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介入当代艺术创作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论文

2024-06-13 09:21:53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当代艺术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和跨界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文章旨在探讨化学实验介入当代艺术创作的可行性,以郝锐昌的作品为例进行研究,对当代艺术、跨学科、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分析,同时对郝锐昌作品中化学实验的应用情况研究,探讨化学实验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可能性。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视觉元素和表达方式,还可以提高艺术创作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同时为艺术家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方法,有助于拓宽艺术创作的领域和深度。
摘要:当代艺术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和跨界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文章旨在探讨化学实验介入当代艺术创作的可行性,以郝锐昌的作品为例进行研究,对当代艺术、跨学科、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分析,同时对郝锐昌作品中化学实验的应用情况研究,探讨化学实验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可能性。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视觉元素和表达方式,还可以提高艺术创作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同时为艺术家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方法,有助于拓宽艺术创作的领域和深度。
关键词:当代艺术;跨学科;化学实验;观念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正如艺术是使用看得见的材料去呈现不可见的世界与我们之间的联系,并引起一定的反思。化学实验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动态过程,可以为艺术表现提供新的可能性。
目前关于化学实验在艺术表现中应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其可行性和应用方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开展此项研究具有较实际的现实意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方法和准则,但它们对自然界和人性奥秘的探究是相辅相成、互有联系的,有的甚至是共同的。[1]化学实验的本质是揭示世界的本源,与中国道家思想相一致,同时中国古代就已展开对应用化学的研究,如染织、青铜器等。视觉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不能用语言代替的,正因为为有些事情语言永远不能解说,所以才有艺术。[2]化学实验作为以身心感受为主的艺术,是有一定的探索价值的,化学通过实验、理论研究、技术方法、研究成果等为我们展现了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技术之美。[3]21世纪以来,跨学科领域开始合作,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等领域也与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李政道博士主持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清华大学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科学与艺术”大会等,都显示了有识之士在不断推进化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4]
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些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5]近年生物艺术发展迅速,成为一门新的科学艺术学科,它以讨论生物自身生长状态为核心,并引发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与化学实验有本质上的不同。化学实验是揭示世界本源的方式,呈现事物的原理和本质,与道家思想中的寻求宇宙本质的问道方法具有同一性。
2.研究目的
当代艺术最核心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手段,与社会现场进行有效交互,并提示出新的问题——哪怕冒险,也是它的价值。本文是将基于化学实验的当代艺术创作应用于社会现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以郝锐昌的化学艺术作品为例,从创作原则、方法与建构过程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进而探寻基于化学实验的当代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场互动研究的方法,开拓化学、艺术和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目的。本文还将关注这种艺术实践如何影响公众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认知,以及它如何推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交叉融合。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科技艺术发展现状
