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二十四节气翻译论文

二十四节气翻译论文

38

2024-05-31 11:55:1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宝贵的农业科学遗产,对于认知时节规律、指导农事活动十分重要。我国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推动农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耕文明的输出也成为必然。二十四节气被誉为农耕时代的“时间智慧”,蕴意丰富,英译版本较多且不统一,以二十四节气多种英译本为例,结合其翻译现状,探讨二十四节气翻译的重要性及意义,从意、形、文化、多模态等方面阐述二十四节气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二十四节气英译及对外传播。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宝贵的农业科学遗产,对于认知时节规律、指导农事活动十分重要。我国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推动农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耕文明的输出也成为必然。二十四节气被誉为农耕时代的“时间智慧”,蕴意丰富,英译版本较多且不统一,以二十四节气多种英译本为例,结合其翻译现状,探讨二十四节气翻译的重要性及意义,从意、形、文化、多模态等方面阐述二十四节气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二十四节气英译及对外传播。

  中华文明传播千年,屹立不倒,是一代代中华子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沃土。农耕文明更是别具一格,在世界文明的版图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古以来,“农时”在我国农民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动,甚至有着“不违农时”的说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已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正式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二十四节气由于节气较多,命名方式规律不一,英译方式迥异,版本更是五花八门,长此以往,影响我国农耕文明的输出。二十四节气英译对象是24个节气,译者面对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处理不当则会影响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对外输出,延缓“走出去”的步伐。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二十四节气翻译现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翻译对文化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文化翻译在翻译界研究大为可观。在中国知网上,以“文化翻译”为主题进行检索(自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国内相关学术期刊文章发表量多达1.53万篇,数量可观,可见文化翻译研究成果突出,有力支撑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这些文章中,研究主题呈多元化趋势,按照篇幅数量排序,主题顺次为:文化差异、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文化翻译等。再以“二十四节气翻译”为主题进行检索(自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仅有11篇相关的文章。如此看来,二十四节气翻译研究寥寥可数。近几年来,不断有学者发表关于探析二十四节气译名的文章。例如,余宗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外译过程存在着文化的“不可译性”,译者要意识到二十四节气不可译现象的存在,采取各种手法达到最大程度的可译性。张君迟和田传茂通过总结二十四节气五个英译本的差异,提出二十四节气应遵守专名化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等。宋英杰、隋伟辉、孙凡迪及齐鹏然从物候、气候角度出发,探讨基于气候和物候的二十四节气精准英文译名序列。在此基础上,这里将以二十四节气多个译本为例,从语言构造、文化传播、多模态等角度深入研究,阐释二十四节气英译策略。

  二十四节气英译现状调查与分析

  现状调查。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经过千年沉淀,二十四节气对于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影响不可估量。经作者调查,最早的二十四节气英译本是17世纪中期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格里菲斯所翻译的音译版本,其后有各种意译版本出现,随后在19世纪左右才出现完整译本。直至现在,二十四节气新译本不断出现。译本数量繁多,多到不同字典、国家及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对节气译名皆有不同,二十四节气译本数量虽多,却参差不齐,目前仍未有统一的官方版本。

  为了选出最佳译本,作者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节气英译本进行对比,分别包括1911年,加拿大传教士季理斐所著的《华英成语合璧字集》;1912年,英国外交官、汉学家、剑桥大学汉语教授翟理斯所编撰的《华英词典》;1987年,由诸多天文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名词委”)所出版的第一本科技名词规范《天文学名词》;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供的官方翻译;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视频中所呈现的译本。这些版本差别较大,时间跨度较长,译者群体广泛。

  译本对比分析。二十四节气翻译问题如下。

  大小写不规范,如季版和翟版,只有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其他首字母均小写。每个节气均为专有名词,由多个单词构成的专有名词中,冠词和少于5个字母的介词、连词通常不用大写。

  译本不够简洁,同一节气提供两种译本,如名词委所提供的立春、春分均有两个译本,过于繁琐,应当简约。

  意象不清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结合物候、气候、时候所得出的农时,背后所隐藏的含义千差万别。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句形容的便是霜降。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变冷,露水逐渐出现,降霜即将开始。而在名词委版本和联合国官方版本均为First Frost。根据气象学,秋季下的第一次霜,称为“早霜”或“初霜”,而不是节气“霜降”。

  节气翻译不统一,节气相似却翻译不同。二十四节气与四个季节相映,每个季节会包含六个节气。其中八个节气与四个季节相关,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春、夏、秋、冬的翻译与英文单词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可以说是一一对应,但凡遇到四个季节,译者便会不假思索地下笔翻译,恰好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的“信息对等”“自然表达”和“意义贴切”以及词汇对等。利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基本定义,可确定四个季节在节气中的英译。除了冬奥会版本八个与季节相关的节气翻译保持一致,其他四个版本各不相同。

