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藏戏的跨文化传播与英译策略研究论文

2024-05-29 11:48:08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向全世界推介、传播藏戏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具有重大意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通过文旅融合、媒体化呈现和打造文化IP等的方式可有助于实现藏戏的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涉及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信息交流,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藏戏的英译工作至关重要。藏戏的英译要根据翻译目的不同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同时要以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为目标选择翻译策略。
摘要:向全世界推介、传播藏戏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具有重大意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通过文旅融合、媒体化呈现和打造文化IP等的方式可有助于实现藏戏的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涉及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信息交流,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藏戏的英译工作至关重要。藏戏的英译要根据翻译目的不同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同时要以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为目标选择翻译策略。
关键词:藏戏;媒介融合;跨文化传播;翻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世界阐释推介中华优秀文化的要求,“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1]向全世界推介、传播藏戏这一中华文化瑰宝有着重大意义。
一、藏戏的跨文化传播与英译现状
(一)藏戏的跨文化传播现状
在当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为深入了解藏戏在全球网络新闻媒体的跨文化传播现状,笔者通过NOW Corpus(News On the Web)语料库进行了搜索。在NOW语料库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Tibetan Opera”(藏戏)对2010年至今的网络新闻进行搜索,仅得到29条词频数据,笔者再对藏戏的29条词频数据进行“Context”即“语境”的二次搜索,经整理发现,在近10年中,国际网络新闻对于藏戏的报道数量较多的年份出现在2011、2016和2018年,美国、新西兰、印度、新加坡等国对藏戏活动有过报道。通过NOWCorpus(News On the Web)语料库搜索对比发现,相比于输入“PekingOpera”(京剧)和“Beijing Opera”(京剧)获得的483条和182条词频,“Tibetan Opera”(藏戏)被全球主流英文媒体报道的频次比较低。
(二)藏戏的英译现状
“自1920年代起,传统藏戏代表性剧目陆续译入英语”[2]。根据我国学者马士奎的归纳,大部分藏戏都由外国学者和海外藏族学者翻译。由国内学者翻译的藏戏非常少,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数我国藏学家和译者王尧英译的《藏剧故事选》,该书收录了八大藏戏,本文所选的翻译例子都来自该翻译作品。另外,由西安外国语大学杨孝明教授译著的《京藏剧——文成公主》是根据藏剧、京剧相结合的剧作《文成公主》编译而成的一部英文著作。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对于藏戏的英译作品还非常少,藏戏英译工作任重道远。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藏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一)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实现藏戏跨文化传播
根据《2016-2020年中国文化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的数据,我国全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中,偏好文化旅游的人数占到了一半,现在的文旅产品也呈现出丰富多样来。[3]
藏戏文化主题的文旅活动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丰富的,笔者在四川甘孜州理塘县深度游的时候,就体验过理塘的藏戏微博物馆,藏戏团会定期在此表演藏戏,建议通过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或中英文字幕让中外游客能理解和欣赏藏戏。除了藏戏微博物院以外,笔者关注到近年来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官方地接旅行社推出了“理塘探游”的一站式定制川西深度旅行项目,其中包含一系列藏区人文体验活动,比如体验唐卡画、做酥油花、藏式早茶等,值得注意的是,“体验藏戏”也出现在这系列的人文体验活动中。这种以旅游目的地为载体,以游客自主体验的方式能让游客深刻体验到当地独特的文化积淀、民族审美与情趣。在媒介融合的时代,通过传统媒介、新媒体及其他国内外社交媒体的大数据推送服务,可以吸引目标观众亲身投入这些文旅项目的体验中去。
