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以《水形物语》为例论文

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以《水形物语》为例论文

150

2024-01-12 09:30:4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影视剧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同时还反映着不同地区的文化与语言。国外优秀影视作品的引进必然少不了字幕翻译的环节,而字幕是观众理解影视作品的重要渠道。优秀的字幕翻译不仅可以拓展观众视野,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文章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电影《水形物语》为例,对不同版本的字幕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总结字幕翻译的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此为其他译者提供借鉴,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

  摘要:影视剧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同时还反映着不同地区的文化与语言。国外优秀影视作品的引进必然少不了字幕翻译的环节,而字幕是观众理解影视作品的重要渠道。优秀的字幕翻译不仅可以拓展观众视野,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文章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电影《水形物语》为例,对不同版本的字幕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总结字幕翻译的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此为其他译者提供借鉴,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水形物语》;目的论;字幕翻译;电影;翻译策略

  Abstract:Film and TV drama are the product of human spiritual activities,which show the culture and language of different regions.It's necessary to translate subtitle when introducing excellent foreign films and TV dra-mas.Subtitle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audiences to understand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Excellent subtitle transla-tion can not only expand the audience's vision,but als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taking The Shape of Water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s of different versions,analyzes the strategie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ther translator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Key words:The Shape of Water;skopos theory;subtitle translation;film;translation strategy

  一、引言

  《水形物语》是一部由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奇幻剧情片,该片于2018年3月16日在中国上映,片长123分钟,斩获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奖项。影片主要讲述了哑女艾莉莎(Elisa)与半人半鱼的怪异生物之间的奇幻爱情故事。该片并非是单纯的爱情电影,剧中对“路得记”“参孙”等圣经典故的运用体现了导演对信仰的追求,反叛与救赎的精神交织其中。该片字幕翻译涉及英语、俄语、手语三种语言,字幕的场景涉及人物间的对话、个人旁白、其他影视剧台词等,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文章主要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翻译策略以及出现的问题,为影视剧字幕翻译提供借鉴。

  二、字幕翻译的特点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的书面译文[1]。不同于传统的文本翻译,字幕翻译是将口头表达转换为书面语的过程,目的在于给受众传递信息,支撑受众理解影片所表达的内容与含义。通常情况下,译文与源语并排出现,位于画面正下方,如有注释需求,注释内容可置于画面正上方。字幕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即在展示人物话语的同时让观众理解其所传达的信息。此外,字幕通常伴随着声音以快速滚动的形式呈现,承载着不同人物的性格与情绪,反映影片的风格与主题。因此,综合来看,字幕翻译具有通俗性、简易性、情感化等特点。

  (一)通俗性

  电影是一种面向大众的通俗艺术形式,虽然电影的风格各异,艺术旨意有所不同,但终归是丰富大众生活的艺术文化产品。合适的字幕翻译可以打破地域隔阂、文化隔阂,让作品本身走入大众,深入人心。鉴于受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字幕的翻译应采用受众能够看懂的通俗、简单的句子,尽量避免生僻、晦涩的词语,还应尽量口语化,贴近生活[2]。有学者甚至指出:按照译入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是每个专业翻译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3]。因此,字幕的翻译应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根据背景与语境,采取适当的策略,避免僵硬的书面化、字对字直译,以确保译文尽可能地“接地气”,让观众轻松理解,有良好的观影体验。

  (二)简易性

  由于电影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因此,字幕的呈现必须与电影的声画保持一致,画面的切换意味着字幕的切换,声音的结束意味着字幕的消失。空间上来说,字幕一般只有一行,这要求译者在有限的空间里传达出主要信息[4]。每行字幕必须在屏幕上停留足够观众扫视的时间,一般2到3秒为宜[5]。时空的限制要求字幕的翻译必须力求简短,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表达出主要旨意。当然,这并不是说字幕的翻译可以随意删减,而是要在传达完整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精简。其次,译文还应注意语境与逻辑的连贯,字幕翻译越是简洁易懂,观众便越是能够把握住电影情节与线索,若字幕翻译复杂混乱,那么观众也会云里雾里。因此,字幕翻译必须力求简易,确保观众在短时间内完成台词的阅读。