科技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过程,艺术与科技具有同源性,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6]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虽然如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都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但其发展的表征主要反映在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方面,如人工智能、机器自动化和物联网等。[7]英国著名艺术与科学研究者西恩•埃德(Sian Ede)在其《艺术与科学》一书中就曾总结说:“艺术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与科学的理性话语和逻辑经验一样重要,都是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峰,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8]近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科技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中国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如使用神经网络生成艺术作品、利用机器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等。最高的科学境界同最高的诗的境界都是能用形象表现的,[9]如徐冰的太空艺术作品《天书号》、蔡国强VR作品《梦游紫禁城》。科学家钱学森最早在中国提出VR(灵境)的概念,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际也是强调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观,[10]并提出关于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的科学的艺术理论:“不忘中国五千年辉煌的文艺传统,但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要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扬这一传统。”[11]
2.国内外基于化学实验的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现状
在当前的艺术研究领域,化学实验作为艺术表现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化学实验作为一种科学实践,其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种特性使得化学实验成为一种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艺术形式。一些艺术家有意无意地尝试将化学实验与社会现场相结合,以实现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如英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舍尔(Christian Scheer)在其作品《城市之盐》中,将城市中的废弃物作为化学实验的材料,从而引发了观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生物艺术作为相似的科学艺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作为基于化学实验的当代艺术创作的参考,由此深入地了解生命,是通晓生物媒介乃至生物艺术的关键点。尤金•萨克曾在简明扼要地评论道:“生命由主体投射到客体中,由自我投射到世界中,由人类投射到非人类中。”[12]
3.郝锐昌的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特点
郝锐昌,当代艺术家,致力于化学实验作为艺术表现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常以冷静的批判视角介入创作,探索主题涉及时间的流动性、物质与精神、真实与虚无的关系等。东亚文化形成了郝锐昌的化学艺术观的基础,包括易经阴阳、物极必反、有无转化的辩证法、和谐包容的中庸精神。郝锐昌近年的艺术实践集中在探索和理解化学实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以及这种艺术形式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包括对化学实验的源方法、艺术表现形式、创新方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实践研究,并尝试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
三、案例分析:郝锐昌作品的化学实验介入
1.化学实验在郝锐昌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1)化学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化学实验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有极大的发挥潜力,通过表现一件事物的本质并将它呈现在主流或非主流的空间,除了能引起共鸣,还能引发一定的社会现场与文化互动。鉴于世界上有千变万化的化学实验,让大众可以在现场肉眼可见事物的变化与有无之间的转化,这种方法极有延展性。在用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化学实验材料的选择上,郝锐昌选择在色彩、效果与艺术有交叉的材料,实验结果能与时间、社会现状、文化进行对话并有一定的启示。如硫氰酸汞、五合水硫酸铜、硫酸、各类金属盐、焰色反应、膨胀反应等。
在自然雕塑系列《对话:九龙图卷》中,龙形雕塑皆由著名的化学反应“膨胀实验”制得。艺术家点燃硫氰酸汞后受热分解,在肉眼可见的速度下凭空长出一条“龙”,方程式为4Hg(SCN)2=4HgS+2CS2+3(CN)2↑+N2↑。作品讨论“龙”这个被我们捧为图腾的圣物是否存在,也直指艺术的第一性本质:艺术的概念是否像龙一样,它是否存在?同时,作品透过化学实验呈现文化好奇心、科技与社会结构的交织关系。
《山尖的山尖:甜蜜的废墟》利用浓硫酸滴入糖分沸腾变黑的原理,在一座煤山尖上继续堆起一个白糖块的山尖,并将它融化。作品表现社会与文明结构中的有序性和无用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容器计划》利用硅酸钠溶液与金属盐的反应,在试管中营造10000座微观花园,讨论“试管”概念在社会结构中的现实意义,也致敬为医学做出贡献的种种主体。开幕式特别现场行为项目《化学实验室》带领嘉宾和观众共同制作胶体实验作品,随着实验员手捧现场50余位观众共同完成的试管作品推开展厅大门,展览的序幕正式拉开,该展品也成为《无相花园NO.2:容器计划》的一部分——利用硅酸钠溶液与金属盐的反应,在水中建造无数座花园,成为微观意义上的“生命现场容器”。
《无相花园NO.3:自然仿生》利用硫酸铜的结晶原理进行自然雕塑的创作。硫酸铜化学式CuSO4•5H2O,分子量249.69,是强酸弱碱盐,由于水解溶液呈弱酸性。吸水性很强,吸水后反应生成蓝色的五水合硫酸铜水溶液呈蓝色。郝锐昌将骨头、花卉浸泡在溶液中,它们与硫酸铜长时间反复交合,形成新的雕塑姿态,也再造花卉与自然绘画。结晶是物理世界中阴阳离子的结合——与道家思想中的有无虚实思想一致。除此之外,郝锐昌还利用高清摄像机捕捉化学作品中的瞬间,用化学微观摄影呈现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的微妙变动。
(2)实验结果的呈现与解读
上述一系列基于化学实验的当代艺术创作跨学科研究包含了在场、现场、中间态、形而上、哲学等艺术主题。如结晶是阴阳离子结合的过程,与化学过程的有无转化同性,它们都直应道家的宇宙观与有无、生死转换——对技术语汇的研究更方便郝锐昌用实验本身回应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化学实验是揭示世界本源的方式,呈现各类事物的原理和本质,与道家思想中的寻求宇宙本质的问道方法具有同一性。