  二十四节气中有七个与天气炎热、寒冷程度相关的节气,小暑、大暑、处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七个节气纵然表示的气候不同,程度却大致相同,表示程度的“小”“大”翻译理应对等。五个版本中,季版本均用Slight、Great;冬奥会版本使用Major、Minor表示,剩下三个版本中出现多种译本,如翟译本中使用Slight、Great、Light、Heavy、Little、Severe,译本多样化;名词委与联合国版本一致,Lesser、Greater表示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中的程度,用Light、Heavy表示小雪与大雪的程度。在表示降雨的节气雨水、谷雨中,除了翟版本中的谷雨译为Grain rains,其他版本均一致用Rain表示这两个节气。关于白露、寒露的翻译,五个译本完全相同。译本多样化更加体现译者所具备的翻译水平之高,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内涵深厚,对目标读者来说并不容易理解,翻译人员应尽量保持翻译版本的一致性,从而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对外传播。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二十四节气英译策略

  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双文化能力比双语言能力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从它们赖以存在的文化角度看,才有意义。”二十四节气的翻译不单是局限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形式对等,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译者要充分考虑二十四节气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民族智慧,弘扬中华文明。这里笔者提出四点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翻译策略。

  直译意译,圆满调和。“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这便是梁启超对玄奘翻译方法的精辟阐述,各种翻译策略彼此融通,译者应自如运用。面对文化传播时,译者可共同使用两种翻译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在节气含义一致时,翻译策略也应一致。如与季节相关和表示气温变化节气翻译的五个译本均采用直译方式;表示降水程度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四个节气采用直译方式,而同样表示降水程度的霜降在翟版本、名词委版本与联合国版本却采用意译方式,应该像季版本和冬奥会版本一同采用直译策略;五个版本在表示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采取意译策略,更加突出中国物候现象与农事活动的规律。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策略虽界限分明,但并非对立。面对两种全然不同的文化,译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表示同一类别的节气使用的翻译策略理应保持一致。

  形式简洁,易读易记。英语中有句谚语,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即言以简洁为贵。简洁,即简明扼要,是成熟语言的一大特征,是优秀语言的共性。李成明指出翻译的简洁应保证用词精当、结构合理,重心突出与层次清楚。二十四节气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时”的精确把握,英译本的选词精当与否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传播。纵观五个版本,从表征“大”“小”程度的多种译本可以看出译者在用词方面运用得当、层次分明,重心落在“暑”“寒”“雪”上。节气均由两个汉字组成,译本也应尽量控制在两至三个单词。形式简洁,有利于目标语读者更快接受二十四节气,参差不一的译本会导致目标语读者在理解过程中出现偏差。二十四节气中有许多节气相互关联,注意单词使用的一致性,从而引起目标语读者的关注,加快传播我国农耕文化。季版本、翟版本、名词委版本和联合国版本简洁有余,冬奥会版本形式简洁且译本关联性强,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纳。

  传播文化特色。二十四节气存在独特的文化性,翻译时不能只依靠字面意思,需要译者在全面理解其深刻内涵情况下进行翻译,否则翻译的失误会造成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五个译本差异最大的是反映物候和农业活动的节气,即惊蛰、清明、小满与芒种。惊蛰是立春过后,春雷的声音唤醒了长期蛰伏的动物,大地复苏,人们开始新一年劳作。季版本、联合国版本和冬奥会版本皆传达了昆虫苏醒的状态;翟版本更加生动,强调昆虫苏醒后的状态;名词委则译为万物从冬眠中苏醒,更加贴切。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指的更多的是天色清明、万物明朗。

  名词委版本和联合国版本更侧重于植物新鲜嫩绿的枝桠,其他三个版本更加贴切,但翟版本节气皆译为名词短语,唯独“Clear and bright”,形式不太合适。小满是夏季第二个季节,麦粒逐渐变满。古人常认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而“小得盈满”正是恰到好处,麦子将熟却还未熟透,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季版本、翟版本意思理解出现偏差;名词委版本与联合国版本一致,表达了“小”的程度,重心却不够突出;冬奥会版本则更符合麦子发芽状态。芒种五个译本基本相同,传达了芒作物成熟的意思,但是季版本中多加了定冠词“the”不太恰当,应删减。

  多模态指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意义的符号资源,如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不同类型的数据相融合,从而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如今,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大大增加了文化的传播媒介。二十四节气的对外传播数不胜数,如中国日报所策划的系列短视频《话说中国节》、新华社大力推荐的双语纪录片《四季中国》,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利用二十四节气的双语版本进行倒计时。几乎每个传播方式的译本皆不相同,甚至媒体推出自己所创译本。其中,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被称为中国式的浪漫,二十四个节气中、英文搭配,分别用相对应的图片进行展示,节气翻译简洁易懂,如中国诗词般典雅、自然,设计别出心裁,能够较好地吸引目标语读者的关注,较大提升了二十四节气的视觉效果和传播效应。

  以二十四节气多种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翻译现状、译本差异,从意、形、文化等多方面探讨二十四节气的翻译策略,从而选出最佳译本——冬奥会版本。无论从意义、形式,还是从传播方面来看,冬奥会所提供的二十四节气译本都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独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二十四节气英译本的统一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十分重要,希望为二十节气的翻译和对外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