360截图20230321164056885.jpg

  (三)情感化

  影视剧字幕通常是人物口头表达的复写,通常反映着一个人的情绪、情感、性格等。伴随着声音画面以及剧情的渲染,字幕常常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愤怒、抱怨、喜悦、悲痛、冷漠、亲和、慈祥等。字幕的翻译必须考虑到情景的变化、人物的性格、剧情的起伏等因素,翻译者也需要将自身代入角色去感受相应的情绪与感情,从角色的视角出发进行翻译,译文应反映出角色的感情与特点,这样才能忠于电影所要呈现的内容[6]。电影本身即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受众,在于其情感的表达以及与观众产生的共鸣,字幕翻译应采取合适的策略,展现电影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以此来感染受众。

  三、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主要由德国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该理论认为目的决定过程,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说话人有说话人的意图,受众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的需求和交际需求。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提出了功能理论的雏形。随后,汉斯·弗米尔摆脱了对等理论的束缚,在行为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翻译是一种以原文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的有目的的行为,这一过程必须遵循一系列的规则。弗米尔还认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s Holz Mantari)在目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她认为,翻译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曼塔里翻译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将翻译置于一个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包括说话者和译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 Nord)领导了第二代目的论,发现了目的论的局限性,引入了功能和忠诚理论,她首要关注的问题是译者是否对作者和读者忠诚。

  目的论的主要内容为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在三个原则中,目的原则居于首位,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次之。字幕翻译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而这正与目的论所强调的目的原则相一致[7]。观众对非母语电影的需求催生了字幕翻译,字幕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影片信息,满足受众需求,基于这一目的,译文要尽可能的连贯与忠实。字幕的翻译不仅要忠于原文,更要考虑到经济、政治、文化、受众等因素的影响,译文应该尽可能地彰显其可读性、趣味性、通俗性,吸引观众,引起共鸣。目的论强调译文的交际功能,跳脱出纯粹的对等,对字幕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从目的论看《水形物语》的字幕翻译

  (一)目的原则下的字幕翻译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第一条原则,也是译者应遵循的首要原则[8]。目的原则强调翻译应服务于目标读者,顺应读者的语言环境与文化环境,最终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在字幕翻译中,目的原则要求翻译必须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例1:Oh,Heavens to Betsy.We are in a pickle.

  译文1:哦,天呐,都乱套了。

  译文2:我的老天爷,我们遇到麻烦了。

  这两句话均为英语习语。Betsy为英文人名,源自希伯来语,意思为“向上帝发誓”。Pickle原意为“泡菜”,in a pickle为习惯表达,表示处境困难,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可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两种译文都顺应了中文的语境,然而译文1更加简洁易懂,“乱套了”比“遇到麻烦了”更加口语化,符合中文的口语表达,更加能顺应观众的观影需求,译文2则偏向书面语,且译文稍长,在传递紧张情绪方面稍有逊色,且此时的说话人与听话人并非利益共同体,用“我们”并不合适。

  例2:You do that Yolanda.You do that.

  译文1:你随意吧,尤兰达。爱干什么干什么。

  译文2:你试试,尤兰达。有本事你试试。

  这句话为哑女的朋友泽尔达所说。她的同事尤兰达认为泽尔达帮哑女占位是插队的行为,因此说要打报告让上级处理这件事,于是泽尔达说出了这句话,带有一丝的气愤。英文原文是两句一样的话,如果直接进行翻译而不考虑上下文语境以及观众的观影需求,那么结果必定会令人费解,并不符合目的原则忠于读者的要求。译文1与译文2都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了原文所含有的意思,并且传递出说话人的情绪,便于观众理解。译文1的表达更加口语化,语气也相对随和,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文化环境,译文2的语气和态度比较强硬,情感更加鲜明,便于观众一目了然,二者皆有可取之处。

  (二)连贯原则下的字幕翻译

  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实现语内连贯,即译文需符合上下文语境与逻辑,使其本身具有意义。最重要的是,译文应该能够被目标语言的接受者理解,必须以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例如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模式、经验和文化知识等。在字幕翻译中,连贯原则要求译文清晰地道,易于理解。

  例1:Save it for later,for the wait.

