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英译的识解操作

2022-10-11 14:13:20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或深刻的哲思。古诗英译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受学界关注。文章将认知语法语义观中的识解理论(Construal)应用于古诗翻译研究,以柳宗元的诗歌《江雪》为例,分析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识解操作,同时将该诗的三种译本进行对比,从而探究不同译者是否准确地将原诗中的识解方式再现或恰当地转化于译文中,传递出原诗意义和悠远意境。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或深刻的哲思。古诗英译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受学界关注。文章将认知语法语义观中的识解理论(Construal)应用于古诗翻译研究,以柳宗元的诗歌《江雪》为例,分析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识解操作,同时将该诗的三种译本进行对比,从而探究不同译者是否准确地将原诗中的识解方式再现或恰当地转化于译文中,传递出原诗意义和悠远意境。
关键词:认知语法;古诗翻译;识解
Abstract: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conveys the poet's rich e-motions or deep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a highly concise language.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s“going out”policy,and it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academic cir-cles.Taking Liu Zongyuan's poem“Jiang Xue”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pplies the Construal theory in Cognitive Grammar to study th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strual operations used by the poet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and then compares the three translations of the poem,so as to explore whether different trans-lators have accurately interpreted the construal operations in the original poem to convey the poem's meaning and pro-found artistic imagery.
Key words:cognitive grammar;classical poems translation;construal
一、引言
一直以来,古诗翻译是翻译的难点。不同译者将理论解悟与身体力行相结合,立足中西方不同翻译理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怎样准确理解原诗的意义?怎样将原诗的意义忠实地植入译本,并营造出原诗悠远的意境?对于这些问题,他们都未能给出具体、明确的答案。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学者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形成认知翻译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人类有关现实世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并且反映了人类认知系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空间的、物理的、社会的)的理解”。[1]所以,语言是人与世界互动的心理表征。
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转换仅是外在的、表面的,认知运作才是内在的、深层的,因此翻译研究更重要、基础的是应考察认知层面上的运作[2]。认知翻译学是翻译学的一种新范式,是在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研究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以及翻译现象的有关问题[3]。
二、认知语言学与翻译
认知语言学为翻译的认知研究与过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阐释力与可行性,运用其相关理论研究翻译实践的热潮持续不退,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已有研究可分为理论探索和具体文本分析两大类。
肖坤学[4],王寅[5]基于识解理论探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识解原作者在原作中的意图,从认知角度来简析翻译中的常见方法,以期能为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具体的新视角。陈吉荣[6]探析了译者存在的认知不足与认知过度的表征与动因,认为译者认知不足与翻译语境的辖域和背景有关,而译者认知过度则与“焦点与场景”翻译框架紧密相连。金胜昔,林正军[7],基于体验哲学思想和构式语法理论尝试构建认知翻译模型,认为翻译是认知主体(译者)进行的体验性认知活动,强调译者在认知等效原则的辖制下,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方式,进行创造性翻译。文旭,余平,司卫国[8]运用认知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构建翻译的范畴转换模式,探讨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揭示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
除理论研究,部分学者从不同文体出发,探究了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就古诗翻译而论,权循莲,田德蓓[9]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了古诗中的意象翻译策略。张红深[10]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本为例,对严复的“信、达、雅”进行重新解读,分析了原作和译本生成的认知活动。李亚培,王义娜[11]从名词短语和定式小句的情境植入方式入手,对《兵车行》原文和十篇国内外译文进行考察发现原文和译文在植入方式上具有各自的语言特点,但在功能上基本对等,相比较而言,国内译者更能领会诗歌中隐含的情境植入特征。金胜昔[12]认为唐诗中存在大量隐转喻和转隐喻现象,是诗人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操作互动的结果,翻译时要以追求“认知等效”为首要原则。
简言之,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翻译文本和翻译过程的解释力,丰富了翻译研究方法。三、《江雪》原诗的识解解析文章基于认知语法语义观的相关理论,以古诗《江雪》的英译本为例,旨在探究古诗翻译过程中原诗和译本经历的识解转换。首先,分析原诗意义传递和意境构建所涉及的识解操作。其次,通过对比分析原诗及其三种译本识解方式的异同,解析译者的识解过程差异对其翻译技巧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译者的识解差异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认知语法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Ronald·Langacker创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描写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一种新范式。其核心观点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该过程被称为“识解”(construal)。面对同一场景,识解方式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描述内容。所以,话语的意义既取决于客观事实,同时又受制于人的识解方式(How people conceptualize the facts),映射到语言上就会有不同的语言形式。
这一点对翻译尤为重要,翻译的原文意义建构涉及作者的识解过程,同时译者在理解原文及翻译的过程中也涉及一系列识解操作,所以翻译需考虑作者、译者的识解过程,且对翻译过程进行科学的解释。
识解的维度主要有:详略度(specificity)、图形/背景(figure-ground)、视角(vantage point)、突显(prominence)、话语的主观性与客观(subjectivity-objectivity)、心理扫描(mental scanning)、显影(pro-filing)等。这里以Langacker[13]的经典例句来说明说话人的认知识解差异对同一场景的语言表征影响:
a.The road winds through the mountain.
b.The road is winding through the mountain.
