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高校全英文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论文

2022-12-27 13:58:18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文章以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公共行政导论(全英文)》为试验课程,在对分课堂原有的“讲授—内化—讨论”三环节之前加入“单词预习”环节,并构建了多维度、全过程的考核体系,以研究该模式在本科全英文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应用。研究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全英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对分课堂模式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超过80%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能提高主动性和参与度,提升专业英语能力并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实施对分课堂的班级成绩比未实施该模式的班级成绩具有显著提高,增幅度超过10%。
摘要:文章以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公共行政导论(全英文)》为试验课程,在对分课堂原有的“讲授—内化—讨论”三环节之前加入“单词预习”环节,并构建了多维度、全过程的考核体系,以研究该模式在本科全英文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应用。研究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全英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对分课堂模式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超过80%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能提高主动性和参与度,提升专业英语能力并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实施对分课堂的班级成绩比未实施该模式的班级成绩具有显著提高,增幅度超过10%。
关键词:对分课堂;全英文专业课程;高等教育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compulsory course“Introduction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English)”as a pilotcourse,adds the“Preview”part before the original three parts of“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in PADClass,and constructs a multi-dimensional,whole-process assessment system to study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in the undergraduate English professional curriculu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D Clas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English professional courses.On the one hand,students had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PAD Class,and more than 80%of students believed that PAD Class can improve initiative and participation,improve professional English ability and learn more knowledge;On the other hand,the performance of the class thatimplemented PAD Cla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lass that did not implement themodel with an increase of more than 10%.
Key words:PAD Class;English Professional Courses;Higher Education
一、引言
为了满足“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专业开设了全英文课程,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跟踪国外理论发展前沿和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以往全英文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参与性不足、师生难以互动等问题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急需改革教学流程、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全英文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对分课堂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2014年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中首先实践,同期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公共英语课程也进行了尝试,两门试验课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5年秋上海市教委将对分课堂列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项目,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也通过网络直播向全国高校教师推介对分课堂。目前对分课堂模式在高校及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认可。文章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公共行政导论(全英文)》为例,针对全英文专业课程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教”与“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对分课堂在全英文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分析该模式的实施效果。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介及应用现状
对分课堂又称PAD课堂,包括Presentation(讲授)—Assimilation(内化)—Discussion(讨论)三个环节,首先由教师依据教材讲授章节的主体框架和重点、难点;学生在两堂课之间自主学习与章节相关的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课堂就相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及时辅导和总结。同一内容,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个过程分阶段学习,理解程度逐步加深。“隔堂讨论”—即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是对分课堂模式的关键创新[1]。对分课堂重构了教学流程,在充分考虑学生课堂兴趣、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等差异的前提下,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2],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对分课堂已经应用在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法学、文学、艺术和体育等多个学科领域,说明对分课堂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众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模式在提高讨论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等方面效果显著[3]。也有部分研究提出了对分课堂存在无法及时获得反馈、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高以及难以适应大班教学等局限[4]。因此,有教学试验将对分课堂与其他教学模式或工具,如翻转课堂、SPOC、微信公众平台、微课等结合,改进了对分课堂的模式[5-7]。
三、对分课堂在《行政管理导论(全英文)》课程中的实践
2020年秋季学期,笔者对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行政管理导论(全英文)》课程进行了对分课堂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具体设计如下。
(一)课程简介
