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将进酒》英译本研究概述论文

2024-02-04 15:47:5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李白《将进酒》作为千古名篇,享誉中外 。本诗现有英译本对比研究主要从“ 三 美”理论、“信、达、 雅”翻译标准以及及物性理论三种角度着手
摘 要:李白《将进酒》作为千古名篇,享誉中外 。本诗现有英译本对比研究主要从“ 三 美”理论、“信、达、 雅”翻译标准以及及物性理论三种角度着手,比较不同英译本在字词斟酌、韵律形式、意象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并分析其中蕴含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文章对李白《将进酒》不同英译本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以期拓宽其英译研究视域。
关键词:《将进酒》;英译本;文献研究
Abstract:Qiang jin jiu is a classic Chinese poem written by Li Bai,which has been 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study of the existing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poem,the three main perspectives are“ Three B eauties ”theo⁃ ry,“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translation standard,and transitivity theory,which show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E nglish translations in terms of words,rhythmic form and imagery expression, and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This paper summariz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Qiang jin jiu by Li Bai,in order to broaden the scope of its E 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Key words:Qiang jin jiu;E nglish translation;literature review
一、引言
唐诗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化 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享誉“人间谪仙 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极高的艺术造诣创作 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流芳后世 。其代表作《 将 进酒》沿用了乐府古体,描绘了李白与友人酒酣耳 热、即兴高歌的豪情逸致 。豪迈飘逸的诗风和渗透心灵的艺术张力,使之倍受中外翻译名家青睐。
李白《将进酒》现有英译本中,不乏有“ 诗译英法唯 一 人 ”许 渊 冲、赵 彦 春、美 国 汉 学 家 Stephen Owen 等著名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许渊冲的译文简洁流畅,轻快明朗,将“ 三美”理论 贯穿始终 。在传情达意上,匠心独运,不死板拘泥, 通过语序调整、小词使用、增译处理等方法,赋予译 文别样美学体验 。同时,押韵译法保留了原诗的韵 式,广为读者喜爱 。赵彦春的译文符合“信、达、雅 ” 的翻译标准,并成功平衡了三者关系 。赵彦春忠实于原诗,领会诗人意图,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以再
现原诗画面 。Stephen Owen 的译文主要以西方读者 为导向,形式上贴近传统英诗,表达上符合西方读 者的阅读习惯,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原诗 。遗憾的 是,部分中国元素在翻译中并未得到强化 。无韵体 散诗译法的使用则进 一 步丧失了原诗的音韵美。 文章从“三美”理论、“信、达、雅”翻译标准以及及物 性理论三方面对李白《 将进酒》不同英译本对比研 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拓宽其研究视域,整体把握,深化原诗内涵。
二、《 将进酒》多种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关于李白《将进酒》的英译研究,笔者以“《将进 酒》英译本 ”为关键词查阅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 CNKI),检索发现相关论文总计 14 篇 。主要从延 译理论、译者主体性理论、概念功能理论、语篇功能 理论、“三美”理论、“形似”和“ 神似”、归化与异化、 情感对等视角出发,选取一至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 研究 。然而,对李白《 将进酒》这样的千古名篇,不 到 20 篇的文章不足以完全支撑,仍有很大的研究 空间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英译本在不同理论指导 下的翻译异同,可总结概括出适用于乐府诗的翻译方法,进一步优化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
( 一)基于“三美”理论的比较研究
