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与交互:动态影像在数字媒介矩阵传播下的在地性研究论文

2024-06-24 14:36:07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影像是人类的视觉感官的传递,是人类长时间的发展与探索的产物。源于一个多世纪前由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Joseph Antoine Ferdinand Plateau)发现的“视像暂留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科技的进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影像不再是传统影像,而是现代化的数字影像。传统影像是利用感光材料为基础,用纸张、胶片或磁带等为存储媒介,现代化的数字影像是直接通过摄影技术或数字技术来生成制作,数字影像随着时间已经一步步代替传统影像成为主流。传统的影像只能记录,但现在的影像数字化,不仅仅能记录,还能依
影像是人类的视觉感官的传递,是人类长时间的发展与探索的产物。源于一个多世纪前由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Joseph Antoine Ferdinand Plateau)发现的“视像暂留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科技的进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影像不再是传统影像,而是现代化的数字影像。传统影像是利用感光材料为基础,用纸张、胶片或磁带等为存储媒介,现代化的数字影像是直接通过摄影技术或数字技术来生成制作,数字影像随着时间已经一步步代替传统影像成为主流。传统的影像只能记录,但现在的影像数字化,不仅仅能记录,还能依照不同想法创造出各种虚拟的影像,创造出超现实世界的产物或景色。
一、动态影像和沉浸式体验与交互设计的理论基础
影像随着科技的进步,由原来的传统成像技术而诞生的传统影像逐步转变为数字技术或直接拍摄的数字影像。现在的数字影像也发展成许多的分支。目前带给人们视觉感官上最具有冲击力且多样化的数字影像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通过电脑软件制作的动态影像(Moving Image)。
动态影像的本质以图形为基础,通过简单地改变图形样式或将静帧进行平移,或改变图形空间位置等转换为动态效果的视频影像。动态影像的出现也代表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所以动态影像的发展极为迅速,目前的动态影不再停留所谓的“会运动的图形”或“会变形的图案”阶段,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的多媒体矩阵传播的情况下,已经在节目频道包装、电影电视片头、商业广告、MV、现场舞台屏幕、线下互动装置等多个领域进行大面积应用及发展。
动态影像是以科技为基础,融合平面设计、动画制作与电影语言的产物,所以动态影像的出现不是偶然,是当代艺术融合的必然,是一个高度的多维度的综合体。且动态影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是非常直观的,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且传播性强,体验感是一般的影像无法比拟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日益进步,从最早的2D平面到3D立体化再到4D的空间感知化,让人体验到不同于现实世界所能感知到的体验。
沉浸式体验也叫沉浸理论(Flow Theory),是由M.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提出的。沉浸式体验是指让体验者完全投入情景,在不经意间集中注意力,放下自身所有不相关的感知,进入沉浸状态。让其正处于虚拟世界或超过自身认识的现实世界感知。例如,在人们生活中常见到的游乐场或游戏等,利用人们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就是如此。如现在的剧本杀,为了让人们沉浸式体验,不仅搭建符合剧本的真实场景,还在体验者体验过程中身穿符合剧本的衣着服饰,再配合音效和剧本环环相扣的剧情,让体验者逐渐沉浸于其中,自己认为自己就是剧本当中的角色,忘记现实生活中的认识感知,沉浸在其构建的剧本世界之中。
交互即指交流互动,最早的交互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人为设计,大多常用应用程序或网站等软件产品。后来逐步地融入多种学科理论方法,在艺术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交互设计的出现,和众多艺术形式做结合,使得原有的艺术形式打破了曾经被固定的枷锁,出现的交互影像就是其中的创新结合。虽然在将交互行为融入影像在很早之前就有人做过,但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限制,设备技术不足,就没有发展起来,直到在近年来交互的提出,以及现代化的制作技术,在影像中加入交互行为的艺术形式重新兴起,并且越发普及,借助现代化各样的媒介,使得交互影像的展示方式以及传播形式拥有无限可能,让交互影像出现“井喷”式发展。
二、沉浸与交互和动态影像在数字媒介矩阵传播下的结合与创新
(一)结合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动态影像的追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独的沉浸式或交互式影像体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步增长。传统媒介已经难以满足大众的喜好和精神需求,因此现在大众对动态影像的需求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需要以新的传播媒介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沉浸式体验、交互设计和影视艺术,构建一个全新的沉浸式互动动态影像体验。这种结合的意义在于将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丰富、个性化和参与性强的体验。
沉浸式互动动态影像的结合意义在于打破传统媒介的限制,通过全息投影、互动投影、电子沙盘、AR/VR等技术手段,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欣赏影像内容,并与影像进行实时互动。观众可以通过手势、触摸或身体动作来改变影像内容,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更加个性化、沉浸式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种结合还可以在艺术展览、电影院体验和互动游乐园等领域得到应用。在艺术展览中,观众可以与艺术作品互动,改变影像内容,获得更加个性化和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在电影院体验中,观众可以通过VR技术进入虚拟电影场景,与电影内容进行互动,使观影体验更加身临其境。在互动游乐园中,结合AR技术和互动投影,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提升游乐园的娱乐价值和互动性。
