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与国漫创新融合推广路径的可行性研究论文

2024-06-13 11:50:0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文章基于皮影艺术与国漫的发展现状,探究了皮影戏与国漫在新时代创新融合可行性路径。小组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工作,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文章分析了问卷结果,并提出了两种可行的融合方式,提到了三种外宣翻译方法,希望能够对非遗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案。
摘要:文章基于皮影艺术与国漫的发展现状,探究了皮影戏与国漫在新时代创新融合可行性路径。小组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工作,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文章分析了问卷结果,并提出了两种可行的融合方式,提到了三种外宣翻译方法,希望能够对非遗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皮影戏;国漫;创新融合;对外传播
一、传统皮影艺术概述
(一)传统皮影戏的定义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这是宋人对皮影戏的生动描述。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传承至今历经千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皮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汉书•外戚传》中有记载:汉武帝怀念亡妻李夫人,方士李少翁便在夜间设帏帐表演,请汉武帝在远处观看,这就是皮影的原型了[1]。隋唐时期,皮影戏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内容多为佛教和道教的故事和传说。到了宋朝,皮影艺术逐渐繁荣,不再局限于寺庙中,渐渐走入了市井,皮影戏团也应运而生。明朝是皮影戏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流派。清朝民国之后发生的战争使皮影戏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迷状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迎来了新制度、新思想,各行各业的改革也随之盛行。时至今日,一些皮影戏团开始走出国门,让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国际传播,但皮影艺术在当今社会依旧面临重重困难。
(三)传统皮影艺术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多元文化融合,大众的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大量时尚的新兴文化充斥在人们周围,而相对形式单一、表演方式落后的皮影艺术不再吸引年轻一代,所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皮影人偶的制作本身就复杂、耗时久,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份慢节奏、低收益的行业。皮影艺术在其自身发展上也缺乏创新,皮影演绎的情节大都来自旧时代的民间故事,它们缺乏吸引力,不适合当今市场,因此发展前景并不理想。
二、动画以及现代国漫概述
(一)动画的定义
动画被译为“Animation”,在词典中被解释为“赋予生命”,使得本没有生命的形象活动起来[2]。动画的表现方式依靠的是人类的视觉原理,我们如果连续快速观看一组静态图片,在视觉上就会呈现出物体在运动的效果。
(二)国漫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国漫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百废待兴,中国动画深受苏联文化政策的影响。这一时期,国产动漫开始了初步探索与模仿。《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在这部动画中展现了中国独特的创作内容与创作方式,不再一味地模仿其他国家的动画。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几乎都是将书中的故事情节原封不动的搬运到动画中,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毫无新意。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市场逐渐打开,大量美国及日本动画涌入中国,中国动画为了迎合当时的市场,就不断模仿他们的动画内容以及创作方式,国产动画逐渐缺失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进入21世纪以来,《白蛇缘起》《中国奇谭》等国产动漫引起广大国民一致好评。这些动画从人物到情节,从音乐到画风,包括技术都做出了巨大革新,最重要的是蕴含了中华民族自身独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为国漫的崛起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国漫的发展现状
(1)国内发展现状。国漫故事内容缺乏创新,受制于中国本土的神话体系。纵观美国动画和日本动画,其历史文化底蕴并不深厚,但却开创了属于他们的动画体系,漫威宇宙就是其中一例。反观国产动画,大多是基于原有的神话改编再创作的。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虽然这部动画在人物和情节及技术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运用的素材仍是本土神话体系。大众对中国出品的原创作品评价褒贬不一。一个漫画体系的构建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一个有名气的作者的作品很容易被观众识别出来。之前小有名气的国漫《大鱼海棠》,看过的观众都发现它的画风明显流露着吉普力工作室的风格[3]。这表明,国漫在探索与模仿的过程中是有缺陷的,我们迷失了自己的风格,变得不伦不类。
(2)国外市场现状。以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这部国漫在国内的市场上的电影票房位于2019年度票房的第二,但在北美市场则位于美国非好莱坞电影的第五。由此可见,我们所认同的国漫在国外的市场上是很狭窄的。具体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中西方文化差异。这部动画中,很多元素都蕴含中国文化底蕴,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熟悉,就难以理解国漫中的中国元素。其次是字幕的翻译,这部国漫中的字幕翻译将“太乙真人”翻译为“Taiyi Zhenren”,而在中国文化中“太乙真人”本身就有历史典故,而英文字幕只是简单的直译,这就会让外国观众感到疑惑而降低观看体验感。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现如今国漫的发展突出问题在于,故事内容缺乏创新且没有创立自己的动画体系。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要如何才能让国漫在百花丛中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呢?
