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综述论文

2022-12-26 09:43:13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我国著名的文化典籍《西游记》家喻户晓,存在众多的英文译本。作为中国古典文化小说,《西游记》中的文化负载词数量多、范围广、含义杂,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在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发表于2012~2020年间的12篇与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相关的论文进行整理发现,目前现有的研究存在研究力度不够、研究视角狭小、译本研究单一等问题。
摘要:我国著名的文化典籍《西游记》家喻户晓,存在众多的英文译本。作为中国古典文化小说,《西游记》中的文化负载词数量多、范围广、含义杂,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在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发表于2012~2020年间的12篇与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相关的论文进行整理发现,目前现有的研究存在研究力度不够、研究视角狭小、译本研究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西游记》;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一、《西游记》及其英译本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坎坷,终成正果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目前《西游记》有许多的英文译本,包括片段译本、选译本及主流译本,主流译本包括亚瑟·韦利(Arthur Waley)、詹纳尔(William John Francis Jenner)及余国蕃(Anthony C.Yu)等人的译本。
《西游记》最早片段英译文出现于19世纪末。上海北华捷报社(North China Herald)于1895年出版了塞缪尔·伍德布里奇(Samuel Woodbridge)所译的小册子《金角龙王,皇帝游地府》。《西游记》现存最早选译本名叫《圣僧天国之行》,其译者为蒂莫西·理查德(Timothy Richard)。1942年,亚瑟·韦利在纽约出版了《西游记》英译本,书名为《猴》(Monkey),其译文准确精彩,流畅可读,大获成功,自首版以来多次被出版社重印[1](谢天振,2010:238-239)。
《西游记》的全译本当以英国汉学家詹纳尔和美国汉学教授余国蕃的译作影响最为深刻。这是目前世界上仅见的两个全译本。两位大师译本都十分完整,但从准确性、翻译策略和方法等方面来看,它们的差异却又十分明显。詹纳尔译本以读者为导向,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和意译翻译方法,让原文含义更好地被读者所理解。余国藩译本则忠实于原文,偏向于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和直译翻译方法,其中的注释和导言为译文提供了重要信息。
二、《西游记》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综述
为了全面地分析《西游记》詹译本和余译本的研究现状,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的主题检索中,将2012~2020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范围,以“《西游记》”和“文化负载词”为关键词,最终搜索到与文章研究主题相关学术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一共12篇,其中期刊论文6篇、学位论文6篇。笔者对中国知网上《西游记》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研究论文历年发表数量与主题分类做了统计,见表1。
根据相关论文主题和内容将文章进行分类,可将这12篇研究文化负载词的论文分为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翻译理论研究和语义文化研究三个方面,见表2。
文化负载词指的是最能体现语言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2](廖崇鑫,孙滢洁,2019:220-221)。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国家与民族不同,那么彼此之间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文化也会产生较大差异,与之相适应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会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文化负载词不断涌现。文化负载词的含义繁杂,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特点,是翻译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一大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大量文化负载词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些词是对文化中特有事物的反映,深刻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逐渐积累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3](王玉兰,2019:134-136)。
(一)《西游记》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翻译策略可分为归化和异化。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率先提出“异化”理论。他在《论翻译的不同方法》中指出,对翻译活动,存在途径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尽量让作者保持原来位置,使读者靠近作者;一是尽量让读者保持原来位置,而令作者靠近读者[4](CHLEIE R MACHER A,1992)。翻译理论家韦努蒂1995年出版了《译者的隐身》,“归化”和“异化”概念首次出现在该书中。“归化”就是以目的语表达习惯为导向,所用语言尽量是读者所熟知的;而“异化”就是以源文本语言表达习惯为导向,让原作者使用的语言表达得以保留。“归化”与“异化”策略其实是由中国历史上“直译”和“意译”之争演变而来,是宏观的翻译策略[5](董秀静,2021:16-21)。
2019年廖崇鑫,孙滢洁(2019:220-221)分析了《西游记》詹译本和余译本中文化负载词所体现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作者首先阐述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然后结合具体文本论述了书中的文化负载词,如在“三皇五帝”“四大部洲”的翻译中发现詹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为归化,令读者容易理解原文,却也隐藏了其中的文化意蕴。而余译本采用的策略却是异化,在翻译中添加尾注加以解释,原文文化意蕴得以保留,不过也令读者理解难度增加。
2020年王宁宁,杨永春(2020:137-138)基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西游记》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6]。作者采用了主流的詹、余译本进行分析。开篇介绍了归化和异化策略。然后分析两个译本中习语、宗教、尊称谦称、食品以及地名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何种策略,指出了两个译本的异同和优缺点。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翻译文化负载词,要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互为补充,才能表达出真正的文化内涵。
(二)《西游记》文化负载词翻译理论研究
优秀译文离不开翻译理论指导。部分学者也尝试从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书中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2012年,李洁(2012)从接受美学层面对《西游记》诗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研究[7]。《西游记》中存在不少诗词,作者依据哲学诠释学,论证了接受美学用来分析文化负载词的可行性。然后,凭借这两个理论,结合了读者理解和译者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对余和詹两位译者对《西游记》诗进行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了分析。2013年,曾瑛(2013)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宗教文化负载词语进行了对比研究[8]。作者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西游记》詹、余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对儒释道在中国发展情况简单说明后,从其中常见的宗教文化用语进行切入。对他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2013年,黄婷婷(2013)借助目的论对《西游记》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9]。分析了目的论的诞生、内容、影响及其主要特点,并重点分析余译本并探讨他的译本在翻译实践中的实用性和合规性。同年,梁倩(2013)凭借文化图式理论以《西游记》英译本为例对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了研究[10]。作者以詹译本为例分析了书中文化负载词翻译,证明了文化图式理论对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实用价值。
2019年,王丹(2019)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詹译本《西游记》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了研究[11]。作者将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描述分析、举例分析及比较译者在不同标准下选择与适应译本生态环境的方法来研究詹译版《西游记》中文化负载词翻译,通过将该理论运用于《西游记》翻译来讨论其在中国典籍研究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理论性,并提出了适切的翻译策略。
