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马革顺《合唱学》合唱写作理论在《天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马革顺《合唱学》合唱写作理论在《天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22

2023-01-15 17:42:15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马革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合唱指挥家、教育家,为中国合唱指挥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马革顺先生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高水准的合唱指挥家,他们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合唱的舞台,为合唱事业不断默默耕耘奉献着。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马革顺先生将毕生所学的合唱知识加以整理,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合唱理论著作《合唱学》。该著作为后续研究合唱理论的音乐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架构的引领。本文仅运用文中的合唱写作手法这个知识点对合唱曲《天路》的创作展开分析研究。

  摘要:马革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合唱指挥家、教育家,为中国合唱指挥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马革顺先生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高水准的合唱指挥家,他们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合唱的舞台,为合唱事业不断默默耕耘奉献着。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马革顺先生将毕生所学的合唱知识加以整理,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合唱理论著作《合唱学》。该著作为后续研究合唱理论的音乐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架构的引领。本文仅运用文中的合唱写作手法这个知识点对合唱曲《天路》的创作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马革顺;合唱学;合唱理论;合唱写作

  中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马革顺教授在1963年经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合唱学》一书。该著作是积累了马革顺教授六十多年对合唱作品艺术再现的理论研究与从事合唱作品艺术再现的实践经验,为合唱指挥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后期研究合唱理论的音乐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和宝贵的知识引领。

  一、马革顺《合唱学》基本情况

  整部《合唱学》著作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是合唱的组织与种类、协调、均衡、谐和、色调、复调性合唱作品的协调与色调、咬字与吐字、合唱的基本训练。每个章节又从几个方面分别展开,对本章节的主题进行分解支撑。在引言中作者对合唱艺术的研究从三个途径进行了阐述,一是研究合唱艺术的发展、沿革和历史(即合唱发展史);二是研究合唱作品的内容及其创作意图、构思、时代背景和艺术再现的风格等(即合唱创作方面的内容);三是研究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相互的组合及安排(个人理解这属于作品排演方面的内容,即合唱的二度创作)。在合唱作品再现时所需要的条件属于物理和生理范围的,如形成合唱音响中音的振动、振幅以及泛音(这涉及了声学的范畴),歌者相互之间在集体音响的要求下在物理、生理条件方面的制约关系(这涉及了生理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它必须具有人类思想感情交流的作用(这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因此就它的功能和要求来说,是属于社会性的(这又涉及了社会学的范畴)。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是通过这些超物质要求的音响才能形成。可见合唱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拥有复杂知识构架的综合型音乐类学科。

  《合唱学》中关于合唱写作手法的论述主要有这三种。一是传统的混声合唱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方式类似于和声练习的写作方式,它的优点是和声音响丰满明确,各声部的人声得到充分运用,人声的表现力比较合理,写作无伴奏合唱及颂歌体裁平稳而宽广的作品最为适宜,如:《国际歌》这一类作品,缺点是对富有战斗性及节奏较强而速度较快的作品这种手法就不那么流畅。二是音层式混声合唱写作手法,针对传统混声合唱的某些不足以及与管弦乐队的合作逐渐扩大,合唱也成了整个作品的一个部分,这样就出现了以男女声各类高低声部互相重叠而成的混声合唱写作手法,这就大大突出了主旋律。同时也增强了写作和演唱的灵活性。这种写作手法的优点在于旋律突出、清晰,声部比较灵活、流畅。缺点在于合唱缺乏和弦的完整性,和弦的基音也不一定在下方,和弦性质的肯定性不足,如果没有相应的伴奏就无法弥补这种缺陷。低音层的音往往以密集位置接近主旋律,男低声部演唱时会有困难。笔者认为:既然合唱成了整个作品的一部分,而此时合唱的色调更多的体现在力度和速度的对比上,而合唱队音色的成分相对变小,取而代之的是伴奏带来的音色补充。三是混合式的混声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由女高音或者男高音声部共同担任主旋律,而女低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分别担任和弦中各主要的音。这种创作手法避免了前面两种写作手法的缺点,既突出了主旋律又有较为丰富的和声烘托,音乐进行时也比较灵活。此种写作手法尤其对富有战斗性及快速的作品非常合适,但对于平稳的歌颂之类的作品也就不如传统手法那么丰满雄厚了。

  可见,不同内容与风格的作品需要运用不同的合唱写作手法来进行表现,在同一首作品中,也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以达到符合作品内容和情绪不断变化的要求。

  二、《天路》合唱写作分析

  《天路》原本是一首独唱歌曲,2001年著名作曲家印青和词作家屈原,来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时,发现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歌曲《天路》由此创作出来。后来作品经过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作曲家陈国权老师精心改编后,成为众多合唱团喜欢演唱的经典曲目。

  青藏铁路,简称青藏线,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Ⅰ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整个藏铁路沿线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是中国第一条高原铁路,国家用于西藏发展的重点物资绝大部分是通过这条铁路转运至西藏的。

  “天路”其实指的是青藏铁路的二期工程,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之所以成为天路,是因为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

