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 搞笑”与“ 神”汉-英翻译的原因探析及其教学启示论文

“ 搞笑”与“ 神”汉-英翻译的原因探析及其教学启示论文

14

2024-01-23 14:56:13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啼笑皆非的汉-英翻译,但同时也有一 些“神”汉-英翻译,之所以会出现差异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可以从它们对文化负载词的原义忠实和目标语的贴近处理寻找到原因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啼笑皆非的汉-英翻译,但同时也有一 些“神”汉-英翻译,之所以会出现差异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可以从它们对文化负载词的原义忠实和目标语的贴近处理寻找到原因 。探讨这两者的对比研究对大学汉-英翻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汉英翻译;跨文化传播;教学启示

  Abstract: In daily life , there are some funny C-E translations , but at the same time , there are also some fabu ⁃ lous C-E translations. The reasons fo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lie in the way to process the cultural loaded words , whose fidelity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proximity to the target language. It is instructive to explore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two for college C-E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C-E ( Chinese-E nglish)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implication

  一、研究背景

  在谈到语言与翻译的关系时,1993 年著名的翻 译家奈达 Nida[1] 提出“对翻译来说,两种文化的掌 握比两种语言的掌握更加重要”。我国著名的翻译 大师孙致礼[2] , 2000 年时也曾发出类似的感慨“对 译者而言,语言本身不是翻译中最棘手的困难,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才是”。

  中国特色文化词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蕴藏了五 千年文化精髓,涵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在社 会快速发展中,根据中国国情创造出来的特有词 汇,英语中没有其对等词语(孙妍雯,2012) 。[3]“ 文化词”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大家熟知的“文化 负载词”。1980 年,由语言学家许国璋[4] 先生第一次正式提出,许先生给出的定义是“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那些最承载文化信息、最能反映人类社会 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在此基础上,2000 年廖七一教授[5] 对文化负载词做了进一步阐述,廖 教授认为“在语言历史发展过程中,能代表本民族 且有别于其他民族思想、生活方式的词汇,就是“文 化负载词”。包惠南教授(2004) [6] 有自己独到的见 解,他提出“源语词汇中能承载文化信息而译语中没有对应词,这样的空缺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翻译的一方连接着 翻译的对象,但它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字、词,还关 系着整个文化背景中的名物、典章、制度等一 系列 背景,正是所有的这些才能共同构成某一个词,汇 聚出一个复杂的含义 。所以,当具备丰富含义的字词再通过翻译的转化,转达给另一个传统、另一个社会环境中的人时,确实包含着各种问题及可能。下面我们来看对“文化负载词”的差异处理所带来的不同传播效果。

9652D5A2-F6A9-4d9e-AFBF-B2BE93BB7C47.png

  二、“搞笑”汉-英翻译示例

  例 1:有需要的宝宝们,请联系我。

  Any baby in need , please contact me.

  例 2:请在一米线外等候。

  Please wait behind a noodle.

  三、“搞笑”翻译的原因探析及其启示

  (一)中文原义的背离带来的“搞笑”翻译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的是中西两种文化的 对话,翻译之前先要充分理解中文文本的意思,译 文力求准确传达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含义,否则就会导致传播效果出现偏差。

  ·例 1 中的“宝宝”在中文中是当下流行的网 络用语,指的是“施于爱心的对象”,并非指婴幼儿。

  故 此 句 的 参 考 翻 译 为:Anyone in need , please contact me .

  ·例 2 中的“一米线”并不是一根米线,而是指排队时前后两人之间的一米间距 。此句的参考翻

  译为:Please wait behind the yellow line。

  (二)文化负载词对汉-英翻译的教学启示

  通过上面的原因分析,可见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对汉-英翻译非常重要,四级考试中人们也经常会遇到此类词 。那么在处理时,应该如何操作呢?

  1 . 首先要多读几遍,吃透中文,获得整体意思的理解。

  2. 文化负载词的日积月累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 3:在上海可参观游玩上海博物馆、东方明珠、迪士尼、外滩等景点。

  译 文:Shanghai offers some scenic attractions: Shanghai Museum Oriental Pearl TV Tower,Disney, and the Bund, etc.

  例 4:在苏州你可以欣赏苏州园林,品味巧夺天 工的苏绣。

  译文:In Suzhou , you can enj oy Suzhou gardens and taste the exquisite Suzhou embroidery.

