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文化转向视阈下广西北部湾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论文

文化转向视阈下广西北部湾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论文

49

2022-11-26 18:53:02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 摘要: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北部湾民俗文化不仅是广西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还是北部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文章将从文化转向的角度研究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便于今后更好地向外传播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动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走出去”。

  摘要: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北部湾民俗文化不仅是广西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还是北部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文章将从文化转向的角度研究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便于今后更好地向外传播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动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文化转向;民俗文化负载词;北部湾;英译

  Abstract:Folk culture in the Beibu Gulf,which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marine culture,is not only the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Guangxi,but also the focus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Beibu Gulf region.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f the folk customs in Beibu Gulf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urn,so as to facilitate better communication of the folk culture in Beibu Gulf region of Guan-gxi in the future,and further promote the“going out”of the folk culture in Beibu Gulf region.

  Key words:Cultural turn;Culture-loaded words of the folk customs;Beibu Gulf;English translation

  一、引言

  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有助于解决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质量高低,决定着文化输出的准确性。关于中国民俗文化的英译研究,张莉[1]从译介角度对山西民俗文化翻译进行研究,并从民俗词汇句法和民俗篇章的翻译两个方面分析和提出了若干翻译技巧和策略。王珍平和孙冰[2]从文化转向角度论述了客家民俗词汇的英译标准,提出了客家民俗英译中所运用的相关翻译策略。刘思齐[3]以西安永兴坊“镜鉴”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了陕西省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现状并提出部分修改意见。李坚[4]以交际翻译理论为主,对桂南民俗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进行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杨琳和刘怀平[5]对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翻译进行案例分析,认为采用

  互补翻译策略既有助于传播其独有的文化,也能促进边疆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不断开放,广西北部湾地区对外宣传的需求日益增加。尽管北部湾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翻译研究很少。截至2022年,中国知网(CNKI)上仅有一篇与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鉴于此,笔者试从文化转向视角开展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探索其英译方法,以期实现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的对外有效传播。

文化转向视阈下广西北部湾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论文

  二、“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理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在此影响下,翻译开始突破传统的语言研究模式,逐渐关注文化层面的宏观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在英国沃瑞克(Warwick)大学召开的国际翻译研讨会标志着翻译研究开始转向文化层面研究[6]。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论文集问世,书中明确提出了翻译学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概念,即翻译并不只关注译文和原文之间语言层面的异同,译者也应重视翻译与两种语言间文化的相互影响,注重历史、背景和习俗等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制约性[7]。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谢天振教授赞同“文化转向”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仅关注两种语言和文本之间的翻译,而应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原文本的背景、历史、文化等因素,才能使译文准确有效地传达原文本内涵[8]。文化转向视阈下的翻译不仅唤醒了翻译研究者的文化意识,也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并为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层面。

  三、“文化转向”视阈下的广西北部湾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

  “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方向,也给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带来了新的启示,不再局限于语言间的微观研究,更加强调文化层面的宏观交流,使得译文能准确有效地传神达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在文化转向视阈下,北部湾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并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翻译,而要综合考虑其浓厚的文化内涵,重视文化背景及各种文化因素,使原文本中的民俗文化得到精准传达[9]。广西北部湾民俗是北部湾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共享以及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愈发凸显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因此,北部湾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应体现其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重视原文本内在的文化因素,用译文再现民俗文化内涵。文章将参考吴坚、周玫和韦雪敏[10]编著的中文版《广西北部湾民俗风物》一书,对部分民俗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实践和研究。

  例1:阿宝节当天,大板瑶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集中到自己村里组织的地方或几个村联合指定的地方。

  译文:On the Matchmaking Festival of Yao Ethnic Group in Fangchenggang City,Guangxi,local people,whether male or female,old or young,all wear festival costumes and happily gather at the place organized by their own village or the place jointly designated by sev-eral villages.

