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民族歌剧《沂蒙山》人物形象塑造论文

民族歌剧《沂蒙山》人物形象塑造论文

1670

2023-01-15 17:46:51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作为我国舞台艺术的巅峰之作,《沂蒙山》以发生在沂蒙山区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围绕着海棠、林生、九龙叔、夏荷等核心人物讲述了军民一心、团结抗日的故事,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使“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深入人心。唱段作为具有戏剧性的声乐形态,其在具体戏剧情节中通过演员的演绎,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传递给观众。本文将以村民线海棠与九龙叔剧情为线索,着重分析唱段对剧情的推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歌剧《沂蒙山》创作背景及剧情概述

  (一)创作背景

  巍巍沂蒙八百里,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山作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中,百万民众积极参战,十万英烈血染沙场,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不舍昼夜拥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勇敢、坚毅、无私奉献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以及“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别剧作苦于缺乏素材,而这部剧作是素材太丰富。面对浩如烟海的故事素材,如何以艺术形式讲述一个满足百姓审美需求的好事,打造一个既传承经典又不断创新,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兼具时代气息的好作品,这是最考验主创团队功底的地方。在剧作编创之初,导演黄定山就携主创人员先后11次到临沂采风,重走革命圣地、积累创作素材,感受真实的历史事件,将军民故事融入剧本,使《沂蒙山》长达两小时的剧情始终丰满、充实,令人震撼。

搜狗截图23年01月14日1757_15.png

  传承的不仅有英雄故事,还有经典旋律,《赶牛山》《凤阳歌》《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经典民歌的时代化演绎,使得《沂蒙山》“鲁味”实足。其中《沂蒙山小调》作为那片红色热土上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民歌,在战火纷飞年代鼓舞和激励着齐鲁人民。对作者而言,这首民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弘扬的沂蒙精神,以及其与歌剧主题的契合,是任何其他音乐无法媲美的。如何既传承历史记忆又赋予新版《沂蒙山小调》别样的灵魂,用曲作者自己的话就是“将其中的元素掰开、揉碎,化到全剧的音乐之中”,从序曲到幕间曲,从前奏到间奏反复出现。这种别样化的演绎,致敬经典的同时开拓创新,其所蕴含的浓浓情怀和无私大爱,也一遍又一遍地温润着观众的心田。

  (二)歌剧梗概

  民族歌剧《沂蒙山》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大青山突围和渊子崖战役的史实为素材,戏剧创作以史为鉴,通过艺术的形式,借舞台剧将人物和事件一幕幕呈现给观众,重现了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成功塑造了海棠、林生、夏河、九龙叔等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国家危亡、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牺牲小我,英勇抗敌的故事,形象展示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初幕,海棠和林生婚礼正在热闹举行,村里百姓洋溢在新婚喜庆氛围中,然而侵略者的突然出现,让这一切美好戛然而止。村民被屠杀,村庄被毁灭,从人间大喜到天降大祸,生死悲欢的转换,使戏剧情境就此奠定。“宁做枪下鬼,不做亡国魂。一命换一命,不愧蒙山人”。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红军战士闻讯赶来,拼死杀敌,解救村民于水火之中,村民与八路军战士由此结下深情。林生为保卫国家,只能舍小家为大家,挥泪告别怀有身孕的海棠,毅然走向战场,“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听你听我,彼此呼唤,一生有情有梦”,唱出了爱人间的深情,唱出了对重逢的期待。

  福顺在敌人威逼利诱下供出八路军藏身之处,在生死抉择关头,村长孙九龙为救下身负重伤的战士,毅然挺身而出,与村民一起用鲜血换取八路军战士的性命,以命换命的壮举不禁令在场所有观众为之动容。“再看一眼亲人,在这留下我的目光”“我将化在难忘的四季里,我将化在熟悉的田埂上”唱出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和留念,展现出为保护父老乡亲而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精神。随即,大青山战役打响了,沂蒙山区遭到五万日军铁壁合围。“为了爹娘,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引开敌人”,林生为了保护村民,引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夏荷英勇奋战,身受重伤,刚为人母便经受母女分离之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将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海棠。最后没有奶水她就用血水代替,一句“妈妈没有奶水,只能喂你血水”,表达了对自己亲生女儿的不舍,以及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

