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浅析互动视角下的新时代博物馆论文

浅析互动视角下的新时代博物馆论文

11

2024-06-13 12:01:5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在博物馆的游览过程中,观众与展览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游览博物馆的观看体验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博物馆最为基础的功能是满足观众的主观意图和审美需求,能为观众带去全新的文化体验,注重观众与展品间的共鸣,体现博物馆展览的美学价值。而有关策展的目标和方向则需集中引导大众关注未知领域,并构建以“相遇”互动为主题的体验空间,为观众与博物馆之间构建互动平台,以达到提高展览效果的目标。

  摘要:在博物馆的游览过程中,观众与展览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游览博物馆的观看体验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博物馆最为基础的功能是满足观众的主观意图和审美需求,能为观众带去全新的文化体验,注重观众与展品间的共鸣,体现博物馆展览的美学价值。而有关策展的目标和方向则需集中引导大众关注未知领域,并构建以“相遇”互动为主题的体验空间,为观众与博物馆之间构建互动平台,以达到提高展览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互动视角;博物馆展览;策展工作;体验空间

  一、博物馆在新时期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状态以及博物馆发展趋势方面来讲,新时期能够立足于互动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博物馆分属于新博物馆的范畴。所谓新博物馆是指,对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民族学科科学技术进行展示的独立主题博物馆。这类博物馆本身具有明确的主题,同时也具有一定艺术性和审美性。在传统的博物馆概念中,博物馆的定性主要根据其收集研究的具体物品类别进行定性划分。而新博物馆则更像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新形象,新型博物馆的形象展示,可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新颖的展陈方式和互动的对话模式上进行体现,博物馆早从传统的“缪斯的神庙”迅速地转型为对话的机构。这意味着新式的博物馆在展示其形象、体现其内涵时,不单单依托展品本身而更加强调博物馆作为艺术机构的重要性,展现博物馆的不同展示视角①[1]。

  从新博物馆的结构上来讲,与传统博物馆相比主要是在职能上有很大的差异,传统博物馆往往作为承载着具有地缘性文化象征的艺术机构,同时还是保护和研究相关文物的学术机构。而新博物馆之所以能重获新生就在拓展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视野,它对于观众的艺术接受和文化需求进行了拓展,比如德意志施莱斯海姆飞机分馆(图1)(Deutsches Museum Flugwerft Schleissheim),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一座机场进行改造而成的新型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见历史上各色各样的飞机,同时还有现场飞机整修车间的展示。此类博物馆对于酷爱飞机的爱好者们来说是无法拒绝的,飞机作为在传统概念上并非博物馆的藏品,却成了观众们参观的展品,这是新型博物馆专门化的体现。而现阶段的博物馆展览工作常常与地缘性的文化历史与艺术作品间实现有机结合,这也是新型博物馆在尝试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的难点。在新型博物馆的展览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代接轨和教育意义方面。展览的内容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收藏学和民族治学等多个方面,②这与传统博物馆以文化教育为主要功能的运行和发展状态具有显著区别。

image.png

      本文从互动视角为出发点,研究的博物馆主体也以新型博物馆为主要代表。因此,在研究其展览价值与拓展目标时,更具有发散性需求,更加丰富而多元的角度去探寻研究目标。而有关这类博物馆展览价值与策展目标的探索,能使博物馆在阶段性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引领受众群体对新型博物馆产生认同感与参与感,体现了博物馆潜在的文化身份。

  二、策展人在博物馆展览的工作分析

  (一)策展人拓展艺术品的社会文化价值

  在传统的博物馆藏品中,大部分藏品都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其从归属范畴上更多的属于材料,而并非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为机制的藏品。但在传统博物馆当中,法国哲学家福柯则认为博物馆的环境对于参观者有规训性,观众在观看作品时总是会被强制保持安全距离,一部分人就因此能感受到来自艺术品身上的特殊性与光环,当然就也有一部分人会因此远离博物馆,对于自己无法言说的作品而恐惧。③

  新型博物馆的任务就是深挖艺术品的社会文化价值,来更加贴近大众们的审美基础与感受,所以从策展人的主观需求和期望出发,当然希望博物馆展出的展品具有更为深刻且具体的社会文化价值。诚然,社会文化价值并非艺术作品的唯一价值,但绝对是一件优秀的作品必须重视的属性,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凝结了艺术家心血的作品,而这类作品的生成与艺术家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是无法分割的。就算是最为简单的抽象绘画《白上白》,仅是两个白色方块的组合,美术史家们依然能找到马列维奇与先锋文化运动间的关联。因此无论是何种艺术品都会有艺术家的影子与文化的烙印。

