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对朱莉安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评估— 以许渊冲《论语》第三章英译为例论文

对朱莉安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评估— 以许渊冲《论语》第三章英译为例论文

106

2024-01-22 15:49:43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翻译作品的数量急剧增长,因此对翻译质量评估的需求也有所增长 。成熟的 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在翻译研究中仍然较少,而豪斯的模型则较为成功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翻译作品的数量急剧增长,因此对翻译质量评估的需求也有所增长 。成熟的 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在翻译研究中仍然较少,而豪斯的模型则较为成功 。文章以许渊冲翻译的《论语》第三章为 例,探讨该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在汉英翻译作品中的具体应用,并对其进行评价,认为其在语言结构跨度较大的 翻译作品之中仍然有所限制;且豪斯所提出的评估翻译质量的各个维度之中存在重合的现象。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模型,豪斯,《论语》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 the number of translated work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 so has the demand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here are few mature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and House's model is one of them. Taking chapter 3 of The Analects ofConfucius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s an example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in Chinese-E nglish translation and evaluates it. The use of House's model in translation works with large structural span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is still limit⁃ ed. Moreover, there are overlaps in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roposed by House.

  Key word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House; The Analects ofConfucius

  一、引言

  翻译质量评估在翻译研究中始终占有相当重 要的地位 。但在目前的翻译领域中,相对成熟的翻 译质量评估模型相对较少,朱利安 · 豪斯 ( Julian House) 的模型于 1977 年在她的博士论文当中首次 提出,并且于 1997 年和 2014 年经过两次补充和修 改,日益完善 。该模型融合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 言学、对比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内容,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对一部翻译作品进行全面的考量和 分析,相对客观地给予翻译质量评价,具有较高的 研究价值 。文章将以许渊冲所译的《论语》第三章 为政篇为例,探究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在汉译 英作品当中的使用。

CFA42425-EA59-4fe3-B03B-530F0911C6CE.png

  二、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概述

  在《翻译质量评估:现在与过去》一 书中,豪斯 对自己从 1977 年到 2014 年所提出的模型都做了具 体的介绍和阐述。

  豪斯将翻译定义为“用译入语中语义和语用层 面上对等的文本替换原语中的文本”[1] 。在这一定 义当中,“对等”( equivalence ) 仍然是豪斯关注的重 点 。除“对等”之外,要理解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 型就必须了解她所说的“意义”。一般而言,“意义 ” 有三个层面需要关注,即语义层面、语用层面和语 篇层面 。语义和语用层面的意义可以对应到上文 给出的翻译的定义当中 。最后需要关注的概念是 “ 功能”。豪斯强调,文本的功能并不等于语言的功能 。一般而言,不同的文本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功 能,因为文本的功能必须被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下来 进行衡量,而往往文本使用紧密相关的情景是不尽 相同的 。因此,想要考察译文文本和原文文本是否 在功能上对等,首先必须对该文本所在的情景进行 具体的分析 。由此,豪斯首先提出了原始的翻译质 量评估模型 。她将情景语境划分为两个宏观层面 与八个微观层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可 操作性。

  1997 年,豪斯对自己上述的评估模型进行了调 整和提升,主要在于她将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所提出的语域理论融合进来,引入体裁( Genre ) 这一 概 念,使 得 整 个 理 论 的 框 架 更 为 明 确 和 清 晰[2]。豪斯认为,语域虽然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 分析文本,但是毕竟仍然只关注分析“语言表层的 个体特征”( House ,2014)。

  在这一模式当中,豪斯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用来衡量翻译的性质,即显性翻译( overt transla⁃tion)和隐性翻译( covert translation )。对显性翻译, 特殊性质在于,读者能够一 眼看出该作品属于翻译 作品 。然而,豪斯强调,不能认为显性翻译是所谓 的“第二原文”。隐性翻译与显性翻译相反 。隐性 翻译作品对目标语读者的功能往往能够做到同原 文本对源语读者的功能相对等 。读者可能无法意 识到自己正在阅读的文本实际上是翻译作品[3]。

  在 2014 年,豪斯提出了进一步修正的模型,豪 斯抓住语料库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使其融入翻译质 量评估模型当中,原本地位较为模糊的参与维度被 调整到语旨之下,而语式当中除原本的媒介维度之 外,还增加了连通性维度( Connectivity),使得语式 的分析更加完整[4]。

60527246-4372-45eb-9301-7954C6C6E5F7.png

  三、对《论语 ·为政篇》的原文分析

  (一)语场

  《论语》由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详细 记录了孔子以及孔子的一些优秀弟子的言行和经 历,对后来中国社会及文化影响深远 。整个《论语》 一共分为二十章,第三章主要涉及孔子对“礼”的重 视以及对鲁国礼崩乐坏的感叹和批评。

  (二)语旨

  从语旨上看,这里主要探讨的是书中所涉及的 社会角色关系和社会态度以及参与性维度。

  可以从本章中看出其社会角色关系实际上较 为复杂 。由于三家是鲁国的专权贵族,因此其在权 力上是远远大于孔子的 。但是孔子作为远近闻名 的圣人,其文化影响力深远,因此两者在社会角色 关系上有着处于不同维度的不对称 。至于负责整 理此书的弟子在社会角色关系上同孔子一定是不 对称的。

