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简· 奥斯丁小说中的成长主题探究论文

简· 奥斯丁小说中的成长主题探究论文

7

2024-03-07 16:03:0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从古至今,关于简·奥斯丁作品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将其作品放在成长小说理论的视域下进行的 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研究。

  摘 要 : 从古至今,关于简·奥斯丁作品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将其作品放在成长小说理论的视域下进行的 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研究。文章将以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作为分析文本,引入成长小说相关理论 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奥斯丁代表作品所具有的成长小说主题和特征,为奥斯丁小说传统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 : 简·奥斯丁 ; 成长小说 ; 成长主题

  Abstract : Since ancient times,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researches on Jane Austen’s works,but the resear- ches on Jane Austen’s works in the perspective of Bildungsroman theory have not yet formed a systematic study.This paper will take Austen’s first novel Pride and Prejudice as the analysis text,introduce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Bildung- sroman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explore the them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ldungsroman of Austen ’s represent- ative varieties,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Austen’s novel tradition.

  Key words : Jane Austen ; coming-of-age novel ; coming-of-age theme

  一、引言

  英国著名小说家简· 奥斯丁在英国小说史上 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两百年来简·奥斯丁及 其作品的专题性研究成果蔚为大观。然而,成长小 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主题研究模式,英国的成长小 说创作和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并未成为奥斯 丁的主流研究,成长小说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 论文和著作都较少。所以,文章将英国作家简·奥 斯丁的代表作品放入成长小说理论的视域中进行 研究,试图在新的理论视域下探寻奥斯丁代表作所 具有的成长小说主题和特征,为奥斯丁小说传统研 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文章将以奥斯丁的第 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作为分析文本。这不仅是奥斯丁修改时间最长的一部小说( 1795~1813) ,也正好见证了奥斯丁从 20 岁的青春少女到 38 岁中年 妇女的成长过程,在作家年龄方面也暗合了“成长小说”的成长主题因素。

90818570-E7B6-47e3-8483-EB6D75F55D52.png

  二、奥斯丁小说中的成长主题

  ( 一) 成长小说的定义

  20 世纪层出不穷的西方文学理论为学者们研 究奥斯丁的小说作品、处理文学主题提供了多样的 参照标准。而成长小说是按照文学主题( Literary theme) 特征进行分类的小说类型。[1]P5

  在《豆蔻年华 : 从狄更斯到戈尔丁的成长小说》 中,巴克利认为“成长小说”这一说法,在漫长悠久 的英语文学发展史上从一开始就没有固定的名称, 尽管成长小说在数量上并不稀少,从数量上来讲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体裁,但是由于成长小说不仅数量大而且写作角度各有不同,让人很难选 择一个言简意赅的术语去涵盖其广阔的文学审美 上的外延与内涵。再加上评论家们对成长小说这 种文学样式的研究比较缺乏,以至于文学史上“成 长小说”的名称有很多种,常用到 的包括 initiation story,novel of initiation,growing-up novel,coming- of-age novel ,novel of youth ,novel of adolescence, novel of life 等。 巴克利认为这种起源于德国的小 说类型的命名来源于德国的一个词汇,即现在所通 用的“Bildungsroman”,也称之为“教育小说”,顾名 思义就是用传统教育的道德观去塑造和描写小说 的人物形象和成长历程。[2]

  芮渝萍在综合研究了莫迪凯·马科斯的《什么 是成长小说?》以及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教育 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后,结合我国 对成长小说的研究情况,对成长小说做出了以下四个层面的规定 :

  首先,成长小说中的叙事范围要囊括小说主人 公整个的成长过程。而且主人公必须是十三岁到 二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少年。不过这个标准也可以 有出入,因为很多作家和评论者只是语义模糊地把他们称之为“年轻人”。