  几年过后,两个孩子在海棠精细呵护下慢慢长大,怎料敌人再度入侵,海棠决定先带小沂蒙撤离,让小山子独自逃跑引开敌人,最终痛失爱子。“苍天啊把眼睁一睁,可怜我的孩子这样苦命”“长命百岁一场梦,血染青山春又生”,这一刻,痛失爱子的悲痛与无奈,以及对敌人的愤怒与痛恨交织缠绕,将戏剧情感推至最高潮。抗战胜利后,赵团长回到了崖子庄,海棠为信守与夏荷的承诺,把自己抚养长大的小沂蒙归还给她的亲生父亲。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让赵团长感激涕零。“这份恩情报不完,一生一世也不够。这份恩情报不完,高天苍茫热土厚!”在金黄的麦浪中,海棠终于与逝去亲人们热烈相拥,这种时空错位方式营造的大团圆结局,让观众含泪感受团聚喜悦,不禁感叹大爱永存,不禁感慨“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必将代代相传,万世流芳。

  民族歌剧《沂蒙山》借助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将歌剧的体裁特点融入其中,用党与群众团结一心的精神证明革命不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关乎到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带给观众的红色文化教育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二、海棠的角色塑造及唱段分析

  (一)海棠的戏剧形象分析

  海棠作为本作的女主角,在经历战火洗礼和家庭的悲欢离合等诸多痛苦和磨难之后,终从一个平凡的普通村民成长为坚毅的人民战士。作为千万坚强勇敢、无私奉献的沂蒙儿女一员,其个人成长不仅推动着故事剧情的发展,也见证着八百里沂蒙铁血抗战的历史。本剧中,海棠作为剧中绝对的核心,有很强的戏剧张力。独唱、对唱、重唱等唱段多层次演绎,使人物形象在动态中不断升华。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王丽达作为海棠的扮演者,其演唱风格独特,声音爽朗大气又不失精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泼辣爽朗、勇敢善良、敢作敢为的人物形象。苦命的海棠自幼失去双亲与苦为伴,这就造就了她独立、豪爽的性格。歌剧以林生与海棠的婚礼为开场,自掀盖头与“俺当家”戏段,瞬间展现出不同一般女干练与泼辣的山东妹子形象。面对敌军入侵,她没有胆怯慌张,干了壮行酒便呼唤乡亲,奔赴战场。林生参军,起初海棠是犹豫的,她牵挂丈夫安危,担心家庭破裂,但为了民族大义,终还是舍小家为大家。鬼子进村,面对两难抉择,她牺牲自己的儿子引开鬼子。海棠内心充满痛苦与自责,但这也是为报八路军恩情,且身为沂蒙山人唯一的抉择。歌剧中的海棠是个悲剧人物,舅舅、丈夫,乃至亲生骨肉都为革命事业牺牲,但即使如此,海棠仍坚持战斗,不惧生死,每次打击都使她愈加坚强,她身上闪烁着大爱与大义的光芒,正如她坚定的信仰,永远让观众肃然起敬。

  (二)海棠的音乐形象分析

  《等着我,亲爱的人》作为《沂蒙山》的主题音乐,“我是村头的月,你是远方的星,星月相伴乘彩云,等到再相逢”贯穿戏剧始终。作品描述的是林生即将舍弃小家、走向战场,保家卫国之前与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虽然描绘的是儿女情长的小爱,但是却蕴含着两人对国家与人民无私的大爱。海棠参与的唱段共三幕,在不同的场景设置、剧情推进、唱段的表达形式和细节处理不同,塑造出温柔妻子、无私红嫂、慈祥母亲等诸多海棠形象。第一次出现是第二幕林生告别海棠之时,此时海棠的人物形象是新婚妻子,唱段以对唱的方式展现。刚经历甜蜜新婚,丈夫却将奔赴战场,她担心丈夫一去不回,未来的孩子一出生就没了父亲。“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海棠的音色甜美,心中有万般不舍,但是更多的是对林生平安回来的期待。

  第二次出现是在第四幕,此时的海棠是拥军支前的沂蒙红嫂形象。在为八路军运送粮食的途中,由于疲惫在推车旁小憩。在梦中海棠呼唤着林生的名字“林生哥,你回来了”“你是家乡的雨,我是远行的风,风雨相随伴征程等到再相逢”海棠终于在梦中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林生哥。此时的音色更加温柔,一句句轻柔呼唤,表达了对爱人刻骨的思念。期盼其能平安归来,期盼着家庭的团聚。“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用重唱的方式一前一后,回应着彼此许下的诺言,唱出了在危难岁月中的浪漫爱情,也为之后林生的牺牲埋下伏笔,带来巨大的戏剧冲突。

  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五幕刚开始,此时的海棠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四年已经过去,小山子整天问俺爹怎么还不回来,海棠坐在门旁为林生纳鞋。柔美的旋律响起,哀怨与坚定,思念与期盼随着海棠的演唱交织在一起,不仅是作为林生的爱人,更作为小山子的母亲。饱含深情的演唱,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最后的“听你听我,彼此呼唤,一生有情有梦”以弱收结束长音演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孙九龙的角色塑造及唱段分析

