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读写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读写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

8

2022-11-19 14:07:03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产出导向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应以产出为导向,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都应该以实现产出目标为前提,这一理论解决了中国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文章依照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教学环节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并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助力,以期能够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摘要:产出导向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应以产出为导向,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都应该以实现产出目标为前提,这一理论解决了中国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文章依照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教学环节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并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助力,以期能够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

  Abstract: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a new teaching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mphasizes that teaching should be output-oriented,and all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should target at the students’language output,which is both the goal and the original driving force of teaching.This theory solves the problem of“separation of learning from application”in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This paper designs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three teaching procedures of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driving,enabling and assessing,with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as a help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College English;Blended teaching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1]指出,“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英语学习团队活动,鼓励学生按照语言技能目标系统学习和训练”。可见,面对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朝着“运用型”模式发展。但是,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结果出现了“高分低能”“学用分离”的现象。鉴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探索了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设计。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读写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

  二、POA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名师文秋芳教授在拓展“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最新中国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受到了国内英语教师的高度认可。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其中,教学理念主要指“三个学说”即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三个假设;教学流程由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和评价(assessing)三个核心环节构成。驱动环节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促成环节,教师提供必要的输入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听和读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内容、语篇结构等信息,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评价环节,即学生完成基本的产出任务或类似的新任务,教师做出即时评价和补救性教学。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文秋芳教授强调,在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需要教师“适当地发挥中介作用”。

  教学前,教师告知学生在教学后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目标,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明确的目标,驱动力也更强。产出导向法强调“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2],即教以致用、学以致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并且通过师生合作评价进一步加强教学互动,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为学”。

  三、产出导向法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不新鲜,《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各高校应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设置,重视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使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学习实现无缝对接,融为一体”,线上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广大教师积极展开了对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混合式教学逐步变成主流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被进一步激发;二是某些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可以转移到线上,有限的课时可以用来组织更多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所在院校将外研社的U校园(UNIPUS)作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平台,U校园有新视野教材中所有学习材料及配套的音、视频,并有签到、投票等互动功能,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资源管理上传资料分享给学生,能够满足学生线上自我学习的需求。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外研社Iwrite写作系统给学生布置作文,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端或客户端进行线上写作,Iwrite能够从语言、内容、篇章结构等方面对作文进行机器智能评阅,同时支持机阅、学生同伴互评和师评等多种批阅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师生写作教与学的效果。文章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单元课文A“The humanities:out of date?”为例,探讨了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混合模式的教学实施。教学实施主要遵循文秋芳教授关于教学流程的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展开。

  (一)驱动

  驱动环节是教学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实现产出任务的前提,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POA将产出的“驱动”置于新单元的开头。驱动环节设计得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任务的产出和效果。课前,教师让学生预习生词和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通过U校园发布补充资源pdf文件:Hu-manities matter,让学生获得文科重要性的相关内容和英文表达。课中,教师在单元的lead-in部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文理科的优缺点的思考“What’s your ma-jor?”“Why did you choose the liberal arts major or the science major?”“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beral arts majors and science majors in your eyes?”学生在预习课文和补充材料的基础上,可以表达部分观点,但是并不全面,同时有的观点无法用英语表述,学生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这就是教师有意在为学生制造“饥饿状态”。此时,教师抛出本单元的授课目标和任务(Project forecas-ting):本单元要学习人文学科的重要性,最终任务是单元结束时,每人要给学校的课程中心写一封信,假设学校打算取消一些文科课程,将课时留给理科课程,因为理科类专业更容易找工作。此时假设你是一名文科生,你需要给课程中心负责人写一封请求信,说明文科课程很重要,请求课程中心不要取消这些文科课程。

  学生要想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准备。一是关于文科专业的优点;二是在分条目列举优点时的过渡词的使用,这也是该单元的写作目标;三是应用文信件的写法。学生为了完成最终任务,很清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很明确,以课文为依托,逐步向学生讲授相关内容,促成学生单元任务的完成。

  (二)促成

  在促成环节,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材料输入,在POA理论框架中,输入为的是促成产出活动的完成,输入材料是完成产出的手段和工具。“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以促成学生完成产出任务为目标”[3],而不是简单地完成课本教材讲解和知识要点灌输。成功完成一项产出任务,至少需要内容(ideas)、语言形式(language)和用语言表达内容的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4]。

  1.内容输入

  学生已经清楚了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就要针对该任务,提供给学生尽量多的干货,在lead-in初步启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优缺点的思考基础上,教学就进入了传统课堂中的重头戏部分,global understanding和detailed understanding部分。

  Global understanding这一部分,教学重点在于课文的大意和课文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首尾段及每段的主题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the hu-manities is not out of date。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有意将单元的writing skills融入其中,在introduction部分引入主题并说明观点(thesis statement),body部分分条列举人文学科的优点,conclusion部分总结优点,重述中心思想。另外,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词的使用,major details和minor details的逻辑关系通过衔接词来进行体现,都是教师着重要讲解的部分,因为这对英文写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对单元任务请求信的完成也有直接的关系。笔者发现,在课文理解时穿插讲解的writing skills,学生理解透彻,掌握较好,在后期完成的写作任务中,学生的作文都具有结构合理、衔接自然的特点。

