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专业语法课程设计—通过写作产出促进语法习得论文

2024-01-16 15:18:2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秋芳教授在 2015 年提出的“产出导向法”( POA) 以产出为驱动促进语言习得,可以有效解决输 入和输出分离的现象,为语法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
摘 要:文秋芳教授在 2015 年提出的“产出导向法”( POA) 以产出为驱动促进语言习得,可以有效解决输 入和输出分离的现象,为语法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 。文章基于 POA 设计了英语专业语法课程一 个单元的教 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环节,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写作产出促进语法习得,同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教 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支撑。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英语语法教学,英语写作,课程设计
Abstract: The P 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 POA) proposed by Professor Wen Qiufang in 2015 can effec⁃ tively promote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output-driven tasks. It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a separation of input from output ”and opens up a new world for grammar teaching. Based on the POA , this paper designs a unit of grammar teaching procedures , including three phases: motivating , enabling and assessing. The teaching design attempts to promote grammar acquisi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simultaneously ,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implication for grammar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P 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design
一、引言
教育部于 2018 年 1 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把“英语语法 ” 纳入英语专业核心课程 。英语语法课一般开设在 大一或大二年级,此时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语法知 识,培养学生应用语法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然而实际教学仍然存在 一 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 “ 学用分离”现象普遍 。教师习惯采用语法规则讲 解结合习题训练的模式,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趣, 还容易遗忘 。机械记忆的知识很难转化为产出能 力 [1] , 学生在写作、口语中依旧容易产生语法错误。
其次,评价方式单一 。多数教师以语法习题检测学 习效果,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另外, 教材的使用不灵活 。市面上多数语法教材都以规 则和例句为主,语篇涉及很少,教师如果只以讲课 本为主,容易造成学生缺乏运用语言的机会 。针对外语教学输入和输出分离的弊端,文秋芳教授提出了“产出导向法”(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 简称 POA) [1 , 2] , 主张“学用一体”,为语法教学开辟了 新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自 20 世纪以来,语言教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关于语法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 。传统的教学法,如 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的形式,强调语法结构和句 型的掌握,但忽略了语法的意义和语用功能 。另一 些学者主张在自然环境下习得语言,强调输入意义 的重要性,但这容易造成学习者缺乏必要的语法知 识,无法造句或分解句子[3]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二语习得领域的学者支持 在语篇中教授和学习语法 。语法影响着语篇的衔 接和连贯性等方面,相对基于句子的语法教学,在 语篇中学习能够更真实完整地把握语法结构 。而 当语篇源于学生本人产出,比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文 本更利于理解和记忆语法规则[4] 。因此,基于 POA 的教学可以在语篇输入和写作产出之间构建一架 桥梁,有效将语法知识由输入化为输出,习得语法 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写作能力。
研究表明,基于 POA 的教学对写作有积极的影 响 。例如,张伶俐通过对 129 名大一学生一学期的 POA 教学实验,发现实验组学生的写作水平显著提 高 [5] 。同年,张文娟以大一法学专业两个平行班学 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 POA 教学实验, 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写作中目标语言的使用和最终 目标语言测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6] 。