(三)《西游记》文化负载词语义文化研究
部分学者也对文化负载词的本身语义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2年,林桂红(2012:155-156)基于语义分析通过对比詹和余的译本分析这些物质名词中文化负载词(食物类和器物类名词)翻译的处理,提出詹的翻译态度并不严谨甚至出现误译[12]。而余的译本则更为准确;要将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全部译出,余不仅在译文中使用了意译方法,还对其进行了大量注释。
2017年,万青(2017)研究了《西游记》文化负载词中称谓语的英译[13]。作者认为《西游记》中含有大量含义丰富的儒释道文化,例如,神魔名称、官职称谓以及师徒四人别称。研究发现该书中与中国三教文化称谓语相关的文化负载词与国外宗教文化完全不同,而两位译者大多采用直译和意译方法对其中的称谓语进行翻译,仅做到了形式对等,而未实现文化对等。同年,李红梅(2017:233-234)研究了《西游记》物质名词中的文化负载词[14]。作者认为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考虑多种文化影响因素。作者在语义分析基础上认为:翻译时通常会将意译法与音译法相结合对《西游记》中的地点类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对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用具名词,多采用对等译法。对书中食物单词使用了直译方法,译文完全体现了蟠桃的文化内涵:长寿、得道。翻译药物名词时则应当通过名词文化含义采取异化翻译方法。
2019年,邬忠和卢水林(2016:149-153)发表了基于《西游记》余、詹译本,以文化负载词“相应”的翻译为例,分析比较两个译本文化负载词的文章[15]。文章通过对“相应”一词的语义分析,认为翻译策略上,余坚持可译论,将对原文忠实的译文展现给西方读者,故而青睐“异化”策略,而詹译本则强调文本的欣赏性和文艺性,故其译文较喜欢采用“归化”策略。
2020年,王丹(2020:30-31)对《西游记》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了研究[16]。作者将生态文化负载词分为动物、地名两类。作者十分推崇詹译本,认为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有读者意识,必须为读者所理解接受,再者译文要体现原文文化内涵。
三、《西游记》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表1和表2内容及数据,可以发现:
(一)研究力度不够
纵观2012至2020年中国知网论文期刊库(CNKI)收录的《西游记》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的论文数量,仅12篇,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各一半,无会议论文。收录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很少。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均为普刊论文,对其翻译理论的研究均为学位论文。“双一流”高校学位论文数目十分欠缺。2014年,2015年及2018年度均无相关主题的论文发表。
(二)研究视角狭小
2012至2020这十年中,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研究大致仅有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翻译理论研究和语义文化研究这三个方面,且大都集中于翻译理论和语义文化研究两个方面。其他角度几乎没有,研究视角十分狭窄。
(三)译本研究单一
根据所收集的十年范围内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发现,学者对《西游记》一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全部集中在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詹纳尔和余国蕃的译本,而其他译者的译本基本没有涉及,译本研究比较单一。这样就很难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突破和进步。
四、对《西游记》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的建议(一)加大研究力度
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在中国古典作品的翻译中至关重要,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有效手段。好的作品需要通过翻译介绍出去,作品中蕴含文化特色的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因此,学者要潜下心来加大对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力度,力求推陈出新。用更多的文章和观点将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推向更深处。
(二)拓宽研究视角
目前对《西游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视角狭小,学者要充分发掘有层次、有深度、有意义的研究视角,突破翻译理论和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可以将文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有机结合,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合作交流,博采众长,拓宽研究视角。
(三)丰富研究译本
目前在研究《西游记》文化负载词英译时,对译本的选择过于单一。因此,学者应当在詹纳尔译本和余国蕃译本的基础上多关注其他译者的译文,多角度地分析和研究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将更多译本的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新的结论。让《西游记》译本的研究更加丰富。
五、结语
一部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并非是对原来的作品进行复刻和模仿,而是对原作品的理解性再创造[17](徐曼,2012:109-112)。《西游记》是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这样优秀的文化作品理应走出中国,迈向世界。该书包含了各种各样具有中国古典特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合适的翻译理论、策略和方法。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承担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伟大使命,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加大力度,拓宽视角,丰富视野,这样才能拓宽研究深度,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1]谢天振,等.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廖崇鑫,孙滢洁.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看“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以《西游记》英译本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15):220-221.
[3]王玉兰.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述评[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134-136.
[4]CHLEIE R MACHER A.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5]董秀静.论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对立统一:以《水浒传》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21,11(1):16-21.
[6]王宁宁,杨永春.异化与归化:《西游记》两译本文化负载词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2020(36):137-138.
[7]李洁.《西游记》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接受美学视角[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
[8]曾瑛.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宗教文化负载词语的对比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黄婷婷.目的论视域下《西游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10]梁倩.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西游记》英译本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3.
[11]王丹.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詹纳尔英译本《西游记》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12]林桂红.从《西游记》物质名词的翻译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6):155-156.
[13]万青.《西游记》文化负载称谓语的英译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7.
[14]李红梅.从《西游记》物质名词的翻译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校园英语,2017(22):233-234.
[15]邬忠,卢水林.文学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问题思考:以《西游记》中的“相应”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6(10):149-153.
[16]王丹.《西游记》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0(11):30-31.
[17]徐曼.《聊斋志异》翟理斯英译本研究综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3):109-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