  以上两句中下划线的词语:上海博物馆、东方明珠、迪士尼、外滩、苏州园林、苏绣,都是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它们有自己固定的翻译,还有诸如:孙中山( Sun Yat-Sen) ; 长江( the Yangtze River) ; 黄山

  ( Mount Huang) ; 鲁 菜 ( Shandong cuisine ) ; 元 宵 节 ( Lantern Festival) ;《三国演义》(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水 浒 传》( Water Margin ) ;《 西 游 记》 ( Journey to the West) ;《红楼梦》( Dream of the RedChamber) 等,这些词语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C733881C-B9B3-493b-BE1E-688B4634934B.png

  3. 解释性翻译技巧的引入

  处理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时,要正确地断句, 按照语义划分不同的意群,理解原句中的语言现象 和逻辑关系,如果遇到实在不会翻译的文化负载词 时,可用“解释性翻译”这一技巧来进行处理 。为了搞清楚“解释性翻译”,下面来看两道例子。

  例 5:小 辈 要 向 长 辈拜 年,长 辈 要 给 小 辈压岁钱。

  这句话的难点在于“拜年”和“压岁钱”,这两个 词都是中国文化独有 。“拜年”是指在春节期间,晚 辈到长辈家中探望并说一些美好的话语来祝福长 辈健康如意,故而我们解释性地处理为 greet happy New Year。“压岁钱”是指晚辈向长辈问好新年时 长辈给晚辈的红包(装在红色的信封里的现金),寓 意好运吉祥平安 。英语的文化中没有“压岁钱”这 个习俗,也 就 没 有 对 等 的 词 语,所 以 只 能 解 释 为Lucky money。故参考译文为: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hould greet happy New Year to the elders , and the latter should give luckymoney to the former.

  汉语喜欢重复使用同一词汇,以使表达的意思 更加清楚,但英语忌讳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汇,故我 们用 the latter( 后者,代指长辈),用 the former( 前 者,代指小辈),这样使英语句子表达更加的地道,且语义衔接也紧凑、清晰。

  例 6:中医的治病理念来源于五行和 阴阳。

  这句话对部分同学而言很有挑战性,句中包含 了三个文化负载词:中医、五行和阴阳 。中医,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 门疾病诊治、病理和生理研究的学科 。据此人们对“ 中医”进行解释性翻译: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五行,英语文化中没 有此 概 念,只 能 采 用 解 释 性 翻 译:five elements ( metal ,wood ,water,fire and earth)。阴阳,这个文化负载词,因为中国文化的普及,英语也已经将其收录进入自己的词库,故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就按照已经约定俗成的音译 Yin-Yang 就可以。

  故而这句话的参考译文是:

  The concepts of the five elements( metal ,wood , water,fire and earth)and Yin-Yang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TCM).

  平时,人们需要应对的就是一场考试、一个具 体的翻译题目 。但是文化词的翻译远不止这么简 单,它不仅涉及文化知识,还涉及语言的演变,更涉 及如何得体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 。下面将上 面提到的解释性翻译进行延伸和拓展,在应试的情况下,人们需要经常用到这种翻译策略。

  例 7:鱼是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因为汉语中的 “ 鱼”字和“余”字听上去一样 。(2020 年 12 月,四级真题第 2 套)

  作为中国人,家家户户年夜饭的餐桌上定有一道鱼菜,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在中国的汉字文化中“ 鱼”与“余”谐音 。“余”就是“盈余( sur⁃plus )”,期许来年自家可以风调雨顺,粮食充足,生 活富裕 。“余”在这里不是无用的( useless ),也不是不必 要 的( unnecessary );并 且 原 文 提 到 了“ 汉 语中”,表明英语中“ 鱼”和“余”没有对等的谐音寓意,翻译时就可用到解释性翻译 。如果想不到 sur⁃plus ,翻译为 get than expected/hoped 也无妨 。参看下面的译文:

  Fish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reunion dinner,be ⁃cause“ yu( fish)”sounds as same as the“yu ”( getthan expected/hoped)”in Chinese character.

  在译文中,还用了两次汉语拼音 yu ,配以括号 内的解释性翻译,这就是音译加解释性翻译的方 法 。除此以外,直译加音译加解释性翻译的方法也 非常可取,以便能更好地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例 如“ 郑 和 下 西 洋 ”的 翻 译 就 可 以 处 理 为:

  Zheng He , a very important official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 ~ 1644),command the voyages to the Western Sea( Western Seas ,the term used in ancient China to indicate the regions we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四、“神”汉-英翻译示例

  例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When the sun has set ,no candle can replace it.

       例 9:人生最难是等待;人生最美是值得等待。

  The worst part of life is waiting.The best part of life is waiting for something worth.

