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论文

2024-05-25 14:06:5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抓住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渗透,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紧要任务。主旋律电影作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其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观念进行深入挖掘,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抓住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渗透,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紧要任务。主旋律电影作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其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观念进行深入挖掘,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思想引领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引领大学生思想的骨干力量,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然而,目前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高校、教师、学生却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若干问题。
学校层面:某些高校在学生思想引领上,不能有效发挥“方向盘”作用,致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各种负面信息的冲击。学校开设的传统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过强,教学模式陈旧,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政治觉悟不强,人文素养不高,道德水准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教师层面:教师常常不能全面发现学生的问题,不能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不能及时调整授课思路,不能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无法对学生展开行之有效的思想引领。
学生层面: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日益发展,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情感丰富,但极不稳定,思想不够成熟,阅历也不丰富。当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时,很多时候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极容易受到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对其思想状态产生误导,或被负面现象煽动和利用。
主旋律电影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方面的优势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越来越符合大学生的审美期待,利用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既拥有先天优势,也具备后天条件。
大学生的接受习惯。生活在当下这个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在如此琳琅满目的教育途径中,选取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介于此,我们对教学对象进行调研,了解大学生主要的阅读媒介、记录事件方式及观影习惯、水平等。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判定大学生还处于青少年阶段,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追求感官刺激,更加偏爱直接作用于视听感官的视频形式。而电影相对于枯燥的文字、抽象的音乐等,能够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也更容易引起其学习兴趣。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已经使无线网络覆盖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5G的普及也使网络传播变得更加高速,并且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常态。电影不再是一种学生群体消费困难的艺术形式,而变成了一种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艺术形式。学生可以灵活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在任意的地点观看他们喜爱的电影。
新时期的主旋律电影更契合当下的国民生活与时代愿景。自1987年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提出以来,一直发展到37年后的今天,主旋律电影作品已经不计其数。但由于绝大部分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具有不接地气、人物形象塑造片面化等特点,所以并不能真正走入观众的内心。
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如《长津湖》《战狼2》《红海行动》等。它们相比传统主旋律电影,在题材、可观赏度、传播性上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大家对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其表现形式与大学生的审美趣味越发吻合,使主旋律电影日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
近几年,主旋律电影的票房大幅度上涨,据主旋律电影票房统计,2016年主旋律电影票房是19.72亿元,2017年总票房直接达到了80.85亿元,2017年相对比2016年同比增长309%。2018年票房依旧保持上涨趋势,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现了《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多部口碑爆棚的主旋律电影。2020年,在影院长时间被迫歇业的情况下,恢复观影之后,《八佰》《我和我的家乡》等主旋律电影在票房表现上仍然将其他类型的电影秒杀。2021年,《长津湖》横空出世,直接问鼎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一名,成为主旋律电影的票房神话。2022年《长津湖之水门桥》继续保持年度票房之最。2023年的《长空之王》在大片云集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上映,依旧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截至目前,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10位的影片,主旋律电影高达3部,且票房排名前2位均为主旋律电影。由此可见,如今主旋律电影已经成为大众观影的热门爆款。中国电影票房总排行榜如表1所示。
近几年,主旋律电影已经逐步摆脱了创作思想上的桎梏,不只选用宏大的题材加以英雄化的表达,不再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高大全、片面、不接地气。而是在拍摄内容、视听表达、人物塑造上均产生了较大的颠覆。题材上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更容易贴近老百姓的内心,容易引起普通大众强烈的认同感与情感共鸣,并由此获得观众的喜爱。比如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就是以小人物的视角为出发点展现了中国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抒发人们的家国情怀,展示脱贫攻坚的成果,成为当时的电影爆款。主旋律电影《长津湖》虽然所处的时代已经远离我们,但是电影通过对长津湖战役中一个个普通战士的生动描绘,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状态、战争的残酷,从而更珍惜现在的和平。
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
从思想层面、道德层面、心理层面狠抓落实,便可以发挥出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思想引导。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很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左右。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主旋律电影以其生动的人物、动人的故事、深刻的主题令学生产生共鸣。学生会在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影片刻意营造的历史环境所触动,为影片所呈现的矛盾冲突所吸引,并自觉接受影片主题思想的引导。比如,当下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精神。针对这一思想问题,我们可以选用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部电影通过对比蒙太奇的使用,将国民党的分裂、共产党的团结非常清晰得表现出来,令同学们感同身受。通过国共两党的比较,同学们就可以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这时从影片联系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团结意识对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宿舍,包括我们所处的任何一个集体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电影帮助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观点、身边的事例,深刻体悟团结精神对新时代下人们的重要意义,以此解决学生思想不团结的问题。
道德教育。因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主旋律电影中人物的道德行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北京,你好》这个故事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背景,但电影镜头没有聚焦在宏大的奥运开幕式上,而是选择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张北京作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张北京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荧幕形象,他不靠谱,还爱吹点小牛。他不是一名合格的员工,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但这样一个形象却在得知四川小男孩的父亲生前曾为奥运工程安装护栏以后,将自己唯一的一张奥运会开幕式门票赠予小男孩,令我们格外的动容。虽然电影塑造的是张北京这样一个形象,但这个形象代表着千千万万像他一样平凡的中国老百姓。从张北京的身上,或许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自己的影子。其实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也并不是完美的,身上也都多少有一些小毛病,但是通过观看影片,同学们就可以深刻意识到,哪怕我们并不完美,但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当我们每个人都懂得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并学会给予对方深藏在我们心底的那份质朴善良的时候。这些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力量就会凝聚在一起,成就一个不可撼动的中国!
心理激励。大学生活是步入社会之前的预备阶段,是完成由学生向社会公民转变的重要时期。读大学期间,同学们会远离家乡,独自面对一个新的环境,这时就会遇到诸多困难,如果不能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就会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主旋律电影这一载体可以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激励。比如,电影《狩猎者》以抗日战争作为历史大背景,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抗战士兵,电影以他的视角再现了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主人公山子的父母均惨死在日本人的手里。最开始的山子只是想单纯地为家人报仇,但在斗争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如果不能把所有的侵略者、反动派消灭掉,所有中国人的安全和幸福都是无法保证的。后来的山子不仅为了自己的父母,也为了自己的战友乃至中国人民战斗。主人公山子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身处那样一个历史大环境中,小小年纪的他却成长为一个内心十分强大的战士,具备坚强的毅力和可贵的忠勇。虽然条件艰苦,还被鬼子追杀,但他在困难面前从没有退缩。从山子身上,同学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形象,他的境遇比我们要糟糕得多,而他都可以克服困难,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通过赏析这样一部电影,就可以帮助同学们找到直面困难的勇气,克服心理障碍,重拾信心再出发。
主旋律电影作为倡导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