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课堂教学论文

2024-06-07 10:19:27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科性质要求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点培育。悲剧性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和情感价值,对落实好学生情感意志的培育以及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现实意义以及课堂教学开展进行探究分析。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科性质要求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点培育。悲剧性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和情感价值,对落实好学生情感意志的培育以及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现实意义以及课堂教学开展进行探究分析。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重视学生内在情感意志的培育以及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提升,而悲剧作品具有独特的人文与审美价值。教材中选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悲剧作品,当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这些悲剧作品,感受其中的悲剧人物、理解悲剧精神时,便可领悟到任何意外与不幸都只是暂时,而其中蕴含的乐观积极的悲剧精神,却能给人精神世界与内在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课堂教学现实意义
“阅读悲剧使人产生的悲痛之感,让人感到害怕、痛苦,但却恰恰使人去更加沉静地去思索生命、生存之真谛。”悲剧作品的价值,在于从悲剧主人公那顽强不屈的品格、坚韧的生命意志上,帮助学生塑造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于从悲壮的情节中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培育学生的共情能力与高尚品格;在于从激烈矛盾冲突中揭示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理性思索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说,悲剧性作品在落实语文学科性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落实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
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引导学生具有人文关怀与正确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要求。悲剧性作品教学作为中学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阵地,能培养我们的怜悯心,让人敢于直面人世间的不幸与苦难,不再因为意外与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
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相比,悲剧是最令人动容的文学形式、最能让人懂得悲悯情怀重要性的文学形式。如今的大多数中学生因为自身对于苦难意识与怜悯之心的缺失,导致对现今的一些悲剧现象感到漠然甚至幸灾乐祸,但苦难意识与悲悯之心,恰恰是我们理解生活真谛、探寻生命价值的钥匙。悲剧性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所经历的人生不幸、苦难与死亡,让人不禁为其感到深切的关心与同情,使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切实发展,让学生敢于正视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具有真正的悲悯情怀,从而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落到实处,落在学生的内在品格之中。
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养料
悲剧性作品“使人得以借助死亡的阴暗背景,更加明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与理解还远未成熟健全,所以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三观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健全学生的情感世界。现今社会,虚无主义、金钱主义与享乐主义各种不良思想的冲击,使得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来自外部多重因素威胁。有的学生受到不良价值观影响,把违反纪律当作是自我意识独立的表现,蔑视校规校纪,久而久之导致思想道德修养出现偏差;有的因为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的过分宠爱让他们始终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共情能力与关怀之心;有的学生抗压能力明显不足,在遭遇困难或意外事件时容易怀疑自我、自暴自弃,中学生自残、自杀等令人扼腕的事件时有发生。
鉴于以上种种状况,我们必须要利用好教材中具有生活启迪、生命指导意义的悲剧性作品。以情感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塑造正向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让学生不再因为不幸或挫折而对生命意义产生困惑,以此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进步。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实践探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许多经典的悲剧性作品,具有极高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多方面价值。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悲剧性作品的价值,对当今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塑造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初步认识不同悲剧类型
在带领学生学习悲剧作品时,应首先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悲剧类型,帮助学生能够走近悲剧作品,了解此类型相关的美学依据,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学语文教材当中的悲剧作品按照悲剧成因来说主要分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以及命运悲剧。
首先是社会悲剧。社会悲剧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最多的悲剧类型,此类悲剧作品主要是描写某一特殊时代背景所造成的人间悲剧,主要表现了悲剧主人公们在社会大环境下的悲惨境遇,比如教材中的《祝福》《雷雨》等作品。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位朴实肯干的农村妇女,却因为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秩序的荼毒,不仅被婆婆当作“商品”一样卖给他人做妻,在精神上也因听信一妻不侍二夫,否则死后将被一分为二的荒唐言论所困扰,最后活活被逼疯。
