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布局、内涵精神与特色所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音乐教材的比较论文

2024-05-29 14:37:41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音乐教材的更新换代是势在必行的。现阶段我国发行使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材有十余部,从中选取人教版、人音版、沿海版共三套音乐教材为研究对象,厘清这些教材经历了哪些调整,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哪些作用,是极具现实性的问题。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音乐教材的更新换代是势在必行的。现阶段我国发行使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材有十余部,从中选取人教版、人音版、沿海版共三套音乐教材为研究对象,厘清这些教材经历了哪些调整,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哪些作用,是极具现实性的问题。
三版教材的编写概况
一、历史悠久——人教版的编写概况
人教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在所有音乐教材中具有最悠久的历史。1979年,由教育部牵头组织,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试用课本》,标志着中国中小学音乐教材规范化的尝试。在吸取了人音版音乐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之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贯彻1982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精神,并且结合当时具体国情的要求,编写出了一套音乐教材,体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此套教材一直沿用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教材进行了更新换代,也就是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人教版教材。
二、从“试用”到“实验”:人音版的编写概况
虽说早在197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就出版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试用课本》,但一方面和改革后的通用学制不相符,另一方面只是试用本,所以并不能算成熟的音乐教材。人音版真正意义上系统科学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是2001年出版的实验版《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在经过了十年全国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教学实验和反馈后,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指示,在201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写了新版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也就是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人音版”音乐教材。新版教材的编写队伍集中了全国知名的音乐教师、音乐教育家,依托过往十年的实验版经验,历时三年呕心沥血而成,不仅在教育理念上借鉴中外,而且在设计排版上独具一格,是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精致教材。
三、地方特色与审美关怀:沿海版的编写概况
沿海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分为两个部分:小学部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初中部分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这套教材主要在南方沿海地区被使用,因此被称为“沿海版”。在贯彻了新课标精神的前提下,沿海版的音乐教材的编写理念围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入手,遵循中小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和普遍审美情况,把对音乐的知识性学习融入了对中小学生的审美培养中,其目的就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对音乐长久的学习兴趣,从短期来看,这对于中小学生从无到有地形成音乐认知和融入音乐课堂是有益的;从长期来看,对个人整个学生生涯乃至人生境遇中对美的认识、理解和行为活动打下了基础。并且作为一部区域性运用的教材,沿海版教科书同样加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
三版教材的内容布局
一、学习模块的针对性:人教版的内容布局
从整体布局上来看,“新课标”下的人教版音乐教科书共分为十八册,每册分为六个单元,也就是具有一百零八单元的课程总量。单元和单元通过主题进行区分和串联,每个单元具有独特的主题,并且和前后单元的主题之间有教学设计上的串联度。在单元的设计上,每个单元被拆分成四个学习模块,分别是欣赏(感受与欣赏)、表现(唱歌、表演)、创造(乐理知识)、文化(音乐相关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四个学习模块的具体授课方式会根据学生所处学龄段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而变化,如针对低龄段的学生,主要以欣赏为主,辅以简单的识谱、乐器和尝试性音乐文化的学习;针对高龄段的学生,则需要增加对音乐的编创、演奏上的教授。总体而言,人教版教科书以课程目标为标靶设置教学栏目的具体内容,为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通道和大量易于操作的方法。
二、思维构造与宏大内涵:人音版的内容布局
人音版的音乐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来说,在内容布局上又有其独到之处。如果说人教版的内容布局四大板块以音乐学习的四步流程来划分,那么人音版的内容布局四大板块就是以音乐文化的四种角度来区别的,这四种角度分别是美学角度下对“音乐育人之美”的认识、民族角度下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宏观角度下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专业角度下对各流派各风格音乐元素的欣赏和对比学习。因此,人音版的教材更注重思维观念上的构造与培养,这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自1979年至今二三十年的教材编写经验息息相关。人音版的单元设计同样显示出其在思维观念上的宏大内涵。纵观人音版全套教材三十个单元,中外作品比例搭配合理,讲述中国作品、中外兼有作品、外国作品的单元比例为5:3.5:1.5,既体现了本国作品的主体性地位,又兼顾对他国作品的学习借鉴;在每个单元中,各种形式的知识内容兼有之。可以说,人音版教材在内容布局上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乐理知识的解构和串联:沿海版的内容布局
与人教版、人音版音乐教材四大板块的宏大叙事不同,沿海版的音乐教材在内容布局上更注重对乐理知识的解构和串联,也就是为具体的教学开展设计出一套细致而完善的教学流程。具体到单元布局上,沿海版以音符、节奏、识谱、演奏为阶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乐理知识。如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就是带着学生学习四分音符。在经过三到四个课时的学习和巩固后,第四课就开始了对于音乐节奏和速度的感知练习,也就是从音符到节奏的跨越;在经历了对各种快慢节奏的体验后,到第十课就开始教授学生通过打节拍对新曲目进行节奏的理解和练习,这就是从节奏到识谱的跨越;而从十三课开始,教学方式开始多样化,学唱、舞蹈、乐器交叉展开,实现了从识谱到演奏的完成。整个教学流程井井有条,体现了内容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版教材的内涵精神
