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以福建土楼文献英译为例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以福建土楼文献英译为例论文

7

2024-03-08 15:40:15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在我国文化遗产形象的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的福建土楼蕴含丰富的中国建筑历史、社会文化特色

  摘 要 : 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在我国文化遗产形象的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的福建土楼蕴含丰富的中国建筑历史、社会文化特色,土楼文献英译对土楼的国际形象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以译者“适应性选择”为原则,结合实例对土楼文献英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一些土楼文献英译给出建设性译本,以期助力土楼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 : 生态翻译学 ; 三维转换 ; 外宣翻译 ; 福建土楼文献

  Abstract :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The inscribed World Cultural Heritage,Fujian Tulou embodies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The C-E translation of Tulou literature is vitally important for the promotion of Tulou image in the world.In the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ulou literature on the adaption and selection principle from three 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culture-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also suggests some Fujian Tulou translation versions from the eco-translatological perspec- tive,with a view to taking Tulou culture to the global stage.

  Key words : Eoc-Translatology ; three 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 Fujian Tulou literature

  一、文化遗产外宣与生态翻译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应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 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化遗产对外宣 传致力于传播国家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刺激经 济增长,提高国际知名度,可以说文化遗产的外宣 形象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 因此,文化遗产的外宣 翻译质 量 至 关 重 要,影 响 着 文 化输出是否准确 有效。

  中国学者胡庚申创立的生态翻译学基于生态 学“整体主义”“适者生存”“和谐共生”的基本原理,指出翻译生态世界中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 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各因素相互作用,制约着译 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依托“译者中心论”,生态 翻译学提出翻译的适应与选择论主题。要在保持 文本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能在新的语 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生存”和“长存”,在不同层 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的适应,继而依此做出适 应性选择转换,该多维适应选择集中表现在语言 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

  近十几年来,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创立、建构、发展与完善的同时,广泛应用于文本分析研究,翻译 适应选择论符合外宣翻译的实际,对外宣翻译有很 强的解释力[2] 。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生态环境决 定了译者既要了解语言与文化层面的信息符号,也 要了解其生存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3],在翻 译过程中主动适应和选择转换,准确推广中国文化 意象。文化遗产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不同载体,其外 宣材料也呈多模态化,译者对此应有所把握,力求 外宣文本达到最佳的生态平衡。

7DFA2ED7-710D-416c-AC2F-26937B828F91.png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土楼文献英译策略分析

  2008 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土 楼旅游文献的对外翻译越来越多。 同时福建土楼 代表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永 定客家山歌、永定土楼楹联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 目也通过翻译对外传播,福建土楼文献英译对土楼 的国际形象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外宣翻 译实践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翻译较多采用功能目的 理论[4],归化策略过多使用[5] 。在生态翻译学视域 下研究土楼文献的英译,拓宽了外宣翻译研究视 角,明确了土楼文献翻译的目的。通过“三维转换” 层面例证翻译实践中译者的能动作用,译者适应和 选择如何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外 宣翻译中,语言维是最初层面的双语转换,文化维 是双语间的文化传递认知,交际维是对外宣传最主 要的目的。 当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上述三个维度 并非截然分开,往往是互相交织和互联互动的。

  ( 一) 语言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语言维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 形式进行不同方面和层次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汉 语重形合,英语重意合,两种语言在句式上差异大, 即汉语句式松散而结构灵活,英语句式严谨却缺乏 弹性。汉语文本常使用华美词汇和优美韵律来表 达情景相容的境界,主观色彩较浓 ; 英语文体相对 风格简约,表达直观通俗。

  例 1:

  说到土楼,最壮丽、最美妙、最神奇、最具特色、 最闻名 遐 迩、最震撼人心的莫 过于田螺坑土楼 群了。

  译文 :

  Tianluokeng complex is the most glorious and beautiful Tulou complex.

  例句中“最壮丽、最美妙、最神奇、最具特色、最 闻名遐迩、最震撼人心的”共六个修饰词语叠加使用在中心词“田螺坑土楼群”前面。原文作者意在 通过多个修饰词语的连用来强调田螺坑土楼群的 特色,加深读者印象。译者适当删减同义重叠的汉 语修饰语,使得译文简洁条理,更亲和英语读者。

  例 2:

  每座土楼都有十分儒雅的名字,有的楼名表达 了建楼创业者的豪情壮志 ; 有的表达了主人对土楼 风光秀丽景色的欣赏 ; 有的表达了主人对建楼的满 腔情怀 …… 土楼建成后,楼名或请达官贵人题字, 或请文人骚客落墨,再以石、以砖、以木雕刻后固于 楼上。遍布于厅堂、廊道柱子上对仗工整、平仄讲 究的楹联读后令人深思。

  译文 :

  Each building has a very elegant name to express its founder ’ s emotions. Once a building was completed,either a high official or a noble lord or a renowned scholar was invited to inscribe its name on a stone ,brick or wooden horizontal board ,which was then hung on the gate.Inside the building ,almost every pillar at the hall or on the veranda was carved with a rhyming couplet.

