的未来。当以GPT为代表的类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被广泛地植入各类虚拟创作工具中时,艺用数字技术的消亡已经隐隐浮现。艺术家已经可以在不需要任何编程技术基础的情况下,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构建网站、虚拟游戏、数字应用。各类数字技术不再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技术门槛,这预示着一场艺术创作手段和作品形式的解放。而这场解放运动在带来创作自由的同时,也磨灭了虚拟艺术作品中的技术价值。当我们能够轻松调用AIGC中成熟的视觉风格时,我们或将在不自觉中陷入历史经验的重复和群体审美的困境。当数字技术高度发达,虚拟创作变得轻而易举,虚拟的感官可能被快速消耗时,艺术的创作是否又将导向及物的现实世界?这都将引导人们重新制定AI时代的审美标准,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