a,b两句话描述的是同一场景,但语言表征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在于说话人的视角不同(vantage point)。a句基于整体视角,描述的是一个客观的情形,而b句是说话人所在位置的视角,是局部视角,这里可以以指路的情境理解这句话。此外,两句的谓语动词是wind through,并不符合路和山都是静止的这一实际情况。这是因为说话人在识解情境的过程中应用了心理扫描(scanning)这一认知操作,想象着路在动,并表现在了语言上。
它们的译文应该如下:
a.这条路弯弯曲曲地穿过这座山。
b.这条路从这儿开始弯弯曲曲地穿过这座山。
古诗《江雪》为诗人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期所做,以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雪中寒江垂钓图”,寓意深邃,意境深远。该诗题目“江雪”使读者眼前出现雪中江景这一寒冷凄清的景色,为全诗所描绘的景色和意象提供“背景”。该诗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了万籁俱寂,寥无人烟的雪中静态世界。其中“千山”“万径”并非诗人眼前真实存在千座山和万条径,而是诗人对画面中“山”“路”的心理扫描(scanning),即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环视,含有动态感。这两句凸显出“背景”“江雪”空无一物的萧索,也为后两句是人借景抒情奠定了一个凄清的“背景”。
该诗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的视角由上句中的“千山”“万径”转向江面上的“孤舟”,又以孤舟为参照点(reference point),将视角由“孤舟”转向独自垂钓的老翁,基于前两句所营造的萧瑟严冬的‘背景’,凸显出意象“孤舟”“垂钓老翁”。诗句结篇三个字“寒江雪”又重新强调画面背景环境,引起读者对寒冷天气的心理经验与身体感知从而加强了环境的凄清肃杀之感,愈发衬托出垂钓老翁的孤独感与遗世独立感。另外,下句中“孤”“独”“寒”三个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字眼又反过来加强了读者对外在寒冷环境的感受,使读者融入画面,感同身受。
四、译本识解操作对比分析
古诗《江雪》寓意深邃、意境悠远,是古诗中的经典佳作。文章中作者根据译者的身份、译文产生的时间及译文的代表性等因素选取了《江雪》的许渊冲等三种英译本作为分析文本。主要分析译者是否将诗人对场景的识解方式恰当地转化译入语,从而尽可能接近地表现出诗人构建出的主观世界,传递出原诗的意境。
1.Fishing in snow(许渊冲)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2.River-snow(Witter Bynner)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s,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footprint.A little boat,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
3.Stream and snow(赵甄陶)O'er any hills no birds are seen,In any paths no footprints show.On a boat old man in cloack and hat,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
根据原诗的分析中可知“江雪”是诗中描绘画面的背景,其认知范畴是关于江中雪景的经验和身体感受,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这一意象的认知范畴恰当地移植入译入语;否则就会造成全诗缺少背景,影响读者的阅读体会。许译版“fishing in snow”与原文的认知范畴不同而是译者在阅读全诗之后做出的改译。而Bynner译版“river-snow”则直接对应原诗题目表现出静态的江中雪景。赵译版用了连接词“and”同时突出了“江”与“雪”,与原概念范畴也不同。同时,上文提到首句中的“千山”“万径”并非诗人眼前真实场景,实际上是诗人对画面中山与路的心理扫描,在许的译文中,使用了介词结构“from sth.to sth.”来转化原文对场景的识解,在认知语法中典型介词表达的是两个成分的空间关系,包含诗人视角的移动,包含着诗人对山、径的心理扫描。赵译在转化原文的识解方式时采用了与许译相同的方式。而Bynner的译文则是用并列的名词短语结构,名词在认知语法中表示为抽象的“物”(thing),所以Bynner的译文没有体现出原诗中的心理扫描这一认知操作。诗文的第二句是建立在上文诗句构建的万籁俱寂、天寒地冻的世界之中。诗人在描写中通过不同的参照点来转换视角与凸显的对象。因此,在上文构建的背景之中突出的对象为“孤舟”“垂钓老翁”“寒江雪”。许译版中,将“孤舟”这一具体意象用“afloat,behold”两个词转化,将孤舟这一意象省略。“孤舟”在原诗中不仅仅指小船,更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倾向,象征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因仕途不顺而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因此,许译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诗意义表达。Bynner译版“a little boat”与原诗的概念范畴亦有差别。“翁”一词在汉语文化的心理经验之中指“男性老人”包含有历经沧桑之感,而许译却将其译为“man”(An adult human male)与“翁”概念范畴不同。
五、结语
文章基于认知语法的识解理论视角探究了诗歌《江雪》分析原诗的意义是如何构建的,涉及诗人的哪些认知过程。另外,筛选《江雪》的三种英译本,分析不同英译本的表达差异背后译者所涉及的认知过程,通过对比分析译本探究不同译本与原诗意义的忠实程度,进行翻译批评,可以看出为了尽可能传递原诗歌的意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恰当转换原诗的识解方式。识解理论通过分析原文和译本透视作者创作和译者理解及翻译的认知过程,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检验提供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文旭.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应用认知语言学探索之二[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3):16-22.
[2]王寅.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过程新观[J].中国翻译,2017(6):5-10.
[3]文旭,肖开容.认知翻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肖坤学.识解解读:翻译中原文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3-79.
[5]王寅.认知翻译学与识解机制[J].翻译研究,2013(1):52-57.
[6]陈吉荣.论认知语言学对译者认知不足与认知过度的解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16-19,32.
[7]金胜昔,林正军.认知翻译模型构拟[J].外语学刊,2015(6):100-104.
[8]文旭,余平,司卫国.翻译的范畴转换及其认知阐释[J].中国翻译,2019(3):33-43+188.
[9]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7-132.
[10]张红深.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知分析:以英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J].外国语言文学,2015(1):190-198.
[11]李亚培,王义娜.情境植入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杜甫《兵车行》英译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110-114.
[12]金胜昔.唐诗中的隐转喻与转隐喻及其翻译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0-36.
[13]Langacker R.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8.