  福建土楼外宣文本多为散文诗式文体,使用绚 丽修辞格和排比句式,文采浓郁,寓情于景。但中 西方审美思维习惯不同,英语文本注重信息的准确 性和语言 的实用性,追求文字简约、客观,偏重理 性,忌讳重复和用词累赘。例句中使用“豪情壮志” “满腔情怀”“对仗工整”“平仄讲究”等多个四字词 语,达到了韵律优美、增强气势的修辞效果。但一 些词语意义重复,并无新信息表述。译者选择删减 一些重复汉语修饰词语,突出表达“土楼命名方式” 信息,提高译文在英语读者中的接受度。但例文首 句描述土楼命名既表现楼主的创业豪情和建楼情 怀,也表达楼主对土楼所处自然环境的赞赏,译者 只简单改译为“Each building has a very elegant name to express its founder’s emotions. ”, 原句的信息表达 不完整。为使译文完整表达土楼命名信息,此句可 译 为“Each building has a very elegant name to express its founder’s passion for glorious achievements and admiration for idyllic landscapes.”。

D7C97E5A-2C4D-47dc-8D7C-5E099D69B4FD.png

  ( 二) 文化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文化内涵在双语中的 传递和阐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传播 活动,是两种文化甚至多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文化意识,要尽可能地 保留中国特色,贴近原文风格,传递中国文化内涵。 由于文化差异,英语读者较难准确理解福建土楼的 传统建筑文化、风土人情等。译者在直译或音译土 楼独特文化概念的同时,通过注解或解释性翻译等 方式,可以传递给英语读者更全面的文化信息,使 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文化的生态体系。

  例 3:

  厝包楼儿孙贤,楼包厝儿孙富。

  译文 1:

  With a building within a house,our descendants will be quite virtuous ; with a house within a building, our descendants will be quite wealthy.

  译文 2:

  Their descendants will be virtuous by living in a building surrounded by cuo ( a Fujian dialect meaning “house or home”) ; and rich by living in cuo surroun- ded by the buildings.

  例句为福建土楼地区世代流传的谚语,表达土 楼建筑形式蕴含土楼居民对家族兴旺的祈愿。其 中“厝”指房屋,福建人称家或屋子为厝。这种房屋 别具特色,通常是家族聚居或世代传承的祖屋。译 文 1 将“厝”意译为“house”,虽然能表达出厝的基 本意义,但失去了其在土楼文化中的独特意义。译 文 2 中音译“厝”为“cuo”,并在后面加注阐释“厝” 的来源和意义,译文 2 的翻译方式值得借鉴。这是 译者选择直接音译文化词,向世界展示土楼文化的 含义,以融入译语生态环境。

  例 4:

  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奎聚楼楹 联)

  译文 1:

  A prosperous civilization in the bright light of the Dipper ; a new phenomenon with the settlement of the whole family.

  译文 2:

  “( Kui ) A star as deity lighting the flourishing civilizations; ( Ju ) gathering family clan here surely some changes may take place”.

  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语义相对,是汉语独 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这种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文 本翻译,更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采用适当的翻译 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技巧,尽可能地使楹联的翻译最大限度地实现形似与神似,从而促进楹联这一文学 瑰宝的继承与传播[6]。

  奎聚土楼这对楹联的联首嵌入楼名,引用奎星 典故,表达了奎聚楼主崇文重教、兴盛家族的理念。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天上的星象与人事 是相对应的,人间的一切都有星宿掌管。“奎星”也 称“魁星”,原是北斗第一星,汉代《孝经援神契》就 明确提出“奎主文昌”的说法,意指奎星是文昌帝君 的重要随从之一,是主持文运的星君。译文 1 译者 转换原文句式和词性,意译楹联信息。“文明盛”和 “气象新”分别翻译成“a prosperous civilization”和“a new phenomenon”; “奎星朗照”和“聚族于斯”翻译 为介词短语“in the bright light of the Dipper”和“with the settlement of the whole family”。 楹联译文上下句 词数相等、结构相称。译文 2 译者保留了联首楼名 音译,翻译时重新创造了句式。原文上联并列词组 “奎星朗照”“文明盛”译成了名词“a star as deity” 和分词短语“lighting the flourishing civilizations”; 下 联“聚族于斯”“气象新”译成了分词短语“gathering family clan here”和简单句“surely some changes may take place”。 虽与原文形式不同,但译文准确传递 了楹联内涵文化。两则楹联的译者在传达楹联的 文化信息时都进行了积极的选择转换,译文更适应 译语生态体系。

