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15

2024-01-11 09:33:09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论文阐述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训、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六个方面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以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践指导。

  摘要:论文阐述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训、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六个方面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以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人才培养,英语专业,新文科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and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It puts forward the main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English majors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background from six aspects:the cultivation idea,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teacher training,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Key words:cultivation of talents;English majors;new liberal arts

  一、引言

  2018年8月,国家发文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文科”概念正式被提出。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多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开启,“新文科”概念进入实施阶段[1]。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大会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召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应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

  目前学界对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的宏观研究、行业类特色院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三个方面。姜志斌和王会花[2]的《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坚实的“多语种+”人文素养,打造立体的“区域国别+”综合能力,发展精湛的“交叉复合+”专业能力,整合信息技术走向“语言科技”等创新路径进行外语人才培养。吴岩[3]在《抓好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中提出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抓好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材质量、技术水平四项教学“新基建”,促进高质量外语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发展。张蔚磊[4]的《新文科背景下的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策略分析》分析我国商务外语教育研究趋势,从学科群、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能力指标体系与质量标准、教育基地建设、商务英语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大赛等七个方面提出培养策略。郭鸿杰、张达球和丁冬[5]《一体三通,融创合一: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服务国家战略,落实立德树人;引领国际话语,推进多语课程;回归经典阅读,强化通识功能;打破学科藩篱,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探索实施路径。通过分析发现,相关理论研究仍然较少,已有研究以思辨性论述为主、一线教学案例阐述或实证研究欠缺等问题仍然存在。基于此,论文阐述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分析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建设、信息技术以及评价体系六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

  二、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2017年希拉姆学院提出了“新文科”概念,主要是把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的移动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文科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吴岩[3]认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打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实现多种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111.jpeg


  (二)新文科建设的特征

  新文科建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新性。这是新文科的价值所在和核心要义。“新文科”的“新”,不是“新老”的新,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新文科的领域不断拓展,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新文科使学科交叉与融合越来越多。

  二是融合性。新文科不是学科内容之间的简单拼凑或组合,而是多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这种交叉融合既是新文科建设的一种理念,也是新文科建设实施的主要策略,它有利于密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突破。

  三是中国性。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和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有利于提升中国学生、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是全球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培养一批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能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适应全球形势变化的高素质和国际化专业人才,而这些都需要文科教育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理念有待转变

  目前的教学偏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这种培养理念过分注重英语专业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英语教育的育人功能。部分高校英语教育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只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相关的考试取得证书。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应更加体现多样性、专业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以坚持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

  (二)课程设置有待调整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首先,在目前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英语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相关的课程。其次,有一些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常会因为选课人数、师资状况、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等原因不能正常开设,难以满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最后,英语专业是文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时设置上缺少与哲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其他文科专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222.jpeg


  (三)教学内容有待更新

  英语教师更侧重于语音语调、听力、语法、阅读技巧以及翻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大多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专业与英语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作用。教学内容在注重西方文化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应尽可能多地接受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要素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四)课程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英语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为主,这种命题方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真正水平。考试内容缺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等知识相关的考核评价,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削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四、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

  (一)转变培养理念,加强通识教育

  转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加大学生经典的阅读量,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阅读经典包括阅读与外语学科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文学、语言学等经典著作,也包括哲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教育学等其他著作。一方面,通过阅读《论语》《孟子》《四书》等国学经典,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人类历史典籍,如《全球通史》《西方文化概论》等,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提升中西思想互鉴的能力,加强对世界文化的理解。

  (二)调整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要顺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市场的需求,积极调整课程设置,突出课程专业特色。在课程安排上,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增加管理类、新闻传播类、医学类、金融类、教育类等公共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软件等线上资源,根据自己感兴趣、所熟悉的领域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新闻、教育、法律、管理和金融等专业课程基础知识的双语学习。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入学校、进课堂,着力打造各种实践类课程和项目。

  (三)加强教材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加强教材建设,要在教材的编写和评估上多下功夫。首先,要编写高质量的英语教材,保留教材本身的语言特色,在教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的内容,彰显我国的文化底蕴。其次,在编写教材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融入经济学、金融学、医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加强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加强对英语教材的评估研究,从有关教育部门、外语界专家学者、英语教师以及学生等方面开展评估,保留教材本身存在的优点,修改和完善教材的不足,进而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

  (四)重视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不管是在价值引领、专业优化,还是课程提质、模式创新等方面,教师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首先,建立“外引”“内生”的师资渠道,“外引”指的是高校可以引进科研项目合作的多学科与科研创新人才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新型英语教师,提高现有师资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不断优化英语教师队伍结构;“内生”指的是对在职英语教师进行培育和选拔,提高师资水平。其次,教师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加强对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最后,教师要更新教学方式,掌握新兴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英语专业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五)融合信息技术,加强深度学习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问题分析的能力。首先,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应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的方法,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好全面、扎实的基础,同时应培养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和批判能力,能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最后,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英语学习软件以及课程资源等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优化评价体系,融入思政元素

  完善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保证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有序发展,也能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而提升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加大文科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在英语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制定更加详细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上,教师可以融入更多思政元素,在立足课程所学内容的基础上,从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五、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英语作为基础学科,传统的人才培养策略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论文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培训、信息技术以及评价体系六个方面分析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75-83.

  [2]姜智彬,王会花.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9(5):3-6.

  [3]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2):3-6.

  [4]张蔚磊.新文科背景下的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外国语文,2021,37(2):12-18.

  [5]郭鸿杰,张达球,丁冬.一体三通,融创合一: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当代外语研究,2021(3):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