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以家居室内设计课程为例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以家居室内设计课程为例论文

7

2024-07-12 10:07:2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信息互联与科技互动并进的“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工具赋能教育教学是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教育方式升维转型的重要手段。文章针对课堂教学在信息化时代影响下显露的课程思政融入浅层化、课程考核手段模板化、校企信息化资源滞后性、教学评价体系单向性等问题,提出构建“理虚实”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设立过程性评价考核模式、校企共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搭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策略,探索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塑造,以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摘要:在信息互联与科技互动并进的“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工具赋能教育教学是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教育方式升维转型的重要手段。文章针对课堂教学在信息化时代影响下显露的课程思政融入浅层化、课程考核手段模板化、校企信息化资源滞后性、教学评价体系单向性等问题,提出构建“理虚实”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设立过程性评价考核模式、校企共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搭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策略,探索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塑造,以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改革;室内设计;乡村振兴

  近年来,受到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我国教育模式在不断革新转型。***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新冠疫情影响下,“停课不停学”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作为教育体系平台的优势[1],同时也系统推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2]。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共享丰富教学资源,并协同校企等多方主体参与到教育环节当中,有助于构建全民学习、协同育人的良好社会环境。但另一方面,教育数字化将时空、资源等压缩并进行高效传播的过程,无时不在挑战课堂教学的即时性,课程思政融入浅层化、课程考核手段模板化、校企信息化资源滞后、教学评价体系单向性等问题逐渐显露。针对此,本文以家居室内设计课程为例,紧跟***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方向,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精神,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并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005XpTbZly1hoypump1caj30u00u0dvj.jpg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居室内设计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需求已逐渐转变为一个多维度多生态链交叉的学科集群[3]。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用户调研、设计绘图、效果渲染等方案制作层面,还包括绿色节能、空间规划、施工管理、社会热点等多领域、多学科交融的层面。目前,多项课程教学改革类研究指出,在室内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单一、片面,未能很好地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教育部在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专业教育课程需根据专业特色及优势,深挖、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当前,由于设计专业类课程实操性强,以方案设计、装饰施工等应用技能知识为主,使得思政元素难以有机地融入专业类课程,以至于仅停留在表面地、机械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4][5],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割裂的局面,较少获得学生的反馈度与认同感,进而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政要素的理解、文化自信的共鸣。

  2.课程考核手段套题化、模板化严重,产生“技高学低”的现象

  在城市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作用下,以往的设计课题常选用城市内部或城市周边地块模板进行虚拟命题,形成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考核任务书[6]。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能力层次不均以及考核标准通用性等情况,任务书中所选用的地块周边环境多以图块规整、配套设施完善的活动场所为主,设定的设计内容及理念也更为理想化,以至于学生们使用的设计手段更倾向于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元素,空间构成和内容构思更趋于套题化、模板化。

  在此任务下,学生往往不会考虑到特殊用户群体、实际场地情况,而将真实场地环境与自然条件架空,自行模拟理想的用户需求画像,并附着方便自身设计所需要的设计理念、方法及构成要素,形成理想化、视觉冲击力强但无法反映出当前建筑实况与在地性理解,甚至出现雷同、抄袭等不良现象。削弱了学生今后对于真实项目的应对能力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至于学生信息技术软件操作的技法高,掌握设计思维逻辑的学识能力低的情况。

  3.产学研与专业课程互相独立、脱离,信息化资源等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各大院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均从各自发展战略角度进行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训课程、基地与资源库建设如火如荼。其中还包括“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订单班”[7],项目资源库、工作站等数据化系统的建立等。此举能够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共建互联,有利于产出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但纵使拥有了对接窗口,而缺少实时性的沟通交流,导致实际教学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断层现象。

  信息化时代下的社会需求以及市场形势会随着时代发展乃至社会热点不断变革,若院校专业与相关企业并未进行周期性且持续性的信息化交流合作,最终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将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

  4.教学评价体系呈师-师、师-生单向性,易导致闭门造车局面

  高校教学评价是评判教学工作、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对教学现代化发展具有导向意义[8]。但目前大部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单向性的教师与教师或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评价标准层面,不同主体的评价依据也有所区别,教师往往从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层面进行学科性评价,包括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个人作业等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而学生仅从个人理解与不同学习层次进行结果性评价,还包括个人情感方面也会无意识地纳入评价依据中。

  因此,局限性主体的评价内容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引导,使学生难以掌握课程学习中真正实用的理论或技能,往往容易导致闭门造车、学科内耗的局面,使课程教学与实际企业、市场需求产生偏差,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基于设计专业的性质与特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多元化精准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使得教学评价维度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9],是高校教育教学动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重要途径。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居室内设计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时代更迭,室内设计专业内涵不断补充、创新与拓展,是一门集信息化技术、人文社科知识、艺术审美素养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10]。随着行业的演变升维,令学科发展与地方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且逐渐兼具社会服务属性。2023年,《***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以提升村庄风貌。自2018年,教育部提出“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仍在强调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在此背景下,家居室内设计课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真实乡村民居项目为任务驱动,使学生立足于我国乡村现状,扎根于乡土民众,发挥青年中坚力量为乡村建设激活新动能,助力推进乡建高质量发展。具体将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信息化资源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展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构建“理虚实”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综合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主张理论知识翻转教学、虚拟仿真信息化教学、实训操作实践教学三者相结合[11],该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树立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首先,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的线上课程进行乡村建设理论知识前置学习,设置相应的拓展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独立或团队探索,创建课程初始印象和兴趣点。其次,利用3D模型制作、VR动画渲染等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任务推敲与制作,在讨论分析、矛盾分歧、理论验证、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005XpTbZly1hp2ybulh3mj30u00u0mzt.jpg

