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大学教学语篇中的情态系统分析论文

大学教学语篇中的情态系统分析论文

9

2024-02-04 10:40:0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语言的人际功能用于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通过语气系统来实现。文章选取了收录于《现代英语(精读)》(第二版)中的欧·亨利的作品《二十年以后》为例,以情态动词为研究对象进行情态系统的取向及类型量值分析,得出结论:情态系统的运用是文章情感的体现手段,在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态系统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其对文章精神的解读得到进一步升华。

  摘要:语言的人际功能用于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通过语气系统来实现。文章选取了收录于《现代英语(精读)》(第二版)中的欧·亨利的作品《二十年以后》为例,以情态动词为研究对象进行情态系统的取向及类型量值分析,得出结论:情态系统的运用是文章情感的体现手段,在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态系统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其对文章精神的解读得到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人际功能;情态取向;情态量值;语篇分析

  Abstract: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is used to express the speaker's identity,status,attitude,mo⁃tivation,also his inference,j udgment,and evaluation of things.It is achieved through mood systems.This paper chose O.Henry's work Twenty Years Later,which is included in Modern English(Intensive Reading)(Second Edi⁃tion),as an example,and takes modal verb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the orientations and types of the modal sy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modal system is a means of reflecting the emotions of an article.E mphasizing the learning of modal system in E nglish discourse teaching can fully mobilize students'emotional thinking and further elevate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cle.

  Key words:interpersonal function;modality orientation;modality value;discourse analysis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分别是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概念功能由及物性系统来实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由语气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是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的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1]。在语气系统中,系统功能语法通过语气、情态、情态状语等系统来揭示人际关系的亲疏[2]。

  在大学教学语篇中,学生们不应单从词汇和语法角度对文章进行理解,还应通过对语言的人际意义分析的学习,通篇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模仿学习如何使用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以及句法结构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进行情态评价。文章选取了大学英语专业教材《现代英语(精读)》(第二版)中欧·亨利的作品《二十年以后》为例进行情态评价分析,旨在说明对篇章情态评价进行分析的可操作性,为大学语篇的人际意义内容教学提供思路。

  二、理论框架

  人际意义是人际功能的重要表现,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讲话者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人际意义的这一部分是由语法的情态系统来实现的。归一性即在是与非之间所作的一种选择,但在实际交流和人类认知中,在极端的是与非之间还有许多其他的可能性,及各种各样不同的不确定性,比如频率和判断的不确定性(“有时”和“或许”)。这种在是与非之间的,表达不同程度不确定性的,就是情态。

  广义的情态包括情态(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在命题中,断言和否定之间的可能性包括不同值的概率(possibly/probably/certainly)和不同值的频率(sometimes/usually/always),这就是狭义的情态。在陈述句中,情态表达说话者的意见;在疑问句中,情态表达征求说话者的意见。而在提议中,规定和禁止之间的不确定性包括不同程度的意愿(willing to/anxious to/determined to)和不同程度的义务(allowed to/supposed to/required to),这就是意态。

  除此之外,韩礼德还提出了“情态隐喻”(meta⁃phor)的概念,上述的情态一般都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以及谓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但情态还可以由小句来表达。如it is probably so可以表达成小句I think it is so,后者就是前者的隐喻变体。

  另外,韩礼德认为情态还可以从取向(orientation)角度来考查,取向分为两个维度:主观和客观,明确和非明确的。将两个维度相结合可形成四种类型的取向:明确主观取向、明确客观取向、非明确主观取向和非明确客观取向。明确主观和明确客观取向都是由小句来表达的,故属隐喻性情态,非明确主观和非明确客观取向则都是非隐喻性情态。

  情态的另一个变项是情态值,分为中、高、低三级。在表示概率的情态系统中,表高概率(certainly)的情态具有高情态值,表中概率(probably)的情态具有中情态值,表低概率(possibly)的情态具有低情态值。类似地,在表示频率的情态系统中,按情态值从高到低排列为always,usually,sometimes;在表示义务的情态系统中排列顺序为required to,supposed to,allowed to;在表示意愿的情态系统中排列为determined to,anxious to,willing to。通过分析含有情态的句子中情态值的高低,可以得知作者赋予句子的情感轻重。

  考查情态系统在语篇中的应用是国内外研究者重视的话题之一。因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故研究其在语篇中的使用特点及分布特征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说话人对命题真实性所担的责任的程度,对话双方对特定事件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对话双方之间的权力距离等[3]。李战子(2000)提出,在语篇中进行情态研究的教育意义就在于,“通过考查情态从语法到语篇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情态对实现语篇的人际意义的重要性和话语中情态表现的丰富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情态这一语法手段,打开一条进入语篇人际意义的通道”[4]。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特别是语篇教学中,对情态的考查也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文章将选取一篇经典的大学英语教学语篇作为情态系统的分析对象,并以此为例讨论语篇情感表达与情态运用之间紧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以后的英语语篇教学提供思路和参考。

  三、实例分析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立民教授总主编的《现代英语(精读)》(第二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英语课程或精读课程。收录于其中的课文无论从语言角度还是语篇欣赏角度看,都可作为情态分析的语篇范例。文章以该教材第一册第九单位A部分课文After Twenty Years(《二十年以后》)为例,对文中出现的情态动词进行分类及统计。