  在《天路》合唱作品的写作中,作曲家并不是只用一种写作手法进行创作,为了增加作品的戏剧冲突,增强感染力,把各种手法结合起来加以写作。作为合唱指挥工作者,我们在准备好合唱作品案头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这样才能分析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时,才能够带领合唱队员们更好的呈现作品内容。为了更好地分析作品,笔者用表格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了如下分析:

搜狗截图23年01月14日1756_8.png

  根据上图的数据分析后,笔者将这首作品分为

  了引子、第一段(B、C、B1、A)、第二段(D)、第三段(E)、第四段(F)和尾声(G)六个部分,第二段的划分依据是因为乐曲的拍子变成了舞蹈性质的六拍子,乐曲的风格情绪在此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曲家在第三段对乐曲的调性作了调整,使用了明亮的C大调,乐曲的色彩瞬间变得明朗起来,速度也变成了快板,整个作品的情绪欢腾、热烈,第四段作曲家运用调性回归,再次转调回降e小调,通过轮唱将作品推向全曲的高潮,力度达到了乐曲的最大值ff,最后通过女高音尾声的solo对乐曲做了总结。接下来笔者将运用马革顺教授《合唱学》中合唱写作手法这一理论为依托,展开对合唱作品《天路》的实际应用与分析。

  (一)第一部分

  《天路》开头第一部分为引子,整个乐段分为两个乐句,歌词只有“啊”一个字,整个风格为歌颂性质的大线条宽广旋律,为描写这一艰难而又宏伟的工程,作曲家采用了音层式混声合唱写作方式进行创作,由女高音和男高音组成高声部进行引领,女低音和男低音作为低声部进行呼应。两个音层此起彼伏、相互呼应,合唱队既要描述藏区人民内心的激动,又必须为后面赞美之情的情绪做一些铺垫。所以各声部的音量必须控制在mp的力度阶层内,这个乐段的层次在第一部分中属于第一阶层中,两个音层高低音区的交替进行,既突出主旋律描写了人们对“天路”的赞颂又使得作品拥有了磅礴气势的青藏高原风格,让听众瞬间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这一宏伟的场面,整首作品的面纱在引子这一乐段被慢慢拉开了。见下谱例:

搜狗截图23年01月14日1756_9.png

  接下来作曲家安排了女高音领唱演唱主旋律,描写了西藏地区交通的困境,与外界交通道路的缓慢发展,阻挡了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以及文化的交流,为藏区人民对能够拥有一条“天路”多年来的期盼,为后续发自内心难以掩饰的激动做好了伏笔铺垫。女声领唱结束以后,随着音乐的进展,作曲家在这里采用了音层式的写作手法,安排两个女声声部形成一个音层,再次演唱主旋律对主题进行强调,同时加入了两个男声声部作为辅助声部进行伴唱,用和声平稳的烘托着两个女声的主旋律声部慢慢叙述。

  表达了藏区人们对“天路”的支持与认可,对国家强大建设能力的自豪与自信,这一部分领唱声部与背景声部交相呼应,此处既突出了主旋律的流畅性又有较为丰富的和声烘托,音响饱满。作曲家在这个部分通过让女声为代表的主旋律声部与男声声部的同时出现,进一步表达对国家建设这一宏伟工程的肯定与赞美,为后续各声部的展开以及作品感情的进一步释放做好铺垫。所以此处并没有选择平稳宽广的传统混声合唱写作手法,转而运用了更加灵活的音层式写作手法。见下谱例:

搜狗截图23年01月14日1756_10.png

  乐曲经过两个小乐段的短暂铺垫,歌曲来

搜狗截图23年01月14日1756_11.png

到了第一个小高潮部分,通过领唱内心的表达以及与其他各声部的交相呼应,听众的心声得到了共鸣,赞颂的心情开始逐渐释放,此处作曲家采用了传统混声写作手法,所有的声部都参与了演唱,运用丰满的和声,表达了藏区人民对“天路”赞扬的心声。为了达到各声部的均衡,这一部分在演唱时各声部的音量应该控制在mp与mf中间,整个层次在第一部分中属于第二阶层,作曲家和声中大胆的运用了带有离调色彩的降七级大三和弦,音乐的色彩一瞬间变得豁然明亮,作曲家借此来表达人们对“天路”难掩的溢美之意。见下谱例:

搜狗截图23年01月14日1756_12.png

  如果将这个段落看成第一部分小高潮的前奏或者说铺垫,那么紧接着的开头引子的再现则是全曲第一部分高潮的正式呈现。这一段落在整个第一部分,全曲经过层层铺垫到达第一个小高潮,揭示这条“天路”在整个藏区的重要性,以及它带给藏区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部分的旋律和写作方式与引子完全一致,也是音层式的混声写作手法,不同的是此处的力度、情绪、色调的张力以及所处的位置的重要性。

  这是第一个大段落即将结束地方,同时也是第二个段落即将开始的地方,这个再现在全曲起着承上启下以及阶段性总结的重要作用,乐曲往下如何发展?整首作品的起伏,色调张力的推动都应该在此处被确立表达出来。所以作曲家在这里将男女高声部合并,男女低声部合并,突出了主旋律的演唱效果,用再现的形式将作品顺利推向第一个高潮。