  2.设立过程性评价考核模式,聚焦学生知识建构全周期动态成长

  过程性评价考核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时观察与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与节点表现,包括方案调研、项目分析、设计推导、方案展示、成果汇报等方面内容,及时获得各个学生在不同特色领域的优势与不足,记录学生在知识建构全周期的动态成长[12]。具体评价考核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地探勘感受乡土故事。分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踏勘走访,感受独特乡村地貌、聆听乡村民风故事、挖掘民俗文化,培养学生自主了解我国乡村真实发展情况,理解乡村振兴的背后意涵,使其关注民生真实问题,厚植乡土情怀[13]。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记录项目的实际情况和设计需求,并将用户需求调研、项目情况解析、场地环境分析等方面作为过程性考核指标,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资料整合与材料分析能力,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2)分阶段考评显各环优势。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项目设计图纸成果为最终考核评价依据,以“一刀切”式裁定学生学习成果等级,一方面难以表现出不同学生的优势所在,教师针对最终成果产生的主观性评价也容易导致学生对评定结果的不认同。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过于注重最终设计成果的展示效果,从而忽视前期调研与设计推导工作,不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因此,改革将成果分不同阶段进行考评,如设计前期分析、中期成果展现、后期方案汇报等阶段性考评,有利于学生从不同层面展现自身的强项,同时也让教师全方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启用不同考评主体参与评价,如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将评价等第汇总并根据比例科学换算出最终考核数据结果。如此,能够以多维度、多主体评价方式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利于后期课程教学培养方案的调整,同时使学生收到自身综合能力的评价反馈,全方位提升学生分析研判、项目实操、方案汇报等综合技能。

  (3)多方资源走进课堂讲授。乡村振兴内容深厚且多元,除了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与构建之外,还应邀请当地文化管理者、相关企业导师、校外实践基地等各方面资源,针对学生所呈现的各环成果,从不同角度展开课程内容的讲评与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乡村空间设计的真实境遇、实际需求与科学方法,围绕社会需求以全方位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实现青年设计赋能乡村建设。

  3.校企共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丰富虚拟信息化教学条件

  搭建校企合作桥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设计方式、方法,共同构建3D虚拟模型制作技术、VR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并将其设定为任务模拟列表的形式,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寓教于乐,在完成任务点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拓展与技能提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能动性。

  其次,共同设立在线开放课程,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目前专业的形式、需求与变化,联动企业共同完善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体系,塑造校企融合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

  最后,信息化技术手段还可应用到分组分批实地踏勘环节中,利用现场实时连线反馈、同步打印空间游览虚拟模型等信息化手段,实现项目现场和课堂间的互动,丰富教学环节及教学实际体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项目实际情况的理解。

  4.搭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获得多维度数据反馈

  构建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教育系统、企业同行、社会大众等多方维度的参与,是教育教学质量要求优化及调整的重要依据。因此,引入企业专家、当地居民、跨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教师团队以及参课学生五类评价主体角色,从不同主体不同角度来丰富评价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及创作积极性。

  在专业领域层面,结合课程团队教师,同时邀请建筑、景观等相关专业专家,从不同专业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在大众领域层面,邀请当地居民共同参评,获得多视角和多立场的评价。利用问卷投放、公众号投票、自媒体宣传等信息媒介,形成开放式智能化讨论平台,达成用户体验有效反馈,使学生收获从不同角度的观点与评价反馈,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多方角度对方案进行分析理解和推敲研判,做到涉及多方参与和对话,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沟通表达能力。

  三、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我国教育教学环境朝着更为开放性、多元化转型,育人手段逐渐从单向传统进阶为多元信息化生长。本项目利用“互联网+”信息手段与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展开创新尝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收获了学生的高参与率与高反馈率。“理虚实”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促成设计成果百花齐放的状态。数据化考评展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个性与优劣,有助于后期教育教学方案的优化与调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情况的认知与掌握,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与兴趣。校企共建的立体化资源给教学提供更实际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更为使用的技能与方法。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反馈,使学生的专业黏性增强,激活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动性与方向性。该改革初步实现了课程改革实践的阶段性成功,优化了教育教学方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正向的价值导向,借此希望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及方法。

参考文献:

  [1]何绍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探究——评《互联网+教育:教与学的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22,(09):110.

  [2]薛二勇,李健,黎兴成.推进中国教育数字化的战略与政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3,(01):25-32.

  [3]黄成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02):92-96.

  [4]张晨钟,刘文秀.高校专业类课程思政空间阐释与策略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91-100.

  [5]沈婧.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宿设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J].大众文艺,2022,(18):82-84.

  [6]张思英,余翰武,郭俊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课程设计教学探讨——以“乡村博览建筑课程设计”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3):51-55.

  [7]黄成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02):92-96.

  [8]冯世昌.拓维与共生:数智时代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02):84-89.

  [9]秦笃印,周冬艳,肖金花.高校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融合模式构建——以乡村振兴设计为例[J].家具,2022,43(06):99-102.

  [10]杨赪.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8):134-136.

  [11]仁田,梁建超,林清辉.“理虚实一体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中职建筑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2):45-48.

  [12]刘静,王光明.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研究——基于63项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考试,2024(01):72-82.

  [13]余昱瑶.乡村振兴视角下基于设计思维的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以杭州市青山村为例[J].地理教学,2022,(1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