  其次,成长小说的内容叙事中必须要有主人公 自身的“亲历性”,即要有反映其个体成长的心理感 受、体验、反省和认知。对主人公在其成长过程中 的宏观视角叙述,成长道路上所看到、所听到和所 感悟到的细微点滴铺陈,主人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产生的动态波动展示等,这些组成了小说的主要 部分。成长小说的叙述展示了在主人公成长过程 中所遇到的、足以改变其命运的重大事件和个人体 会。主人公在不断遇到的劫难中慢慢成长,一步一 步迈向成熟,并在此过程中摒弃了懵懂盲从,形成 了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并开启了自我意识的觉 醒。走向成熟后的主人公从幼稚中脱壳蜕变,知道 了怎么去解决个人意愿和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不再猛冲猛撞,最终顺利地将预设目标逐一实现。

  再次,成长小说中的叙述结构有一定的固定模 式,即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包括以下几个阶 段 : 从懵懂不经世事——— 被他人/ 物所诱惑——— 擅 自盲 目 出走——— 中途 陷入茫然——— 经受挫折———不再天真——— 猛然醒悟——— 重新反省和重塑自我。 并且,成长小说中所建构这种的主人 公“心路历 程”,其结构并不是开放性的,最后必须出现一个标志着成长历程结束的时间节点。

  最后,在成长小说的结局部分,经历了种种挫 折和苦痛的主人公,应该对蜕变后的自己有一个新 的认识,对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有新的理解,以及 对人生起伏的不确定性有新的预判。而这样一些 感受和认识必须是深刻的、有着切肤之痛的,不然 不足以促使主人公的彻底蜕变和真正成长。可见, 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应该属于动态人物( Dynamic character) 。[1]P7

  文章将采用这四点对“成长小说”的定义方法, 对奥斯丁最著名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进行分析研究。

  ( 二) 奥斯丁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因素

  1.“年轻人”的成长主题因素

  奥斯丁在小说中给伊丽莎白设置的成长模式 是英国十八世纪乡绅小姐的一个成长模式 : 待字闺 中的乡绅小姐,从小就接受了较好的文学、艺术、礼 仪等方面的教育,又到了适婚年龄,需要找一个门 当户对的丈夫。[3]

  《傲慢与偏见》里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 班纳 特小姐是整部小说道德判断和观念转换的主要叙 述人,小说情节的铺陈大多出自她的视角。尽管奥 斯丁将伊丽莎白定位为“全家最富有智慧的人”,但 由于年纪轻轻,社会经验不足,她也难免会犯一些 年轻人都会犯的错误。从年龄上看,20 岁左右的伊 丽莎白正符合前文所述的“从人物的年龄看,主人 公主要是在 13—20 多岁之间的青少年”这一标准, 而 20 岁的她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精神上都需要长辈 或兄长给予她性格形成阶段的指引,在小说中无非 三位人物,即伊丽莎白的父亲、姐姐简和比她年长 的达西。[4]

  2.“亲历性”的成长主题因素

  在奥斯丁的私人信件中,学者发现了小说中作 家自己的真实生活片段。这一点又十分符合“成长 小说的”第二条定义———“从内容上看,成长小说具 有亲历性。它主要反映个人的成长体验和心理变化,成长过程的叙事、成长旅途中的见闻和经历,人物性格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构成了小说的主体。” “创作来源于生活”,从简·奥斯丁仅存下来的信件 中,人们可以看到作家小说创作中真实存在的原始 素材资料。信件中,作家对自己去过的地方和身边 的所见所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在信中与姐姐闲话 家长里短,字里行间处处展示了她过人的敏感机 智,还有以后在小说创作中无处不在的嘲弄与反 讽。在这些书信中,学者发现简·奥斯丁的性格和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姐妹十分相似。例如, 奥斯丁本人就很聪明机智,对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充 满信心,热衷于小范围的社交活动,喜爱舞会和漂 亮衣服,不失体面地试图节俭,孜孜不倦地在书信 中收集和传播新闻,善待穷人,对家人怀有最真挚 的热忱,同时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嘲讽可笑人物的机会。

