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课程思政模式探索论文

2022-12-05 15:40:36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大学英语思政模式的探索对思政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中国文化英语》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思政元素的融入,以探索大学英语跨文化类通识课程的思政实施途径。
摘要: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大学英语思政模式的探索对思政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中国文化英语》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思政元素的融入,以探索大学英语跨文化类通识课程的思政实施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思政模式
Abstract:As a cor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This pa-per,taking the college English general course“Chinese Cultural English”as an example,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college English cross-cultural general courses.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gener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一、引言
通识教育一直是高校育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专业性课程和技术性课程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更看重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更能凸显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功能,能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如何在通识课程中全面、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是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的关键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作为兼顾学生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识课程理应成为课程思政的前沿阵地,成为将知识育人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的重要途径。
2020年,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由原先的“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修改为“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2]。这就意味着该课程必须承担起“课程思政”核心载体的作用。
《中国文化英语》是笔者所在学校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之一,以“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前提构建课程思政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3]传播中国文化,是增加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既能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又能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同时强调以“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实现途径之一。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确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核心点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也就是说,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树立学生理想信念,同时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强调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该课程的特点,除学科知识目标、专业技能目标、思辨能力目标,还设定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课程思政总目标。这样的设定既体现了该课程的教学特色,又贯彻了“全方位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思政工作重点。
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
学院选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中国文化英语》。该教材的定位是面向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选课或选修课教材,同时也适用于涉外工作人员、英语教师和英语爱好者。从具体内容来看,该教材抓住了中国文化中一些最具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在意味和核心价值,展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和文化性格,呈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情调和人生追求。比如,第一部分的《老子》《周易》《太极拳》等章节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思辨性和创造力,还展示了一种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智慧;《孙子兵法》《郑和下西洋》《长城》等章节反映了中国人对和平生活的永恒追求;《青铜器》《书法》《唐诗宋词》等章节折射了中国人飞翔、灵动、飘逸的艺术心灵;《老北京的生活》《品茶》等章节则代表了中国人知足常乐、平淡中寻求快意的生活情趣。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时安排,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组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编排和调整,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这些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中,充分体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要做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思政元素的融入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而要突出其“隐性”和“自然”的特点。这样才能兼顾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才能更好地发挥通识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四、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识教育课程也应以这三大规律为原则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开展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承担起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突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要完成三大任务:选择好故事、加工好故事、讲述好故事。
首先,教师要根据所授教学内容,选取蕴含思政元素的中国故事。故事的题材必须有代表性,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尽量增加趣味性。比如,在教授“茶文化”和“酒文化”时,可以对比中国的茶文化和西方的下午茶文化,也可以比较中国的酒文化和西方的酒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多元化,认识到不同文化和睦相处、互学互鉴以及“和而不同”的哲学观。
其次,教师还要对所选取的故事进行加工,使之适合课堂教学,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如,在讲授与“中医”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在选取了“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故事之后,还需要将其中涉及的专业词汇通俗化,否则学生在接触相关材料时会望而却步,达不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再次,教师要不断优化讲述故事的方法技巧,增强感染力。讲故事不仅为了传递内容,还是为了实现课堂上的互动,既是内容的传达,也是感情的交互。教师的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都能为故事的讲述提供更多的感情色彩,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还可以通过音频或者视频素材,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述故事。比如,在教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时,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师播放了一段动画,内容是“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然而再用英语复述一遍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印象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深藏若虚”“大智若愚”等思想内涵。
作为教学主体,学生要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前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成果分享等形式与教师形成积极呼应,才能发现和领会学习内容背后的中国文化内涵。学生同样需要完成三大任务:课前积极准备、课中积极参与和课后联系实际。
第一,学生在课前需要对学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资料,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材料。比如,在教授“汉字”时,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汉字的演变”的相关资料,以了解汉字的基本发展历程和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在教授“京剧”时,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京剧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看一些经典剧目,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第二,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发挥主体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不同任务,既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发挥不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由学生来讲述他们提前准备好的中国故事,再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体会思政元素。比如,在教授“秦始皇兵马俑”时,可以请学生提前准备好一段故事或者对话,简单介绍秦始皇建兵马俑的初衷和耗费的人力、物力。学生通过讲述和点评,不仅了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也体会到“劳民伤财”“苛政”“施行仁政”的不同影响和结果。
第三,学生还要联系实际,提高文化鉴赏力和判断力。在教授完某个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拓展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内容,并且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在教授完关于“江南园林”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去苏州园林中担任一天的义务讲解员,或者拍摄相关视频,深刻体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肩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不仅要提升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比如,在学习“传统习俗”之后,可以请学生比较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家庭观念,了解中国的养老现状,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思想精华,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型和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不同的活动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也才能体现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思政教育前沿阵地的功能。现以教材中的第17章“江南园林”(Garde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为例,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设计。
五、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既能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以改进教学方法,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不足,调整学习策略。在对本课程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不能将思政作为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的模块进行评价,而是对思政教育是否全方位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考查本课程是否发挥了正确的价值引领的作用,是否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
对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保证思政元素融入的成效。《中国文化英语》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代表性课程,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对其他课程的开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每个阶段的形成性评价之后,教师要不断调整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比重和融入方式,才能真正让思政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六、结语
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的探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国文化英语》的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并学会理性地看待世界。同时,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地的地域特色,在课程中植入了苏州地方文化,丰富了思政元素的内容,并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相比其他的通识课程,文化类的课程有其特有的跨学科优势,可以覆盖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传播学等不同领域,使课程思政更具综合性和系统性。外语类通识课程思政模式的建构对其他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将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效结合,才能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与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向明友.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评注[J].外语界,2020(4).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3(1).
[4]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0-10-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 _ 112008257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