一、“以人为本”:人教版的内涵精神
人教版的内涵精神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这里的“以人为本”可以分成三层维度去剖析。第一,单元设置“以人为本”,方便师生的教与学。人教版初中教科书各单元主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相对独立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相互关联又兼顾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复习与巩固。第二,主题设置“以人为本”,贴近时代需求。人教版的教材主题围绕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展开,从小给学生夯实人文素养,培养核心价值。第三,美育融入“以人为本”,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是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而美育又是渗透进各学科潜移默化影响少年儿童三观培育的重要因素。人教版教材注重音乐鉴赏,通过知识学习提升鉴赏能力,达到美育目的。这无一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
二、“科学合理”:人音版的内涵精神
人音版的精神内涵的突出特点是“科学合理”,科学,意味着单元编排的优化;合理,代表着教学设计的稳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新课标”的落实,“新课标”要求在音乐的学习目标中要体现音乐的形式体裁、流派风格以及情感诉求。因此,为了丰富这一要求,人音版教材选取了中外多个国家、民族、音乐家的各类型乐曲、乐器、剧种,不仅将国内各少数民族极具地域性特色的戏曲乐器搬入课本,连非洲的鼓乐、欧洲的排箫这种外国乐器演奏的作品也兼而有之。其次,是对各类作品比例容量的优化,在保证中外并举、雅俗共赏的同时,也要确保比例均衡,戏曲、演奏、合唱的教学均匀地分布在各册课本之中,使教学节奏更加科学合理。最后,是曲目选择的更新换代,人音版相对于2001年的实验教材,更新了绝大多数的曲目,加入许多21世纪产生的优秀作品,杜绝了“换汤不换药”的症结。
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沿海版的内涵精神
沿海版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地区是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与国外对接的窗口区域,因此,沿海版音乐教材的内涵精神体现出了学习西方先进音乐教学理念,结合本土实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课程编排和教学方法两个层面。从课程编排上来看,沿海版教材借鉴了美国曼哈顿维尔螺旋式音乐课程编排法,所谓螺旋式,就是知识结构的排列由浅入深,确保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呈螺旋式上升,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沿海版教材主要借鉴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和柯达伊教学法,前者注重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乐、舞、节奏学习的参与感,提高学习效率;后者注重识谱教学的技巧,以“柯尔文手势”和节奏字母谱辅助学生建立乐感、读懂简谱。
三版教材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性:人教版的特色所在
人教版音乐教材的主要特色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因为根据“新课标”的指导,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因此,人教版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其突出特色有两点。第一,音乐学习上的创新设计。过往的音乐学习活动,主要是对教材文字内容和乐谱的简单识记和机械学唱,而“新课标”指导下的人教版音乐教材将这种主要靠耳朵和嘴巴的学习扩散到四肢百骸的运用上,如通过拍手打节拍、通过脚步移动分辨乐曲,寓教于乐,极具特色。第二,音乐活动上的创新设计。过往课本的音乐活动多是单一学唱,而“新课标”指导下的人教版音乐教材将演唱和编创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单一接受知识,更是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乐曲的编排、鉴赏和演奏,增加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性。
二、设计感:人音版的特色所在
如果说人音版教材的精神内涵突出“科学合理”,寓于教材的具体内容中,那么相对应的,其特色所在就是寓于教材外部的版面设计之上。人音版的版面设计不是简单的图画堆砌,而是以音乐心理学中的“联觉”现象作为指引的,即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观感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通观感。人音版的封面和内容配图上,根据单元主题和页面内容,搭配了相对应的乐器、演奏场景,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让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教师的引导不自觉联想到身临其境的表演场景,具有强烈的既视感,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所学知识。另外,版面设计还极富艺术感,如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了近二十幅图形谱用于表现音乐的旋律、节奏、结构上的变化,以写实、夸张等不同的表现手法插入乐器和演奏者的各类型图片,增加了课本的趣味性,也可以由此分辨出学习内容的不同、设计的特殊性和区别等。
三、实践性:沿海版的特色所在
沿海版音乐教材的特色所在就是其实践特色,并且以实践特色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沿海版音乐教材中的实践和创新的设计从引导出发,在进行新课学习之前,通过预留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鉴赏之后针对所听乐曲中的某些元素,或者将乐曲内容和其主题、标题结合进行丰富想象,说出自己所理解的这几者间的联系;接着,在教师补充完创作背景和音乐文化的相关内容后,请学生就相关主题进行发散性联想,提出自己的创作设计。这样的设计,一来消除了学生对于音乐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二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通过对人教版、人音版、沿海版这三套音乐教材的比较可知,三套教材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特点所在。其相似之处是都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对教学版块、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等进行了调整;其特点所在一方面来源于多年深耕音乐教材设计的经验指导,另一方面来源于教材使用者的及时反馈。这意味着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不同的教材可以结合多年来的旧版教材使用情况和时代发展以及地域特色,适时调整教材。希望各版教材的编委会能砥砺奋斗,在未来根据教学需求及时调整教材,不仅要保留其区域特色,更是要符合音乐教育乃至国家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