  (一)孙九龙的艺术形象分析

  作为沂蒙山男人的代表,男中音孙九龙声音:浑厚坚毅、沉稳豪迈,有着可以战胜一切的力量。作为海棠的舅舅,林生的师父,德高望重的武术家,崖子村的村长,同时还是向赵团长和夏荷许下千金之诺的承诺人,虽然戏份与唱段数量上都不算多,甚至在戏剧上半程就壮烈牺牲,但角色性格上闪耀的光辉以及角色内在张力,让孙九龙撑起这部歌剧的半边天。孙九龙扮演者是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无论细致入微的表演,还是震撼雄浑的演唱,都完美贴合了“九龙叔”的人物形象。在表演中他收放自如,在演唱中他张弛有度,对亲人他饱含温情,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战友他果敢坚毅,将孙九龙这个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

  初幕,作为烽火婚礼的主婚人,孙九龙主持着场院里的拜堂,这时传来了敌人进攻的消息。一首《你要让她幸福一生》交代了其对海棠和林生养育之恩,唱出了对海棠的细心疼爱,也唱出了身为硬汉的铁血柔情。日寇逼近,孙九龙将海棠托付给林生,自己却要和敌人同归于尽。“宁做枪下鬼,不做亡国魂。一命换一命,不愧蒙山人”,展现了其视死如归的坚定抗战决心。

  二幕,林生要参军,而海棠却阻拦,“俺想留在村里也一样抗日”。此时孙九龙站了出来替海棠当家,支持林生参军。《海棠呀,让他去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海棠啊,让他去吧,战场上杀敌立功”“海棠啊,让他去吧,家里有我和众父老”“海棠啊,让他去吧,男人该把重担挑。”短短三句,既体现了身为长辈的慈爱温柔,又体现了身为长者的深明大义,同时展现了身为沂蒙人的责任与担当。

  三幕,八路军伤员躲进山洞,孙九龙号召“一锅野菜留给咱,一锅粥饭给伤员”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日寇威胁“若不交出八路,大火封洞死全村”时,他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说道“沂蒙人说话要算话,保证过的就要兑现”“一诺千金永不变,救命之恩拿命换”。爱国爱家、知恩图报、一诺千金这些沂蒙人的优秀品质在这一瞬间全部迸发出来。随后“老少爷们,上路了”一个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孙九龙的音乐形象分析

  《再看一眼亲人》是孙九龙第三幕的咏叹唱段,杨小勇用浑厚深沉的男中音唱出了对家乡和四季的仁爱与留恋,也唱出了九龙叔慷慨就义的淡定与从容。“再看一眼亲人,让我记住你的模样。再看一眼亲人,在这留下我的目光”,词中充满了对亲人、对乡亲的热爱。想在多看一眼你们的模样,想多回忆下在一起的时光。这是自己毕生守护的家园,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将它忘怀。“再想看一看,三月的海棠,六月的麦黄,九月的高粱,冬月的酒浆。”“棠”“黄”“梁”“浆”韵脚工整,人、物、情尽在其中。“海棠”指的自己一手带大的外甥女,我即将赴死,你是我唯一的牵挂。“麦黄”与“高粱”指的是蒙山沂水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包含着对家乡的深情。“酒浆”体现了赴死的坦荡情怀,豪情万丈。

  虽然九龙是山东硬汉的代表,铮铮铁骨,但是在心灵的最深处也有极其柔软的地方,那里有可爱的家人,有秀美的家乡。通过柔软的歌声,一个柔情铁汉的形象在观众心中愈加深刻。“你看海棠似锦,小麦金黄,高粱遍野,美酒飘香”,歌词中无不流露出九龙对家乡的热爱,无不表现出其对战争胜利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时海棠有幸福的生活、有似锦的前程,在那里高粱满地,美酒飘香,金灿灿的麦浪漫满山岗。“我将化在难忘的四季里,我将化在熟悉的田埂上。那里就是我的身影,那就是咱的模样”,表现了孙九龙舍身取义、以命换命的从容。“我的家人,我的故乡,我不曾离去,也不会远去,我将化作时间随四季流淌,我将化为土壤拥有伴你左右。”整首作品豪迈但不失温情,情绪层层递进,塑造了一个无谓生死又柔情似水的英雄形象,展现了沂蒙人民一诺千金的优秀品格。

  四、林生的角色塑造及唱段分析

  (一)林生的戏剧形象分析

  作为民族歌剧《沂蒙山》男主角,林生出场次数虽不多,但作为剧作重要的线索人物,每次登场都对剧情的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从“烽火婚礼”温柔体贴的婚礼新郎,到“别妻参军”满腔热血的热血青年,再到“慷慨就义”视死如归的革命战士,林生是串联军民鱼水情、共建一家亲的纽带,也是千千万万不惧牺牲、英勇抗日的沂蒙男儿代表,更是沂蒙精神人物化的具象体现。