  2.语言形式输入

  Detailed understanding重点在于课文的细节理解和词汇的句式表达,如果说前面的工作是帮学生搭好了部分框架,在这一部分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果在框架上添砖加瓦,即做好语言上的准备。课文的body部分分四段,每段分别阐释了人文学科的一个优点,教师针对每个优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举例说明作者的观点,同时教师把课文中可以阐释优点的表达列出来,使学生有章可循,improve our...ability,invest sb.with sth.,prepare sb.for sth.,open sth.to sb.,在给学生设置问题时,如果抛出题目让学生直接回答,学生很多时候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任务进行铺垫,降低产出任务的难度,这也可以理解为任务导向法主要任务中的一个子任务。笔者发现在最终的请求信中部分学生正确使用了这些短语和词汇。当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加深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记忆,以及要求学生将课文重点段落的汉语版在给出部分英语提示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手头或口头的翻译,这都是可以提高英语语言点教学效率的一些方法,这里就不再多讲。

  3.话语结构输入

  前面已经完成了人文学科优点的介绍方法及相关的词汇和英文表达,完成单元任务的最后一项准备就是请求信的写法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教师详细介绍请求信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不够好,另外授课也显得无趣。教师可以精选几封有代表性的请求信在课前通过U校园发布补充资源,让学生自己总结请求信的写法,学生经过了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更容易内化于心。除了信件的基本格式外,学生基本可以提炼出以下内容:请求信的开头按照“自我介绍+诉求”的结构来写,结尾部分即“表达感谢+盼望回复”,关于这两部教师可以进一步提供给学生一些可以套用的句式模板,中间正文内容就是阐述理由———人文学科的重要性,这部分我们在前面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此时,让学生着手去写信,学生应该是胸有成竹,不会再有畏难情绪。

  此时,教师便在U校园Iwrite写作平台发布写作任务———请求信,设置作文提交的截止时间。同时,教师将作文批阅模式设置为机评和同伴互评模式,即作文在机评之后,学生之间还会进行一对一互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帮学生把框架搭建起来,并且准备了关键材料,最后就静待学生将框架填满。

  (三)评价

  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简称TSCA)是POA的一项新举措,是对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机器评分等的一种补充[5]。TSCA应用于评价环节,评价的对象是产出任务,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机器评分系统构成;POA的评价是教学的升华阶段。

  在学生进行一对一互评前,教师发布评阅标准供学生参考,鼓励正面评价或提出具体建议。学生之间互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发现同学的错误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易范的错误,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当然教师仍然要批阅作文,掌握学生任务的整体完成情况,并在线做出点评,批改作业和点评作业是教师跟学生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通过机评和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后的作文,在小组内进行展评,小组成员推选出最好的一篇,由作者在课堂上做Presentation,同时教师给出评判标准,这个标准要简洁易操作,比如,让全班学生从clear topic,complete content,logical structure,good words and sentences四个方面对作文进行打分,评出最好的一篇,教师给予其实质性奖励,可以是平时成绩加分,也可以是书签、巧克力之类的小物件的奖励,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值得注意的是,“产出导向法并不是一种格式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6]。这种方法的实施充分考虑教师的能动性,有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流程,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关于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在产出导向法的具体运用中,任务设计、课程输入材料的内化和遴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精心设计驱动任务

  教师在教学中要花费心思,精心设计每个单元任务及若干个子任务,好的驱动任务是POA顺利完成目标任务的前提,精准而有趣的任务,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驱动任务受到学生现有水平的制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制定驱动任务,“任务应既有挑战,又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7],同时,教师应对单元主题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提前设计出任务,备一节课上一节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

  (二)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

  教师要学会平衡自身中介促成作用和学生自主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使这两者形成有机的互补。在“促成”过程中,教师的脚手架作用的发挥,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判断提供帮助的多少。提供的帮助太多,不利于调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的帮助不足,学习效果则会大大受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步降低自己的脚手架作用,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但教师也不能只将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忽略自己的授课内容,不重视项目任务的监控和考核,降低了语言学习的效率。

  (三)甄别海量资源材料

  教师要精心选择为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尤其当前我们可以从线上获取海量的资源,如果教师将大量材料打包发给学生,学生会无所适从,反而过犹不及。因此,教师要舍得花费精力对诸多的资源加以甄别、遴选,对每个单元的切入点进行梳理,挑出适合学生水平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材料,选择性地对学生学习做出指导,最终让学生学到要学的内容促进任务的产出。同时,选择材料时可尽量选择包含思政元素的材料,使学生在获取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思政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四)利用好教材进行教学

  文秋芳教授认为,英语教师在对教材的使用方面,应避开两种极端做法:一是过分依赖教材,即对教材内容不加选择,按部就班教完纸质教材中所有内容;二是完全抛开教材,即上课不用教材,自己重选材料。因此,教师既不能拘泥于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在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提炼符合语言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内容,“选择范围要有限、边界清晰,选择过程由隐到显、精准对应,这有助于实现课文的教学功能”[8],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目标任务的产出。

  五、结语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促进了产出任务的完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产出导向法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很实用。该理论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教学,真正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尝试和调整,将产出导向法的精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达到“为学而用,以用促学,在用中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7):547-640.

  [3]林晓青.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1):168-172.

  [4]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教育,2017(2):17-23.

  [5]封宇.混合教学模式下的“产出导向法”有效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3):105-108.

  [6]付正玲.后疫情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改进路径: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反思与创新[J].教师教育学报,2022(3):145-152.

  [7]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106-114.

  [8]王骏.“教课文”抑或“用课文教”:“产出导向法”的课文观[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2):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