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绛县东华山古庙会初探论文

绛县东华山古庙会初探论文

18

2024-06-26 14:04:19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庙会是一个地区民风民俗的生动写照。东华山古庙会起源于后晋年间,由佛教传入绛县,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庙会由最初人们的信仰活动逐渐演变为集贸易、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盛会。庙会中的祭祀、社火、商贸活动体现了故绛悠久的民俗文化,拥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与经济价值。东华山古庙会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我们在看到庙会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庙会是一个地区民风民俗的生动写照。东华山古庙会起源于后晋年间,由佛教传入绛县,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庙会由最初人们的信仰活动逐渐演变为集贸易、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盛会。庙会中的祭祀、社火、商贸活动体现了故绛悠久的民俗文化,拥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与经济价值。东华山古庙会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我们在看到庙会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东华山古庙会概况

  通过对古庙会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沿革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东华山古庙会,为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它的内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东华山古庙地理位置。东华山,又名太阴山,位于“天下第一县”绛县境内,主峰海拔1664.8米,属于中条山南部山系,距绛县县城东南10公里。东华山古庙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行,主线路长约8千米,大致为:东华山山门、神仙脚印、阎王嘴、三龙潭、观景亭、华山庙院、白云洞。

  华山庙院是古庙会主要参拜点,建于东华山顶部,占地约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属于绛县县级重点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绛县红军游击队驻扎在此,后此地遭到日军侵略,塔身仍留有炮击的痕迹。此塔是红色文化的历史见证,如今县政府对此塔进行修缮,游客可进入此塔俯瞰东华山全景。

  东华山古庙会历史发展沿革。东华山古庙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行,但从三月初一就陆续有人上山请愿,庙会时长二十余天,吸引多地旅客,热闹非凡。关于古庙会的历史沿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庙会的起源阶段。庙会起源于佛教传入绛县,佛教于北魏孝明帝年间传入绛县,之后统治者大建庙宇,宣扬佛教,魏大通二年,在绛县张上村建太阴寺,供奉释迦牟尼,后晋天福二年又在太阴山(东华山)顶建太阴山(华山)庙,信佛的善男信女纷纷上山拜佛祈福,庙会得以产生发展。

  其次,庙会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庙会功能的变化,庙会注入了经济和娱乐功能。庙会期间,集市开始兴起,起初只是当地村民贩卖一些祭祀用的香火,后有商人加入。元朝时期,商旅云集,庙会的影响范围之广,吸引商旅之多,集市之繁华达到鼎盛。清朝时期,政府专设集市点,禁止非官方集市点出现。古庙会的集市在此时间段被取缔,直到民国时期,县内允许非官方集市的出现,庙会集市又逐渐恢复。除此之外,庙会有很多“迎神赛社”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方便了民众间的交易与往来。由此可知,一些娱乐的民俗活动,也纷纷参与进来。并且东华山风景秀丽,在清朝时期,庙会后的白云洞被誉为绛县十大奇观之一,庙会之际,吸引诸多游人探访奇观,庙会的娱乐功能也逐渐突出。东华山古庙会经历了跨越千年的沧桑巨变,庙会逐渐演变为集贸易和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盛会。

  最后,庙会的重建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张上村村民孙文锦集结家族人员对华山庙捐款,修缮华山庙门楼,陆续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东华山捐款,对华山庙院进行扩修。政府也投入资金对庙会遗址进行了修缮与保护,并为社会各界捐款人士竖立功德碑。如今,东华山古庙会基础设施正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古庙会的行列中。

绛县东华山古庙会初探论文

  东华山古庙会的活动

  古庙会延续千年,传承至今,庙会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活动,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在开发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古庙会祭祀的主要目的在于祈福求愿。祭祀期间的礼节值得关注,绛县为古代晋国的都城,世称礼仪之邦,对神行礼的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对礼节的重视传承至今,凸显了古朴的民情民俗。除此之外,还有还愿活动,当地说法是一年许愿,愿望达成后需三年上山还愿,这种还愿形式,实则是老百姓一种报恩观念的表达。对周围地区影响较大的是娘娘庙求子习俗,家中如有女子不孕者,在庙会期间上山,求子者上香进献后,开始祷告,祷告内容一般是说明家庭情况、自己的心愿,以及事成之后对娘娘的回赠,之后便可以取碗,娘娘庙旁摆放有黑碗、红碗两摞碗,想求男孩取黑碗,想求女孩取红碗,等到该女子产子后,带着祭祀物品上山答谢,并且之后连续三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都要背碗上山还愿。这一习俗体现了民众有求必有应、有应必有答的观念。所拿的碗,象征圆满,家庭有孩子才是真正的圆满,无论结果灵验与否,取碗都体现了老百姓祈求子孙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

  庙会上的社火由来已久,场面热闹非凡,是参与民众最多、规模最为宏大、宣传感染力最强的民间艺术活动。庙会上的社火演出由政府组织、群众参与,在庙会开幕式举行。社火内容丰富,多是在人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基础上艺术化、戏剧化,并且有些社火神秘性十足,主要有威风锣鼓、戏剧人物高跷、秧歌、大头娃娃舞、倒骑驴、二鬼拌跤、猪八戒背媳妇、杂耍等,种类多样,影响广泛,值得一提的是连唱七天的戏曲演出,把庙会氛围推向了高潮,表演剧团多是邀请运城地区的专业和业余剧团来表演。政府多在庙会中引入的剧种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秧歌剧,该剧种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在绛县的续鲁、安峪等村广为流传,剧种属于元杂剧,戏曲角色有生、旦、净、丑、末,采取宫、商、角、徵、羽五音阶演唱法,伴奏乐器有锣、钗、戏锣、板鼓。由于通俗易唱,道白也是用绛县方言,因此得以流传。剧情大多以反映民间通俗故事为主,传统剧目有《打蛮船》《韩相千》等,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社火反映出当地民风民俗,增添了人们生活的趣味性。