  (二)第二部分

  作品第二部分的开始,节奏节拍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作曲家加入了舞蹈性很强的六拍子节奏和浓厚藏族风格的歌词“呀啦嗦”作为这一部分的一个演唱背景。“呀啦嗦”是一个藏族语气词,在藏语中有“好啊”的意思。女高与女低声部轻声的演唱“呀啦嗦”,节奏上运用了小附点和切分节奏,增加了乐曲连绵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一副藏区农耕的画面慢慢的跃然纸上。两个女声声部演唱四小节之后,男声声部开始在中低音区演唱,作曲家尝试用富有动感的八六拍节奏和带着藏族康巴汉子独有活力与气魄的音色,展现建设这条“天路”时的波澜场面,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建设成功后的壮丽景象。此处作曲家运用了混合式的写作手法,用男声作为主旋律,极富有动感又充满了活力,同时运用女声丰富的和声背景进行烘托伴唱,整个段落展现了藏区妇女们繁忙劳作的景象,主旋律与和声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一副美好的藏区建设画面缓缓展露在听众眼前。见下谱例:

搜狗截图23年01月14日1756_13.png

  热烈的场面带动着音乐前进发展,作曲家运用娴熟的创作技巧将音乐推向第二个部分的小高潮,女声声部与两个男声声部分别以音层式组合进行着交替演唱,音乐此起彼伏,向前推进的同时力度逐渐变强。大家的情绪随乐曲的变化不断高涨,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感情通过这条“天路”的建设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乐曲在这里的一声“巴扎嘿”,即是对第二部分感情高潮的总结释放,又预示着作品即将要进入第三个部分。

  第二部分的音乐层次较前一部分更进一步,所以在力度的演唱上也逐渐变强,各声部的音量应该维持在mf与f附近。前面两个部分既通过女声表现了藏区人们对“天路”的内心真挚赞美,又通过男声展现了建设“天路”时的宏大场面,音乐在作曲家巧妙的运用音色变化叙事的同时,在人声配置的合理安排下讲音乐情节稳步推进发展。

  (三)第三部分

  在第三部分中,作曲家将节拍改用了四二拍,描述刻画了一段热烈的欢庆场面。作曲家大胆创造性的改变运用了传统的混声合唱写作手法,为什么说是创造性的呢?因为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混声合唱写作手法,更多的是适用于平稳的节奏型来表现颂歌性质的乐曲内容,而这一部分的速度设定是快速热烈的。作品在快速的节奏设定下来表达一段热烈欢庆的舞蹈场面,整个段落和声饱满,色彩明亮,节奏欢快,情绪激昂,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欢腾气象。与以往我们所认知的传统写作手法有所不同,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见下谱例:

搜狗截图23年01月14日1756_14.png

  紧接着女高音领唱出现,再次响起主题“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合唱队各声部按照速度演唱着带有舞蹈性节奏的歌词“巴扎嘿”,所有声部此时都降低音量来配合烘托领唱来强调主题,这里出现的是混合写作手法,既突出了领唱的灵活演唱,又展现了合唱队丰富的和声背景。

  在这三个部分以呈现完以后,作曲家再次将作品转回降e调,乐曲进入尾声部分,用音层式创作手法将高低声部进行了“巴扎嘿”的歌词轮唱,来表达激动地心情无法退散之意,轮唱层层递进逐渐合并最终释放了内心的赞美之情,在演唱时各声部的音量应该控制在f与ff中间。见下谱例:

  段落结束时,所有的声部一声“巴扎嘿”将整首作品推向高潮部分,同时也将主旋律由合唱队交给了领唱做最后的总结,混合写作手法再次出现,随着一声“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合唱各声部与领唱共同见证并赞颂了这一各民族大团结的宏伟“天路”。

  三、结语

  《天路》整首作品合唱改编在段落划分上层次鲜明,层层递进,作曲家将三种不同的创作手法先后运用到作品中,既表达了不同的场景,体现了藏区的音乐风格,又推动了乐曲情绪发展,完美的诠释《天路》这一作品的精神内涵。这首《天路》表达了藏区人民对祖国的自豪、热爱、赞美之情书写了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美好场面,这条“天路”是一条纽带,将我们国家从东到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见证了祖国强大的基础建设能力和不断改善民生的基本国策。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对青藏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边防安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对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促进青海与西藏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中国边疆的稳定和国防的加强;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体现和国家政权的巩固。

  马革顺教授的《合唱学》将合唱创作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凝练总结,为后续的合唱音乐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托,为合唱指挥者在案头工作的作品分析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知识引导,愿我们的合唱工作者在前辈的指引下继续不断努力,创作更多美好的合唱音乐作品。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马革顺.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阿·特·达维逊.合唱作曲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4]阎宝林.指挥手势与排演技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

  [5]陈国权.合唱编配[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阎宝林.合唱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