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视角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论文

2024-01-17 15:14:1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只有坚持充分的文化自觉和 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只有坚持充分的文化自觉和 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为中 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坚强保障[1] 。文章将从翻译视角出发,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硬译”思想为例,分 析探讨彼时学人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认识,希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及中 国文化对外传播带来启示。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鲁迅硬译思想,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Abstract: C 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 so culture prospers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s the na⁃ tion. With ful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 we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adhering 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of socialist culture , and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at that time , so as to gain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confidence; Lu Xun's“ hard translation ”thought;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一、引言
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首先是强调对自身所处文化的“ 自知之明”,明白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其次是加强文化的自主转型能力,既不赞成“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朱振武认为,这些年来,我们在文化外译时尽量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但较少注意到我们翻译活动的重心早已出了问题,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文化自觉[2] 。同时,在文化自信方面,国民对待自身文化时存在文化自信不足[3] ,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自卑心理,其次是文化自负心理 。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以其包容、交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进而充实自己而在世界文化当中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 的文化没有断流的古老国家 。持续几千年的文化强势地位,使得国民对自身文化高度自信,并且自豪 。巨大的反差让国民对外来文化产生了一种极度的敏感,不肯接受来自异质文化的批评,以前的文化自信转变成了一种文化自负。
二、鲁迅“硬译”思想和文化自觉与自信
(一)背景
鲁迅认为,为了生存,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可 以踏倒在地,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建立一种适 合生存的新文化 。在通过翻译引进西方先进的思 想文化时,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林纾模式”和“豪 杰译”[4] 。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程度极高、缺乏 边界意识的翻译方法,对原作进行大力改写和改 编,使之“ 中国化”,导致原文特色尽失,不利于中国 读者了解原语文化,面对那些近乎文化自恋情结、 妄自尊大的归化翻译思想,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 文中发表了犀利的观点:“ 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 下,善诋旗者 。或谓之顽固;且将抱残守缺,以底于 灭亡[5] 。”为此,鲁迅提倡采用“硬译”的策略来引进 外国先进文化,以求“保存着原著的丰姿”“不失原 来的精悍的语气”,起到“不但移情,也要益智”的作 用,积极汲取异质域外文化,帮助建构符合现代世 界潮流的中国新文化。
(二)“硬译”思想的本质
和以归化为主要方式的“豪杰译”不同,“硬译 ” 主要强调异化,即在翻译引进外国文化时,最大限 度地保持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的特色,“不但在 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方法”,不但要改 造中国的语言,更要改造国人的思想 。鲁迅的文章 有时候读来句式不通,其实包含着 一 种刻意的成 分 。在鲁迅的时代,他觉得我们中国的语言表达是 不周密的,它是一种审美性的思维,而鲁迅想通过 求教于胡人,求教于域外文明和外国的东西,去改 变中国人那种八面玲珑的、抒情的、很典雅的东西, 他要用生涩的、陌生化的东西来表达,他使我们能 够有另外一种思维方式[6] 。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一方面,“豪杰译”翻译模 式是一种“ 以译者为中心、以读者为本”的译作生产 模式,对原作中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不符合中国 人思维方式的内容都大加改动,体现着一种过度的 文化自信,以至自负 。另一方面,没有认清自身文 化所处的发展时期、地位以及发展趋势,仍坚持一 种复旧的,即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对自身文 化缺少一种“ 自知之明”,对他者文化持一种歧视和 排斥态度,不符合真正的文化自觉。
鲁迅批评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妄自尊大、歧视他 者文化的痼疾,并且在自身文化处于劣势之时仍然 没有主动放弃这种自大心态,终将会导致自身文化 消亡 。同时,他坚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进而对中 国文化进行一种改造 。在当时那样一种或文化自 卑、或文化自负的社会环境当中,能够旗帜鲜明地 提出这样的批判观点,即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也 是对他者文化的理性对待,体现了充分的文化自 觉 。但是,如果“为了生存,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可 以踏倒在地,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建立一种适 合生存的新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文化 自信不足。
文化自觉不足和文化自负,其结果就是封闭、 保守乃至自大,拒绝向异质域外文化学习,最终导 致其落后乃至消亡;文化自觉可以对自身文化保持 一种客观理性的认识,但是,如果自觉而不自信,则 会出现全盘西化的倾向,不利于自身文化的传承 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觉与自信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 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我们在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秀品质的同时,更要彰显 充分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要强调中国文化的 对外传播 。文化自觉与自信从何而来? 关于这个 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 来自我们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出的革命 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 层的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智慧,造就了我们民族的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和”的 主张,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 和谐相处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人不走极端、平和处 世的“温良”心态;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既体现 了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也反映出了一种对自身文 化的自信 。除此之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许 多有价值的精神共同造就了中国品格和人生态度。 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哲理深邃,是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根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一脉 相传,更是人类文化历史所罕见 。中国文化能够传 承至今而不断流,且更加繁荣发展,充分表明中国 文化是一种优秀的、强大的、自信的文化。
(二)伟大的革命文化
