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形成论文

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形成论文

38

2024-06-02 12:16:4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莫言作为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 写作长篇小说的漫漫创作过程中,吸取国内众多 大家语言文字之长处,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 字特点和语言风格。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在大致 经历了模仿、探究和形成三个阶段后,逐渐呈现 语言色彩丰富、幽默诙谐、充满民间特色等特点, 这些特点与他自身的成长历程和苦难意识密不可 分。

  莫言作为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写作长篇小说的漫漫创作过程中,吸取国内众多大家语言文字之长处,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字特点和语言风格。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在大致经历了模仿、探究和形成三个阶段后,逐渐呈现语言色彩丰富、幽默诙谐、充满民间特色等特点,这些特点与他自身的成长历程和苦难意识密不可分。

  莫言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山东省,其童年阶段正值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童年的这段经历对莫言的文字形成和语言风格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伟大作家,莫言的创新意识尤其丰富,在动荡的年代,莫言形成了不断进步、不止步于现状、向上求索的语言文字风格。作为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获得者,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业界公认的,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凭借独特的经历和独到的眼光,使其语言风格逐步独特化,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均有惊艳世人的作品。

81d1da7e1ba142629967fea196c73e0e.jpg

  莫言小说风格的形成

  在莫言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的文字语言特点是逐步形成的,和普通人一样,莫言最开始的文学是由他人启蒙开始的,并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持久的模仿、创作后的结果。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过程中,就形成方式而言,莫言的写作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在莫言刚刚踏入文学领域初期,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据他本人所言,他跻身文坛的动力是解决温饱问题,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以及求得在文坛取得成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所以,在莫言的早期短文和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一些文学大家的写作痕迹和影子。比如,莫言当时模仿“荷花淀派”大文学家孙犁作品的语言风格,在描写过程中追求极致的简洁、干练和细腻,在情感方面较平淡,在收敛情绪的同时,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爆裂情绪。在这段时期,莫言文字细腻、感情丰富,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其早期作品《民间音乐》将夕阳描写为“披上了一层沉重又充满了浓郁的深紫的红色”,《雨中的河》又将“雨珠描绘成银灰色的珍珠似的晶莹剔透”。此类夸张直接式的文字描写无一不彰显着莫言对颜色深刻直接的描写风格,这一特点始终保持在莫言的作品中,这样的写法使莫言的笔触虽充满深情但又淡然轻轻,在言语中透露着景物的形形色色,以及反映作者的心情。这样简单、质朴有效的语言刻画和风格,也受到了当时大家孙犁的重视和赏识,也正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莫言第一阶段的文学特点,确定了他早期的文学风格。

  第二阶段:探索。在模仿阶段后,莫言的作品也开始在文学界广泛传阅和评判,随着他的作品因为文字细腻、情感细致的特点被大众熟知和认可,莫言在描写形容方面的技巧也愈发成熟,这也进一步刺激了莫言的创作灵感。莫言作品早期的描写主要体现了文字运用的细节和程度把握的精准,今天我们看到的如《丰乳肥臀》《白狗秋千架》等名作中,更接地气、直接的感情抒发则是第二阶段,即探索阶段形成的。在这个阶段中,莫言一改往日平淡叙述、婉约描绘、含蓄抒发这样的写实手法格调,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言色彩,即色彩淡然、旋律悲凉、迷乱纷杂的杂语写作方式,也是非常体现莫言个人特色的一种写作方式。在这个阶段,莫言的文字出发点是极具主观性的,所有的灵感都源于主观的感觉,包括从自身出发,有自我意识地对个人、他人、社会的主观异样感觉,通过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为莫言进入他的创作高潮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莫言已经无法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借景叙事和抒情,他需要使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渴求和想法倾倒出来。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时期,颤抖的紫穗槐、浓稠的腐草味和怀抱鲜花女子的描述成了他自己相关思想的代名词或代言人。在文字与生命的相结合过程中,语言造就了神秘、冰冷和扭曲的世界,同时也反映了莫言当时处于现代文明与传统心态交织下的纠结情境,在这种影响下,莫言的内心世界往往体现在字里行间,小说中藏着的世界,是莫言的真实世界。

  第三阶段:成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莫言的小说风格迈向成熟阶段,在文字类表述中加入了非常多口语化的表达内容,这使莫言的小说往往能得到社会大部分人的共鸣和认可。莫言以扎实的文字功底将口语化表达内容保留的同时,在理解文字意思和深意方面又不会局限于表面,给读者丰富的理解空间。莫言的创作题材日益多样化,在叙事特征方面更追求文字的爆裂效果,以主观感受为特征的文字表达越来越明显。莫言将其文风打造成具有他个人特色的挥洒式文风,将感觉化和情绪化渗透其中,在具体的语言词句方面,更是广泛使用民间的熟语和欧式长句子。在这些变化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莫言在小说的社会问题和语言风格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他运用自己独特的文字方式,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了莫言式表达。比如,在这个阶段,莫言的《檀香刑》在语言风格上一改上个阶段的书生气息,通过对语言的精确把握,展现给读者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生气的形象世界,在语言的使用上则更尖锐和口语化,不仅反映了作者精妙的创作能力,还可以看出这个阶段莫言的创作心态有所变化。