  译文1:那就先不吃了,给正餐留点地方。

  译文2:晚点再吃,先放起来。

  这句话是艾丽莎与其好友贾尔斯共同吃早餐时所说,在此之前,贾尔斯说“这派是不怎么好吃”,而女主已经将派吐出了口,说明这个派并不合胃口。译文1“那就先不吃了,给正餐留点地方”符合语境,后面并没有他们继续吃派的镜头,而这个派仅仅是早餐,将“the wait”翻译为“正餐”使译文更贴近生活,使整个句子变得有意义,向观众阐明了剧情。译文2虽然传达出基本信息,但是“晚点再吃”并不符合剧情走向,没有实现译文的连贯,不过译文2比较简短,为了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可以改译为“那就不吃了,先放起来”,不仅实现了连贯,而且便于观众理解。

  例2:You're doing it again,Zelda.

  译文1:你又让她插队了,泽尔达。

  译文2:你又来这套,泽尔达。

  如果将这句话直接翻译为“你又这样做,泽尔达”,则并不能反映译文的逻辑性与连贯性。此时电影已播出38分钟,“again”表明此时此景曾经出现过,在播出8分钟时,泽尔达给艾丽莎占位,被其他人指责插队,所以这里的剧情与之相呼应。译文1采用了补译法,将具体的内容翻译了出来,使译文与之前的情景相连接,实现了译文的连贯,且让观众直接获取到信息,清晰易懂。译文2则为直译,并没有指明“这套”是什么,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不如译文1直观明确。为了达到译文的连贯,译者应该根据上下剧情进行翻译,尽可能将译文具体化,减少观众的理解障碍。

  (三)忠实原则下的字幕翻译

  忠实原则指翻译必须实现语际间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有效地表达原文的意图。在翻译中,译者应尽可能地保持原语的风格、结构和修辞等,在内容与形式上忠于原文,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译文才有意义,否则就会成为译者自己的创作。在字幕翻译中,译文应该还原原语表现的情绪、态度等。

  例1:Man is as silent as a grave.

  译文1:闷得活像块坟圈子。

  译文2:那家伙和死人一样安静。

  该句话为泽尔达所说,主要形容她的老公沉默寡言不爱说话。英文原文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silent”比作“grave”,译文1与译文2都为比喻句,从形式上做到了忠于原文。译文1还原了喻体“grave”,将其翻译成了坟圈子,而译文2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将喻体“grave”翻译为死人,因此,从内容上看,译文1更加忠于原文。其次,译文1将“silent”翻译为闷,译文2将其翻译为安静,相较之下,“闷”的表达效果更好。总之,译文1的翻译更加生动形象,从形式与内容上都做到了忠于原文,实现了忠实原则的要求,译文2虽然在形式上忠于原文,但是在表现力方面逊色于译文1。

  例2:“That's-a great-a pie”.

  译文1:“专注做好派”

  译文2:“真的是超棒派”

  这句话被引号引住,明显是一句引用语,仔细观察影片画面,可以发现墙上的海报中有这句话,说明此句话为广告语。广告语的翻译有很强的目的性,富有创意的翻译比逐字翻译重要得多。译文1“专注做好派”有明显的广告语特点,具有一定的宣传功能。而译文2的翻译强调字对字,广告功能较为模糊,没有很好的忠于原文的形式。字幕翻译不仅涉及人物的对话,还涉及其他语言形式,译者需要对其分门别类,忠于不同的形式,尽可能展现原文的风格。

  五、结语

  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字幕的翻译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需求,不仅需要还原人物与场景,表达情感与立场,还需要顺应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做到连贯与忠实。为了便于观众理解,译文应尽可能简短通俗,生动幽默。译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增译、补译、释译、意译等[9]。该影片中有很多注释性内容,如电视机里传来对白时,译者会在画面正上方注明出自哪里,又如对人名的解释,Cagney(詹姆斯·卡格尼,美国演员),Tantalus(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之子)等。译者对出现在画面中非字幕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翻译,这些都值得借鉴。希望文章在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字幕翻译的同时,还能为其提供一些经验与启发,并进一步丰富目的论在字幕翻译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1]Nedergaard-Larsen B.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s,1993(2):207-240.

  [2]谢青.浅谈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与原则[J].明日风尚,2017(1):284.

  [3]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张正春.英译汉影视剧字幕翻译评议[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01.

  [5]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38-40.

  [6]朱丽秋.电影字幕翻译特点及简化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9):76-77.

  [7]方玥,董晓玮,马文萱,等.奇幻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及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5(24):118-121.

  [8]郝晴,雷晴岚.从目的论角度看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5-67.

  [9]雷晨,向玉.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探究———以《绿皮书》为例[J].海外英语,2022(12):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