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不断探 索,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指 导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革命文化应运而 生 。在革命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挽救民 族危亡为己任、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用于奉献、团 结一致的革命精神,为我们战胜敌人、实现民族解 放和独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种为理想信 念、为民族危亡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构成了 我们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 们充分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以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实现 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 的奇迹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先后提出 了“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中国道路 ” “ 中国智慧”和“ 中国方案”,为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做 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人为本 的根本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指导,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为 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四、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 同构成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石[7] 。要将 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自信与繁 荣是必由之举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到充 分的文化自信,将中国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更要推 动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让世界了解中 国,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为世界的发展做出应 有的贡献。
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翻译是重要的 环节和方法之一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不论是在通过翻译引进异质域外文化还是在对外 传播自身文化时,都要有 一 定的翻译原则需要把 握 。如果翻译原则出现偏差,则有可能造成文化自 觉不当和文化自信不足等问题,无法实现文化的有 效、平等交流的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论述,笔者认 为在当下,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的翻译过程中,应 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文化翻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充分的文 化自信为基础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必须坚持文化 自我,不能一味地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接 受方式而采取消极的“妥协”翻译,从而造成中国文 化在对外译介过程中偏差走样 。如果为符合目标 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方式而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做出改变,不符合文化自觉,也丧失了文化自信。
其次,文化翻译要注重跨文化意识 。由于文化 背景和意识形态差异,中西方文化当中对一些事物 和现象的认识存在差异 。在坚持文化自我的同时, 也要考虑具体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不能死译, 从而造成文化误解。
最后,文化翻译应该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和形 式 。通过语言文字的翻译转换来对外介绍中国文 化,只是其中的一种翻译方式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交流,除了这一种翻译方式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第一,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纳入文化展演 项目,提炼传播方式,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中国的 文化软实力,其核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核 心价值观念,因此应该将我们国家核心文化价值观 念有机地纳入具体文化展演项目中 。同时,还要重 视对外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手段,与参会者所属国 家、地区、民族、语言等特征相结合发展为相应传播 方式,达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圆满统一,并以世界五 大文化圈为传播对象,使文化传播方式具有针对 性 。另外,还要重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文化交流与 合作 。如中国特色饮食文化的展示区域,若以信奉 伊斯兰教国家为对象,就展示清真饮食文化,而若 以佛教国家为对象,就展示中国素食文化等;以“一 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传播为目标,可考虑规划凸 显丝路文化主题;在海外媒体上进行推广,通过视 频直播或者网络视频来扩大影响 。文艺展演节目还可以融合其他文化类型的部分文化元素,为了提 升文化传播亲和力。
第二,在文化晚会中加大文化项目的可参与 性,促进文化的可参与度 。可以加入两大种类的文 化活动项目,这些活动项目有可参与性:参与生产 的体验型,实地体验劳动成果,比如面食现场生产, 以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小饰品生产 。另一种是 艺术家的现场创作型,应参加者要求命题创造艺术 作品,例如书法、国画、剪纸 。对第二类,会议组委 会要请有关专家严格评审艺术家水平,才能确保作 品的创作质量 。另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主办 方还要与组织者合作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确 保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从而保 障其合法权益 。现场翻译应作好项目介绍,给予积 极指导,让嘉宾尽可能地参与,亲身感受并领略中 华文化之魅力。
第三,注重城市地域历史与文化的传播与展 现 。中华文化是中国多种地域文化构成的共同体, 每一个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是一种呈现载体,因此,对外文化宣传同样不能 忽视主办城市地域文化展示工作 。就对外文化宣 传而言,应适当增加城市地域文化宣传的比例,既 要在国际化都市中显示现代气息,反映今天中国经 济高速发展的状况;还要在表现中国文化整体特征 时,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才能在共性文化中反 映个性特征 。承办城市亦可借此机遇,有机地融合 本都市地域文化,由此促进城市文化定位、发展方 向和凝练城市精神,这些应该是利在当代、利在未 来的千秋伟业。
五、结语
中国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一 脉相传,除了其自 身是一种优秀、自信的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具有积极向异质域外文化学习的 特点 。通过向他者文化学习来使自己获得新鲜的 内容,保证自身不萎缩和退化 。此外,它也是一种 开放的文化 。不论向他者文化学习,还是促进自身 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始终要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 自信,既不能自卑,更不能自负 。要始终坚持一种 自信、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观,既要积极学习他者文 化的优秀之处,也要促进自身文化的对外传播,让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翻译将 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各国,应当以鲁迅“硬译”思想 为启示,坚持中国文化本质和翻译方向,积极构建 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介绍的体系,力求中国文化能够 尽可能以原本模样展示在外国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 . 共产党员网,2017.
[2] 刘孔喜,许明武.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之思—以中西两场翻译论战为例[ J] . 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3) : 86-89.
[3] 付晶晶.跨文化视域下中国文化自信的建 构[ D] .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8.
[4] 方华文. 20 世纪中国翻译史[ M] . 西安:西 北大学出版社,2005.
[5] 贺爱军.鲁迅“硬译”的文化解读[ J] .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4) :70-73.
[6] 白丹.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J] . 长安大学外国语学报,2010(18) : 160- 161 .
[7] 陈智荣.文化自信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探究[ J] . 西部广播电视,2018(14) : 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