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培根《 论学习》的译者主体性— 以王佐良翻译版本为例论文

2024-01-27 14:39:01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培根对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随笔散文,该类散文论述性、思维性都很强 。作为培 根说教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论学习》清晰、简明、透彻
摘 要:培根对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随笔散文,该类散文论述性、思维性都很强 。作为培 根说教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论学习》清晰、简明、透彻、富有哲理,易于阅读 。在《论学习》的各种中译本中,王 佐良先生的译本优美简洁,将原作者的意图传达得淋漓尽致,无疑是得益于本土学者的翻译和研究的杰作。 其中,王佐良先生翻译了《论学习》,该译文简明扼要,文笔优美,推理扎实,警句频出,抓住了培根思想的精髓。 王佐良先生无疑在英国散文及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桥梁角色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指译者在尊重 翻译主题的基础上,为实现翻译的目的所采取的主观能动性 。既是学者又是翻译家的王佐良先生,在将自己的英文诗歌翻译成中文时,充分运用了“译者的主体性”,将散文变成了容易被中西方读者接受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接受美学;培根;论学习;王佐良
Abstract: One of Bacon's maj o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s the creation of Essays , which are expository and thought-provoking. A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Bacon's didactic prose , OfStudies is clear, concise , thorough , philosophical , and easy to read. Among the various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Of studies , Wang Zuoliang's translation is beautiful and concise , conveying the original author's intentions to the fullest , and is un⁃ doubtedly a masterpiece of translation that benefits from the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local scholars. Among them , Wang Zuoliang's translation of Bacon's Essays , which is concise , beautifully written , solidly reasoned , and full of aphorisms ,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Bacon's thought. Wang Zuoliang undoubtedl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as a bridg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E nglish prose and culture.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taken by the addressee of th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the translation's goals. Wang Zuoliang , who is both a scholar and a translator, fully utilize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ng his E nglish poetry into Chinese ,turning the prose into an excellent work easily accepted by Chinese and Western readers.
Key words: Reception Aesthetics; Bacon; OfStudies; Wang Zuoliang
一、我国散文特点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诗翻译
(一)文献回顾
散文与小说、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英译研究 相比,中国散文英译研究少之又少 。但近年来,作 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对散文翻译及 其英文出版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对散文翻译成英文 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 加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有着悠久的发展 历史;其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使其成为翻译实践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散文的韵 味与风格一直是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刘士聪 在散文英译时,极为重视散文的“情韵”。他认为, 郁达夫用“情韵”概括散文的性质十分准确,情韵指 的是散文的韵致、韵味或情致 。他指出,要把译文 作为独立的文本来审视,既要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又要再现其艺术效果[1] 。石永浩认为,准确把握散 文风格对散文翻译非常关键 。散文的风格体现在 韵律、意境和情感中,译者应该宏观把握篇章结构, 微观分析词句,以合乎译入语义结构的表达方式尽 可能再现原文的风格[2] 。美学是研究散文翻译的 主要视角 。王洪涛认为,在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浪 潮中出现的中西语言比较美学,可以为散文翻译提 供形而上的依据,而散文翻译应以中西语言比较美 学为基础,以中西语言的审美观点差异为依据 。为 了实现英语散文翻译美学观从“含蓄朦胧”到“清晰 锐利”的飞跃,译者应在话语、句法、修辞三个层面 上采用 积 极 的 语 言 策 略,翻 译 出 原 作 的 美 学 表 征 [3] 。朱伊革、卢敏从美学视角分析了散文翻译, 指出散文翻译应传达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 美,给读者美的享受[4] 。培根的散文是他的文学杰 作,被许多中国学者翻译,主要译本则以王佐良,曹明伦见长。