三、皮影戏与国漫融合的可行性发展路径
(一)皮影戏与国漫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1.皮影艺术与国漫的相似之处
皮影戏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皮影戏是在幕布前通过灯光,用手带图案变化,动画只是将幕布换成屏幕,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传播的媒介不同。但无论是皮影戏还是动画,它们目的都是为了向观众传达某种视觉和听觉效果,这为皮影戏和国漫的创新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国家政策支持
国内颁布的很多政策和法律都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在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双重庇护下,皮影艺术减缓的衰退的速度,重新焕发出生机,为皮影艺术的创新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先例和技术支撑
在皮影艺术的创新发展道路上,已经有一部分皮影艺术家和国漫工作者开始打破壁垒,尝试将皮影戏与国产动漫、游戏、影视等进行创新融合,开辟了皮影戏发展的新视野。北京皮影戏与《天官赐福》就为我们呈现了一次传统与现代的梦幻联动。《天官赐福》是一部将传统声乐、舞美与现代漫画、彩绘、数字媒体融合为一体的国产动漫作品。从2020年开播至今,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这为国产动漫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如果把人们喜爱的国产动漫人物用皮影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将是传播皮影文化的绝佳机会。
4.问卷调查——受众群体对皮影戏和国漫融合发展现状的认知度
小组成员进行了关于受众群体对皮影戏和国漫创新融合发展态度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各个年龄层。
(1)调查目的及方法。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发布问卷星,有效填写问卷234份。目的是了解受众群体对皮影与国产动漫创新融合发展的态度。通过实践调查分析皮影戏与国产动画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2)调查结果分析。从调查结果分析,不了解皮影戏制作方式的人在每个年龄段的占比都很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这说明对于皮影戏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同时,大众对皮影戏与国漫融合发展的态度非常乐观,大多数人都很期待皮影戏的突破与转变,与现代国产动漫相结合发展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皮影戏与国漫融合发展的策略
皮影戏和现代国产动漫都存在各自的缺陷:皮影戏的故事内容缺乏创新,而国产动漫缺乏原创性。研究发现这二者通过优势互补可以将效益最大化。
首先,皮影戏行业逐渐萎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故事内容缺乏创新,而这一点恰好可以由新生代国产动漫中的故事情节来弥补。《天官赐福》讲述的是亡国太子谢怜历经千帆磨难仍坚守本心三升成神后,与其忠实信徒花城共同降妖拯救苍生的故事[4]。这部动画的画风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市场。北京皮影剧团的艺术家们尝试将《天官赐福》中的人物原型制作成了皮影,拍摄了《天官赐福》皮影纪录片。该纪录片从发布至今已产生了4700万次播放量和80.8万点赞数,可见该国产动漫产生的影响力之大。因此,利用现代高质量国产动漫的影响力发展皮影产业,是创新发展皮影艺术的一次可行尝试。其次,国产动漫良莠不齐,国内缺乏完整的、原创的动漫产业链。现代动漫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水平与大众文化消费观念。一个成功的动漫产业要想取得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日本的动画产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创造了完整的动画产业链,以动画形象去带动玩具、服装等延伸产品的销售。还是以《天官赐福》为例,该动画一直尝试与非遗文化进行融合,除了皮影戏,动画作者还将非遗中的剪纸、漆线雕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天官赐福》中的动漫IP融合,创造出了很多动漫衍生品,这种方式使动漫IP的影响力能够扩展到非遗文化中,在宣传动漫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利用这种方法,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国产动漫中,或许在未来能够创作出中国原创的非遗动漫系列。
(三)皮影戏与国漫融合发展的推广路径
1.社区日常推广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众是愿意前往观看皮影戏的,这就表明皮影艺术家应多在线下举办皮影演出,其重点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民众前往观看。
2.非遗文化体验馆推广
全国各地应加强非遗体现馆的建设和维护。通过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通过实体体验馆了解非遗知识[5]。南京的非遗体验馆位于南京著名景点夫子庙,但很少有人会特意前往馆内了解并体验非遗文化,这说明非遗馆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笔者提供两种解决措施:第一,要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发展:线上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介绍非遗文化,并搭建线上销售平台;线下提供实体体验馆。第二,体验馆可以与国产动漫进行合作,让国产动漫的热度与影响力带动人们对非遗的了解。
3.校园推广
