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跨文化能力测评实现路径的理论探索

2022-10-22 14:06:30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应对全球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组成已经是广泛共识。文章以辩证研究理论作为思考和探索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测评的顶层理论指导,并认为关于跨文化能力评估测量的实践路径探索必须在梳理国内外主要关于概念界定、理论建构、模型建构的理论成果中择取正确的理论方向和依据。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应对全球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组成已经是广泛共识。文章以辩证研究理论作为思考和探索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测评的顶层理论指导,并认为关于跨文化能力评估测量的实践路径探索必须在梳理国内外主要关于概念界定、理论建构、模型建构的理论成果中择取正确的理论方向和依据。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测评
Abstract:To strengthen th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s imperative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where the humankindis supposed to deal the global problems and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s oneof the key competences for the 21st and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s the key objective and part of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which is the wide perception.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dialectical study theory should guide thinking and exploring cross-cultural abilit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s the top theory instruction,and supposes the practice of intercultural capability measurement must be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products home and a⁃broad,mainly about the definition,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model constructing.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petence;test
一、引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等诸多共同挑战严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迫切,这些时代新发展和新形势使得文化走出国家、地区同质性的边界,文化的异质性特征愈加凸显,文化的多样化随之深入发展。走出传统的、单一文化组成的文化概念,并不产生千篇一律的世界文化,而是带着跨文化因素的个人和社会[1]。因此,跨文化不仅是讨论当今社会发展不言自明的关键词之一,是发生在个体身上体现新社会环境下的显性或潜在的新特性,也是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对个体发展的新要求。
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文化背景在人际互动中往往隐而不现,但在跨文化互动中却变得突出起来,能够跨越文化差异造成的种种障碍是衡量交际者是否有能力的关键指标[2]。跨文化能力培养是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这是外语界学者长期以来广泛的认同[3],[4],[5],[6],[7],[8],[9]。跨文化能力在外语教育和教学中的重视也落实到我国教育大政方针中,主要包括《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等。
高校英语教学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新时代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外语学科教育教学是我国跨文化能力研究的主要层面,但是在外语教育和教学中关于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测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数量少,理论思考不够深入。为数不多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测评研究一般针对跨文化能力的某个方面,涉及的变量较为单一。缺乏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测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标准,跨文化能力的培育质量和效果将会被打上问号。适合我国国情和教学实际情况的研究才是正确的方向,因此文章认为辩证研究理论应该作为思考和探索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测评的顶层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关于跨文化能力评估测量的实践路径探索必须在梳理国内外主要关于概念界定、理论建构、模型建构的理论成果中择取正确的理论方向和依据。
二、跨文化能力概念简述
跨文化能力至今仍是富有争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跨领域争论的焦点,商业、医学、教育学、语言学、传播学等领域对其赋予各有侧重的内涵理解。尽管如此,学界能够对跨文化能力概念的由来及其基本概念形成大致共识。
20世纪60年代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研究始于美国,体现直接的商务实用性。跨文化能力早期的定义侧重了解文化差异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适应不同文化的行为。至今,关于跨文化能力的界定角度不同,思考深入,系统全面。比如,Hampden-Turner&Fons Trompenaars[10]在文化异质观的基础上,以辩证观界定跨文化能力,指出跨文化能力是把握文化多角度差异的矛盾统一关系的思维能力。Barrett et al.[11]将跨文化能力界定为“能够尊重、理解异文化群体的一整套必要的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和理解力,这种能力有利于人们进行恰当、有效的互动交流,并能够使人们建立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关系”。
综上所述,文化知识和行为适应的底层界定逐渐被突破,包含了交际、个性、认知、态度、心理、思维等多维内容与能力。
三、跨文化能力测评模型
跨文化能力的理论模型或框架展示了跨文化能力概念内涵和要素构成,也为跨文化测评奠定了构念基础。但是鉴于模型中要素间相互关系和要素本身的发展过程复杂,很难以此为结构依据支撑测评工具[7]。因此,跨文化能力测评模型更贴近测评,对测评实践更具直接的指导作用。
孙有中在《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一书中简要介绍了几种代表性测评模型[7]。Ruben提出的测评模型实践性和客观性强,可以作为评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手段。Risager提出的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测评模型为跨文化能力中的语言测评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国内,钟华提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和自测量表;张婧对构建了中国西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额能力测评量表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内的测评模型构念分明、可操作性强、突出语言能力重要性,测评受众针对性强。
综上所述,学术界提出了多角度的跨文化能力概念界定、多种跨文化能力理论和测评模型。不同视角的研究互相补充,促进完善,有助于加强人们对跨文化能力的全面、深入理解,但也值得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和实际应用进一步探究。
四、实现路径思考
(一)辩证研究的顶层思考
从跨文化和跨文化能力概念界定到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测评理论框架的研究,可以看出跨文化是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极其宏大的研究体。动静结合、整合创新等多角度的研究展示了百花齐放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学者采用关联、因果、统一、对立等辩证法开展跨文化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国外已有成果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研究极其需要辩证唯物观作为顶层理论支撑。文章认为,辩证研究是国内跨文化创新研究应该立足的顶层理论基础。