  例 10:此机会千载难逢。

  The chance is like a blue moon.

  五、“神”翻译的原因探析及其教学启示

  (一)贴近、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 神”汉-英翻译,之所以被称为“神”翻译,是因为它们贴近、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1.文字讲究简洁、形象

  例 8 之所以被称为“神”句,首先它简洁明快地 做到了中英双语的精髓互译,英语用“ 萤火之光岂 能与日月争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本质。

  2.工整、对仗,体现中文原文的文体风格

  例 9 中,汉语句中“人生最难的是—”和“人 生最美的是—”句式工整,英语也相应地使用了 排比,一方面使得句子富有节奏感,另一方面通过句意的转折对比,强调了后句,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3.忠实原文,根据新语境的要求对译文作适当调整

  例 10 里的“千载难逢”,是指非常难得、稀缺, 按照汉语意思将其直接处理为 to meet per thousand year,意思到了,但是少了地道的味道,我们可以在 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引入英语习语 a blue moon ,这样表达会更加纯正。

  (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汉英教学中要使学生们充分地认识到汉-英思维的差异是导致语言层面表达不同的深层原因。

  1 . 汉语好整体,英语爱分析

  中国人写文章好用、善用动词,有的句子甚至 会出现几个动词连用的现象,且句中动词无任何形 态的变化 。究其原因在于汉语强调“天人合一”“精 神与物质合一”“思维与存在合一”等整体思维 。而 英语分析型思维认为如同一具灵魂只属于一个人 所有,事物的各组成部分须一一观察和分析,以此 来认识、了解其本质 。这就使得英语句中的动词会 出现各种形态的变化,为规避动词形态句中时间状 语或特定语境等限制条件的制约影响,句子改为多使用名词的策略。

  我们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可将汉语句子中的动 词转变为对应的英语名词,将词性予以转化,如:旅 行和 阅读的确会开阔我们的视野 。句中的“旅行 ” 和“ 阅读”是两个汉语动词,转译成英语时,可以将 其处理为名词,这样更加吻合英语者的思维表达习 惯 。故 本 句 的 参 考 译 文 为:Travelling and reading can surely expand our horizons。

  2. 人为汉语主体,物为英语主体

  汉语句子习惯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语 。这 一语言上的外在表现,深层原因在于中国人会以 “人”为中心来观察、思考周围的万事万物,他们认 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意识、有目的动作的发出者,无 生命的抽象名词没有资格作主语 。英语国家人士 他们以物、大自然为主体来观察、研究一切;英语句 子喜用爱用无生命的抽象名词作主语 。这就是汉 英不同的主体性思维观 。举例而言:她在学习和体 育上才华的增长,使她在学校广受欢迎 。本句的参 考译 文 是:The growth of her talents in study and sports makes her a very popular student at school。汉 语句子的主语是“她”,翻译成英语时句子的主语变 成了“growth ”, 就是我们在考虑到“汉语以人为主 体,英语以物为主体”之后做出的调整。

  (三)思维变了,实践也就变了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思维差异这个层面进行英语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比汉英思维的差异,可以将英语思维的影响因素:俗语、习语、文学思想、哲学等知识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课堂上引入英语 原 汁 原 味 的 正 宗 表 达,如 例 10 中 a blue moon , 使学生习得一些能体现汉-英思维差异的文化背景或民俗风情等人文常识 。同时也可进行汉 英的联系与比较,日常的汉英翻译教学中,用具体 事例尤其是考级真题的解析来阐述,做好两者异同 的对比,使学生领会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有着 各自的特色,进而理解翻译是一种涉及译者复杂心 理、思维的过程,期待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能破迷开 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增强翻译的信心,加以合适翻译技巧和方法的运用,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六、结语

  正确解读文化负载词,平时要积累一些如丝绸之路( The Silk Road) 等这些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词汇 。平时要欣赏、学习、领会汉-英语篇段落译例,一定量的翻译实践必不可少 。遇到实在不会翻译, 那就退而求其次,进行解释性翻译 。翻译始终处于 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在打磨的学术性工作。


参考文献:

  [ 1 ] Nida E A. Language , C ulture and Translating [ M ] .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 ress , 1993 :91 .

  [2] 孙致礼.文化与翻译[ C] ∥杨自俭.英汉语 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孙妍雯.记者招待会 口 译中的中国文化元 素和议员应对策略研究[ D] . 苏州:苏州大学,2012.

  [4] 许国璋. C 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 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 .现代外语,1980(4) :21 -27.

  [5] 廖七一.当代西方理论探索[ M]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M] . 北 京:外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