  庙会上的经济商贸活动是庙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贸易涉及祭祀香火、生活用品、美食、纪念品等各方面的销售,种类多样。反映当地特色的商品一方面表现在食品上,庙会上的小吃尽显黄土高原的饮食特色,以面食为主,主要有石头饼、烤骨甲、花糕、调其子、羊汤、炒凉粉等。此外,因为绛县有“山楂之乡”的美誉,所以庙会上还少不了果丹皮、山楂蜜饯、山楂醋等多种山楂制品的售卖。另一方面表现在手工艺品上,绛县是农业县,手工艺品都深深扎根在农业基础之上,诞生于农业生活之中,诸如木雕、根雕、布扎、虎头鞋帽,都是十分朴实的作品,以布扎为例,布扎制作需要先用布缝制外表,然后内部用棉花、秕谷填充,使其外型成立体,再用彩线装饰其外观。一般形象有虎、龙、狮、独角兽等,形象选择的原则是物必有意,意必如意,都要寄托美好的寓意。2011年,南乔野村“布扎艺术传承人”马秋菊的布扎艺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布扎这一传统手工艺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庙会上的布扎种类广泛,门类多样,颜色鲜明,受到大众的青睐。

  东华山古庙会的价值

  东华山古庙会之所以受众广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包含着祭祀、社火、美食等多方面的内容,有着珍贵的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东华山庙会中所包含的各种习俗,是这一地区历史风貌的重现,它使我们能够了解历史长河中人们的信仰和风俗的变迁,东华山古庙会是中国庙会的一部分,为研究中国庙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东华山古庙会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无论是戏曲文化还是民俗文化都独具地方特色,体现了故绛风貌,我们要认识古庙会,就要从这些文化开始。从小的方面说,它是晋南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说,它又是中国庙会一个独特的体现,对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绛县东华山古庙会初探论文

  经济价值。经济贸易为古庙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绛县是农业县,古庙会无疑是一个窗口,既能够将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广出去,又能将外来先进产品引进来。庙会上的经济交易数额大、商业活动和贸易种类多,带来的经济利润能够推动山区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1997年绛县被设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东华山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庙会期间共同开放东华山的临近景点,使其与古庙会深度融合,既可以丰富庙会活动,又可以扩大影响力。

  东华山古庙会的传承与保护

  东华山庙会历经千年,在日新月异的当代,想要响应时代号召,发扬当地民俗文化,打造古庙会知名度,必须重视东华山古庙会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东华山古庙会,针对东华山古庙会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民俗文化的普查,促进庙会文化传承。面对民俗文化的逐渐消失,首先,当地政府应投入相应的资金支持,引进大量的专业人才,对庙会中的民俗文化进行普查,对古庙会中的祭祀礼节、戏曲等加以具体研究,增加关于东华山古庙会的著作,在理论方面加强对古庙会的研究与保护。再者,当地教育局可以在地方课程中加入东华山古庙会的民俗文化知识,加强青年一代对古庙会的认识和对庙会的文化认同感,萌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最后,对于一些即将失传的手艺,当地政府应给予财力支持,一方面保护手艺人;另一方面,通过拍摄纪录片对传统手艺进行记录,并且定期举办相应的活动,成立相关爱好者协会,避免文化传人独苗的现象,进行创新活动,使手艺保持活力,以传承保护失落的手工技艺。必须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要让人民真正了解东华山古庙会所蕴含的优秀民俗文化。

  成立相关的庙会组织,加强庙会秩序管理。庙会秩序的有序性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庙会文化,传承庙会文化,能够提升庙会形象,招揽更多游客,从而促进东华山古庙会的良性发展。政府应成立相关庙会管理的组织,治理庙会上出现的问题。庙会方面,可以对场所进行分区,按类分为食品区、手工艺区、文娱表演区等,方便群众更好地游览;除此之外,对入驻商户严格把关,签订承诺书,使庙会商品质量有所保障;从东华山山下徒步到山顶约30千米,建议在途中增设公共厕所点以及饮水点,保护东华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东华山庙院中,在庙会的承载范围内引入游客,安排工作人员对现场秩序进行管理,分批次入庙参拜,防止人群过多发生意外事件。

  利用发达的媒体技术,宣传庙会优秀文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古庙会进行宣传,为东华山古庙会走出去、拥有更庞大的受众、形成更广泛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地方政府应抓住机遇,运用当下发达的媒体技术,在庙会开办之前进行预热活动,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平台、热门App广泛宣传庙会活动,并邀请有关商家对古庙会进行投资,为古庙会的举办提供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庙会开展之际,邀请地方电视台对庙会进行报道,创设模拟庙会游览网站,给予游客更多创新体验。除此之外,注重细节宣传,打造属于东华山古庙会独特的标语、口号、庙会纪念物等;在重要景点设置历史解释牌,向人们科普庙会历史知识,通过细节宣传,吸引更多庙会回头客。

  东华山古庙会是展现故绛民风民俗的一面镜子,人们的生活、文化习俗都通过这面镜子来呈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兼容并包,流传至今。当下文化传承的担子落在我们肩上,我们应关注与思考古庙会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应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庙会文化资源普查,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共同促进庙会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庙会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多方面的价值,开发庙会中未被发掘的民俗文化潜能,使东华山古庙会越办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