  阿宝节,又称阿婆节,在瑶语中,“阿宝”是“约会”的意思。阿宝节在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四”和“七月七”由大板瑶各村轮流举行。届时,锣鼓齐鸣,笙歌燕舞,大板瑶的青年男女在歌声中会友、谈情。由于他们很少与外族人结成姻亲,阿宝节也就成了大板瑶青年男女寻找配偶的重大节日。在英语国家,the Matchmaking Festival本意指相亲节,每年在爱尔兰西部举办的“利斯敦瓦纳相亲节”是欧洲最知名的相亲旅游盛事,青年男女在歌舞声中遇见自己的伴侣,表达爱意。大板瑶的阿宝节也是青年男女互表爱意、寻找爱情的节日,故笔者认为“阿宝节”可意译为the Matchmaking Festival。由于大板瑶分布于广西防城港市,属瑶族的一个支系,而阿宝节是大板瑶人民独有的节日,故应在the Match-making Festival后增译Yao Ethnic Group inFangchenggang City,Guangxi,使译文准确传达文化信息[4]。

  例2:哈节活动历时三至五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译文:The Song Festival of Jing Ethnic Group lasts for three to five days all through the nights,with singing and dancing unceasingly.

  在京语中,“哈”有请神听歌的意思,因此,“哈节”又称“歌节”。在相关学术论文中,有人将“哈节”译为the Ha Festival,该译文显然没有传达原文中的文化蕴意,译文读者也不能理解Ha一词的具体含义。这里,笔者依据文化转向翻译理论,考虑原文本内在的文化因素,将“哈节”意译为the song festival。“哈节”是京族人唯一的本民族节日,故笔者认为应在the song festival后添加Jing Ethnic Group,让译文的文化内涵能准确传达。

  例3:作为京族地区特有的调味品,鲶汁被视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料,加它可以提鲜,配以各类肉制品则别有风味。

  译文:As a unique condiment in the District of Jing Ethnic Group,ocean fish sauce is considered an essential seasoning on the table,which can make food more delicious.Besides,it gives distinctive flavor tovarious meat products.

  根据原文可知,在京族人的饭桌上,鲶汁是不可缺少的佐料,它是广西钦北防地区常见的一种调味品。鲶汁的原料是海中的小鱼,聚集了海中小鱼之精华,营养价值高。如果将“鲶汁”直译为catfish sauce,就会让读者误以为是鲶鱼制作而成的酱料,而这里的“鲶汁”并不是以鲶鱼为原材料,是海中小鱼制作而成,该译文没有准确传达出原文本宏观层面的文化因素,故译者建议将“鲶汁”意译为ocean fish sauce更为贴切[4]。

  例4:风吹饼是京族人招待客人和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也是逢年过节必备的传统小吃。

  译文:Crumbly rice cakes are not only a good gift with which the Jing people entertain the guests and send to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but also the essential traditional snack during holidays.

  风吹饼,又称冰喇,形如草帽,因其饼太薄、易碎,好像一阵小风就能将其吹成碎片,故称“风吹饼”。由原文可知,它是京族人民逢年过节的传统小吃,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其制作方法简单,主要原材料是大米,然后辅以芝麻增香,香脆可口。因此,笔者认为意译“风吹饼”为crumbly rice cakes更为贴切,其中,crumbly一词是用来形容某种易被弄碎成小块的食物,此处能生动形象地将风吹饼的“易碎感”呈现在读者眼前。译文crumbly rice cakes准确传达了京族传统美食的特点。

  例5:咸水歌,是两广的水上疍家人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渔歌文化。

  译文:Salty Water Song(also known as deep-sea fisherman’s song)is a kind of fisherman’s songs withwhich boat dwellers living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entertain themselves.

  由原文可知,咸水歌是两广地区水上疍家人传唱的歌。其中,“咸水”有海水之意,咸水歌也被称为渔歌。渔歌分为深海和浅海两类,而深海作业渔民所唱的歌近似咸水歌。有人把咸水歌直译为salty water song,但如此翻译,译文读者必定会对此产生疑惑,并不知道这些歌与深海渔民有关。因此,笔者认为“咸水歌”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和注释相结合的方法,在直译salty water song的基础上,补

  充说明相关信息,建议“咸水歌”译为Salty Water Song(also known as deep-sea fisherman’s song)。这样,“咸水歌”留住了中国文化,译文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2]。

  例6:坭兴陶是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两件瑰宝”之一。

  译文:Nixing ceramics,made of unique purple clay in Qingzhou City,is one of the“Two Treasures”with the most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xi.