通过媒介融合的手段及数字技术、虚拟技术,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戏曲文化的魅力,实现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以广州为例,数字化为岭南地区非遗内容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据《广州日报》2022年02月12日的报道[4],2021第四届非遗品牌大会(广州)发布的《2021巨量引擎岭南篇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按照视频播放量排行,岭南地区最热门的非遗项目依次为潮剧、壮族三月三、粤剧等,其中粤剧相关的视频播放量达到3.3亿+。可见,媒介融合成为戏剧非遗展示与传播的新趋势。岭南戏剧如粤剧、潮剧等通过媒介融合手段实现有效传播的成功经验,值得藏戏借鉴。
(二)通过媒体化呈现的方式实现藏戏跨文化传播
戏剧的媒体化呈现是指通过媒体手段将其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拍摄和录制,目的是要让这些从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淡去的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复活”。实际上,藏戏的媒体化呈现工作早已开展,据中国新闻网报道[5],截至2021年,藏剧团“八大藏戏”数字化舞台化影像资料建设保存工作已经完成六部。现在,在国内各大媒体网站上能搜索到《中国戏曲经典动漫——西藏》,这是根据八大藏戏制作的动漫。另外,在2021年,由人民文旅出品的纪录片《丁真的自然笔记》在多个网络平台播放,该纪录片以藏族小伙丁真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角度,真实还原藏区风貌与文化。在纪录片的第6集《藏戏与京剧的文化碰撞》里,丁真与四川甘孜州理塘县甲洼藏戏团共同演绎与讲述了藏戏的传统仪式及其文化内涵,还前往北京进行藏戏与京剧的文化交流。根据人民文旅的数据统计[6],《丁真的自然笔记》在各新媒体平台阅读量10.7亿,超300万互动点评,视频获2500余万播放。单是《藏戏与京剧的文化碰撞》这一集,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就超过157万,充分体现了媒介融合对藏戏传播的促进作用。但目前,这类媒体化呈现的藏戏相关作品的传播仍主要在国内,视频字幕仅是汉语,没有配备英语字幕或中英双语字幕,还未能有效实现跨文化的海外传播。未来,可通过媒体手段将对藏戏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录制和翻译,再借助媒介融合技术进行全球化的传播。
(三)通过打造文化IP实现藏戏跨文化传播
所谓IP,就是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的首字母缩写,字面意思指“智力财产”,也指“知识产权”,现在一般把“IP”理解为在某个产业享有广泛知名度的人物、品牌、名称、内容、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等。在文旅届,一些比较知名的文化IP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作为2020中国文化传播年度人物的李子柒,在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已经拥有超过1500万的订阅者,订阅量打破了YouTube中文频道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李子柒对中国文化和中国非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另外,同样来自四川的藏族小伙丁真也成了四川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大使和理塘县旅游形象大使。2021年2月14日丁真在抖音平台以“唤醒藏戏”为主题进行了直播,与理塘甲洼藏戏团一起推介了藏戏,这次直播即时在线观众超6万,获点赞超2000万。除此以外,上文提到的文旅纪录片《丁真的自然笔记》入选为2021十大年度国家IP,该纪录片其中一集讲述了藏戏与京剧的文化碰撞,在新媒体平台获得极大的播放流量。通过打造一个优质的文化IP,可以有效地提升藏戏的跨文化传播的广度。如能够调动这些知名的文化IP拍摄、制作推介藏戏的视频、纪录片等,请翻译专家对作品进行英译,再结合媒介融合手段向海外观众进行推广,必将对藏戏的跨文化传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藏戏的英译策略
(一)根据翻译目的不同选择灵活的藏戏翻译策略
藏戏要实现跨文化的海外传播,就必须经过翻译,然后通过媒介传播出去。戏剧涉及语言、动作、舞蹈、民俗、文化等诸多因素,因此,“戏剧翻译活动比其他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文本要来的复杂得多。”[7]
根据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翻译的过程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翻译的目的根据读者的接受程度和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来选择最适当的翻译策略。[8]因此,当译者在翻译藏戏时,要根据译文的功能和目的来选择翻译策略,并且充分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藏戏的翻译要相应地灵活选用翻译方法,如果是用于给读者阅读的藏戏故事的译文纸质版文本,可多采用文后或页脚加注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让读者充分理解藏戏文化内涵的目的。如果是用于现场演出时舞台背后或两侧屏幕显示的台词的翻译,则要考虑到舞台表演的即时性以及屏幕无法显示过长的文本等因素,翻译时不宜采用文后加注的方法,而是考虑采用文内增译或文内增词法,对于一些无需赘言的信息可以采用减词译法,尽可能让译文简洁明了,能让现场观众在观看藏戏的同时通过屏幕上的译文字幕理解藏戏演出的大意。
(二)为实现文化有效传播的藏戏翻译策略