  《二十年以后》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O·Henry)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两个在美国纽约长大的青年—鲍勃(Bob)和吉米(Jimmy),他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二十年前心怀远大抱负的鲍勃不甘留在家乡,决定远赴西部寻找商机,而吉米则决定留在纽约,两人相约二十年后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再见面。文章以吉米一边在辖区巡逻一边前往约定地点的场景为开头,就在他们碰面时,鲍勃率先开口,他没有意识到眼前这位警官就是他多年前的好友,于是向吉米阐述了二十年前的约定。就在交谈的过程中,吉米意外地发现鲍勃竟是芝加哥警方通缉的犯人,于是决定不再相认,他委托了附近的便衣警察假扮自己赴约并将鲍勃逮捕归案,鲍勃被捕之后收到吉米的纸条才明白了一切。

  文章统计了该作品各段中所出现的情态动词,并按照情态取向和量值进行分类,尝试揭示文章情感抒写与情态动词运用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360截图20230321164056885.jpg

  据统计,全文一共出现17个情态:从情态取向上看,其中2个为明确情态,3个为客观情态,全文情态以非明确主观情态为主;情态值方面,全文多用高值情态,占全部情态的76.47%,可见文中人物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信心,这也使得结尾的反转更显得出人意料。

  按照文章内容,可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下面将逐一分析各部分内容与情态使用情况。

  第一部分:第1~2段。第一部分总体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并引出文章的主人公之一。该部分没有用到情态。

  第二部分:第3~15段。第二部分是两位好友时隔二十年再次相见的场景,主要描写了两人的对话。从话语数量上来看,鲍勃贡献了对话中的大部分信息,又因其在向警察讲述自己与吉米的友谊以及二十年前的约定内容,故大部分语句使用了陈述句。这一部分的情态使用占全文的70.59%,且多是高值情态。Poynton(1985)发现说话人会使用高值情态来体现其对自己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判断较高(转引自Martin,1992)[5]。鲍勃说话时多用高值情态一方面是出于对好友的信任及对此次会面成功的期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对当下所拥有的财富与地位的自满。从作者对其衣着穿戴方面的描述上也可看出这一点,“领带别针镶了一颗硕大的钻石”和“掏出一块表盖镶着小粒钻石的漂亮怀表”等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典型暴富者形象。

  第4段两人刚刚碰面时,鲍勃就迫不及待地向警官解释自己深夜在大街上的原因,此处出现了全篇第一个情态动词“will”。一方面,他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由不知能否见到老友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紧张感;另一方面,碍于自己嫌疑犯的身份,他想尽快消除警察的疑虑。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人际功能可表示与情景相关的角色关系。语言的言语角色最基本的任务有两个,即“给予”(giving)和“求取”(demanding)。交际中的“交流物”也可分为两类,第一是“物品与服务”(good&service),第二是信息(information)。交际角色和交流物两个变项组合形成四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即“提供”(offer),“命令”(command),“陈述”(state⁃ment)和“提问”(question)。其中,“提供”(offer)是指说话者向听话者给予物品与服务。纵观整个对话过程,鲍勃只使用过两次offer,而这便是其中之一。

  在谈到两人二十年前的约定内容以及好友吉米性格时,鲍勃多用高值情态,如“would”“will”“al⁃ways”和“never”来表达自己对好友性格的赞赏。这些高值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都体现出他对两人友谊的信心,以及对好友忠诚个性的信任。这也是为了进一步消除警官的疑虑,表示即使是赴二十年前的约定如此荒谬的事,放在他们两个身上也是合情合理的。

  警官吉米在通过问答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即确定好友鲍勃就是芝加哥警方正在抓捕的通缉犯后,决定不再相认,他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Areyougoingtoleaveimmediately?”。这一问题使鲍勃激动起来,在接下来的回答中他连用三个包含高值情态的句子“Ishouldsaynot!”“Iwillgivehimhalfanhouratleast.”和“Hewillbeherebythattime.”来体现自己将继续等待好友的决心及对好友定会来赴约的极强信任。鲍勃所发出的第二个offer也在于此,出于对这份真诚纯粹友情的珍视,他将再给对方起码半个小时的时间赴约。

  第三部分:第16~25段。在这一部分便衣警察假扮的吉米登场,为了使鲍勃相信自己就是吉米,他同样使用明确主观高值情态“Iwascertain”表示对鲍勃忠诚性格的信任,随即便衣警察使用高值情态动词“will”用作提议来引导鲍勃跟随自己一起走。

  第四部分:第26~31段。在这一部分鲍勃终于发现自己苦苦等来的好友其实是个便衣警察,而通过便衣警察转交的纸条,他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和吉米早已见面,只是碍于各自不同的身份,好友选择不再相认。这部分所用到的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主要出自便衣警察之口,如“sometimes”和“may”,此时便衣扮演了故事讲述者的角色,揭示了鲍勃的通缉犯身份。

  四、结语

  通过作品《二十年之后》的情态分析可以发现,情态系统的运用是文章情感的体现手段,其类型取向的不同和分布的不同,引导着读者情感跟随故事发展而起伏,情态系统运用的多与少交替呈现,使得文章情感呈现跌宕起伏之态。高值情态的运用更是体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为文章的发展奠定基础。运用人际功能的情态评价手段对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将作者隐藏的情感和态度挖掘出来,伴随该理论的韵律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其对文章精神的解读得到进一步升华[6]。文章通过对具体教学语篇的情态系统运用进行分析,证实了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韩礼德,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6):13-20.

  [3]李杰,钟永平.论英语的情态系统及其功能[J].外语教学,2002(1):9-15.

  [4]李战子.情态—从句子到语篇的推广[J].外语学刊,2000(4):7-12,91.

  [5]MartinJR.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2:523-535.

  [6]陈倩,刘慧云.大学英语教学语篇的情态取向及量值角度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3(5):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