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在美术新课标中的应用论文

2024-05-30 10:11:19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美术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也并非仅局限于美术学科。尤其是新课改下,学科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学科间的独立性逐渐弱化,突出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阶段的教育要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强化艺术学科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融合;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充分发挥学科之间协同育人的功能,从各学科中有效汲取丰富的美学教育元素,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培养新时代的美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美术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也并非仅局限于美术学科。尤其是新课改下,学科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学科间的独立性逐渐弱化,突出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阶段的教育要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强化艺术学科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融合;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充分发挥学科之间协同育人的功能,从各学科中有效汲取丰富的美学教育元素,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培养新时代的美术专业人才,要牢牢贴合新课标下以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美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这也是新时代美学教育的必经之路。
开展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受旧模式下教学思想的影响,选择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美术教学体系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中学生对美学知识的需求,教学方法亟须进行改革。在各大院校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学效果最突出的就是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强化美术学科的知识架构,促使美术教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美学技能和美学素养。在开展学科融合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科融合不但可以使原有的美学知识体系化,加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新课改下,学科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成为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构建系统的美术知识体系,服务于美术课程教学工作。此外,基于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相关的学科融合教学活动,能使美术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美术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科融合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对美术学科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
一、学会解读美术作品
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能通过鉴赏与评析美术作品技巧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及其发展概况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解读美术作品的技能。美术课堂上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使不同潜质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能力发展,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经过系统化的美术知识学习后,能结合周边自然环境中的景物及人造物,合理运用相应的色彩、形状、线条以及重复、对称等元素与原理,对其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欣赏与评析,形成对美的感知与欣赏意识。重视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
二、强化学生的美术思维
美术造型与表现是美术教学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引导学生从物品的使用功能和外形等方面认知物品的特性,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创作物品的装饰及美化改进意见,帮助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围绕着不同的美术作品题材,提炼其中的主题,以美术知识、思维方式及技能详细讲解作品的立体、平面或动态等表现形式传递的思想情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美术知识的学习需要联系实际生活,脱离社会情境的美术作品将难以呈现其艺术价值。因此,在实际的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美术设计环境,激发学生创意思维,帮助学生及时利用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关美术作品的创造。信息时代的发展,更加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美术的教学课程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借助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流畅性与独特性,重视学生利用不同类型材料的特点设计与制作作品的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所学美术技能、知识及思维方式,并与人文、社会等知识相结合,进行美术技能与知识迁移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借助美术学科充分认识到社会的丰富性,以及基于不同文化情境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将美术教学与社会生活中的美术知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美术相关的作品创作,实行美术知识与技能在不同层面的迁移,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基于学科融合的美术新课标应用要点
一、注重以美育人
基于美术新课标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作品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通过不同文化作品的赏析,开阔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及人文素养。
二、重视学生的艺术体验
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创作活动的兴趣与热情,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及对美术作品的感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不同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创造能力。
学科融合在美术新课标中的应用策略
一、美术与语文学科融合,加深文化理解
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的学习并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它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文化学习。美术与语文学科的相互融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与美术素养,通过对语文学科中传统文化及人文情怀的感悟,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隐藏在美术背后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学科以笔勾勒画面,文学学科则以文字描述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是美术与文学的有效结合,充分诠释了两者互相成就的特点。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美术与语文的融合,可使美术作品展露其文学魅力,帮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溯源和特征,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契合了新课标下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特定文化情境中美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价值的领会及对美术作品的阐释能力。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学内涵渗透至美术教学中,通过两者融合方式,挖掘美术作品中文化内涵,教导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提升美术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语文教学内容中有较多的古诗词鉴赏,在语文课程《清平乐·村居》一文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借助绘画的方式对词句中描绘的情景进行合理展现。借此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文化知识运用美术作品的呈现上,与不同时代的文化进行跨时空的有效对话,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文化的理解。
二、美术与音乐学科融合,增强艺术表现力
美术是艺术类型中的一种,所以从艺术视角来看,美术属于静态艺术,而音乐属于动态艺术。音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与时间性,美术则具有一定的静止性和空间性。两者动静融合,皆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艺术表现是指艺术活动中思想感情的表达、艺术美感的展示以及艺术形象创造的实践能力。它包括艺术活动中的想象及联想的发挥、艺术语言的运用等。新课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表明,学生艺术表现的培育,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艺术表现技能。因此,在实际的美术课程教学中,将美术与具有极强感染力的音乐进行融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程教学质量,活跃美术课堂氛围,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在音乐的氛围中激发其创造力。跟随不同的音乐节奏及曲调,在脑中构建不同的场景画面,加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态度。
例如,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开展“听音乐,画音乐”的美术教学活动,借助于音频、图片及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音乐中对美术画面展开想象,引导其将音乐旋律、节奏与美术中的色彩、线条相融合,充分感受音乐中的美术魅力,提高学生艺术表现技能。比如,教师在“色彩”的教学中,可结合中国风较强的《水墨丹青》音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音乐中描绘的画面,借助于音乐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技能。
三、美术与数学学科融合,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想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在立体几何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思维本质上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对于美术学科来说,数学中立体空间思维与想象思维是美术创作中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能力。成功完成一幅美术作品不但需要学生能熟练运用运笔技巧,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建构、逻辑及想象思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作品中的细节。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艺术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对此,将数学学科与美术进行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数学学科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构图这一美术基础知识点,借助教师的技巧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以及艺术实践与创造能力。
例如,在“构图”这一美术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开展“几何图像想象画”“数学符号创意画”等趣味教学活动,通过数学中的正方体、立方体、圆柱体模型,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引导其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空间及想象思维,创造出不同组合方式的新图案。再如,教师也可通过开展“立体造型”的美工活动,结合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发挥其创造力制作折叠、剪接纸雕等。通过这种方式,将平面图形变作立体图形,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想象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美术与历史学科融合,强化审美感知
美学的内涵并不仅存在于美术学科中,它总与各类学科知识以交融的形式出现。历史学科便是其一,大量现存的美学价值极高的艺术作品大都离不开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可见美术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新课标中更是提出,美术课程教学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国家、地区及民族的历史。对此,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将美术教学内容与历史文化进行融合,结合翔实的美术资料,挖掘美术作品中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美术作品中历史意蕴、情感表达、艺术形象、风格意蕴及艺术语言的讲解,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其审美鉴赏体验。同时,美术教师还应结合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等,以历史意义的视角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鉴赏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原型、人物特征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进行美术鉴赏时,教师可通过对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的解读,帮助学生感知作品中错落变化的构图和绚丽典雅的色彩。然后结合当时的历史,对画中人物的仪态、服饰、妆容等进行思考与描绘,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历史背景。比如,阎立本这幅《步辇图》的历史背景便为:公元640年,松赞干布由于仰慕大唐文明,故派出使者禄东赞前往长安通聘,图中画面就是使臣禄东赞当时朝见唐太宗的场景。通过让学生了解鉴赏的美术作品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进而提升自身的审美。
美术学科课程教学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审美能力等的重要途径。美术知识存在于多个教学学科中,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作为一门教学知识非独立学科,美术学科不论是与语文学科的文化互通,或是与音乐学科的音画协同,还是与数学学科立体空间思维的同步建构,以及与历史学科间文化意蕴的传递,都充分突出了新课标背景下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后的艺术与教学效果。由此,新课标下的学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美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赏析美术作品,强化学生的美术实践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