《行政管理导论(全英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原版经典教材的阅读、分析、比较和研究,一方面提高学生阅读英文专业书籍的能力,培养英语思考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基本概念、术语、原理和典范的深层次理解,掌握国外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发展脉络,把握最新的国际信息和理论动态。课程共32学时,选用了Jay M.Shafritz的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一书作为教材,并将课程分为8个板块,分别是:界定公共行政、公共政策、伦理与责任、组织理论、组织行为、政府规制、领导力和社会公平,除第一模块外,每个模块4个课时。每周一次课,共上课16周;每次课2课时,除第一次课全部由教师讲解之外,剩余课程第一堂课讨论上一节课的内容,第二堂课进行下一章节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精讲。该课程开设于大三上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全班共47人,将其分为4~5人的10个小组,每次课程小组随机形成。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
以模块2公共政策第一部分为例,具体过程设
计如下:
1.第1周课后
考虑到全英文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本课程试验在对分课堂讲授—内化—讨论三个环节之前加上一个单词预习(Pre⁃view)环节,即集中总结相关专有名词,让学生提前学习,将基本的PAD课堂拓展为PPAD课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在讲授环节因为单词听不懂而失去对整门课程的兴趣。在预习环节,借鉴百词斩公司推出的薄荷阅读形式,提供每章的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将需要学习的单词分割成1~2个10~15分钟的学习单元,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在微信群、QQ群内打卡,时间没有限制,在下一次课程之前打卡完成即可。
2.第2周课上
第2堂课讲授公共政策的概念及政策制定的周期循环。课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唤醒时刻(Enlightening Moment)、教材知识学习(Text Expertise Learning)和新闻视听(News Watching)。本次课的唤醒时刻用英语向学生展示一个城市是否要修一个公共游泳池的公共政策,并由此引入该章节的专业内容。此环节以趣味性为主,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也能理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该章节的核心内容。教材知识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如如何确定政策目标、以何种标准确定备选政策等,注重逻辑性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新闻视听即一则涉及国外公共政策案例的新闻片段,这一部分内容能使学生将学到的内容与当前新闻热点结合起来,既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3.第2周课后
除了与第一周课后类似的专业名词学习打卡外,还需要学生完成作业以实现讲授内容的内化和吸收,并且为下一次课程的讨论准备素材。教师提供讨论素材,本次素材与“限塑令”有关,学生可以根据主题自己搜寻讨论素材。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如“亮闪闪”就是列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等,至少一条,更多不限。“考考你”列出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挑战别人。“帮帮我”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讨论时求助别人。“亮考帮”通常作为作业的一部分,交了就有分,不交扣分,主要目的是为小组讨论准备素材。
4.第3周课上
第一堂课进行讨论,分为四个环节: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小组成员分享和讨论作业以及内化体会,讨论我国的“限塑令”是否成功。随后,教师抽点4~5个小组,每组随机抽人,让学生表述小组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小组都感到疑惑的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自由发言,还有遗留问题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再给予解答。最后教师做简单总结,把学生没有涉及的、但比较重要的内容补充一下。
(三)考核体系
对分课堂鼓励平时学习,把有效学习时间分散到整个学期,本课程实施单词打卡、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核并举的全过程考核体系。单词打卡占比10%,按时完成打卡即可得分。平时作业可分优秀、认真和完成三档:交的都有完成分,对应及格3分;认真但没有新意的4分,对应良好;有创意或极其认真的,给予5分优秀。课堂表现主要观察学生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积极性以及抽查回答的流利程度。期末考核需完成一份课程报告,占比25%,并且从10个备选主题中选择两个进行英文现场答辩,占比25%,这样不仅能考核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还能考核其口语能力。
《行政管理导论(全英文)》课程的对分课堂对每一模块都实施预习—讲授—内化—讨论四个环节。预习环节学习新的专业词汇,为讲授环节打下基础;讲授环节关注主题框架和重难点内容,并为内化环节提供学习资料;内化环节复习讲授环节知识并为讨论环节提供素材;讨论环节应用讲授和内化环节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每个环节都与后续环节紧密相连,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PPAD教学模式。
四、对分课堂在《行政管理导论(全英文)》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对对分课堂效果的主观感知评价
最后一堂课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行政管理导论(全英文)》课程实施对分课堂效果的主观感知评价。调查问卷包括课堂体验、作业体验、小组讨论体验以及总收获体验四个主题共计12个问题,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方式,另有2个问题需要文字叙述意见和建议。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可对分课堂模式的效果(Likert得分均超过3.5分),但有比例可观的学生认为实施对分课堂在完成作业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且在其他课程上实施对分课堂的意愿得分低于3.5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部分学生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每次课后都需要学习新单词并完成作业太花费时间。
(二)学生最终成绩分析
《行政管理导论(全英文)》课程的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行政管理专业2018级(47人)开始实施,利用SPSS21.0对2018级和未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2017级的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2017级该课程的平均成绩为77.1分,2018级的平均成绩为85.3分,对分课堂模式将学生的平均成绩提升了约11%,且2018级学生间的成绩差异相对更小,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五、结语
针对高等院校全英文专业课程存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足,生生、师生交流不足和考核不全面等问题,文章引入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理念,在行政管理的专业必修课—《公共行政导论(全英文)》进行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本课程试验在对分课堂原有的“讲授—内化—讨论”三个环节之前,加入了一个单词“预习”环节,以解决学生因单词量储备不足而影响上课参与度的问题,并设计了多维度、全过程的考核体系。课程试验结果表明,学生对该课程实施的对分课堂模式认可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程更有吸引力、能更主动投入课程学习中、学到了更多知识、提升了专业英语能力等;且实施对分课堂模式的班级成绩比未实施该模式的班级成绩显著提高,提升比例超过10%,在全英文专业课程中实施对分课堂模式具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田青,闫清伟,张学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J].高教论坛,2017(9):72-74.
[3]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30-734.
[4]陈惠芸.对分课堂的局限性及其优化路径分析[J].现代交际,2019(14):186-188.
[5]郝晓薇.基于“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以“国家税收”课程为例[J].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2021(1):218-226.
[6]王晓春.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对分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9,281(9):173-176.
[7]范景辉,范明辉,赵玉梅,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对分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构建及其在《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5):579-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