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S“两性一度”标准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论文

S“两性一度”标准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论文

6

2024-01-23 10:17:3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举措,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尤为重要。文章以英语专业课程《高级英语》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定位课程思政目标;“创新性”设计课程思政活动;“挑战度”升华师生素质。在此基础上,通过灵活利用线上线下课堂,积极发挥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高阶素养,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努力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希望能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摘要: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举措,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尤为重要。文章以英语专业课程《高级英语》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定位课程思政目标;“创新性”设计课程思政活动;“挑战度”升华师生素质。在此基础上,通过灵活利用线上线下课堂,积极发挥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高阶素养,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努力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希望能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级英语,两性一度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s important concept and measures to attain moral edu⁃cation,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foreign language maj ors.This paper explores the“high-level,innovation and challenging”in teaching Advanced English.High-level implies moral objectives in teaching.Innovation emphasizes rich and effective moral activities.Challenging is for improvement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ough teaching and testing.For this achievement,teachers can flexibly make use of online and offline classe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ies of students while fully playing the model role in teaching in and out of the classes,which promo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 direction education.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ould be reference to related stud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E nglish maj or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dvanced English;high-level,innovation and challenging

  一、引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各个角落。2022年5月14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课程思政”为主题搜索,共得到18,834个结果。论文发表数量图显示,近三年发文数量有明显的增加,说明课程思政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的热点和关注点。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现状

  英语教育需要直接面对国外意识形态和西方主流话语[2],因此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尤为重要。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外语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教育属性与价值引领属性的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

  2022年5月14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课程思政”和“英语专业”为主题搜索,共得到976条结果,总发文数量不高,说明外语专业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课程思政的含义[3];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4]等。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宏观层面和英语专业与思政结合的中观层面,较少涉及英语专业具体课程的微观层面,关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的研究几乎没有。

1111.png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课程,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也要牢牢把握住“课程”这个微观元素。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高校打造“金课”,淘汰“水课”。2018年11月,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金课”的评价标准就是“两性一度”[5],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文章将基于金课的“两性一度”的评价标准,以《高级英语》为例,探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具体途径。三、“两性一度”标准下的《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高级英语》课程开设一年,上课对象为英语专业大三的学生,每年128个学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综合类专业课程。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张汉熙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同名教材《高级英语》(第三版)[6]。课程话题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法律、宗教及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学习该课程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语言技能。

  目前,这门课程的上下两册在线慕课已经完成,先后上线中国大学慕课、外语慕课联盟和国家智慧高等教育平台,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以及思政大纲已经收集制定完成。2021年5月,《高级英语》被评为校级一流混合式课程。文章将系统介绍《高级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333.jpeg

       (一)“高阶性”定位课程思政目标

      “高阶性”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教学要有深度[7]。《高级英语》课程思政的高阶性主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上体现出来。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需要把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领结合起来。基于OBE理念,根据学校的“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的发展定位和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高级英语》课程确立了语言、能力、素养一体的高阶课程教学目标。同时,《高级英语》课程还制定了思政大纲,对课程的思政目标有了详细的规定:第一,通过文章中涉及情感、道德、价值话题的探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二,通过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中外文化差异的对比学习,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通过中国优秀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特别注重高阶学术素养的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也是外语专业课程素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带领学生基于语言理论,探讨分析课文文本的语言运用特点。如学习课文Blackmail时,教师带领学生基于格莱斯的语用合作原则,探讨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塑造手段,并布置小组学术写作任务;学习The Sad Young Men时,引导学生基于衔接理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学习Love Is a Fallacy时,引导学生对课文里的延伸隐喻修辞进行语言赏析活动,并撰写赏析论文。近三年,先后有多名学生基于这些课程探究成果,成功申报大创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挑战的能力在学术探究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课程思政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也注重借助信息技术延伸思政教育,积极探索微课、慕课、混合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高级英语》借助校本慕课全过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课前,基于课文开展思政话题的导入讨论;课上,引导学生进行思政主题讨论和反思活动;课后,根据思政教学活动布置思政写作作业。

  (二)“创新性”设计课程思政活动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互动课堂的多样性以及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纲要》对各个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给出了系统完整的指导。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都可以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思政素养和目标。

  《高级英语》里的课文都是英美名篇,缺乏中国国内优秀文化素材。教师需要深入把握课文的思政切入点,创新融入中国文化,做好中外文化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例如,第三版下册第二课Marrakesh里面涉及国外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教师在主题反思环节,补充讲解了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有效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第三课Inaugural Address是一篇国外的就职演说稿,教师在语言赏析环节可以增加中国领导人的新年贺词等演讲稿,并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对中外演讲稿的话语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持续关注和中国倡议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外交理念。

  此外,教师可以创新设计教学活动,以丰富思政融入课程的方式。如思政素材视频观看讨论、课文主题绘画讲解、小组主题讨论、话剧表演、英语辩论、思政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增加课堂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育人效果。例如在讲授Mark Twain—The Mirror of America这篇课文时,笔者在文本学习结束后,先围绕马克·吐温的工作抉择和时代背景这个思政元素,让学生观看了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在《开讲啦》里面的一段视频,提到了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的关系,让学生探讨自己的职业抉择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然后围绕马克·吐温面对晚年生活时的不幸态度,批判分析了马克·吐温后期写作风格变化的原因和后果。之后,播放一个Ted视频,直观告诉学生应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最后,笔者提供了积极面对生活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进行口译活动。课后,还提供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关于青年人的梦想的英文版本,鼓励学生不怕困难,树立远大目标,整个思政教学设计做到了深度的全程育人。

444.jpg

  (三)“挑战度”升华师生素质

  “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学习有较高要求,《高级英语》的挑战度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拓展第二课堂以及学生的综合考核方面。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备课面临的挑战有所增加,投入的时间较传统知识型教学多了很多,教师首先要吃透长难课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补充思政素材。课前,教师要在线上平台的讨论板块输入相关的思政话题;课上,组织丰富多彩的课程思政活动;课后,教师要及时批改思政作业。对线上学习缺乏自主性的同学,教师还要基于平台数据进行个性化的沟通和反馈。

  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如考研、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外奉献精神和对学术的严谨精神很好地发挥了思政引领和示范作用,很多同学对老师深表感激。

  课程考核对学生的挑战度也相应增加。行程性考核包括学生的线上学习任务、线下课堂活动、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属于平时成绩,占比40%,期末考试占比60%。整个考核过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独立探索精神、小组协作精神、学术写作能力、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如果想要获得高分,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较高的专业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和战略举措。近几年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证明,“两性一度”标准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行之有效。学业上,多名学生顺利通过专业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多名学生获得英语比赛和专业资格证书,近两年指导的两个大创团队的成员顺利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在线上和线下的课程总结中,所有学生对教师的个人道德、专业能力和丰富的课堂活动和挑战度极大的课程作业给予了高度评价。《高级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在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方面效果显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8]指出,外语教育肩负新使命,要胸怀大格局,要创新发展,要大有作为,助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国家发展。外语教师一定要积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一如既往地积极奉献,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为新的发展阶段培养时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全文[Z/OL].

  [2]罗良功.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中国外语,2021,18(2):60-64.

  [3]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5):15-20,29.

  [4]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5]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6]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7]成矫林.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J].中国外语,2020,17(5):30-36.

  [8]吴岩司长的报告.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Z/OL].中国教育在线,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 _20296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