  (二)策展人组织博物馆藏的系统性

  博物馆的藏品在较为原始的条件下,所遗留的作品多为历代所持,特别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国内博物馆一般具有鲜明的地缘性和区域性,因极辽阔的国土面积、悠久的文化沉淀与庞大的文物基数,再加上历史与人为的因素,不同类型的藏品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类型不足、文物被毁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博物馆藏品的目录会受到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藏品体系的不断完善,是策展人在未来的策展工作中希望达成的目标。只有具有系统性,能够在一个时间阶段具有指引价值的藏品系列,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博物馆的文化引导作用,来激发观众们在欣赏藏品时思想和情感的多重共鸣。

  在近年博物馆的常展和特展中,将馆藏给予其他博物馆进行借展是很常见的文物流动,对于展览的展陈设计而言,将不同的艺术品和文物进行并置不仅能够拓展原馆藏的文化意义,更能使观众在参观中感受艺术机构的重要性。只有博物馆等具有保护措施的艺术机构才能将一些罕见的作品供观众欣赏,如南京博物院于2018年12月举办的特展《文艺复兴三杰》,“为了呈现此次展览,在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博物院联合了意大利梅塔莫弗斯文化基金会牵头的都灵皇家图书馆、米开朗琪罗故居博物馆、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圣文森佐修道院等4家机构,其中也包括部分私人收藏。”④南京博物院为此特展专门与意大利许多的美术馆进行合作,而这些合作成功的背后就有策展人希望博物馆以系统性的作品进行展出的基础,是策展人在多方面拉手,将海外的艺术品得以呈现在观众们的面前。

  综上所述,对于受众群体而言,系统性的藏品能够引领大众对于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文化的发展状态进行更加精准且充分的感知和理解。
       三、互动视角下的博物馆美育

  (一)转换观众的主观意图

  转换观众的主要意图是指,观众在与博物馆相遇的过程中,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主观意图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博物馆展览的展品不仅要注重藏品类型的丰富性,也应当从博物馆展品的审美价值的角度对观众的主观意图进行分析,也可结合观众的年龄阶段、性别比例以及职业等多种特征,也可组织博物馆参观活动的目标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对于观众而言,他们进入博物馆参观时,大多是以轻松且舒适的状态或心情,但主观目的会因个体而有所差异,有的是以获取知识的视角和期待进入博物馆;有的是带孩子或家人来参观美术馆熏陶艺术气息;有的则是单纯被博物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施装置所吸引而走进博物馆的大门,不论如何,博物馆与观众间总是基于一种互动关系,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是双向的。

  如在湖南省博物院则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帛画,表现了丧葬文化中引魂升天的思想,观众可以联想到楚文化自屈原《离骚》而形成的浪漫风格。所以博物馆都以最基础的文化教育功能作为基础,以最广大的群众作为受众,而如何让这些并未经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群懂得文物的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与观众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尽可能通过对博物馆内部展览展品的区域划分,展览展品呈现形式的丰富,满足不同观众的主观意图。在现今的许多展览中,都经常忽视展览与观众间的互动效果,往往展陈的作品优秀,布局结构也很精彩,但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士都无法理解主办方和策展人的办展意图。博物馆作为艺术世界中的中介身份,它是一个衔接三者的重要场所,即艺术家、艺术品和观众,如果无法让观众完成美术接受的环节,那么艺术品始终是单向性的,其审美价值也无法得到证实和印证,因此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是博物馆和策展人必须重视的艺术环节。

  (二)通过技术拓展互动方式

  在上文所提到的新型博物馆概念的背景下,强调博物馆要跳出传统的集中展示材料资源的桎梏,通过更加亲近和广泛的展览功能来发挥作用,使观众们能获得更好的主观体验,是新博物馆概念的基本要求。从策展人的角度上来说,为了给参观展览的受众群体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体现出展览的价值⑤。就应当注重在策展时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利用先进技术的优势,使得整个策展工作在质量方面有所保障的同时提高效能。

  从观众的主观感受上分析,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能够提升其产品所带来的文化氛围体验。同时,不同的产品在艺术价值、情感传达和文化内涵的侧重点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更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为观众提供亲近且生动的参观体验和。使其在博物馆内仿佛身临其境,真正能够触摸到展品、感受到展品的文化气息。

