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环境下越剧的观众拓展与传播刍议论文

2024-06-18 11:05:30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环境的不断发展,越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需要适应新的观众拓展与传播方式。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越剧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和推广,并吸引更多观众的参与和关注。同时,观众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评论和分享,扩大越剧的传播范围。通过直播和点播、社交媒体互动、综艺节目和活动等方式,可以拓展越剧的观众群体,实现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传承和发展越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媒介融合环境的不断发展,越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需要适应新的观众拓展与传播方式。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越剧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和推广,并吸引更多观众的参与和关注。同时,观众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评论和分享,扩大越剧的传播范围。通过直播和点播、社交媒体互动、综艺节目和活动等方式,可以拓展越剧的观众群体,实现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传承和发展越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持续性的越剧舞台演出及观摩
媒介融合环境下越剧的发展,首先需要维持历史上经典剧目的传承,从舞台、服饰、化妆、戏曲内容等多个方面,紧随时代潮流,在越剧艺术发展的精华基础之上展开创新与改进工作。使得越剧这一具有古老生命的艺术形式,在现代艺术的滋养之下不断绽放出瑰丽的色彩。其次,越剧的排演中,尤其是经典的越剧曲目,需要秉承着:经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紧跟时代发展这一规律。在编剧和排演中,摒弃模式化地讲故事模式,而是不断激发演艺人员、编剧人员的原创精神,将越剧中的古典审美同现代观众的生活、精神进行同步,在各种文化激荡碰撞的时代中,借助越剧表演将古典审美、独特的历史文化等展示在各类观众面前,实现越剧表演受众群体在当下的更新目标。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越剧演出的观众拓展目标
一方面,需要增加观众的数量;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吸引,这就需要在越剧演出的编剧内容和舞台之外的工作上做好文章。例如越剧《祥林嫂》是改编自鲁迅的《祝福》。该剧在1946年由雪声剧团演出,南薇编导,袁雪芬领衔主演,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的里程碑。1962年该剧又作了一次较大的艺术加工,结构上改分幕制为分场制,音乐改由刘如曾编曲,进一步运用戏曲唱、念、做的功能,体现了原著精神。在进行《祥林嫂》越剧的改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保留传统越剧的精华,才能够让观众通过现代作品内容,窥探到传统越剧的表演特点。另一方面,则要根据《祥林嫂》的作品内容、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作品在当时那个年代所发挥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向观众展示旧社会的黑暗,让观众们了解革命先烈推翻陈腐社会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越剧“搬演”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媒介融合环境下,越剧的传播中,需要强调越剧纪录片的“搬演”等情景再现方式,切合舞台演出的形象化、视觉化特征。要强调越剧纪录片的“搬演”等情景再现方式,以切合舞台演出的形象化、视觉化特征,需要借助纪录片中所运用的高清摄影技术、巧妙的摄影角度以及精良的后期制作,将舞台演出的细节和精彩呈现给观众。可以使用近景特写、慢动作、镜头切换等手法,突出演员的眼神、手势、舞步等关键元素,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舞台演出的形象化特征。同时在拍摄纪录片时,可以精心复原或重新搭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台布景,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的舞台环境。这可以通过仿制舞台道具、重新打造布景等方式实现,还可以运用合适的灯光照明效果,增强整体的视觉冲击力。传统越剧的舞台服装是其形象化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纪录片中要注意对演员服装的还原和展示。可以借助服装设计师的专业指导,选择经典的越剧服装样式,并确保舞台服装的面料、颜色和细节与舞台演出尽可能接近。
(二)越剧“搬演”展示多彩历史故事
要通过“搬演”等手段呈现当代人对越剧历史的想象,首先要对传统越剧中的故事情节展开创新。在搬演越剧时,可以选择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故事或人物作为切入点,但在故事情节的表现上进行创新。通过改编或重构故事情节,加入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使故事更富有时代感和现代观点,让当代观众更容易与故事产生共鸣。其次,搬演过程中,可以采用现代舞台设计手法,如投影、灯光特效、多媒体互动等,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通过这些视觉效果的运用,能够突出历史与当代的对比与融合,以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想象。再次,媒介融合环境下为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观,可以对越剧角色形象进行再塑造。例如,在扮演历史人物时可以突出其个性、情感和与当代观众的共通之处,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在世界。通过以上手段,可以将当代人对越剧历史的想象融入“搬演”中,创造出一种既传承经典又富有当代意义的艺术形式。这样的演出能够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思考和共鸣,同时也增加越剧在当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纪录片与越剧的融合