(二)我国散文的特点
中国现代散文自诞生之后发展迅速,其中民国 散文的成就较为突出 。民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形成 了民国散文独有的特征,且民国散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题材广泛自由 。散文取材宽泛,包罗万象,写人、记事、写景皆可[5] 。如梁 实秋的《雅舍小品》、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朱自清 的《背影》等作品,还有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茅盾的《 白杨礼赞》也是散 文名篇 。第二,语风亲切自然 。民国时期的散文总 是把感情和趣味寓于叙事之中,以淡化情趣、追求 常态心境作为审美规范 。第三,个人风格鲜明,抒 情性强 。民国时期倡导个性的解放与发展,使创作 者能够自由抒发个人情感,自由追求自己独特的风 格,如朱自清的朴实隽永、郁达夫的自省、叶圣陶的 平实等 。他们的散文经常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记 叙“我”的见闻感受或思想观点,具有明显的主体 性 。第四,散文具有文化多样性,语言具有表现力, 民国的散文内容丰富,常常将古代散文与西方的散 文混合在一起 。这是由于散文作家的文化构成所 决定的,其中许多人不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而且还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的兼 收并蓄使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化构成,形成了作品形式、审美、风格等方面的复杂多样性。
(三)接受美学理论
六十年代出现了一种接受美学理论,其中代表 人物有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 汉斯 ·罗伯特 ·尤斯和沃尔夫冈 ·伊瑟,他在 1967 年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文学史研究的目的是 什么,为什么?》他在演讲中指出,迄今为止,文学研 究一直局限于文学创作和表达这一封闭的领域,遗 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文学的接受[6] 。伊瑟指 出作品的文本意义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为任何作品都存在空白和含糊之处,翻译的过程 比文学要复杂得多,翻译涉及作者、作品、译者、译 文和目标语言读者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为了 实现目标语言读者对文学作品风格的再现和再创 造,译者的作用至关重要 。翻译美学理论强调读者 的主体性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性方面的重要性, 并为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提供正确的指导,即译者主 体性的实现应以读者的主体性和文本本身的结合为基础。
二、译者主体性在王佐良散文汉译中的体现
(一)译者主体性
由于文化的变迁,翻译研究越来越关注译者的 主体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 发挥着主观能动性,这对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 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实际上是一个跨文化交 流的过程,但传统的翻译研究没有考虑到译者的地 位,把译者当作 一个被动的人,当作 一 个“语言学 家”,一个“ 隐形人”等 。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译 者的地位得到了强调 。部分文化翻译理论的学者, 如劳伦斯 ·韦努蒂和道格拉斯 ·罗宾森,他们摆脱 了译者的隐身教条,为了使翻译在尊重翻译对象的 情况下进行,认为译者作为翻译对象,必须在翻译 行为中占据主动 。译者有权根据目的语选择合适 的翻译策略,因为语际翻译的过程是 一 种双向交 流 。近年来,在西方翻译理论的启示下,中国也进 行了相关的研究 。通过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接 受美学结合,试图强调利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 便有效地填补读者“期待视野”中的空白,实现“视 野整合”[7] 。当然,译者并不是武断地这样做,而是 将读者的接受观念视为将意义的差距和模糊性具 体化的先决条件 。恰恰是译者对阅读的参与,使原 文的生命得以无限延伸 。笔者通过将散文翻译作 为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在引导读者接 受性审美方面的主观性,并总结了相关的翻译策略 和方法 。例如,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中 提倡“信”“达”“雅”的原则,但他在翻译工作中经 常改变原文的句子顺序,省略某些语句,或在他认 为必要时加上注释,这显示了他的主观能动性 。下 文以弗兰西斯 ·培根的《论学习》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原文时的主观能动性。
(二)OfStudies 特点
OfStudies 写于 16 世纪末,其语言属于早期现 代英语,因此其措辞和句法与现代英语不同 。例 如:marshalling , humour, doth , discourse , maketh , stond , Nay 等;也不乏拉丁 语 的 典 雅,如:Cymini ,sectores。文章的句式多用排比或对偶,短促有力,用词老练 。文中充满了箴言式的句子,偶尔伴随着 拉丁文“Abeunt studia in mores”(凡有所学,皆成性 格)作为点睛之笔,这些句子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 论点,使文本优雅、有力、古雅 。培根的原作具有简 洁、犀利、优雅、清晰和论证严谨的特点,这使得 Of Studies 成为现代英语的典范 。该文还大量使用了 修辞手法,如隐喻、对偶、重复以及使用被动语态、 虚拟语态和避免使用人称代词,如我、你、我们,增 强了文本的非个人性,这大大促进了文本的客观性 和严肃性 。王佐良先生精通中英文,采用顺译和直 译的策略,跳出原文的表面意思,使译文生动、简 明、有节奏、有深度,并用词精炼、庄重、典雅,同时 尊重文本的语音形式,使用了汉字、文言字( 共 72 个)、四字结构词( 28 个)和半文言词组,例如,运用 文言虚词“乃、盖、亦、之、者”等和文言句式“足以、 足以、其也”来满足原文的古雅特色[8] 。国内目前 至少有 11 个译本,但最成熟的被认为是王佐良的 译本,最能反映原文的风格,可与培根的原作媲美, 也是白话文的典范 。鉴于这两个文本的典型性,从 英文和中文的比较来分析它们,以便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以及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译文。