还有一些学者用 POA 进行了语法教学设计或 实验 。结果显示,POA 可以有效促进语法习得,但 是他们中的教学设计大多数把口语产出作为总体 驱动 。例如周婷设计 POA 语法课程时建议驱动环 节以口语产出为主[7] 。虽然这样可以高效利用课 堂时间,但是口语语法和书面语法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口语语法没有书面语法严谨正式,口语中学生 也不容易关注语法 。因此,以口语产出为总体驱 动,可能影响语法习得的有效性。
吕晨以写作任务为驱动,在初中开展了历时一 个月的 POA 语法课例研究,发现学生对目标语法结 构的使用率和准确率都得到提升[8] 。但是该实验 的对象是初中学生,而 POA 针对的群体主要是中高 级外语学习者[1] , 对低阶学生的教学效果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 。因此,文章基于产出导向法,以写作产 出为驱动,设计一套针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语法 教学流程。
三、教学流程设计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完全根据 POA 设计的语法教材,笔者选用了国家地理学习出版的《Grammar in C ontext 3》第七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该教材最大的特色是在语篇和语境中教学语法。 由于语境影响语篇的意义,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要 在语境中才能达到最佳效果[4] 。教材每个单元围 绕一个主题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促进学生对语法规 则的理解,并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应用 。这本教材 推荐适用语言水平在 B2 ~ C1 , 正好是笔者所在院校 英语专业本科大一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语法课程 开设在大一年级下学期)。在开课前期一次小调查 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语法基础比较薄弱,尤其 在写作中受语法问题困扰较多。
笔者以第二单元 Risk 为例设计了一个单元的 POA 教学流程 。课程总共 8 课时,分为总体驱动( 1 课时),促成(微循环 1、2 分别 2 课时,微循环 3 计 划 1 课时),总体评价( 2 课时)。每个微循环又包 含完整的驱动—促成—评价环节。
(一)总体驱动
在新课开始前,教师要设计出恰当的驱动环 节,让学生在尝试产出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不足, 激发学习欲望[2] 。为了预留充足时间让教师判断 学生产出困难,调整促成环节,总体驱动和促成环 节分为两次课进行。
Grammar in C ontext 3 教材第二单元展现了 一 张中国湖北武汉一座吊桥上的工人们高处作业的 图片,看起来很危险 。结合单元主题,教师补充一 张图片和一段视频呈现给学生 。图片来自书上同 单元插图:Nik Wallenda 走钢索穿越尼亚加拉瀑布。 视频是一则新闻报道:中国女大学生在张家界翼装 飞行时不幸坠亡 。教师先让学生对此讨论什么样 的行为 算 冒 险,并 邀 请 学 生 分 享,引 入 单 元 主 题 “ Risk”。然后向学生呈现交际场景:你的一位外国 笔友从网上看到了这则新闻,表示惋惜,同时你们 用邮件讨论是否应该冒险 。随后,教师让学生尝试 写一篇 350 字作文,题目为“是否应该冒险?”要求 学生分 析 人 们 冒 险 的 原 因,结 合 自 己 经 历,给 出 观点。
课后教师分析学生产出困难,内容上,可能观 点不够丰满,局限在极限运动方面;语言上,可能是 描述事件用的时态混乱;作文结构上,可能对描述事件和立论驳论的技巧不熟悉 。教师进一步设计、 调整促成环节。
在下一次课开始,教师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 交际目标是能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语言知识和外国 笔友交流,向对方清晰表达、论证自己的观点 。语 言目标是掌握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区 别和用法,并学会和冒险相关的表达 。总产出任务 是完成一篇和总体驱动环节的同题作文:“是否应 该冒险?”具体包含三个方面内容:1) 人们为什么冒 险? 2) 描述一段你或别人难忘的冒险经历;3) 你是 否赞成冒险? 这三个方面对应三个子产出任务,分 别在促成环节的三个微循环中依次达成。
(二)促成
促成环节是 POA 最核心的环节,设计上要满足 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2] 。教师分别从内容、语 言和结构方面提供脚手架,伴随学生产出能力增 强,也要适当撤离脚手架[2] 。这里以微循环 1 为例 作重点介绍,其他微循环简单介绍流程。
1 . 微循环 1
基于总体驱动环节设置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 继续在该场景中交际,以打造完整的故事链[9]:看 了翼装飞行事故的新闻后,你的外国笔友发问,为 什么人们选择冒险呢? 本循环旨在让学生掌握现 在完成时的用法以及和冒险相关的表达,并能用目 标语解释冒险原因。
明确子产出任务后,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尝 试罗列一些观点或关键词,然后阅读教材上的两篇 文章 。一篇关于动物冒险和人类冒险的共性,另一 篇是登顶珠峰 。学生泛读文章后,通过对子活动总 结文章中提到的冒险原因 。比如为了逃生( 身处荒 岛);让自己更具吸引力(小鱼、青少年);拥抱自然 (游客);赚钱(探险公司);公益( 环保组织)等 。教 师根据 学 生 回 答 情 况 进 行 点 评,在 内 容 上 进 行 促成。
语言促成分为两部分:子产出任务需要的目标表达和目标语法 。教师事先提取出材料中的相关表达,如 willingness to take a risk , a life-threatening situation , risk avoidance 等 。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 表达学习,并进行相关巩固训练,如关键词造句等。 语法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把关注点放在两篇文章加粗的部分,旨在让学生识别出现在完成时,激活已 有记忆,并根据语篇中的结构尝试总结用法 。教师 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补充,随后通过教材习题检测学 生掌握情况,比如先练习简单的动词形式填空,再 进行小组之间的目标语言对话,教师还可进一步加 大难度,选取材料让学生进行语篇翻译,帮助学生 巩固目标语法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的习题是基于 阅读材料或主题相近材料改编的,也设置在语境 中 。比如 Nik Wallenda 走钢丝横穿尼亚加拉瀑布的 语法填空,既训练了语言,又在内容方面为学生扩 充了想法(为了梦想/谋生冒险),实现了“形式”和 “ 意义”一体化,语言和内容同步学习。