长期以来,翻译学家们对于戏剧翻译是使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争论不休。戏剧翻译理论家帕垂斯•帕维斯(Patrice Pavis)认为,戏剧文化翻译的最佳方法是采取折中的办法。翻译学家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也主张译者应争取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平衡,戏剧翻译应尽可能实现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7]在我国藏学学者及译者王尧英译的《藏剧故事集》(Tales from Tibetan Opera)[9]中,就比较灵活地争取了译文在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平衡,比如,在《文成公主》里讲到,大唐皇帝让吐蕃使臣回去问他们的松赞干布一个问题,使臣回答道,拉萨距离长安数千里,往返一次需要很长时间,拖延下去就无法迎娶公主进藏。此处王尧的译文为:“To ask the prince a question,we have to go thousands of miles back to Tibet.”在此句译文中,译者使用替代法,用“mile”替代了原文中的“里”,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即用译文读者能理解的事物或说法去代替异文化中特有的事物,这样,译文读者就可以很顺利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不同国家和民族有自身的度量衡,中国有里、丈、尺、寸等,英语国家里有英里、英尺和英寸等,当这些不同的度量单位出现在戏剧对话中时,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能够使戏剧读者和观众快速理解话语的意义。而在另外的译文里,译者又采用了不少异化的翻译策略,比如:“Don-frub and Don-yod went past village,herdsmen’s black yurts,a vast expanse of desert and large dense forests,until they came to a completely desolate place where nobody lived.”这一句里的black yurts是译自藏族牧民常用的“黑帐篷”;在另一句“As he again crossed thirteen mountains,Don-grub saw a Buddhist streamerfluttering at the tip of a tree”里的Buddhist streamer是译自佛教的“幡旗”,在这两个例子里,译者都采用了异化法,让译文保留了其异域民族色彩。在戏剧翻译的时候,无论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方法,译者的目的都是要让戏剧中的源语文化可以顺利地传达给译语读者或观众。
美国哲学家阿皮亚提出了深度翻译(T hi c k Translation)理论,深度翻译也叫增量翻译,即将源语和源文化的信息放在注释里,是一种“以译文页边和行间的附加评注的方式试图把译文置于丰富的源语言和源文化环境之中的翻译。”[10]在翻译实践中,通过在文中加注释和评注可以较好地实现深度翻译。在王尧英译的《藏剧故事集》(Tales from Tibetan Opera)[9]中,就较多地采用了文内注释的方式来翻译文化负载词。比如,在《顿月顿珠》(Brothers Don-yod and Don-grub)的译文里,王尧将观世音菩萨翻译为Avalokitesvara并在行间加括号附加解释:(the God of Mercy),将佛教六字真言音译为Om-ma-ni-pad-mal-hum,随即补充道“Hail to the jewel in the lotus”并且用括号附加解释:(Equivalent to the Lord’s Prayer,especially in Latin);在《苏吉尼玛》(Maiden Gzugs-kyi-nyi-ma)的译文中,将佛教三宝翻译为Triratna(the triad of the Buddha,the dharma,and the sangha)[9],同样使用了文内括号加注释的方式对该译文进行了简要解释,很好地填补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空白,便于读者能够快速理解译文的内涵。文内加注的翻译方法特别适合当今媒介融合背景下戏剧文本的译文,因为新媒体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短”而“快”,信息传播较为碎片化,因此这类藏戏介绍的文本的译文也需要简洁,对于戏剧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可以采取文内加注的方式。
四、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具有重要艺术价值、蕴含中华民族价值观精髓的藏戏进行外译,同时借助新时代的媒介融合手段开展跨文化传播,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云.藏戏[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马士奎.传统藏戏英译研究[J].上海翻译,2020(02).
[3]黄晓洲.文创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524123493966094&wfr=spider&for=pc.
[5]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1/10-21/9591623.shtml.
[6]https://m.weibo.cn/6529134123/4733177513644419https://m.weibo.cn/6529134123/4733177513644419.
[7]孟伟根.戏剧翻译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8]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王尧.藏戏故事选Tales from Tibetan Opera[M].新世界出版社,2013.
[10]黄小芃.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1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