  豪斯模型中所说的社会态度实际上指的是文 本语言的正式与否 。从现代语言的评判标准来看, 《论语》中存在大量的对话,因此应当属于非正式的 语体。

  就参与性而言,读者并未直接参与书中的内容 当中 。但《论语》实际上成书较早,可能在孔子去世 之后弟子们便已经准备编纂了 。因此,编纂《论语》 的弟子很可能参与了《论语》的某些情节当中。

  (三)语式

  《论语》记录的是对话的形式,因此其媒介相对 来说较为复杂 。虽然记录的主要是对话,但是其语 言并不显得随意或者粗俗,而是十分凝练、简约、意 味深长,时常有大量的排比和对称结构,构成了语 言的韵律感 。因此,从连通性维度上来说,《论语》 应当是“连贯且衔接”的。

  ( 四)体裁

  《论语》应当属于语录体散文 。在二十章论语 中,每一章均有最少两段最多四十句的孔子语录。

  四、原文及译文对比

  (一)语场

  从语场的维度来看,许渊冲对《论语》的翻译较 为贴合于形式,除了于文化差异而导致读者理解障 碍的词汇,不会在文本中进行过多的解释 。因此, 译文的整体风格上较为简约 。例如: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High office filled without generosity ,said the Master ,ceremony performed without reverence , and mourning ob served without grief,how can I bear to see such things!

  在这一句当中,“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 哀”三句均为四字句,在形式上类似排比,具有形式 的美感 。三个短句均为偏正短语,因此许渊冲在翻 译时 还 将 其 中 心 词 提 炼 出 来,即 high office ,ceremony 和 mourning ,使得其在形式上同原文非常 接近,而且还能够做到同样排比的结构也体现了许 渊冲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美原则。

  (二)语旨

  正如上文所言,《论语》的社会关系有着不同层 面的不对称性 。但是,在权力上的不对称性并没有 直接通过孔子的语录直接体现出来,因而在翻译的 过程中也没有必要将对上级表达尊敬的词汇补充 出来 。例如: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 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 文:When Duke Ding asked how a prince should employ his ministers and how ministers should serve their prince ,C onfucius replied ,“ The prince should employ his minist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ites and the ministers should be devoted to the prince.”

  在这一句中,鲁定公作为诸侯,在权力地位上 还是高于孔子的 。孔子十分遵循礼数,照理说在行 为和言辞上应当表达出相应的政治礼仪,可是原文 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因为对编纂本书的弟子来说, 孔子同他们的社会关系的不对称性体现得更加明 显,而且本书的目的本来就是记录孔子的行为和话 语,体现出孔子的思想,因此无须进行补译 。实际 上,原文中鲁定公的直接引语在译文中被改为间接 引语,反而更加突出了孔子的话语和形象,符合原 文的目的和社会角色关系。

  对社会态度层面,孔子的语录终究是口语,因 此翻译时,明显用来表达语气和情感的句子就不能 够淡化处理 。但许渊冲有时会对原文的陈述句或 者反 问 句 进 行 变 化 处 理,使 得 语 气 稍 显 不 同。 例如:

  原文: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No ,”said the Master,“if you sin against Heaven ,what is the use of praying?”

  由此可以看出,豪斯模式的不同维度之间有时 可能会存在重合的现象,而这也是其模型的缺陷之处。

  我们可以认为,许渊冲对论语的翻译实际上是 一种显性翻译,因为《论语》的原文具有强烈的历史 色彩和中华文化色彩,而翻译过程当中是不可能将 这些统统抹去的 。因此,读者可以轻易看出这是翻 译的作品 。而《论语》作为中华文化渊源的典籍之 一,其能够为外国文化引入中国元素,推动中华文 化走向世界,实现了显性翻译应当发挥的作用。

  五、总结

  实际上,豪斯的模式对汉语典籍及文学作品翻 译的评估还有着诸多限制 。在《翻译质量评估:过 去与现在》一书中,豪斯使用的是德英对比,而两者 在语言结构上较为相似,因此应用该模型较为合 适 。但是汉语的结构同英文在结构上有着较大差 异,在分析过程中,其模型的客观性有所降低,而更 多依靠分析人员对两种语言的主观认识 。因此,在 这一方面,豪斯的模型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而且,在分析过程当中,豪斯的模型针对不同 类型的文本有时会发生“失灵”,譬如在一些维度上 的重合,让分析有时变得过于复杂 。但总体而言, 豪斯的模型仍然是现在成熟的模型之一,尤其对目 前翻译爆炸的时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1 ]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 M].Routledge ,2014.

  [2]于洋欢.翻译质量评估:继承、发展、创新和融合—朱莉安 · 豪斯新著《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评介[ J].语言教育,2016.4(2):91-96.

  [3]张汨.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 · 豪斯( Juliane House )教授访谈及启示[ 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22(3):91-96.

  [4]司显柱.朱莉安 ·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 J].外语教学,2005(3):79-84.

  [5]许 渊 冲.论 语[ M ].北 京:五 洲 传 播 出 版 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