在结构方面,这个循环初步培养学生在写作中 拓展和组织观点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输 入材料和练习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观点,教师指 导学生 进 行 整 合、分 类,并 在 段 落 中 按 逻 辑 顺 序 排列。
最后,学生独立产出文本,教师当堂评价,并根 据学生完成子目标的情况调整后续环节。
2. 微循环 2
完成第 一 个子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场 景:外国笔友很赞同你总结的观点,并好奇你或认 识的人是否也有过难忘的冒险经历? 这个环节的 交际目标是写邮件向笔友描述一段经历,语言目标 是掌握现在 完 成 进 行 时 以 及 和 其 他 时 态 的 区 别用法。
教师再次从内容、语言和结构上提供脚手架。 首先输入教材的另外两篇阅读(关于为了保护海洋 和科研而冒险),并拓展一则新闻听力(关于消防员 在爆燃中牺牲的事迹),打开学生的思维:冒险不仅 仅为了自己,也可能是为了别人,或为了伟大的事 业 。学生尝试转述材料中的冒险经历,为产出活动 做准备 。语言上,通过和上一个环节相似的步骤促 成目标语法的掌握 。结构上,教师通过分析输入材 料,讲解描述事件的要素,并让学生按照要素指引 自己写作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进行即时评价, 并推荐优秀作品在班级分享。
3. 微循环 3
最后一个循环进行故事链的收尾:外国笔友看了你的描述,觉得非常有趣,进一步跟你探讨,你是否赞成冒险? 这个环节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予以支撑,同时复习两个时态的用法。
教师先提供对冒险持有相反观点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总结不同的观点 。语言方面, 学生选择性学习材料中加粗的目标语言,并进行语 篇翻译训练,同时通过事先设计的习题进行语法复 习 。结构方面,教师借助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如何进 行立论和驳论,拓展支撑句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课 堂展开“支持还是反对冒险”的辩论活动,并让学生 把相关论点整理成文字 。课后,学生根据这三个循 环的积累,完成最终的大产出任务 。教师采用延时 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具体流程见总体评价 环节)。
综上所述,三个微循环都涵盖了内容、语言和 结构的促成 。同时,课堂活动形式多样,难度递增; 产出任务循序渐进;脚手架从搭建到逐步撤离,具 备了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 。在整个过程中,学 生把输入的语法知识运用到产出任务,在写作的同 时进一步促进语法习得,实现了“学用一体”。
(三)总体评价
“ 师生合作评价”环节是 POA 教学循环链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将“评”与“学”相结合[2] 。 根据单元学时安排,前两个微循环采用即时评价的 方式,最后的大产出任务使用延时评价。
学生完成最终的写作任务后,教师先浏览所有 作品,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促成活动是否有效, 之后确定评价焦点 。 比如很多学生作品中无法区 分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则把评价焦点之一确 定在时态的区别 。随后教师选出两份典型样本,根 据事先确定的评价焦点有针对性地批阅 。同时编 制适当练习作为促成的延伸 。课堂上,教师通过提 问的方式建立支架,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样本中的问 题,待学生意识到问题,再辅助讲解和练习,师生合 作修改样本 。课后,教师说明修改步骤并提供评价 清单,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同伴互评,最后上传到批改网进行修改 。教师抽查学生评价情况以及目 标达成情况,选择优秀作品在全班展出,以达到激 励和示范作用 。整个流程都在教师监控下完成,确 保评价的有效性。
四、结语
针对传统语法课中输入的语法知识无法有效 产出,而学生写作中又普遍存在语法问题的情况, 文章基于 POA 设计了一个单元的英语专业语法课 程,旨在让学生习得语法的同时运用到写作中 。当 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还有待 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构建“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 ,47(4) :547-558 ,640.
[2] 文 秋 芳.“ 产 出 导 向 法 ”与 对 外 汉 语 教学[ J] .世界汉语教学,2018 , 32(3) : 387-400.
[3] Widdowson H G.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 [ J] . Applied linguistics , 1989 , 10 ( 2) : 128- 137.
[4 ] Thornbury S. How to teach grammar [ M ] .Longman Harlow , 1999.
[5] 张伶 俐.“ 产 出 导 向 法”的 教 学 有 效 性 研究[ J] .现代外语,2017 ,40(3) : 369-376 ,438.
[6] 张文娟.“产出导向法”对大学英语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 J ] . 现代外语,2017 , 40 ( 3 ) : 377 -385 ,438-439.
[7] 周婷,栗霞.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语法教学研究[ J] .考试与评价( 大学英语教研版),2019(1) :52-56.
[8] 吕晨.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初中英语语法教 学的课例研究[ D] .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2.
[9] 孙曙光.POA 教学材料使用研究:产出目标设定过程及评价[ J] . 中国外语教育,2017 , 10 ( 2) :24-31 ,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