  1801 年,26 岁的奥斯丁正与家人在巴斯暂住, 偶遇了一位年轻英俊的贵族青年。两人一见钟情, 相谈甚欢,由此心生爱慕并坠入爱河。但两人最后 的结局却并不美好 : 这位青年突然去世,留给了奥 斯丁无限的悲痛和永久的怀念。此后一年,奥斯丁 又认识了一位家境殷实的年轻男子。两人交往一 段时间后,男子便向奥斯丁求婚。一开始,惊慌失 措的奥斯丁勉强答应了,但第二天,深思熟虑了一 整晚的她又婉拒了这突如其来的求婚。三十五岁 到三十七 岁期 间,奥斯丁重新修改了《傲慢与偏 见》,最终于 1813 年正式出版。情窦初开的二十几 岁少女奥斯丁在经历了十多年情感的波折与起伏 后,转眼间就来到了三十多岁。这期间,奥斯丁看 过了沿途最美的风景,经历了人间最美丽的情感, 青春虽然无悔,但环顾四周却依然孑然一身。人生 路途的一路走来,奥斯丁开始用成人的视角对她这 十几年的感情经历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她笔下所描 述的形形色色的乡绅家庭、家庭中的几位妙龄女 子、女子身旁的英军绅士、女子和绅士之间的感情 纠葛、爱情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 …… 这些都是她 自己成长历程中的隐射和再现,她依托别人的故事 将自己的人生见解娓娓道来。可见,奥斯丁将自己 的人生经历结合《傲慢与偏见》这样的写作和修改 过程,正好“展示或叙述了对个人成长发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某些生活经历。成长意味着人物趋向成熟,产生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协调个人意愿 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 我价值。”[1]P8

  3.“叙述结构”的成长主题因素

  关于“成长小说”的第三点定义是: “从结构上 看,成长 小说的叙述结构相当模式化 : 天 真—诱 惑— 出走—迷惘—考验— 失 去 天真— 顿悟—认 识 人生和自我。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是全书的中心。 奥斯丁在她一出场就着力通过其他人物的愚蠢反 映出伊丽莎白的聪慧过人和极富魅力。但这也只 能说明,伊丽莎白是全书中“兴趣”的中心,但还不 是“意识”的中心。 因为她还是处于“天真”的成长 模式阶段,小聪明只是她“天真”的本性,和其他的 成长小说主人公一样,伊丽莎白还需要经历更多的成长阶段。

  事实上,奥斯丁也正是延续了成长小说的写作 模式对伊丽莎白进行人物塑造的,她并没有始终一 贯地从赞赏的眼光描写她,这时候的伊丽莎白并不 是严格意义上的正面主人公形象。在第十六章,奥 斯丁对伊丽莎白的描写在基调上发生了变化 : 她从 “聪明人”变成了“愚人”。 伊丽莎白在麦里屯碰到 军官韦翰,她立刻被韦翰一副“讨人喜欢”的仪表迷 住了,并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她的那副反常的姿态 不正是典型的受到“诱惑”后,一反常态导致心灵的 “出走”与心智的“迷惘”,并且经历着良心的煎熬和 真理的“考验”的成长阶段吗?[5]

17ABC12D-E74E-4da4-91EF-32898197F43B.png

  第三十七章,伊丽莎白的成长过程也面临了重 要转折。看了达西的信,她知道了韦翰与达西关系 的真相,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这也是成长小说 中主人公必须达到的“失去天真— 顿悟—认识人生 和自我”的成长阶段。伊丽莎白克服了偏见,达西 也收敛 了傲慢,两人在新 的境界里结合起来。 至此,小说也达到顶点与高潮。

