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20

2024-05-29 14:07:00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云南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在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融入少数民族元素,一方面可将民族元素与本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文章通过实践教学案例对少数民族文化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挖掘其对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的价值,培养出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云南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在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融入少数民族元素,一方面可将民族元素与本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文章通过实践教学案例对少数民族文化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挖掘其对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的价值,培养出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高校数字媒体技术;教学实践

  一、引言

  随着资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网络的蓬勃发展,新媒介的使用越来越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精通各类数字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要着眼于社会的需要。云南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民族文化特点十分明显,并且在区域上也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生活习俗、歌舞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这些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以为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如:云南民族民间美术是云南各民族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再现,记录了各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习俗风尚;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是反映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舞蹈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云南省属高校,将云南的故事、云南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培养学生的原创意识、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坚定理想、健全人格的高素质、高素质的数字媒体职业人才,这是云南高校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将云南少数民族元素融入数媒专业课程设计,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跨文化沟通能力,激发创作灵感,进而推动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认同感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云南的少数民族元素引入到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国家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热爱和传承,以此来加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能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技术与实际能力,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与理论之后,能够对民族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云南民族文化,使其具备扎实的基础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此,有必要把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容整合到数字媒体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去。

  三、将云南民族文化融入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数字媒体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对数媒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教学内容上,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对课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地设计与安排;在考核标准上,设置了相应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三个方面的考核要求。

  “民族文化传承-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内容以课程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云南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数字媒体技术作品中,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课程内容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民族文化、数字媒体技术、技术原理、图形图像处理、视频制作、模型、交互设计制作等,将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二)围绕民族文化进行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民族文化传承-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通过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式,即通过“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使学生不断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1]。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一个比较新颖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设计好项目任务、选取好项目素材、制定好项目方案、组织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三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

  从上述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即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项目选题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以民族文化为命题进行专业课期末作品考核

  (一)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少数民族纹样设计分析

  平面构成是视觉艺术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它通过对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在平面上的创造性组合和布局,形成新的视觉形象,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本课程的期末大作业考核中,我们致力于考查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提升考核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考核要求学生利用线上、线下多种途径收集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纹样,并进行纵向、横向的梳理和分析。通过这一过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应用平面构成知识,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促进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考核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分析。首先,学生需要选择一个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纹样,并在A4纸张上手绘出其从古至今的演变历史,并进行造型特征及寓意的分析。其次,学生需要选择同一历史时期的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纹样,并与其他地区的同类型纹样进行风格比较,结合区域因素分析其异同,并说明平面构成知识在古代纹样中的应用。通过对少数民族纹样的纵向和横向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平面构成知识在传统纹样中的应用,同时对中国传统图案的共同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此外,通过改良设计将传统纹样运用于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还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美感和文化传承的需求。通过大作业考核,学生不仅提升了对平面构成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为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学术能力的考核,更是对其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验。

  (二)三维建模基础课程中的少数民族人物造型设计

  三维建模基础是培养学生对3D造型技术的核心知识与技巧,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3D造型软件,对软件的操作与接口设计有一定的认识,理解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能够在3D环境中进行建模,能够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3D造型工作,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过去的3D模型基础课中,最终的作品评定一般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模型的组合、渲染效果图,也可以是单个的产品模型,比如手机模型,或者是现代风格的室内效果图。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创作中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也没有深入的剖析,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在考核中加以改善。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整体素质与创造力,我们对大作业的命题进行了改革,让同学们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进行角色建模与3D建模。同学们对所选择的少数民族的文化、服装、建筑等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可以对角色的形态设计和3D模型的细节与特征进行更加综合的分析与表达,提高作品的深度与丰富性。在作品中加入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可以促进团队成员的交叉与协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展示,又能将创意元素融入其中,体现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五、课程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元素的效果