  (三) 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交际维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达到交 际目的。除了语言和文化信息,译者还要关注翻译 的交际层面和维度,要确保译文准确传递原文的交 际意图。

  例 5:

  土楼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木匾、楹联、石雕、木 雕等无不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体现出客家人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继承和客家人特有的匠心和 智慧。

  译文 :

  The horizontal inscribed boards,antithetical cou- plets ,wood or stone carvings— all these ornaments have added to the air of cultivated refinement that per- meates through an earth building.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is everywhere inside an earth building, which is an embodiment of the superb wisdom of the Hakka people.

  例句描述土楼人家中充满书卷气息,突出土楼客家居民崇尚教育。这种敬祖重教的传统根源于 儒家思想,因此译者选择将原文中的“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译为“儒家思想”,译文清晰明了,达到了准 确传播土楼文化的交际意图。这也说明译者既要 有相关的土楼知识,也要了解交际的目的和翻译的 目的,在翻译中传达交际意图。

  例 6:

  土楼群中的承启楼,“高四层,内四圈,上上下 下四百间 ; 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数百年 ; 楼中 楼,天外天,住上人口近一千”,是福建土楼中居住 人口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土楼,有“土楼王”之称。

  译文 :

  The Chengqi Building,“with 400 rooms in four storeys and four circles that dwelled nearly 1000 resi- dents and experienced hundreds of years ”,is the largest building with the greatest population in Fujian Province,which is known as“the king of earth build- ings”.

  例 7: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 ; 圆中圆,圈 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有 “土楼大王”美誉的承启楼。

  译文 :

  “Four stories high,four circular rings formed by four hundred rooms ; circles within circles ; rings within rings,it has lasted for 300 years.”This ditty is about“the the king of earth buildings”,the lavishly praised Chengqi building.

  例 6 中,福建土楼摄影集的配图文本摘录当地 民谣,描述承启楼建筑规模大、居住人口多: “高四 层,内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 ; 圆中圆,圈套圈,历经 沧桑数百年 ; 楼 中楼,天外天,住上人口近一千”。 民谣是民间口头创作的诗歌形式,表述口语化,节 奏感较强,有鲜明的文化和地域特色。译者跳出了 民谣的文本形式,将民谣信息创造性翻译为主语 “Chengqi Building”的修饰语“with 400 rooms in four storeys and four circles that dwelled nearly 1000 resi- dents and experienced hundreds of years”,在传达民谣信息的同时保持文字简洁。

  例 7 中,土楼散文集中引用承启楼地区流传的 顺口溜表现承启楼的高大形象: “高四层,楼四圈, 上上下下 四百 间 ; 圆 中 圆,圈套 圈,历经沧桑三百 年”。 顺口溜也是民谣,译者选择保留原文句式短、 节奏强、对仗整 的特点,翻译为“Four stories high, four circular rings formed by four hundred rooms ; cir- cles within circles ; rings within rings,it has lasted for 300 years.”译文较好地将中国民谣的特质传递给了 英语读者,宣传了民谣文化。

  三、结语

  土楼文献外宣翻译对福建土楼的国际形象塑 造和宣传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 度,以译者“适应性选择”为原则,结合实例对土楼 文献英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 对比分析,发现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 选择转换,可获得最佳翻译译文[7] 。生态翻译学理 论能切实有效地指导福建土楼文献外宣英译研究, 探究福建土楼外宣翻译方法,促进福建土楼文化形 象的对外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 : 商务印书馆,2013.

  [2]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 外宣翻译过程 研究[M].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10.

  [3]杨芙蓉.生态翻译视域下应用文体翻译研 究[M].北京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

  [4]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 译,2004( 1) : 35-37.

  [5]王立松,胡明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 传统文化元素翻译[J].天津 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 版) ,2016(4) : 358-361.

  [6]邱冬娘.从译者主体性看客家土楼及其楹 联的英译[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2019( 1) : 51-53.

  [7]胡庚生.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 角[J].中国翻译,2011.32(2)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