许渊冲先生基于翻译实践经验,提出了“ 三美 ” 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重神韵,注重传达 原诗的精神和风韵;音美重韵律,注重再现原诗的 节调;形美重格式,注重还原原诗的词句形态 。陈 明[1]、任永刚和刘玉红[2]、王静[3]、索宇星[4]秉持忠 实传达原诗内容的原则,基于“ 三美”理论对许渊 冲、孙大雨、Stephen Owen 等人的《 将进酒》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在音美层面,陈明认为许渊冲的译文行云流 水,“abab ccdd ee fgfg hhii jjkk llmmm ”的韵式最大 限度还原了原诗风貌,读音灵动自然,朗朗上口。 在王静看来,孙大雨的译文采用隔段换韵,“ abab c ded fgbg ijkj lmnm ooo ”的韵式颇具抑扬顿挫之美感 。陈明发现孙大雨善用头韵,“ saints and sages ”等带 来 了 别 具 一 格 的 视 听 美 感 。 索 宇 星 指 出 Stephen Owen 的译文采用隔行递减排列,过多分行 的排布放缓了原诗的节奏 。 同时无韵体散诗译法 的运用,无法传神再现原诗的韵律美 。在“ 黄河之 水”意象传递上,任永刚和刘玉红认为张炳星选用 的“Yellow River's water”中,名词所有格的使用略显 拖沓,发音不够明快 。同样,对“奔流”一词的处理, 任永刚和刘玉红认为张炳星选用的“ Rushes ”第三 人称单数的效果远不及许渊冲选用的“ Rushing”现在分词形式更能体现水流的清脆悦耳,滔滔不绝。
在形美层面,许渊冲和张炳星的译文无明显高 低之分,均好于 Stephen Owen 。许渊冲总体上遵循 原诗一行译文两行的译法,仅在细微处做了部分调 整,译文简洁灵活,贴合原诗风格 。张炳星忠实于 原诗形式,没有改变原句语序,延续了原诗的语言 特征 。而 Stephen Owen 采用无韵体散诗译法,背离原诗语言表现形式,在保留原诗形美上有失妥当。
在意美层面,陈明表示诗歌的意义通常蕴藏在 字里行间 。在“散”字表现上,陈明评价许渊冲选用 的“spent”一词,点明了字的引申义,即“ 花费”,但 未能还原“散”字精髓 。而孙大雨选用“scattered ”一 词,增添了动态感,形象传神,极具画面感 。此外, 任永刚和刘玉红强调介词和标点在传递原诗意境 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空对月”翻译上,张炳 星选用介词“under”表示“ 在 … … 下方”,含垂直在 下的意思 。人在下,月在上,人月相隔 。而许渊冲 选用介词“in”表示“在 … … 中”,含在某一范围内的 意思 。人沐浴在月光中,月光包裹着人,人月合一。 更能传达出原诗三人把酒言欢,由内而外散发出的 飘飘欲仙、怡然自得的快感 。在“杯莫停”翻译上, 张炳星使用陈述句“Please drink to your utmost.”,语 气平淡,礼貌的口吻略显正式,与恣意的饮酒氛围 格格 不 入 。许 渊 冲 译 为“ Do not put down your cup!”。“Do not”与感叹号的连用,加强了劝酒的语 气,将好友间无拘无束、畅快豪饮的场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索宇星、任永刚和刘玉红均以“三美”理论为核 心,从音美、形美、意美层面比较李白《将进酒》的不 同英译本,有利于读者理解“三美”理论在诗歌翻译 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陈明和王静分别从“ 形似”和 “ 神似”、综合对比研究着手,补充丰富了“ 三美”理 论 。美中不足的是,五位学者没有提出如何使诗歌 的节奏和韵律实现动态平衡,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主观抒情色彩浓厚的李白诗歌。
( 二)基于“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比较研究
严复先生在翻译《 天演论》时提出了“ 信、达、 雅”的翻译标准 。郑洋[5]和孟健[6]以此为基础对许 渊冲、龚景浩、赵彦春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在 “ 天上来”翻译上,许渊冲译为“come from the sky”, 龚景浩译为“flows from the sky”,赵彦春译为“ surge down from the sky”。郑洋认为许渊冲和龚景浩两人 的译文语气平淡,没有体现出黄河水从天而降的雄 伟气势 。译入语读者可能会认为黄河水本就发源 于天边,容易造成误解 。两人过于追求对原诗的 “ 信”而忽略了对事实的“信”。赵彦春的译文则恰 到好处,很好地塑造了黄河之水自天上喷薄而降的 气势 。“悲白发”的翻译上,许渊冲选择不译,龚景 浩译为“the worry is about hair color change ”。孟健指出许渊冲舍“信”求“雅”,而龚景浩的译文做到了“ 信”“雅”兼备 。“金樽”一词的处理上,许渊冲译为“wine-cup”,龚景浩译为“ golden cup ”,赵彦春译为“empty cup”。金樽是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下方 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 由于译入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等的词汇,因此三 位译者均选取“cup”进行替代 。郑洋指出许渊冲将 “ 金樽”简化为“ 酒杯 ”,使译文通俗易懂,做到了 “ 达”。龚景浩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准确传达了意 象的 颜 色 和 质 地 特 点,做 到 了“ 信 ”。 赵 彦 春 “ empty”一词的选取,与“空对月”相关联,使饮酒充 满了诗情画意,做到了“雅”。在传递原诗内涵的同 时,译者完美还原了原诗的意境,与译入语读者建立了共情 。在“还复来”动作的表达上,许渊冲译为“ turn up again ”,龚 景 浩 译 为“ be earned back again”,赵彦春译为“come up”。三种版本的译文形 成了两种走向,即“散尽的千金”是否需要人的主观 意志和努力赚回 。郑洋认为原诗中李白更多强调 的是非意志性,体现了李白狂放豪迈的金钱观 。 因 此,许渊 冲 和 赵 彦 春 的 译 文 更 准 确 传 神,做 到 了 “ 信”。而龚景浩的译文与原诗的意思相悖,不够 “ 信”。在“烹羊宰牛”的翻译上,许渊冲译为“ kill a cow,cook a sheep ”,龚景浩译为“ boiling beef and preparing lamb ”,赵 彦 春 译 为“ cook lamb , kill cattle”。郑洋发现许渊冲舍“ 雅”求“ 信”,虽精准, 但豪气尽失 。龚景浩舍“信”求“ 达”,虽不准确,但 能反映出原诗的意味 。赵彦春用“ lamb( 羔羊肉)” 和“cattle( 牛的总称)”,则描绘了佳肴鲜美可口的味道。
郑洋和孟健以“信、达、雅”为准则衡量不同英 译本的优点和缺点,肯定了“信、达、雅”翻译标准在 诗歌中的重要地位,但并未探讨如何兼具“ 信、达、雅”三者,最大程度上展现原诗风韵。
