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图像再现:文徵明的“桃花源”生活论文

图像再现:文徵明的“桃花源”生活论文

4

2024-06-28 11:38:32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正德、嘉靖年间商业繁荣,士之不遇,“大隐在朝市,何劳避世喧”的隐市之风盛行。文徵明自幼以儒学立骨,明中期科举考试改革使钟爱“古文辞”的他屡试未第。至嘉靖癸未年(1523年),李充嗣受林俊之托举荐其入朝为官,文徵明开始进入俸禄低微的翰林院就职。翰林院待诏俸禄仅“月米五石”,远不够维持生计,再加上他也逐渐在朝廷斗争中认清了宦海无情、政治险恶的官场真面目。57岁致仕后远离“衮马头尘、匆骑隙影”的生活回到家乡,每日醉心书画、悠然林间、人情往来,以此图写山林秀景,熔铸自我性灵,体味“桃花源”生活中无限的意趣。文徵明

  正德、嘉靖年间商业繁荣,士之不遇,“大隐在朝市,何劳避世喧”的隐市之风盛行。文徵明自幼以儒学立骨,明中期科举考试改革使钟爱“古文辞”的他屡试未第。至嘉靖癸未年(1523年),李充嗣受林俊之托举荐其入朝为官,文徵明开始进入俸禄低微的翰林院就职。翰林院待诏俸禄仅“月米五石”,远不够维持生计,再加上他也逐渐在朝廷斗争中认清了宦海无情、政治险恶的官场真面目。57岁致仕后远离“衮马头尘、匆骑隙影”的生活回到家乡,每日醉心书画、悠然林间、人情往来,以此图写山林秀景,熔铸自我性灵,体味“桃花源”生活中无限的意趣。文徵明将其“心隐身不隐”的思想寄寓园林、雅集、卧游等题材绘画作品中,将江南的一山一壑、一树一田,化作笔下那片超越于时间之外、物象之表的“桃花源”静境,并始终抱有对世俗的留恋,进而营造出一种文式“桃花源”。

  一、雅集之趣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人生的大部分乐趣是在清闲状态下进行的。明中期,吴门地区呈现繁盛的文化热潮,文人普遍重视艺术雅好,以此去区分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特殊身份,突出其超逸品格和彰显理想生活。他们标榜闲、静、雅、逸的雅集生活,明代沈仕在《林下盟》有载:“读义理书,学法帖子,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即文人十供,可见雅集生活在文人之间已形成风气,以此建构出高雅生活的方式和高洁情操的符号。此类充满“吴趣”的生活也造就大量的雅集题材绘画,如沈周《魏园雅集图》、文徵明《西园雅集图》和仇英《兰亭雅集图》等。画家们将自己和与会者巧妙“安排”在画中,博古赏玩,品茗忘忧,吟诗作画,博戏明智,以此凸显文士雅集山林之乐。

  观文徵明《东园图》(图1),绘有多名文人雅集于园中面对面交流,其乐融融,布局巧妙,文雅士气充溢其间。画面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闲适、自由的画面,再现出文徵明闲适逸趣的“桃花源”生活状态。让观画者在感受文人吟诗作赋风雅气氛中,他也寻到闲情逸致的心境。致仕后的文徵明,有时携友寻访,有时宴请友人,在闲适的场地或赏玩书画,或品茗抚琴,或歌吟酬唱,或雅好郊游,畅谈人生得失,说古道今,并将这种“桃花源”生活皆形迹于他的画中。

图像再现:文徵明的“桃花源”生活论文

  除此之外,茶文化在明代文人间也蔚然成风,茶能消愁解困、齿颊生香,令人神清气爽,成为文人雅集生活的文化表征之一。文徵明也深爱茶事,常以茶会友并以书画记之,有“书卷茶炉百虑融”之语。《煮茶》中也吟:“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生活中嗜茶并将其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以追求纯净、深远、空灵的心境。其有多幅茶事雅集图流传,如《品茶图》《茶具十咏图》《真赏斋图》等。

  诚然,文徵明文人雅集、品茗会客等多种雅集图式不仅是文人“高雅身份”属性的符号化呈现,也赋予文人画艺术以独特的历史意蕴,再现了文徵明所追随的大隐隐于市的“桃花源”生活。

  二、筑园之乐

  “山林亦朝市,朝市亦山林”,明中叶以后江南这一人文荟萃之地的筑园风气弥漫开来,盛极一时。从《何翰林集》中可窥览其大貌:“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一座座园林,恰似一处处现实“桃花源”。文徵明在致仕返乡后也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园林,亲自设计自家园林。“到家,筑室于舍东,名玉磬山房。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这里所记载的正是文徵明自家园林——玉磬山房,他时常邀请许多友人或雅集,或议事,或留宿至此,留下了众多艺术作品。日日悠闲地在自己庭院中休憩,或是邀请其友在园林中吟咏徘徊,既可诗,亦可画,正是文徵明闲适幽居的现实“桃花源”。

