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2024-05-30 09:32:57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是新时代振兴本科教育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在此背景下,文章将深入探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内部审计学课程为例分析其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据此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优化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是新时代振兴本科教育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在此背景下,文章将深入探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内部审计学课程为例分析其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据此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优化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总书记多次强调专业课程要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要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目标。而且,课程思政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1],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2]。同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加快从“点”(某一课程思政)到“线”(课程思政群)再到“面”(专业思政)的课程育人体系建设[3],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立场坚定、品德高尚的综合型人才。
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列示如下:第一,相关概念,赵鹏和江南(2023)分析指出课程思政是指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有机融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与文化认同感的过程[4];第二,实施意义,孙文远和龙飞扬(2022)研究认为课程思政能够提升专业课程的理论内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第三,主要困境,单德伟与黄中生等(2022)分析发现高校中推行的课程思政改革缺乏学理支撑,对课程思政改革的解读不够全面[6],且以专业课教师单向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致使教学改革的育人属性被弱化。
因此,文章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情况进行分析,并以内部审计学课程为例分析其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的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优化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探索将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尽量少一些理论的单纯讲授,多一些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教学环节[7]。同时,授课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的相关理论,到外校学习交流,汲取国内外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先进经验,可以定期与马院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不断丰富、完善与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加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二)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专任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实践活动及教师自身的科研实践经验,将本领域的创业成果经验及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使大学生能够掌握科研的基本思维方式并接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科研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利用科研来完成学生的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每门课程可以适当设计课堂讨论[8],教师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题目或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来完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程思政改革注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研究性教学改革必须重新审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9]。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重新组织、设计课堂教学,精讲、少讲,选重点讲;进一步发挥现代化教学工作的作用,把课外教学活动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10],并设立相应的奖励与处罚机制;利用学习通、云班课、MOOC、微课、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课程的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一)配套制度不完善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推进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11],但仍普遍存在配套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例如,XX大学目前由教务处与研究生处牵头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也陆续立项了多个校级及省部级教学改革类研究课题,但并未出台课程思政应该怎样实施的具体实施方案与细则,使得二级学院与专业教师都“各自为政”,无法在学校层面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协同效应[12]。而且,XX大学还侧重在思想政治、汉语言文学、会计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但在农学、动科、食品、土木等自然科学领域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进度明显滞后,并且课程思政改革没有一个全校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的应用范围也较为狭窄,无法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教师大多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重点工作,其本职工作就是将专业课程给同学们讲懂、讲透[13],很少去认真挖掘自己所讲授专业课程中所具备的思政元素。而且,地方高等院校由于受到地理位置较偏、科研条件较差等客观因素影响,为了提高整体科研水平存在明显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制定引进人才聘期考核标准时也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这类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费、租房补助、科研启动金等也与科研直接挂钩,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专业教师的功利化倾向,使得高校教师更加重视高水平论文发表及项目申请而忽视教学工作,以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未来跳槽的“身价”,严重扰乱了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氛围,也为学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造成了较大阻力。
(三)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地方高等院校教师在学校引领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但由于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没有系统接受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训[14],致使授课时普遍存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不到位的情况,例如,无法从深层次挖掘课程中所富含的思政元素,以及将思政理论强行植入专业课程等。而且,部分教师授课所采用的PPT、大纲与讲稿更新周期较长,尤其在现在大数据、自媒体及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软件可以直接根据使用者的个人偏好推送其喜好的各种信息,而教师却没有及时将最新的思政内容融入讲稿中,无法对学生进行了及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此外,高校中目前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协同育人平台,致使思政课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15],且对专业课程了解得不够深刻,无法有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化路径
(一)健全课程思政配套制度,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进一步健全课程思政配套制度,出台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案与细则,使得二级学院与专业教师能够协调配合,进而在学校层面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协同效应,有效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高校教育应该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学习国外与国内优秀教学经验,努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此外,内部审计学课程对于会计学及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较为重要,文章以内部审计学课程为例进行相应的课程思政设计,在实际教学中会将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基于不同的任务点分配相应的案例讲解任务,从而能够加深学生对内部审计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深度融合。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都可以将课堂讲授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可以大胆尝试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共同组织、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走下讲台,只发挥引导、协助作用。而且,由于内部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实际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数据分析、方法设计、所需技能及实施审计四个角度构建内部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如今人工智能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需要内部审计人员额外掌握智能财务机器人、Python、Stata、Visio等具体操作方法,从而在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本文构建的课程思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振峰,李辰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4):42-50.
[2]孙冀萍.“课程思政”引领职业素养教育的机遇、逻辑与行动——以《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J].商业会计,2023(13):115-118.
[3]孙文明,姚艳杰,杜娟.“传统文化+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经管类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01):22-27.
[4]赵鹏,江南.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研究——以“文化展示设计”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创新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3(11):65-68.
[5]孙文远,龙飞扬.多元、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及实施效果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5):31-33.
[6]单德伟,黄中生,谢雨豪.新文科背景下“思践制一体”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J].财会通讯,2022(24):38-42.
[7]张淑慧.课程思政引领审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思考[J].商业会计,2023(23):122-125.
[8]刘国城,董必荣,黄中生.会计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的研究动态、实现路径和保障策略——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财会通讯,2022(12):27-32.
[9]潘媛.“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重建设背景下《审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4(01):83-88.
[10]马德林,卢舒美,肖天艺.“共同富裕”思想引领下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研究——基于南京审计大学教学实践[J].财会通讯,2023(08):157-164.
[11]吴杰.“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9):97-100.
[12]范珊珊.“思政引领”视阈下新文科类双语课程融入式教学管理探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41):37-40.
[13]苗雨佳,张彦惠.后疫情时代下关于审计学的课程思政[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21):86-88.
[14]郑丽英,阳震青.课程思政元素引入审计学课程建设探析[J].商业会计,2023(19):124-126.
[15]曲明.关于财会审类课程思政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23
(15):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