(二)创新方式及实际案例
动态影像的发展已经从2D平面逐步演进到3D立体化,再到4D的空间感知化。如今,沉浸式互动动态影像旨在为大众用户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但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层面,还可以与其他感知方式结合,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沉浸式交互体验。
内容形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其中包括全息投影技术,利用全息投影将动态影像呈现为逼真的三维图像,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欣赏影像内容,增强沉浸感。另一种方式是互动投影技术,通过观众的手势或触摸屏幕与投影的影像内容进行实时互动,增加观众的参与感。电子沙盘技术则将动态影像投影到沙盘上,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沙盘表面来控制影像内容,实现与影像的互动和探索。此外,利用增强现实(AR)或虚拟现实(VR)技术,将动态影像与现实世界或虚拟环境相结合,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影像所呈现的场景中,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这些创新方式,沉浸式互动动态影像能够以全息投影、互动投影、电子沙盘和AR/VR等形式呈现,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个性化和沉浸式的体验。
这些创新方式和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实现具体的案例。例如:在艺术展览中,可以利用全息投影、互动投影或VR技术,将艺术作品呈现为动态影像,并与观众进行互动。观众可以通过手势或触摸来改变影像内容,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获得更加个性化和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在电影院体验方面,利用VR技术,观众可以戴上VR头显,进入虚拟的电影场景中,与电影内容进行互动。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参与故事情节,使观影体验更加身临其境。在互动游乐园中,可以结合AR技术和互动投影,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观众可以与虚拟角色互动,通过身体动作或触摸屏幕来与游乐设施进行互动,提升游乐园的娱乐价值和互动性。
这些实际案例展示了沉浸式互动动态影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通过创新的内容形式和技术手段,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个性化、沉浸式和互动性强的体验,满足他们对于视觉和其他感知方式的需求,推动沉浸式互动动态影像领域的发展。
三、动态影像在数字媒介矩阵传播下的在地性研究的意义与传播内涵
在数字媒介矩阵传播下,动态影像的在地性研究具有以下的意义与传播内涵。
(一)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
动态影像在数字媒介矩阵中的在地性研究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地域化的内容定制和本土化的创作方式,动态影像可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内涵。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数字媒介矩阵中的内容资源,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
(二)满足观众对地方特色的需求
在地性研究使得动态影像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对地方特色的需求。不同地区拥有独特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观众通常希望通过影像媒介来了解和感受这些地方特色。通过在地性研究,动态影像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场景设置等方面展现地方的独特魅力,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在动态影像中,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设置来呈现地方特色。故事可以以特定地区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或当地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展现地方的特殊文化和价值观念,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角色塑造也是展现地方特色的重要手段。通过刻画具有当地特色的角色形象,如方言、服饰、行为方式等,观众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地方的独特氛围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此外,场景设置在展现地方特色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布置和取景,可以展示地方的自然风光、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等独特元素,让观众感受到地方的美丽和独特之处。通过满足观众对地方特色的需求,动态影像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四、结语
本文以动态影像在数字媒介矩阵传播下的在地性研究为主题,探讨了其意义与传播内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动态影像在数字媒介矩阵传播下的在地性研究在地方文化传承、观众需求满足、参与感与互动性增强以及传播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传播内涵。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态影像在数字媒介矩阵传播下的在地性特征的理解,探索更多创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动态影像在数字媒介矩阵传播中的在地性研究的意义和传播内涵。这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媒介矩阵传播的发展,丰富观众的传播体验,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社会的多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