  文人建造园林是以如诗如画的自然胜境去追求风雅与逸趣的,园林题材绘画中自然也含有这种诗情与闲适。文徵明的园林画中,小院、草屋、篱笆、楼阁、竹林、溪流和桥梁等园林标识性景物是画面的“常客”,他用主观意识将这些景物筑造成自己理想的“桃花源”,以此安顿性灵、愉悦心性。其中《中庭步月图》(图2)描绘的正是玉磬山房。图中文徵明与两位友人在亭前的空地上侃侃而谈,水墨清雅、满庭月色,在至静至深中找到对话的愉悦与慰藉。在闲适中读书,在闲适中交友,在闲适中冥想与修道,在闲适中体味绵长悠远、消散闲适生活的乐趣,在他心中玉磬山房已是高蹈望尘的“桃花源”。此外,《栎全轩图》《浒溪草堂图》等园林题材绘画也成为他“桃花源”生活的代表标签。

图像再现:文徵明的“桃花源”生活论文

  文徵明的园林,既享受城居生活的便利,又不缺乏林泉野逸之趣,每日在园林中读书求道、品茗会客、鉴赏古画,悠然林间、人情往来,进而涤除烦扰,以享受“闭门心在万山中”的清净。园林绘画作品“虽无常形而有常理”,恰能流寓出文徵明心目中的“桃花源”意境与隐居情思,也代表他对退隐生活后的精神满足,身处园林也正如身处“桃花源”。

  三、卧游山水

  游心自古皆有,宗炳一生游历山川,有“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浩荡开门心自静”之语。明代盛行的纪游题材山水画也源于“卧游”说,纪游图是以自然山川为依据,或描绘闲适美景,或纪念文人游赏,或抒写闲情逸致,或表达思想境界,“纪”具现了“游”的情绪,使游境得以生成。

  文徵明也常“出门寻山水”,曾称颂道:“吾吴为东南望郡,而山川之秀,亦唯东南之望……而言山川之胜,亦必以吴为胜。”吴门地区自然与人文俱胜的石湖是他最为魂牵梦绕的地方,在京时就常忆起泛舟石湖的场景,以至于回归故乡后写出“石湖冬畔横塘路,多少山花带我开”的诗篇,他在《暮春雨后,陈以钧邀游石湖遂登治平》一诗中曾发出“不是桃源也自迷”的感叹,石湖美景在他心中已与“桃花源”别无二致。这种世俗化、生活化、情趣化的心绪抒发,正是他“人间处处是桃源”的情感表达。《石湖图》《石湖泛月图》《石湖清胜图》等以石湖命名的作品都可见他对石湖的眷恋,其中《石湖清胜图》(图3)再现了他致仕后游赏石湖图的场景,此图采用三远法让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一览石湖胜境,画中采用平远半边构图,以致大面积留白衬托出清冷简淡、如诗如梦的意境,达到极静极远的画面效果。近处坡岸上柳荫烟柳,点景一二,远处水天相接,空旷无边。笔墨疏间绵密、浅绛清丽秀润,将水光缥缈、浩渺烟波的石湖景色再现,足见他对石湖的喜爱之情。

图像再现:文徵明的“桃花源”生活论文

  文徵明一生溺于山水之志,将天地山川之心融入画面中,以此得到“可游可居”的审美感受。他在《重修兰亭记》中表达了优游于泉林之间的心志:“……优游于山林泉石之间,至于誓墓自绝。呜呼!岂其本心哉!”年老之后筋骨日衰的他,无法日日前往山林,对美景的向往和悠游山水的念想始终萦绕在他的心中。常在卧游中领略江南山水风光,88岁依然想象此刻的石湖写下思念的诗篇:“不到楞伽恰四年,春湖想见水生烟。兰桥几度生芳草,柳岸何时艤画船?落日钟声云外寺,浮空山色雨余天。”此外,已近暮年的文徵明闲暇时也爱观赏与题跋山水画,在卧游中领会他人山水的旖旎风光。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自题观高克恭《山村隐居图》有诗云:“春山拥春云,滃然失茅屋。下有幽贞士,冥心谢荣禄。”以及为黄筌《蜀江秋净图卷》作:“写生非景与神会,象与心融,不能入门。”对画中蕴含的山林好景和避居之乐心生仰慕,足不出户,却持续性将“游”作为他的精神旨趣。

  虽然政治理想破灭,但“人间处处是桃源”的江南生活给予文徵明很大的慰藉。晚年的市隐生活也使他始终抱有文人所特有的“超凡脱俗,雅致清高”的精神境界。文徵明喜爱绘画,他的艺术作品也是他与师友交往时,所具备的醇质品性与赤子之怀的证明,让他最终成为诗书画俱佳的一代大师,并“主吴中风雅数十年”。于他而言,江南地区也不再是仕途失意的避居地,而是寓目游心的超然空间,以此图写山林秀景,熔铸自我性灵,去卧游如“桃花源”般山林胜景中无限的意趣。

  四、结语

  晚年的文徵明靠着德艺与名望在吴门可谓是声誉卓著,每日都有很多人踏破门槛向他请教或购取丹青,以致“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柯律格在其著作《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中以“礼物”的概念研究文徵明在家族、长辈、同辈几种不同的关系中所进行的社交活动。可见他在漫长的一生中秉持“文人画家”的定位,将涵养、学识融入心境之中,人情往来、礼物交换,游刃有余,既遵守法度又追求自由。文徵明身处“桃花源”生活中,尽力在其中营造出与各家思想相融洽的闲适悠然、烟云供养的“桃花源”世界,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厚的艺术作品和精神遗产,值得后来者深入挖掘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