  (一)推动少数民族IP形象数字藏品的系列开发

  《艺•滇系列》作品开发云南特有少数民族IP形象数字藏品,挖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第一期选择白族、彝族、佤族、独龙族和怒族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资料收集与文化研究,根据收集的素材资料进行人物角色的设计,从这五个民族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重点参考这些民族人物形象的形体特征,提炼其独特的美学元素,并进行分类与整理,如服饰、建筑、传统工艺等,进行三维模型的精细制作。通过对各民族文化中的人物造型的分析,对其特有的审美因素进行了归纳。如佤族,则充分发掘其特有的服饰、建筑及传统技艺,提炼出其中的典型文化要素,加以精心的设计与表现,然后对设计结果进行3D建模和加工。最后,利用AR技术,让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借助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设备,把虚拟的3D模型和真实的场景融合在一起,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项目旨在探寻一种更受大众喜爱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途径,把传统的平面展示转变成多感觉交互的立体模型,使观者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二)完善“民韵云南”云南民族乐器AR科普读物的设计制作

  云南是一块生长着二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神奇之地,各民族各有其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音乐传统。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传统乐器也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为保护、传承好这一珍贵的民族音乐,师生在《数媒创新项目实训》课程中开发了一款专门针对云南民族乐器开发的“民韵云南”软件。“民韵云南”是一款应用于云南各民族音乐的软件,目的在于展现云南丰富的民族音乐和文化内涵。运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彝族的芦笙,白族的三弦,傣族的葫芦丝等少数民族乐器。用户通过手机端便能与这些乐器模型进行互动,点击模型,即可查看该乐器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了解乐器的来历、基本特点,倾听演奏的声音效果。

  这款软件不仅适用于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和学者,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和学习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平台。无论是对外展示云南的多元文化,还是对内传承和推广民族音乐,它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工具。通过“民韵云南”,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珍视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传统,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的天籁。

  (三)推动了Open Lab 3D打印平台的研发

  为了支持学生在《三维建模基础》课程中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物的实践需求,我们开发了一个名为Open Lab的3D打印平台。Open Lab打印平台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3D打印环境,使他们能够将在3ds Max中制作的数字模型转化为实体模型,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三维效果和空间尺寸。在模型制作完成后,学生需要使用专业的切片软件(如Cura、Simplify3D等)将导出的三维模型文件转换为3D打印机能够理解的切片文件。在切片软件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打印参数,包括层高、填充密度、打印速度等,这些参数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打印质量和打印时间[3]。对于一些具有悬空部分或悬臂结构的模型,学生需要在切片软件中添加支撑结构,以防止打印过程中出现变形或坍塌。学生需要在切片软件中对模型进行定位和布局,确保其在打印平台上的位置合适,避免碰撞或空隙。在生成切片文件之前,学生可以使用切片软件的预览和模拟功能,预览打印过程中的每一层的情况,以及检查支撑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

  利用Open Lab3D打印平台,学生可以在直观简洁的界面轻松上传和准备待打印的模型,既简化了操作流程,又提高了效率。平台提供了切片和预览功能,支持常见的三维模型文件格式,同时允许学生根据实际需求定制和调整打印参数,确保打印效果。学生离开打印区域时,通过网络远程访问平台,实时监控和控制打印进度,方便及时调整参数或处理异常情况,保证打印质量和稳定性。该平台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即使对于初学者也易于上手,提升了用户体验。Open Lab提供了完善的故障诊断和维护功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打印机的故障和异常情况,确保打印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Open Lab这一专门定制的3D打印平台,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物,实现专业系列课程中的实践目标。

  六、小结

  本文以云南民族元素为切入点,探索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素材。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热爱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与认同感,同时提高技术与实际能力。在实践中,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围绕民族文化进行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关键[4]。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此外,引入少数民族元素还可以推动少数民族IP形象数字藏品的系列开发,完善“民韵云南”云南民族乐器AR科普读物的设计制作,以及推动Open Lab 3D打印平台的研发。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还能激发创意、设计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数字媒体技术课程设置应结合数字技术与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段班祥.数据库应用与开发(C#)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研究与实践[J].科学时代,2010.

  [2]孙珲,王婉霞,王昆仑,等.理工科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007(007):136-138.

  [3]朱静,伍冯洁,韩晓英,等.浅谈FDM打印机的误差分析与3D模型质量优化[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22(5):5.

  [4]周峰.桂北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教育观察,2021,000(006):P.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