辩证研究是一种以唯物辩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新范式(Dialectical Research Paradigm,简称DRP);以解决中国外语教育中系统且关键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追求理论—实践—阐释同步优化为目标,以学习借鉴—提出理论—实践理论—反思阐释多次迭代循环为研究流程、多元化成员为研究团队是辩证研究的四大显著特色[8]。文秋芳倡导的辩证研究为探索我国跨文化能力测评实践路径提供了辩证唯物观的具体指导。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文章认为首先需要聚焦外语教育和教学中跨文化能力测评的理论研究不足的缺口,其次在外语教育和教学跨文化理论的视域下思考跨文化能力测评方向,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原则。
(二)理论研究的取向
Byram指出,不是跨文化能力的所有方面必须同时实现,面面俱到并不见得就好,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选择,追求现实的、可实现的目标[9]。在多角度、多方面的国内外跨文化能力理论研究宝库中,跨文化能力测评研究若需落实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有效实现和提升,其理论指导方向的明确首当其冲,即需要找到科学、切实可依据的具体研究方向。
基于对近60年来跨文化能力理论发展的梳理和思考,戴晓东指出学者达成了共识,任何特定视角都有局限性,唯有采用多种视角才能准确理解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辨析其构成要素[10]。基于此,外语跨文化能力测评的实现首先必须把握正确的理论取向,即在国内外跨文化能力理论研究基础上择取与外语教育和教学最密切相关的跨文化理论并将其作为探索实现路径的理论依据。
鉴于跨文化能力研究体系庞大,其概念内涵复杂,涉及领域广,外语跨文化能力测评首先需要选取外语教育和教学取向下的跨文化能力概念内涵的阐述、理论架构及测评理论为指导。比如,孙有中综合学术界关于跨文化能力的众多定义,着眼于外语教育的专业定位,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对跨文化能力的核心内涵进行描述: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熟悉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得体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5]。
其次,从总观角度看,跨文化能力构建研究依托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路径也各不相同。外语跨文化能力测评需要择取从社会语言学路径构建的跨文化能力。比如,Hymes构建的跨文化能力观核心就是语言的适当性(appropriateness),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13]。
最后,继承、发扬和契合国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跨文化能力研究多以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跨文化能力概念梳理界定和理论模型构建方面产出了不少成果,其中不乏具有本土特色的跨文化能力理论模型[4]。我国学者结合外语教育实际情况做出了不懈努力,因而外语跨文化能力测评需要在国外研究成果之上重视国内外语跨文化能力研究所做的努力和探索。符合中国外语教育语境和教学需求和应用情况的跨文化能力模型亟须开发。高永晨构建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知行合一模型[14]与张红玲构建的包含四个视角、三个层面、一个语境和一个平台的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一体化模型[4]为实现外语跨文化能力测评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三)实证与实践的护航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观点和理论模型是宏观、抽象的高层架构和深入思考。但是,理论的固有特点就是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因而理论研究是一个实践和完善的过程。固然,跨文化能力理论模型愈加完善,愈能更好发挥跨文化能力培育的实践指导作用。但是,这些理论成果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指挥棒,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测评则是实际检验指标。实际指标不仅检验了理论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实用性,也暴露理论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为了弥补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一方面,基于我国国情和外语教学规律,注重选取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证性信度和效度检验的跨文化能力框架和测评架构模型。我国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被普遍认可,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适合采用定性实证研究的方法[15]。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跨文化能力研究趋于成熟、成果逐渐丰硕,在跨文化能力培育的实践中加强跨文化能力测评的定量实证研究。跨文化能力测评研究需要建立在跨文化培育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收集反馈信息,科学、客观地分析信息和数据,这才是推动理论成熟的有效、必要途径和基础。
五、结语
世界突发事件和不确定的因素并没有阻碍全球化的进程,反而增强了社会对文化显著异质性和跨文化能力的理解力。如何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良性互动?如何推动彼此之间攻克难题、达到和平共存的佳境?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彰显于国家各类政策文件中,也已被写进教学指南和教学大纲,并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培育实践基础。
但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外语教育和教学需要重视外语跨文化能力测评体系方面的研究途径,以此才能为实现切实、有效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和跨文化能力末端应用的落实指明正确的方向,奠定可依存的基础。
(通讯作者:卢佳唯)
参考文献:
[1]方维规.“跨文化”述解[J].文艺研究,2015(9):5-13.
[2]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3]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4):35-44.
[4]张红玲,姚春雨.建构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一体化模型[J].外语界,2020(4):35-44.
[5]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1,17-22.
[6]孙有中,Janet Bennett.走向跨文化教育:孙有中教授和Janet Bennett博士学术对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2):1-8,146.
[7]孙有中.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8]文秋芳.辩证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比较[J].现代外语,2019(3):385-396.
[9]王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教育理念:Michael Byram教授访谈[J].中国外语,2016(3):12-17.
[10]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理论发展六十年:历程与展望[J].外语界,2019(4):58-66.
[11]Charles M.Hampden-Turner&FonsTrompenaars Building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How to Create Wealth from Conflicting Values[M].New Haven&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杨朦萌.学校教育情境下的跨文化能力模型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4):113-116.
[13]许力生.跨文化能力构建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2011(3):132-139.
[14]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4):80-88.
[15]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08(4):6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