其次是性格悲剧。性格悲剧指的是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许多因性格导致不幸发生的经典悲剧性作品,比如《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等。被誉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原本有很大机会夺得天下,但正是其性格上的缺陷让这位霸王的霸业折戟。究其性格上的原因,自大使他没有在鸿门宴上除掉自己的最大对手刘邦;暴戾使他在攻进咸阳之后,选择一把火将咸阳宫焚烧殆尽;种种性格上的缺陷或弱点致使其最终无奈地自刎于乌江。
最后是命运悲剧。命运悲剧是西方悲剧学说中出现最早,对后世悲剧学说影响巨大的一种悲剧类型,此类悲剧把人类必不可免的悲剧的根源归结于强大而神秘的神或命运。如《骆驼祥子》中勤恳的车夫祥子,其一生中最大的梦想仅仅是买下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车,但每次都是自己在距离梦想愈来愈近时遭遇到各种意外。第一次是攒的钱被一个跟踪曹先生的侦缉队员全骗走了;第二次是因为虎妞的突然去世,祥子只能选择将自己的车卖掉来操办虎妞的丧事。命运让原本踏实勤奋的祥子数次看到希望又屡次绝望,最终被无情命运捉弄的祥子开始不再相信辛勤劳动的意义,终日沉沦在游戏人生的日子里。
二、多种方法分析悲剧人物
在对悲剧作品的类型进行一个初步的认识区分之后,教师应重点分析悲剧性作品当中的悲剧人物,采用多种分析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悲剧主人公进行分析,探求以人物分析为切入点更深一步理解悲剧作品及其意蕴。
悲剧人物语言描写分析。通过作品中精准、生动的语言描写,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知和理解人物形象。例如《狂人日记》中的“我”随时说着疯话:“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这些“疯言疯语”成功塑造出了旧时代封建中国群像,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雷雨》中的封建大家长周朴园在“劝”妻子喝药的过程中说道:“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可以从中得知,妻子繁漪只是一个自己的服从对象而已,其话语中所透露出的专横注定了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人心各自背离。
悲剧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作品中对悲剧主人公感官、情感、行为和环境等方面的详细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在作品开头便写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不愿脱下的长衫代表了其与当时的众多旧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束缚和限制。而后面又写他有着“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衬托其生活上的窘迫境地。《阿Q正传》的阿Q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时,连忙讨好似的说自己是“虫豸”,希望能通过贬低自己的方式让对方放过自己,其自轻自贱的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悲剧人物所处情景描写分析。环境影响人、塑造人、决定人,而环境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于场景、地点或背景环境的详细描述。《雷雨》的第三幕中对当时环境进行了如此书写:“雷又隐隐地响着,青蛙像是吓得不敢多叫。风又歇起来,柳叶沙沙地响。”暴风雨来临前的闷热景象将紧张的人物关系与烦闷的心理进行了深层的暗示。《窦娥冤》写到,窦娥死后“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且加之不寻常的“六月飞雪”,作者通过对反常情景的细致描写,为清白无辜的窦娥洗刷掉她所遭受的莫大冤屈。
深度发掘悲剧教育价值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悲剧性作品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无论对学生的人生理念的确立或者苦难意识的形成,亦或是人文关怀的发展都是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导作用。具体来言,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三方面。
生命教育价值方面,悲剧所包含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实质,“使人的生命力更加活跃,它是生命的兴奋剂和强壮剂。”教师在进行悲剧作品教学时,必须要注意学会引导学生感受来自悲剧人物、悲剧情节所体现出的坚韧的生命所散发出的炽热的生命活力,让学生不再回避死亡,而是学会珍惜热爱生命。如《鲁滨逊漂流记》中因遭遇风暴触礁而落难荒岛中的鲁滨逊,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念头,面对艰险的荒岛环境,用不屈的生存信念和扎实的求生技能克服了一个接一个生存困难。总之,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悲剧性作品在生命教育中的价值,要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生命是什么、死亡是什么、死亡对于生命的最终意义、如何发挥出生命最大价值等问题,最终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
道德教育价值方面,悲剧性作品具有强大的道德感召作用,在阅读悲剧性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无不在为那些因触碰道德底线所导致的悲剧而感到愤怒与扼腕。例如《雷雨》中周萍与繁漪,前者是周朴园的长子,后者是其续弦妻子。两人因情爱冲昏头脑,做出了突破道德底线的苟且之事,为周家大家庭的破裂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我们也为那些坚守道德底线、具有道德责任感的主人公的正义之举所感动,比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那个坚守心中道德信念,不畏强权,具有满腔爱国热血的刘和珍君的遇害而感到扼腕与敬佩。可以说,悲剧性作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育正义信念、肩负道德责任的绝佳素材。
情感教育价值方面,悲剧性作品展现出浓烈的人文关怀,《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尽管出身卑微生活拮据,但依然心怀“城市梦”,义无反顾地来到城市做起了辛苦的车夫工作。在自己的买车钱被孙侦探敲诈一空时,他却没有为此感到悲观绝望,而是依旧勤勤恳恳地为实现心中理想而辛勤工作,让读者被其骨子里的质朴所感动。再比如《我与地坛》中的母亲,面对脾气开始古怪、偶尔像着了魔、发了疯似的儿子,她选择自己将所有的不安与痛苦都默默承担,而反馈给儿子的永远都是理解与支持,再劳累她也从未说过“你替我想想”这种话。母爱在照顾儿子一点一滴中流淌,让人为之动容,母亲对孩子的最真挚、最为呵护的爱触动读者的心灵。
不同于对苦难总是持歌颂态度的“鸡汤式作品”,真正优秀的悲剧作品虽充满了不幸与死亡,但绝非一个“悲”就能对之完全概括的。它们会让人感到精神上的震颤与灵魂上的滋养,使人的内心彻底沉静下来,去思考苦难的真正价值与生命的终极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应持续不断地发掘悲剧性作品的多方面价值,发挥好悲剧性作品在育人领域的独特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