(三)译者主体性与汉译英诗主题的体现
英国文学家史鲁宾斯坦评说道:“培根是写随 笔的高手。”《论读书》不受个人感情支配,有一个客 观和超验的基调,成功地与读者的思想建立了直接 的联系 。他的思想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总是具体而 生动的 。他的文章是如此的有见地和多面性,每次 读到这些文章,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住 。这些文 章充满了鼓舞人心的真知灼见,至今仍是现代人实 用智慧的丰碑之一 。总而言之,《论读书》含有超人 的智慧和哲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首先,王佐 良先生在翻译《论读书》时能够有效地利用他翻译 中文文本的技巧,广泛地使用引文,并在一定程度 上将整个译文从一个角度翻译成另一个角度,将这 一切运用得恰到好处 。王佐良先生运用多种翻译形式和翻译工具,将复杂的客观规律性的东西翻译成相应的优美文字,在单向的翻译中有效地将《论 读书》的内容传达给广大读者[9] 。译文的设计独具 匠心,辞藻的运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读书》 译本的整体结构紧凑,思想凝练 。王佐良先生充分 利用汉语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以汉语为前提,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在仔细阅读后,接受并被他的思想所打动,甚至会让读者误以为是原创。
其次,他采用了独特的翻译方法,王佐良不仅 在文学、哲学、语言学以及西方文化等研究领域造 诣颇深,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也建树颇多,他提出 译者必须不断比较两种文化,如果他发现与原文 “ 相当”,就必须进行比较 。他还建议译者在优雅、深度、语气和风格上要遵循原作。
例 1 :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 for ornament , and for ability.
王译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原文中 Studies 对等“读书”,三个 for 对等三个 “ 足以”,delight 对等“怡情”,ornament 对等“傅彩”, ability 对等“ 长才”,实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意义、功 能、范围、情感基调等方面的真正对等[10] 。此外,还 使用了与原作相同的语言形式、风格和语气,相同 的严谨措辞和句法,这恰恰完成了译者再现原作情感和思想的任务。
最后,在表达技巧方面,王佐良用了大量文言 文来翻译这篇课文,这些文言文有独特的优势:第 一,文言文中的词语庄重、正式,既能体现原文的主 题,又能体现原文的风格;第二,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短小精悍,很适合体现原文简洁、明快的风格。
三、结语
翻译的过程要比文学作品复杂得多 。翻译包 括作家、作品、译者、译作、目标语读者等多种因素 最终呈现出一个译本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 者主体性对实现文学作品历史本质具有重要作用,接受美学理论为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方面指明了方向,即译者主体性的实现应建立在充分考虑读者 主体性和文本自身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另外,译者 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文章中王 佐良先生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采用他独特的翻译 方法和表达技巧,最终为读者呈现出《论读书》这样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刘士聪.散文的“ 情韵”与翻译[ J] . 中国翻译,2002 ,23(2) : 86-87.
[2] 石永浩.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J]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 :53-56.
[3] 王洪涛.从“含蓄朦胧”到“显豁明晰”—以中西比较美学为指归的散文英译研究[ J] . 外语教学,2006(1) :61 -64.
[4] 朱伊革.从文化学派翻译观比较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 J]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2) :59-62.
[5] 宋颉.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民国散文英译风格研究[ 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6] 康宁.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散文《 匆匆》英译本为例[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 , 16(1) :54-56 , 100.
[7] 赵瑞芳.接受美学视角下《 瓦尔登湖》汉译研究[ J] . 大学,2021(33) :55-57.
[8] 赖宇琛.从目的论看弗朗西斯 ·培根《论读 书》的两个中文译本[ J] . 北方文学( 中旬刊),2015(7) : 146 , 149.
[9] 方淦,顾飞荣.试论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过程的关系—以培 根《谈 读 书》四 个 中 译 本 片 段 为例[ J]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 ,13(5) : 398-399.
[10] 阿其拉.从培根《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浅谈英汉翻译技巧[ J] . 海外英语,2014(8) : 134- 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