非遗文化传播的另一问题在于受众不够细化[5]。大学生思想活跃,对于智能技术、新兴媒体的接受程度高。如果校园内能提供丰富的非遗资源,大学生就能够与非遗有更多亲密接触,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会对非遗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豪感以及责任感[6]。总体来看,大学生对非遗文化有着良好的认知和认同感,但他们缺乏获取非遗文化知识的行为和途径。因此,增加校园内有关非遗文化的活动,才能更好地传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非遗元素动漫的外宣翻译研究
国产动漫对外传播,一定会涉及外宣翻译,笔者认为要格外注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民族交流与合作中运用文化负载词可以突出中国的民族特色,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7]。本文中笔者将介绍三种值得借鉴的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方法,分别是音译加注法、意译法和套译法。
(一)音译加注法
在以往国产动画的字幕翻译中,很多都采用了音译法,简单来说就是将蕴含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词句用拼音代替。音译法大多用在人名、地名以及物名的翻译上。但是如果仅仅将地名音译为拼音,没有了解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观众就会对此感到疑惑。在国产动漫《姜子牙》中,申公豹被直接音译为“Shen Gongbao”,中国人都知道申公豹这个形象是由豹子化身,但外国观众对此并不了解,如果在音译之后再加上简单的解释“a leopard incarnated as a celestial being”就更易于外国观众理解。
(二)意译法
意译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源语与目标语言在形式不一致的情况下表达同样的内容[8]。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顺利找到合适的方法翻译文化负载词,因此意译法就起到了很大作用。2023年爆火的《中国奇谭》国产系列动画中有一部名为《小妖怪的夏天》,故事内容是以西游记为原型改编的,其中有很多台词都带有中国本民族的特色。例如,在动画中“没用的玩意儿”被译为“You are so pathetic”,原句在中文中是人身攻击,而译文在英语世界中也是常用的带侮辱性的感叹句,外国观众更容易理解。
(三)套译法
套译法是指借助与目标语言形式和文化含义一致的表达翻译源语,既可以保证源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又贴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9]。再以《小妖怪的夏天》为例,“妖怪爷爷,妖怪爷爷,饶命啊!”这句话中的“妖怪爷爷”不可能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为“monster grandpa”,会让外国观众摸不着头脑。西方文化中,经常用“please”一词来表达“求饶”。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可以使用英文世界里惯用的求饶方式,译为“Please,spare my life!”这样就很好地还原了原文的意思。
关于外宣翻译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依旧有所欠缺,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外宣翻译的应用,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五、总结
本文目的是为皮影戏这门传统艺术寻找到一条可行的创新发展之路,为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谋求新的发展方向。本篇论文以皮影戏和国产动漫为基础,探讨了二者融合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通过问卷调查、先例研究,笔者证明了皮影戏与国产动漫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值得皮影艺术家以及国产动漫工作者可以借鉴的创新方法。同时,笔者还简要介绍了三种文化负载词的外宣翻译方法,希望能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峰.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人物造型分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4):56.
[2]谢延楠.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的现状及发展探究[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3.
[3]王玉秋.中国动画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2,36(6):60-62,74.
[4]李颖.与动画IP联动传承非遗文化的路径探索——以《天官赐福》动画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2(13):58-61.
[5]李爽爽,张恝锴,梁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广西非遗旅行馆为例[J].商展经济,2021(13):33-36.
[6]文杰.非遗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路径探索[J].传播与版权,2021(6):92-95.
[7]陈婧.纪录片中文化负载词法语字幕翻译形式探究[J].吕梁学院学报,2022(3):25-29.
[8]徐博.中国文化负载词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字幕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2022(17):37-38,55.
[9]唐瑭.目的论视角下《白蛇》动漫系列电影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英语广场,2022: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