  (三)注重观众对展品的共鸣

  注重观众对展品的共鸣强调的是,展品本身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不同的布展思路,给观众带去更加具生动和真实的体验,使得观众在参观展品时产生各维度的共鸣。对于观众来说,当其看到展览展品或阅读展签上的文字时,感受到展品的呈现内涵后,其对于展现的主观感受便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所谓互动是指,两者间的共同点,或者展品作者、展品来源地所传达的信息与作者理解的信息具有契合性。这种效果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营造,更需要展览馆在策展和前期宣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向观众透露相应的主题信息,或者在策展时注重对细节呈现效果的处理达到预期的目标。新型的展览价值体现和互动模式就能够为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作品的多维价值,展现藏品的历史状态,引发观众对展品的共鸣。例如,部分的古代字画或文物就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展品的发展历史、发掘过程等考古信息在展览中同步展示,或基于先进技术的清晰地将展品的细节、色彩和造型等美术风格特征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这种技术也分为线上和线下博物馆两种趋势,不同的技术能面对相应的情况,但都能在传统博物馆的基础上对于作品的美感进行拓展,有利于使观众获得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体现展品的社会文化价值。

  四、策展的目标与方向分析

  (一)引导大众关注未知的领域

  从策展的未来发展方向方面来讲,策展工作者需要把握的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策展工作要结合博物馆的面积、展品的主题以及有限区域内的规划进行综合考量。在策展时充分利用客观环境条件,通过有效的创新性设计和先进技术的引入应用取得拓展性的视觉呈现效果。对于策展工作人员而言,这也是体现出其策展实践工作中思路的创新性、工作开展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二是策展人在策展的过程中,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选取较先进的技术和辅助介绍,以最终展览的互动效果为定向目标。以科技的先进技术吸引观众再将其转化到展品本身,对展品的历史、功能、社会文化价值和情感共鸣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发现。对于受众群体而言,在挖掘深层次的价值具有探索未知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同时,感受博物馆藏品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当观众能以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升对博物馆产品的认同度时,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博物馆的发展、收藏工作和长期建设工作的辛苦与努力,才能获得多方面的资源、技术等条件来支持新型博物馆的建设,使新型博物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得到认可,形成新时代博物馆。

  (二)构建互动的体验空间

  构建互动的体验空间,是从感官体验的角度出发,为受众群体提供良好的体验空间。对观众而言,文物或博物馆展品本身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距离是相对较远的。若能加以先进技术的支持,使观众与展品间的距离拉近,触摸、感受和体悟,感受到文物自历史遗传而来的文化气息,从触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去感受展品,体会藏品的价值,对于优化观众们的主观感受具有重要的作用。打造互动的体验空间的博物馆可以引入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并对场馆内部的固定区域进行有效的规划。确保通过科学有效的安排,使得展品的体验空间为观众带去新鲜且生动的体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空间,能够吸引受众群体主动到博物馆进行体验。比如在前文所提及的德意志施莱斯海姆飞机分馆,通过对飞机场的改造,对飞机进行摆放和相关设施的组合,吸引喜爱飞机的孩子和成人进行参与,使他们能身临其境,感受德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夯实基础。这种博物馆不仅能拓展观众们的文化知识,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人才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image.png

  (三)为观众与博物馆构建互动平台

  构建互动平台,对于观众和博物馆来说,都是实现创新优化的重要体验。尤其是对于观众而言,能与博物馆实现有效的互动,转换观众最初走入博物馆的主观意图,使其更好地融入博物馆的参观环境中,是博物馆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为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也需要提供让观众与博物馆内的策展人员对话的方式,让以大众为导向的博物馆能深入其建设方向。这种具有真实性和交互性的体验能使观众认识到博物馆展品的多元价值,更能提升博物馆的形象塑造,让这种体验的吸引力得以推广和落实。在构建互动平台时,博物馆方面要认真考量先进技术对多样化的展品与观众互动的效果是否有效,才能形成智能、灵活且高效的互动平台。

  五、结语

  综合本文分析可知,在互动视角下,博物馆展览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拓展都需要以观众的主观感受以及文化宣传的目标作为基础进行设置。互动视角也能使得博物馆展览的工作展品具人性化和生动性。这不仅是新型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应当把握的主体趋势。
       参考文献:

  [1]付万坪.OKR思维在博物馆展览项目中的运用[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01):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