( 三)基于及物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郑纹[7]、王森[8]、成芳霞和徐雯婷[9] 以及物性 理 论 为 视 角,对 许 渊 冲、Witter Bynner、Stephen Owen 、孙大雨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系统功能语 言学创始人 Halliday 将及物性系统按照人的经验划 分为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 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10]原诗中物理过程 占主导地位,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 过程占比较少,并未体现存在过程 。整体而言,四 位译者的及物性分布与原诗近乎一致 。王森指出 原诗“见”为心理过程,是对黄河水发源的描写 。许 渊冲译为“ see ”,Stephen Owen 译为“ look ”。“ see ” 强调结果,“look”强调动作 。原诗中强调的是结果, 因此“ see ”更胜 一 筹 。成芳霞和徐雯婷指出原诗 “ 得意”为物质过程,表示理想抱负得以实现 。许渊 冲采 用 关 系 过 程,译 为“ when hopes are won ”。
Witter Bynner 保留物质过程,译为“a man of spirit”。比较来看,虽然 Witter Bynner 选用了同原诗一样的 过程,但并没有指明“得意”的具体意思 。而许渊冲 虽然转变了过程,但语义上更贴切 。郑纹指出原诗 “ 天生我材”为关系过程,是对个人才能的性质的描 写 。许渊 冲 选 用“ has made ”, Witter Bynner 选 用 “ gave ”, 孙大雨选用“ endowed ”。从语态角度看, “ has made”和“gave”为主动语态,“ 我材”是上天施 与,“ 我 ”被 动 接 受 。 而“ endowed ”表 示“ 生 来 具 有”,被动表主动,“ 我”可以随意支配“ 我材”,表达 了李白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 。成芳霞和徐雯婷 指出原诗“恣”为物质过程,表示放纵 。许渊冲选用 行为过程译为“laughed”, 由“guests”担当行为者,侧 重行为 。Witter Bynner 译为“ with many laugh and quip”, 没 有 使 用 任 何 过 程,侧 重 氛 围 。 Stephen Owen 选用心理过程译为“ pleased ”, 侧重心理表现。 尽管三位译者对过程的处理有所不同,但在其译文 中均体现出了欢乐的场景 。成芳霞和徐雯婷指出 结尾“换美酒”的“换”为物质过程,表示以物换物。 许渊冲选用“sold”和“ buy ”, 将两词连用,表示卖掉 “ 五花马,千金裘”,用赚来的钱买酒,揭示了“换”字 背后涵盖的过程 。而 Witter Bynner 和 Stephen Owen 选择直译,通过“ exchange ”和“trade ”直接表达原诗意味。
基于及物性理论视角,成芳霞和徐雯婷是首个 全面系统地对整篇诗歌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得出 两个共性和两个差异,为之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 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而王森和郑纹只是选取了原 诗两至三句进行分析,研究并不深入,从中不能看出译者整体翻译的特征,不具有代表性。
三、结语
尽管李白《 将进酒》已经被国内外译者翻译成 多种版本,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现有的英译本对 比研究略显不足 。主要基于“三美”翻译理论、“信、达、雅”翻译标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形似”和“ 神似”翻译方法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展开,从 选词、韵律、意象传递等方面对不同英译本进行对 比分析 。当然,对乐府诗英译的对比分析不仅仅局 限于以上所述,将副文本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 从文本外及文本内两个维度,全方位探讨李白《 将 进酒》诗歌英译本对比研究,会有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及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明.“ 形似”和“神似”:《 将进酒》的两个英译本比较[ J] . 校园英语,2020(37) : 235- 236 .
[2] 任永刚,刘玉红.李白《 将进酒》英译之“ 三美”比较[ J] . 梧州学院学报,2013 , 23(5) : 63- 67 .
[3] 王静.《 将进酒》的翻译对比研究[ J] .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4) : 148- 150.
[4] 索宇星.三 美论视角下《 将进酒》英译本对比研究[ J] . 今古文创,2020(40) : 85- 86 .
[5] 郑洋.从《 将进酒》的三种译本看“ 信、达、雅”[ J ] .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 6) :111 - 113 .
[6] 孟健.从《 将 进 酒》的 两 个 译 本 看 翻 译 标准[ J ] .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2010 , 30 ( 10 ) :109 - 110.
[7] 郑纹.从经验功能分析《 将进酒》的三个英译本[ J] . 池州学院学报,2012 , 26(4) : 92- 94.
[8] 王森.概念功能视域下《 将进酒》英译本对比研究[ J] . 现代英语,2021(22) : 64- 66 .
[9] 成芳霞,徐雯婷.及物性理论下《 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 J]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 , 20(3) : 80- 88 .
[ 10 ]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 2nd ed . ) [ M] . B 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8 : 1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