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评价与展望论文

2024-05-25 11:59:1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与文化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是借助Citespace这一软件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后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得出的文献成果。当前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多方面诠释以及深层的解读,已经形成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但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例如学术性阐释较少,研究视角方法单一等。在未来研究中,学术界应协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研究视角,助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全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与文化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是借助Citespace这一软件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后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得出的文献成果。当前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多方面诠释以及深层的解读,已经形成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但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例如学术性阐释较少,研究视角方法单一等。在未来研究中,学术界应协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研究视角,助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全面性和多层次化,提升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创新性,促进其系统发展,同时增强中华民族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自信心。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自信;文化自信;CiteSpace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文献来源与数据分析
CiteSpace软件通过图谱中关键词体现、关键词连线等内容,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研究力量等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进而分析该研究领域的情况与趋向。本文借助Citespace这一软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与研究情况进行可视化系统分析,总结归纳近几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研究的方向以及焦点。
1.文献来源分析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强调:“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1]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学术界不断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之涌现出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刊文献。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时间跨度为2017—2023,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10月1日。为保障样本的有效性,筛除掉报告、会议文稿、通知解读宣传等众多非学术类文章以及重复期刊文献,最终获得256篇有效样本。
2.主要数据分析
为直观地展示学术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过程与现状,本文运用CiteSpace对256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制作了文献发表时期变化、文献发文量、发文作者及机构和关键词类等图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1.发文量分析
年度发文量可以反映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者专业领域期刊文献的趋向。2000年,张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问题的探讨引领学界迈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起步阶段,此后13年发文量逐渐缓慢增长;2014年,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强调,要加强实施和完善教育,以促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不仅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文量迅速增加,并一直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的高关注度,于2022年达到历史最高。
2.核心作者与发文机构分析。
本文将相关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共现、关键词聚类以及突现进行分析,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作者知识图谱,并得出以下结论。
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作者共有86人,相关文献被引用3次以上的作者有周向军、丁奕然、王易等;鲜有发表3篇以上的学者,且学者间仅形成了16条连线。这表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作者较多,该内容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核心作者圈尚未形成,研究的力量比较分散,缺乏突出性贡献者,亟待建设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人才。
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共有54个,研究机构之间的连线形成了46条。其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17个,各级研究机构有9个,说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级研究机构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主阵地与主力军。另外,研究机构之间的连线较多,说明研究机构之间交流联系较紧密,互相之间有达成有效合作,但仍需要加强联系,促成更优异的合作共赢,助力历史自信建设。
3.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映射论文主题大概内容的词或词组,作为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对理解文章主题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关键词聚类则是关键词聚集分类,通过关键词的属性按照相似性来确定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按照关系程度进行聚类,从而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研究主题和主题研究情况。
通过运用对数似然率的算法,一共获得了9组不同的聚类标签,包括“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文化认同”“当代价值”“文化传承”“实践路径”“习近平”。标签数字从小到大,表示关键词次数由多到少,即标签的数字越小,则表示所含的关键词数量越多,代表该聚类领域的重要性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梳理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当今世界文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前行的坚实根基。[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包容开放精神,在多民族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3]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它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法律、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思想深邃。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同时关注自身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着人的进步。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独居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价值。诗词、书法、戏曲、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其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一大底气。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精深。它注重家庭、社会、国家的道德规范,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人伦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育,对于今日中华民族优秀性格塑造具有深刻意义。
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一系列经典著作和文化传承而来的。这些经典著作包括《易经》《论语》《道德经》《中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记录在册。这些典籍将古人的思想和精华传承到今日,对后世文化发展和现代文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二)多元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
1.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探秘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中国文化溯源可以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包括夏、商、周等时期。这些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文化。在这一新时代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历程总结,期望为今日中国文明的繁荣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2.哲学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社会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观。这类思想的研究通常会包括先秦争鸣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魏晋玄学思想、宋明理学思想等。同时,道家、佛家等思想学派也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研究和解读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个人身心素质的提高和心态的向好,而且有利于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和智慧启示。
3.价值观念探讨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忠”“义”为本的国家伦理文化、以“信”“恕”为本的社会伦理文化和以“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文化。[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这些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丰富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和探讨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启示。
4.艺术美学研究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艺术美学研究通常会涉及文学、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悠久,且不断演变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的结晶。在当今新时期新时代,传统艺术美学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美学设计提供有益的艺术创作思路和审美视角。
5.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内涵,能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5]相关研究可以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此外,文化遗产保护还可以为当代社会发展旅游产业、促进文化交流等提供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6.文化旅游融合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为游客展示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融合文化与旅游可以将游客更好地置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使得他们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深切感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可以通过分析文化旅游的特色和优势,提出促进其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7.文化产业创新
文化产业创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文学、网络影视、文化金融等新兴文化产业方向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可以着眼于文化产业创新的发展的新动态与预计走向,探究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以期提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建议。此外,文化产业创新还可以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8.国际交流与传播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交流传播与讲好中国故事密不可分。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可以更好地促进与其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相关研究可关注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现状和问题,探究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与未来展望
(一)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评价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它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及包容性的特点,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多元格局下依然坚定地维持文化自信。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曾经经历了辉煌时期和挫折,但从未停止过发展。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包容的姿态来迎接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合到本土文化中,赋予其中国特色,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在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中国依然坚定地保持文化自信,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发展作出着中国独特的贡献。
(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与未来展望
1.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本文总结了一些措施。
第一,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让群众亲历文化场景,感受千年百年延续的文化氛围;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举办文化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内容。
第二,开设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阅读活动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如,组织读书俱乐部,让群众有组织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从而引导群众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讲座,指引群众能够一起谈论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第三,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里和其他领域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利用融媒体的广泛宣传能力,以促进传播与发展。例如,有针对性地支持推广那些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优质影视作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传统文化。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未来冀望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和继续发展需要坚持自我创新。随着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与新的时代背景相适应、与群众的需求相符合,通过传承和创新来保持活力和动力。例如,积极推广传统手工艺、传统戏曲、传统音乐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创新来让这些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等。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坚持现代化、科技化和数字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同时也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例如,将中华优秀文化元素同当代设计结合,打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家居、服饰等。再比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思想碰撞,进行融合,建设出具有中国古代与当代特色的艺术作品,助力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树立。
第三,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坚持国际化发展。如今的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交流逐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在更广泛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可。例如,开展国与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国际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
[2]史丹妮.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理论界,2023(09):71-75.
[3]张蓓蓓,安巧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22-25.
[4]马阿民,朱长兵.“两个结合”视域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5):103-106.
[5]施秀萍.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甘肃声音”[N].甘肃日报,2023-09-20(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