  林生是个苦孩子,爹娘从小被鬼子害死,哥哥也因为抗日牺牲。亲梅竹马的海棠是林生唯一的亲人。婚礼现场,在“亦师亦父”的九龙叔面前曾许下誓言,要让海棠笑着活一生,但在面对国家存亡的重大关头,他毅然决然的告别怀孕不久的海棠奔赴战场。《等着我,亲爱的人》二重唱唱出了对恋人的依依不舍,以及对战争必然胜利的决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海棠在拥军支前的推车旁睡着了,梦中他与林生相遇。《爱永在》时而诉说着“风抚摸脸,云揽在怀”两小无猜的儿时记忆,时而诉说着林生一心报国,期盼战争胜利,与海棠团聚美好愿景。最终在敌人的围剿下,身为八路军战士的林生为保护群众撤离慷慨就义。《生路,死路,进路,退路》唱出了英勇奋战、不惧牺牲的精神。林生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沂蒙人民,一个拥有崇高的的革命理想、不惜牺牲小我保卫家乡的英雄形象,深深扎根于观众心中。

  (二)林生的音乐形象分析

  《爱永在》出现在第四幕,作为主角林生最重要的咏叹调,不仅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而且歌词也诗情画意,意境悠远。林生饰演者为90后青年歌唱家王传亮,其演唱功底雄厚,声音表现力强。他通过精湛的舞台表演功底,利用肢体动作、眼神、表情的控制,成功地将人物形象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准确地传达人物情绪,他时而如川般激情,时而又如水般柔情,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在不同的情境下敏锐地捕捉林生情感和性格细微变化,并经过二次创作充分传递给观众,将有血有肉的红军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真正做到让观众投身于剧情之中,并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山里,望山外,层层叠叠隔云海”“从芳草绿望到雪花儿白”,林生用柔和的声线将记忆带回儿时家乡。“风吹过来,云飘过来”“风抚摸脸,云揽在怀”,巧用拟人,将对海棠的思念寄托清风柔云,巧妙展现了林生铮铮铁骨下极具柔软的内心。从“那干插墙的影子”到“就像白雪皑皑”6个“那”字皆是林生对家乡诉不尽的深情、对海棠说不尽的思念。之后的咏叹调进行曲部分慷慨激昂,瞬间将观众带到战前的紧张氛围之中。“我已听见号声响,你会看见旗帜扬”到“此刻倚马待”,此段描写的是林生即将奔赴战场,林生立下誓言,他必将不辜负海棠期盼,胜利归来。最后的重复唱段悲壮高昂、汹涌澎湃,将全曲的情绪推向高潮“你的方向,梦的方向,不徘徊,爱永在”,是林生饱含激情的呐喊,海棠是林生爱的起点,也是林生爱的归宿,如“星火”,指引梦的方向。此时的林生信仰坚定,没有丝毫徘徊,怀揣着“小家小爱”,为所追求的“大家大爱”舍生赴死。反复咏唱层层递进,毫不动摇的是对妻子坚贞不渝的爱,亦是对家乡悠远深厚的爱,更是对国家和人民无私的大爱。

  巍巍沂蒙八百里,滔滔沂水泣英魂。沂蒙山区军民在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斗争中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沂蒙山》“以歌永情”将悲壮的抗日故事与民族歌剧相融合,将沂蒙儿女英勇抗战、舍生取义的精神完美展现,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慷慨激昂的英雄赞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作为剧作主题,将六幕剧集中分散事件统一起来。无论是海棠送夫出征的无私奉献,还是孙九龙等人“以命换命”的慷慨赴死,都是沂蒙精神在普通民众身上的具象化表达。沂蒙既是一个名字,也是一种精神。《沂蒙山》成功做到了让观众在观看时被故事牢牢吸引、被人物深深打动,人们观看后每每回望仍感慨万千,成功做到了通过艺术的形式回望历史、缅怀先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沂蒙精神”永世流芳。

  [1]林康.歌剧《沂蒙山》选段的演唱实践分析[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1年.

  [2]耿广.歌剧《沂蒙山》孙九龙唱段演唱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年.

  [3]解东.民族歌剧《沂蒙山》:编剧创新的艺术实践[J].人文天下,2020(20):42-43.

  [4]于佳伟.歌剧《沂蒙山》中林生的咏叹调《爱永在》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

  [5]吴可畏.当代审美观照下的红色经典重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美学特征评析[J].山东艺术,2019(02):76-91.

  [6]栾凯.攀登艺术高峰不断开拓创新—民族歌剧《沂蒙山》创作谈[J].人民音乐,2019(0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