媒介融合环境下,利用越剧历史纪录片的形式,能够给予观众对历史更直观的理解。首先,优秀的越剧历史纪录片,能够带领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越剧艺术的魅力和特点。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还融合了舞蹈、唱腔和化妆等元素。通过越剧历史纪录片,观众能够目睹越剧表演艺术的精彩展示,更深入地了解越剧在历史时期的细节和特点。其次,通过越剧纪录片,能够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形象化,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近历史。越剧历史纪录片通常会呈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通过搬演这些场景和角色,可以将历史事件具象化,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境和氛围。
三、重视越剧的姊妹艺术改编
越剧在守住传统舞台演绎之外,也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展现其艺术精髓。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将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改编为影视剧,能够极大地提高地方戏的影响力与受众面,促使更为年轻的观众重新审视戏曲艺术。例如,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将经典的越剧《碧玉簪》改编为影视作品,就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需要编写一个适合影视表达形式的剧本。在改编过程中,要保留原著的核心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同时根据影视语言的特点进行调整和增强,以使之更符合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习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拓宽越剧的观众范围。其次,在选择演员时,要找到能够真正理解并诠释越剧表演艺术的演员。他们需要具备足够的演技和形象塑造能力,使得角色在影视中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越剧《碧玉簪》讲述尚书李延甫将女秀英许配王裕之子玉林。秀英表兄顾文友觊觎表妹才貌,与媒婆设计,伪造情书并盗取秀英碧玉簪以诬其不贞。秀英过门受尽凌辱,后经延甫盘查才得真相大白。玉林赴考中魁,捧凤冠向秀英认错。《碧玉簪》是越剧传统经典剧目,倾注几代艺人心血,上海越剧院金采风演出时,更趋精致,为金派代表作品。《洞房》《归宁》《三盖衣》《送凤冠》中的经典唱段至今传唱不衰。1962年拍摄电影时,又特邀姚水娟出演李夫人一角,为这位当年的“越剧皇后”留下了唯一一份影像资料,今天看来更显弥足珍贵。由于影视作品不同于舞台表演,可以运用更多的摄影、灯光、布景等手法来营造气氛和创造视觉效果。舞美设计师需要结合剧情和主题,运用创意和技巧,打造独特的视觉风格,因此在《碧玉簪》的艺术改编中,能够更加凸显越剧的艺术特色。因为音乐在越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改编为影视作品时也需要注重音乐的选择和运用。音乐制作人可以保留原著中经典的越剧曲目,并结合影视需求进行重新编曲、配乐,以更好地适应电影的节奏和情绪。最后,导演需要对越剧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具备丰富的影视制作经验,才能够将传统越剧《碧玉簪》的艺术特点融入影视作品中,并向观众展现自己的创新和突破。
四、适度运用全媒体传播越剧文化
(一)越剧观众范围更加广泛
越剧艺术的发展应当顺应全媒体传播语境与方式,这是由于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运用全媒体能够帮助越剧创作者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体话语。全媒体传播指的是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和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在这种传播方式下,越剧创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表演,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二)全媒体传播增强越剧同观众的互动
创作演剧全流程实现与观众的互动,是运用全媒体传播越剧文化的一大优势。全媒体传播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即时、双向的信息传递,使得观众可以积极参与到越剧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通过全媒体传播平台,越剧创作者可以与观众进行直接的互动和交流。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直播等方式,向观众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故事背后的灵感,接受观众的问答和建议。观众可以通过回复评论、点赞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喜爱或意见,与创作者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忠诚度,还可以直接影响越剧创作的过程。
(三)越剧观众群落具有传播效应。
越剧观众的群落指的是对越剧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传播的观众群体。这些观众不仅对越剧表演和创作有较深入的了解,还具备一定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他们通过全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等,分享越剧相关内容,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越剧文化。由于他们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可信度,他们的传播会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和兴趣。这种传播效应可以迅速扩大越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通过越剧观众的群落在全媒体上分享精彩的越剧表演、介绍越剧的历史和艺术特点,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越剧文化,了解和欣赏越剧。这样,越剧文化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五、结语
媒介融合为越剧的观众拓展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综艺节目等新兴媒体平台,越剧能够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到、欣赏到这一珍贵的传统艺术形式。媒介融合为越剧的观众拓展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创新的传播策略,越剧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实现传统艺术与当代社会的融合,推动越剧的传承和发展。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与观众的需求保持紧密联系,越剧才能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