用艺术的方式重新组合实验,就是佐证信仰的重构的合理性,讨论自然和人、科学和信仰的关系。就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样,万物不会平白无故多也不会少,只是以其他方式存在,物质不灭定律,生命消失,只是变成其他东西——艺术恰恰就是在这之间寻找和揭示某种关系。艺术家希望用化学证明那个曾经存在过的空间,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本质,不是微观的。不论是《灯灵:临时坠落》中散落在展厅地面的芯片盘、《琥珀计划》中肉眼可见的龙形雕塑生长速度、《无相花园》系列里随机生长的彩色花园,还是《山尖的山尖:甜蜜的废墟》中随风化为黑泡影的糖堆,郝锐昌在他的化学艺术创作中都呈现出对“精确”本身的敏感以及对化学材料控制的灵活性。化学摄影、基于结晶实验的雕塑与绘画,以及艺术家的“源视角”创作理念都是通过化学实验介入艺术的表现方法试图厘清世间万物的中间态,化学实验的当代艺术系列作品可以作为一个为假定中的文化变革所做的开放模型的切片,更全面向大众展示艺术家视角下关于人与历史、自然联系的思考框架。
2.化学实验对郝锐昌作品的影响
(1)作品形式的变化
郝锐昌的作品涉及多种媒介,在化学实验方面,郝锐昌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不仅拓展了材料和技术的选择,还丰富了作品的观念性和互动性,使得作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独特。化学实验为郝锐昌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选择。通过实验,他发现了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可以用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化学物质如硫氰酸汞、五合水硫酸铜、各类金属盐等,同时使艺术家能够掌握一些特殊的技术,如膨胀反应、光谱分析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如通过化学反应制作出具有渐变效果的绘画作品,或者利用光谱分析原理创作出具有光影效果的装置艺术。
(2)作品观念的创新
化学过程自含神秘的底色与大自然原生的力量,具有亘古的超越性原生生命力。化学实验对郝锐昌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材料创新、技术革新、观念拓展和跨界合作等方面,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艺术家将化学中有趣的现象或规律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观念,它自带现场性、探索性、表演性,因此在公共艺术、表演艺术、绘画领域都有极大的拓展空间。通过化学介入艺术表现方法思考这世界千变万化表皮后面的本质,回到生命最初的本源,大自然的力量勾画和描绘着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时间,化学体系可以作为一种艺术的方法探索本源命题。
3.化学实验介入当代艺术创作的可行性分析
(1)技术层面的可行性
化学实验介入当代艺术创作在技术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些反应过程、化学材料可以用于声音艺术、数字艺术、社会参与、装置、绘画等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利用化学反应研究生物材料的合成和改性,以实现生物艺术的创作。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可视化和交互式展示。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化学实验将在艺术创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社会层面的可行性
化学实验介入当代艺术创作能够增强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化学实验介入当代艺术创作在社会层面上,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和可行性。首先,它能推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艺术家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世间万物的中间态,进一步挑战和拓宽艺术的边界。同时,这种跨界的艺术创作方式也对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有所贡献,如化学与艺术融合的展览可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
四、结论
化学实验介入当代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多元创作的灵感和表现形式,同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艺术创作方法,也为社会现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提供新视角。它更有助于探索和理解化学实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以及这种艺术形式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除此之外,通过案例分析,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化学实验元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展示,艺术家向观众传递科学知识,激发了观众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艺术家需要注意实验安全、技术支持等问题,以确保作品的顺利完成和观众的安全。化学实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挖掘,未来可以结合其他科学领域,如生物学、物理学等,探索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J].上海科技翻译,1999,(04):32-36.
[2]徐冰.艺术家能给社会什么?[J].环境经济,2019,(22):62-64.
[3]沙国平.初论化学与美学的渗透融合[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7(1):55-60.
[4]周丹.化学与艺术教学整合的内容优化与活动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徐冰.艺术家能给社会什么?[J].环境经济,2019,(22):62-64.
[6]韩冬.理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时代命题[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3,(04):17-19.
[7]程辰.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略议[J].当代美术家,2023,(05):28-33.
[8][英]西恩•埃德:《艺术与科学》,译者:李敏敏、崔芳艳、谭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
[9]韩素音女士谈翻译.上海科技翻译,1987(4):36-38.
[10]钱学敏.论钱学森关于科学与艺术的思想[J].中国工程科学,2001,(11):1-9.
[11]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253.
[12](美)尤金•萨克,生命之后[M].林海译,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