  可见,在反映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上,奥 斯丁从叙述人的选择上是选择了从伊丽莎白的视 角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伊丽莎白内心世界的直 接透视,即“内部视角”,来见证伊丽莎白的心理成熟过 程,遵 循 了“天 真—诱 惑— 出 走—迷 惘—考验— 失去天真— 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这个基本 模式,它在结构上具有封闭性,也具有成长的完成 性标志。[6]

  4.“动态性”的成长主题因素

  关于“成长小说”的第四点定义是: “从结果上 看,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 会、对人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这种认识必须是 主人公本人明确而切肤的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他 才真正获得了成长。换句话说,成长小说的主人公 一定是动态人物(Dynamic character) 。”[1]P8

  正如前面的分析,小说的故事叙述并不是顺利 发展,而是一波三折。小说伊始,由于达西在社交 舞会上拒绝跳舞,惹恼了伊丽莎白,所以主人公在 小说一开始对达西就怀有不满的偏见 ; 在遇到英俊 嘴甜的韦翰后,伊丽莎白又听信了他编纂的关于达 西的谣言,从而对达西更加不满 ; 然后妹妹莉迪亚 年纪小又虚荣和无知,被韦翰伪装的外表所蒙蔽。 然而韦翰并不会结婚,所以达西暗中找到了他们的 行踪,并花大笔金钱促成了他们结婚,以挽回伊丽 莎白一家 的声誉。 故事到 了这里,悬念才得 以揭 开,原来韦翰是达西家老佣人的儿子,但是韦翰人 品非常坏,还刻意中伤达西。 当伊丽莎白知道真相 后,内心既责怪自己的先入为主、以貌取人,又觉得 愧对达西的一片热忱。伊丽莎白在这样的一波三 折中,通过对世事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加上内心不 断的反省,完成了明确而切肤的感受,并且真正获 得了成长。[7]

  所以奥斯丁想在这样一个有着一波三折的叙 述结构中所表达的,并不是对伊丽莎白某一时期或 者时刻言行举止或成功或者失败的判断。相反,奥 斯丁始终将焦点聚集在主人公伊丽莎白对自身和 周遭人的固有思想、发展转变和最终成型的这样一 个动态的成长过程中。所 以说,奥斯丁的小说从 “动态性”的成长主题因素来看,它记录了年轻人道 德和心理成长过程,是一段典型的小说主人公的精神和心灵的成长之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奥斯丁的小说作品具有一定的迷惑,因为她的作品并没有宏大叙事。这种描写日常 生活的作品内容,容易让读者觉得家长里短的描述 似乎并没有深刻或者有意义的思想,也不可能具有 明确的某种主题或者思想发展过程。但是,只要细 读过奥斯丁小说的读者,都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主人 公的思想、精神和心理都会经历一段从懵懂无知的 偏执少女到熟稔世事的成人这样一段成长的漫长 历程。文章从成长小说所具有的“年轻人”“亲历 性”“叙述结构”“动态性”四个特征分析了奥斯丁 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傲慢与偏见》,从成长小说 这一文学主题研究模式对奥斯丁的作品进行了研 究,探寻奥斯丁代表作品所具有的成长小说主题和 特征,为奥斯丁小说传统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

  [1]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Buckley J H.Season of Youth : The Bildung- 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 Cambridge [M].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74: 13-14.

  [3]Byrd M (ed.) .Daniel Defoe,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C].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1976: 3.

  [4 ] Moers E. Literary Women : The Great Writers [M]. New York : Doubleday ,1st edition,1976: 78.

  [5]Brown J P.Jane Austen ’s Novels : Social Change and Literary Form[M].Cambridge,MA: Harvard UP,1979: 96.

  [6]大卫· 莫那翰.简· 奥斯丁和妇女地位问 题.朱虹选编.奥斯丁研究[M].北京 : 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46.

  [7 ]( 英) 勒 弗 罗伊 ( Lefroy ,H.) .简 · 奥斯丁[M].木 点,译.北 京 :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