  坭兴陶,产于广西钦州市,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原料来源于钦江东西两岸独有的紫红陶土,陶质光滑如玉,陶器带有古典韵味,而又极具现代美学特征。有人将坭兴陶直译为Nixing ceramics,如此译文,读者无法理解坭兴陶为何种陶器,它的原材料是否具有独特之处。故笔者认为此处可以采用直译和注释的方法,在直译“坭兴陶”的基础上,补充解释坭兴陶原材料为钦州市特有的紫红陶土。

  例7:具有独特民俗魅力的丰塘炮期活动丰富多彩,传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译文:The rich and colorful activities,with unique folk charm in Fengtang Firecrackers Festival,convey people’s desire to pursue a better life.

  丰塘炮期是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丰塘镇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由原文可知,该节日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丰塘镇各村设立的“炮期”日虽不同,但炮期庆祝活动都呈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所燃放的爆竹是各村自制的,各式各样,鬼斧神工。

  在翻译软件上,“丰塘炮期”被译为Fengtang Cannon Period,如此翻译,译文读者就会对“炮期”产生错误的理解,认为其与装有铁弹或石弹的旧式大炮有关,这就造成了文化信息的错误传播[4]。笔者认为这里可以音译“丰塘”为Fengtang,意译“炮期”为Firecrackers Festival,这样解释了炮期实际上是指丰塘镇人民燃放爆竹的节日。

  例8:公馆木鱼用客家话演绎,在说唱中体现鲜明的客家文化色彩。

  译文:Gongguan folk quyi(Chinese folk artforms),which is interpreted in Hakka dialect,reflectsthe distinct Hakka culture in performances.

  在北海市合浦县,距今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公馆木鱼是北海客家人传承的民间曲艺。公馆木鱼用客家话的声腔定音调,独具特色,在说唱时句尾音调拖腔,整个曲调高低起伏,旋律轻快高亢,体现出客家人正直勤恳、刚直坦率的性格特征。如果将“木鱼”译为wooden knocker,译文读者会以为它是一种木制的敲击乐器,该译文就出现了文化输出上的错误。笔者认为此处可以采用音意兼译法和补偿策略,“公馆”指的是公馆镇,即音译为Gongguan,“木鱼”则是指民间曲艺,故意译为folk quyi较为贴切。其中,quyi一词虽流传广泛,已经为官方和大多数外国人所接受,但广义上的“曲艺”包括世界各国的说唱艺术,故笔者认为这里可以采用补偿策略,解释quyi是指中国民间艺术形式[11]。译文Gongguan folk quyi(Chinese folk art forms)更好地体现鲜明的曲艺文化,传播别具风韵的民间艺术。

  四、结语

  翻译绝不是两种语言间简单直接的转换,译者应从文本的语言层面脱颖而出,不再局限于翻译过程中的细节研究,而是将翻译与两种语言间的各种文化因素相结合,从宏观层面探究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并使翻译最终在跨文化活动中实现“文化对等”[12]。北部湾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实则是通过语言来实现文化的传播,译者应关注宏观层面,处理好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文化博弈[13]。文章通过文化转向这一视角,意使北部湾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跳出“语言层面转换”的局限性,使译文凸显民族文化特色,让译文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原文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张莉.“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民俗文化翻译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6):124-125.

  [2]王珍平,孙冰.文化转向视阈下的客家民俗翻译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4):20-22.

  [3]刘思齐.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研究:以西安永兴坊“镜鉴”为例[J].英语广场,2021(12):21-23.

  [4]李坚.《桂南民俗博物馆解说词》翻译项目报告[D].南宁:广西大学,2021.

  [5]杨琳,刘怀平.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翻译:民族身份认同与翻译策略互补[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1):17-22.

  [6]金怡,朱小美.简析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兴起及发展[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61-64.

  [7]Lefevere A,Bassnett 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New York:Printer,1990.

  [8]谢天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J].中国比较文学,2006(3):1-14.

  [9]胡牧.翻译研究:回归现实世界:对“文化转向”的再思考[J].中国翻译,2011,32(5):5-10,96.

  [10]吴坚,周玫,韦雪敏.广西北部湾民俗风物[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

  [11]游莎利.民俗文化负载语的翻译[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12]荣倩雯.浅谈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经贸实践,2017(22):338.

  [13]冉诗洋,李德凤.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再思考[J].中国科技翻译,2012,25(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