  莫言小说风格的特点和成因

  莫言的文字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小说语言色彩表现丰富。就像在第一阶段说的,莫言的文字自始至终就对颜色的描写情有独钟,色彩在莫言的小说中具有独特地位,在他的描写中,色彩仿佛具有了生命,并且是感染世界的生命,在描写自然风景的过程中,莫言更是不惜使用色彩加以叙述,从而更彰显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莫言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体现,首先是莫言擅于运用色彩给小说命名,《红高粱》《白棉花》《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都运用了色彩。其次,莫言运用色彩来加深读者对人物形象的印象,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和“红脸膛汉子”、《生死疲劳》中的“蓝脸”、《金发婴儿》中的“黄毛”等。除此之外,颜色在莫言的小说中具有特殊的生命和活力,如红色和绿色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用来描写活泼的生机和生命,而在莫言的小说中,红色的作用是塑造悲情、营造悲伤的氛围,而绿色往往表达厌恶和不安的情绪。例如,《红高粱》中,九儿穿着红棉袄倒在红高粱地,红色的血液流淌一地。再如,罗汉大爷被处死时,在一片鲜红的血液中,葱绿色的苍蝇漫天飞舞。这是莫言小说带给读者色彩上的感染力,让读者感觉到震撼。莫言的色彩不仅创造氛围,还表达人类感情,色彩的运用使莫言的小说鲜活起来。

  小说语言幽默诙谐。莫言的小说时常在较严肃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让人读了忍不住发笑,这种包含深刻含义的幽默如果没有内心强烈感知和与作者心情的共鸣是很难实现的,这点可以以鲁迅先生的白话文章为例,当语言文字深刻到一定程度时,对旧社会的刻画往往形象得引人发笑,并且推动人去思考和反思。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就包含这样的内容,莫言发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猪看作一个活生生的人,将猪拟人化,让他开口说话,从而更容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同时,从文章的背景出发,将猪按照它们说的话,分为两派,一派是主张猛吃、为革命增肥;另一派则是阶级敌猪,只吃不肥。将人与人的斗争反映到猪场之中。支撑莫言大胆想法的是他精炼的文字水平和运用能力,在幽默的语言中让读者体味其中的寒酸和让人心惊肉跳、心惊胆战的内容,这是莫言文字重要的风格特点之一。

  小说文字充满民间特点。莫言的文字无不透露他民间方面的文化价值立场,他善于观察和发现百姓故事,用平等的语言和出神入化的描述,向读者讲述一个个百姓故事,成功营造一个充满独特性和故事性的百姓故事集合,符合民间和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这与莫言的底层经历,以及创作扎根于民间文化的基础分不开,可以看出他对民间文化的关怀。莫言的小说不仅有高雅难懂的文言词汇和书面词语,也有粗鄙夸张的脏话和俗词俗语,体现着莫言小说语言的雅俗交融。方言在莫言的小说中更是常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冰雪美人》中的“茶缸子”,《白狗秋千架》中的“擀饼柱子”,《天堂蒜薹之歌》中的“困觉”等,这些方言名词及动词的运用,带有浓厚北方乡村的日常生活气息,在描写刻画人物、释放作者情感方面成效颇丰,增添了莫言小说的民间属性。

  分析莫言小说风格的成因,首先,不能脱离莫言自身成长的历史和时代背景。胶东农村是莫言的故乡,这里的风土人情在莫言小说中有着具体且丰富的体现,莫言的语言环境、年少时的经历见闻和对家乡人民的怜悯情怀都对莫言的写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决定了他的文学作品带有浓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小说中发生的故事,是他经历过故事的再现,是以往故事的戏剧化整合,并且相当程度上反映莫言对某一件事的感悟。其次,莫言的苦难意识也在他的创作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在写作过程中,莫言将读者的视角专注于自己熟悉且思念的家乡,将自己经历的故事讲给读者听,莫言对农民的怜悯和对天灾人祸的关注更是文章显而易见的情绪表达。同时,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在经历苦难时,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异于常人的坚强和坚韧,莫言也是如此,他笔下的文章也是如此,面对苦难,他不断抗争,最终依靠坚定的意志取得胜利,这种苦难意识,使莫言赢得了读者,赢得了百姓,这是莫言小说呈现农民式叙述的主要原因。

77067fc100f1820447e60081011f14c0.jpg

  莫言小说的具体案例

  对于莫言小说的具体写作手法和特点,结合他的小说名篇进行具体分析。在《透明的胡萝卜》一文中,莫言使用了绚烂荒诞的色彩词,用来制造意境,在文章中,红、白、黄、黑、绿等这种基础的颜色词就出现了近两百次,“一个蒙着头巾的姑娘……他看到姑娘的嘴上有一层细细的金黄色的茸毛……看见的是一些由红线交叉成的方格,有一条梢儿发黄的辫子躺在方格布上”。绚丽的色彩可以激发读者的强烈心理效应,丰满人物的形象,奠定情感基调。同时,莫言的文字反映了灰暗的时代和荒诞的现实,这部作品充斥着对灰暗时代的刻画和描写。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缺乏往往造成情感的过度喷涌和感知较为浅薄,思维脱离真实世界的轨道,与真理相背离,在创作上更是容易出现无主体,仅感情的尴尬状况,无节制的创作也转变为当时莫言宣泄生活感情的工具和手段。在文字中宣泄情感的莫言摆脱了心灵桎梏,对社会中的苦难开始集中注意,并且以理性和平静的心情对待,配之以极具特色的语言,使用这些描写刻画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人物与相关故事情节,在语言风格上向着成熟化转变,突出了莫言小说的独特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